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章末整合提升湘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511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章末整合提升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优化方案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章末整合提升湘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优化方案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章末整合提升湘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优化方案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章末整合提升湘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优化方案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章末整合提升湘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章末整合提升湘教版必修2.docx

《优化方案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章末整合提升湘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章末整合提升湘教版必修2.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方案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章末整合提升湘教版必修2.docx

优化方案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章末整合提升湘教版必修2

人口与环境

专题一 我国“民工潮”现象的特点、

成因及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形成“民工潮”现象,这一现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具体分析如下表:

项目

内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方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

迁出地

四川、广西、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区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类型

主要方式

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影响

积极影响

①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②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③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④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⑤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⑥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发展

消极影响

①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②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就业2363万人,其中省外就业1221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劳务大省。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及流动规模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河南成为劳务大省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看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________(经济地带),试分析其原因。

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

(3)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近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进入取消了户口限制,这种行为(  )

A.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B.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

C.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

D.有利于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

(5)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

答案:

(1)河南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村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本地发展较慢,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工作报酬低;人地矛盾尖锐;距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较近。

(2)东部经济地带 原因:

东部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其他人口流出区;就业机会多于人口流出地区;生活环境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有利影响:

直接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不利影响:

加剧东部地区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

(3)矿产资源开发;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

(4)D

(5)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专题二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其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2.定类型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1)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图甲);

(2)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是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图乙);(3)老年型(缩减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图丙)。

3.析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

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的不断转变而转变。

4.判增长

不同的金字塔类型,标志着出生率和死亡率所决定的不同年龄结构的特征,并可看出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

具体如下表所示:

类型

结构特征

人口增长趋势

年轻型

少年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较高

人口会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成年型

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差不大

人口稳定在零左右的增长

老年型

少年人口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出生率长期下降

人口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5.看异常

(1)某年龄段男、女比例异常变小(如下图①处)。

其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导致的:

一是可能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出生率异常降低;二是可能由于重大灾害等原因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可能出现了该年龄段人口的大量外迁。

(2)某年龄段男、女比例异常增加(如下图②处)。

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3)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下图③处)。

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

2.读图,完成

(1)~

(2)题。

(1)①③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  )

A.“低—低—低”模式和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B.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C.“高—低—高”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2)与①人口增长模式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是(  )

解析:

(1)题,①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即为“高—低—高”模式;③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低—低—低”模式。

(2)题,①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大,老年人所占比重小,所以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是D图。

答案:

(1)D 

(2)D

专题三 常见人口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及判读

 

类型

特点

例图

判读方法

具体判读方法

通用判读方法

坐标类图

柱状图

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

适用于表示相互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

用柱状的长短或高低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差异

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短柱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短柱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一般可依如下程序去判读:

读图名

读坐标(或图例)

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

分析数据

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

进行图表转换

(或图图转换)

曲线图(或折线图)

表示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配规律。

能直观反映同一种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

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的转折点

三角形统计图

由三个坐标轴组成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

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判读时应首先明确三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

每一点所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

判读时可用“逆右顺左”四字口诀来进行:

三角坐标图数据沿逆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作平行于各底边(3条)向右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

数据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作平行于各底边向左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

结构类图

扇形图

反应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

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判断其性质。

判读时,也可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

饼状图

由扇形统计图派生出来的三维图形。

除了反映某些地理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外,还反映总体的绝对量

 

3.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回答

(1)~

(2)题。

(1)下列关于图中省区人口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

B.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

C.该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江苏

D.该年净增加人口最少的是宁夏

(2)从图中可以看出(  )

A.与江苏相比,上海的老年人口多

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

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

D.与北京相比,西藏的劳动力更充足

解析:

(1)题,江苏人口总量为7300万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5%,该年净增加人口最多;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上海;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宁夏;该年净增加人口最少的是西藏。

(2)题,由图可知,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如上海、北京等;江苏人口总量较大,故江苏的老年人口比上海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相关;与北京相比,西藏人口数量小,劳动力并不充足。

答案:

(1)C 

(2)B

 

[教师用书独具]

 

1.(2014·高考福建卷)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

(1)~

(2)题。

(1)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D.年龄结构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D.社会负担减轻

