六 下数学 34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527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 下数学 34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六 下数学 34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六 下数学 34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六 下数学 34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六 下数学 34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 下数学 34单元.docx

《六 下数学 34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 下数学 34单元.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 下数学 34单元.docx

六下数学34单元

北山小学六年级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

第3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主题

本单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应用》三部分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以及比例的应用三部分内容。

其中比例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里。

在知识的链接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例是小学数学研究数与代数的最后一个知识点,是前面学习的一个综合应用,是数与计算的发展。

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基础。

例如:

中学将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三角函数等等。

这些知识的基础就是比和比例。

另外许多物理公式是用比和比例的形式出现的,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中学物理教材中,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很多,有密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比例知识的重要性。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措施

1、迁移旧知,孕复新知

2、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3、教学中注意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4课时

课题

比例的意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33页。

教学

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

一、学前准备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

5=60:

1

(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

1.2:

1.4=12:

14=6:

7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

16  3/4:

1/8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看课文的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3)测量教室国旗长和宽各多少?

(4)教室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不和?

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6)什么是比例?

(7)找比例:

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组成比例?

2、生做课本:

做一做

三、练习

1、练习六的1~3题

2、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1、下面哪组中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

10和9:

15

(2)20:

5和1:

4

(3)0.6:

0.2和3:

1

(4)6:

3和8:

5

 

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

一、学前准备

1、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

0.25和0.2:

0.4

1/5:

1/2和5:

2

3/4:

5/8和5/8:

3/4

1、用下面的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二、探索新知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1)学生认一认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班上交流

(4)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3、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六的4~6题

2、班上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填空

5:

2=80:

(   )     2:

7=(   ):

5    1.2:

2.5=(   ):

4

2、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

9和9:

12  

(2)1.4:

2和7:

10    

课题

解比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为什么?

6:

3和8:

4    :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解:

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X:

320=1:

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3x=8×15。

这变成了什么?

(方程。

教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

”,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

解比例

提问:

“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

”(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

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

(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

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1、P38第12、13题。

2、4:

8=12:

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

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

请写出这个比例。

 

课题

成正比例的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1页。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

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

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板书:

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即: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

1

2

3

4

5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

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

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

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

这个比值是什么?

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P36练习七第1~2题。

课题

成反比例的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P42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

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

这两种量相关联吗?

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

一定吗?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

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板书:

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

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练习七7、8题。

 

 

课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7页。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

一、复习:

判断: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分组讨论、交流:

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

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

(1)除数一定,被除数和 商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除数 和 商成      比例。

(2)前项一定,后项 和 比值 成     比例。

(3)后项一定, 前项 和 比值 成    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

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课题

比例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地图

(1)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准的比例尺

(2)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做比例尺?

师:

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2、数值比例尺

(1)出示课本插图

(2)找到比例尺1:

100000000

(3)认数值比例尺

1:

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线段比例尺

(1)看课文插图找到比例尺

(2)说明   是线段比例尺

(3)比例   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

(4)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例1)

4、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求实际面积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

一、学前准备

1、什么叫比例尺?

2、说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

4500000

(2)比例尺80:

1

(3)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看课本插图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你认为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4)汇报解答情况

①用方程解

②用算术解

2、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讨论:

你想怎样画?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班上汇报,交流

图上的长=80×1/1000=0.08(m)

  0.08m=8cm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的4~10题

(1)独立完成

(2)班上交流,集体订正

 

 

练习八:

4题、6题

 

 

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7页。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在或缩小

教学重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

一、揭示课题

1、你见过课文插图这些现象吗?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

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2、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图形,要求:

按2:

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

1放大是什么意思?

(3)说说放大后图表的边长

(4)画一画

2、出示图形要求:

按2:

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1)说一说:

按2:

1放大意思

(2)各自尝试画图

(3)展示学生作品

3、讨论: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如果把放大后的两个图形的各边按1:

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按1:

3缩小是什么意思?

(2)学生尝试画

(3)想一想: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一、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59页

教学

目标

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

一、导入新课

1、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的速度一定……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

(3)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看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②教师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③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

(3)与算术解比较

2、教学(例6)

(1)看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

(2)说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

(4)设未知数x,并求解

(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题

正、反比例解决问题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

教学

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