解析:

(1)题,社会抚养比是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之和,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少儿抚养比不断下降,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说明少儿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25年两者比例之和达到40%左右,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

答案:

(1)D 

(2)B

2.(2014·高考江苏卷)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解析:

(1)题,从图1可以看出,在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后,人口增长率经历了“增减增减”的过程,故A、C选项错误。

图中人口增长率始终为正值,故人口规模应持续增加,故B项正确,D项错误。

(2)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全面放开二孩后,出生人口规模先迅速上升,经历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下降趋势,故A项错误。

生育政策不变,出生人口规模下降,但并不代表人口规模下降,还与人口死亡率有关,故B错误。

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后,可以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状况,故C项正确。

从图中可以看出,放开单独二孩后,人口出生规模先增后减,故D项错误。

答案:

(1)B 

(2)C

3.(2014·高考山东卷)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完成

(1)~

(2)题。

(1)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

(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解析:

图中通过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较来说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情况。

(1)题,我们虽然不能清楚记忆不同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数,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根据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较,使用排除法解题。

①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且常住人口大于1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迁出区,所以可以排除B、D;②的户籍人口超过1亿,且大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③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④的人口大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除C。

故选A。

(2)题,可用直选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

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

故选D。

答案:

(1)A 

(2)D

4.(2014·高考广东卷)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

选C。

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减少了春运长途客运量。

5.(2013·高考上海卷)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

据此完成

(1)~

(2)题。

(1)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

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1)题,本题考查人口容量的计算。

根据题目叙述:

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化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④地熟制最高,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较小,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题,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

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

图中①和④市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

(1)D 

(2)C

 

[教师用书独具]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教材P2~3活动

1.埃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1%;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2.经过比较可知,埃及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一些。

3.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约为146.83万,美国自然增长的人口为185.61万。

美国自然增长的人口多一些。

教材P3活动

1.表格分析如下:

人口

自然

增长率

原因分析

工业化程度

经济发达程度

妇女文

化水平

发达国家

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因而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也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下降

经济发达,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出生率低

受教育程度高,受传统生育观影响小

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程度低,手工劳动者不需要接受较高的教育,因而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小,劳动力培训费用低廉,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小,所以出生率高

经济欠发达,社会保障程度低,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高,出生率高 

受教育程度低,受传统生育观的影响大,不易接受新的生育观 

2.本材料主要阐述了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对照材料,可以从材料中提到的女性人口比重、工业化程度、经济发达程度、育龄妇女的文化状况等方面,与家乡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找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教材P4~5活动

1.18.3岁。

2.我国现代妇女法定初婚年龄是不得早于20周岁,唐代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比我国现代妇女法定初婚年龄小。

3.初婚年龄小,生育时间提前并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人口出生率就会提高。

4.晚婚必然晚育,晚婚晚育使世代间隔的时间延长,人口增长减缓,能够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

教材P6~7活动

艾滋病,通俗地讲,就是人体免疫系统被一种叫做HIV的病毒所破坏,因此身体丧失了抵抗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构成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典型的艾滋病期,有的学者称其为致死性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终阶段。

此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①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②发生各种致命性感染;③发生各种恶性肿瘤。

艾滋病的终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溃,病人出现种种严重的综合病症,直至死亡。

教材P9活动

1.读表可知,我国历史上人口数量变动的特点是:

起伏不定,时多时少,时快时慢。

当发生自然灾害或朝代更迭时,人口增长缓慢;当风调雨顺、政局稳定时,人口增长迅速。

但我国人口数量变动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2.根据各地人口普查的资料填充表格即可。

3.绘制曲线图首先应确定横纵坐标表示的变量,一般用横坐标表示年代,用纵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其次是根据数据在坐标系内确定点。

最后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4.根据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征和有关的数据指标判断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P10~11活动

观点一不对。

从世界人口增长过程看,在过渡增长模式中人口的增长表现出“高—低—高”特点,特别是近100年来人口的增长,说明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马尔萨斯的“两种级数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观点二正确。

马尔萨斯的“两种级数说”作为一种趋势,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确实存在的。

例如18世纪产业革命后的欧洲、20世纪50年代后的亚非拉地区,都表现出人口的急剧膨胀,生活、生产资料的相对短缺,相对较为严重的人口问题。

因此,该学说对当今控制人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材P11~12活动

1.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叫作自然资源。

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程度的提高,可以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源的开采量将不断增加,其中某些资源,尤其是一些矿产资源的数量将不断减少。

3.正确。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山水风光可以作为自然资源。

从自然属性看,山水风光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从社会属性看,山水风光可直接用于人类的旅游消费活动。

因此,山水风光完全可以当作自然资源。

教材P12活动

教材P14活动

同意中间派的观点,因为乐观者和悲观者都过于极端化。

科学技术虽然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但是,过快的人口增长仍会造成环境的破坏。

人口过多虽然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但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已能主动的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

教材P15活动

1.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我国最多可承载的人口是162480万人。

2.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环境承载力就不同,人口容量也就不同,我国人口承载力南方比北方大,东部比西部大,也说明人口容量具有相对性。

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土地、水等资源优于西部,能够承载较多的人口,但也存在着差异,越向南,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能够养活的人口越多。

西部自然条件较差,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少。

青藏高原地区由于自然环境高寒,人口密度低。

我国北方总体的土地承载力低于南方。

水热条件越优越,土地承载力越大。

北方的大兴安岭北部,属于寒温带,人口密度很小;南方的热带地区水热最丰富,人口密度也最大。

第三节 人口迁移

教材P17活动

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不属于人口迁移,因为没有变更定居地。

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属于人口迁移,因为他长期改变了定居地。

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属于人口迁移,因为她既改变了定居地又跨越县级行政区的界线。

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属于人口迁移,因为难民迁移也是改变定居地的空间流动形式,国际难民又分为永久性和暂时性的两种情况。

2.①北宋末年,由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③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跨越了国界,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教材P19~20活动

1.与以往相比,我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流动原因更趋多元化;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由个体劳动力流动向家庭化迁移转变。

2.我国流动人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流动方式由个体劳动力流动向家庭化迁移转变,另外,流动人口就业情况有所改善,经济收入逐步增加,这样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更容易产生归属感,增强幸福感。

教材P21活动

1.迁出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特征是高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数量居高不下,劳动力过剩。

经济比较落后,不能为剩余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收入低,生活水平不高。

迁入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人口特征是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严重不足。

而经济较发达,就业机会较多,从事相同的工作比发展中国家收入高。

2.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材P22活动

爱尔兰地处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爱尔兰为北美通向欧洲的通道。

爱尔兰人属于凯尔特人,是欧洲大陆第一代居民的子嗣。

它有5000多年历史,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

爱尔兰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全国98.7%的人是爱尔兰人,另有3万人是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约有5000人,犹太人约有4000人。

人口总数为4156119(2008年6月),人口增长率为1.13%(2008年),出生率(出生/百人)为1.43%(2008年);死亡率(死亡/百人)为0.78%(2008年);净移民率(移民/百人)为0.48%(2008年)。

教材P24活动

优生原理总的原则是血缘关系越近,后代先天身体素质就越差;血缘关系越远,后代先天身体素质就越好。

因此,男女双方通婚距离的远近即通婚圈的大小也会影响到后代的先天身体素质。

一般地说,通婚距离越远,越有利于生育身体素质较好的后代。

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也会对人口文化素质造成影响。

任何地域都会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而地域文化会给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人们打上烙印。

不同地域文化的人口通婚,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乃至发展,这些将深深地影响到他们的后代,提高后代的文化素质。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第22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主题确定为“关注70亿人的世界”。

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全球人口将在未来40年左右的时间增加25亿,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

A.北美洲        B.欧洲

C.发展中国家D.发达国家

2.图中非洲三项数值均居首位,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出生率高,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快造成的

B.非洲死亡率高,是因为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现象加重

C.非洲自然增长率最高,因此是世界各大洲中新增人口最多的大洲

D.非洲自然增长率最高,说明非洲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就业压力逐步增大

解析:

第1题,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是世界人口的主体,且由图可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

第2题,非洲经济相对落后,对劳动力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