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509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docx

《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docx

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

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本章重要考核点

  1.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2.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5.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点。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

  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8.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1.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2.试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3.试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和曲折发展等多个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等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在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大量著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在解放战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原则、战略策略和政策、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理论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中,毛泽东等在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特别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但毛泽东晚年也有失误,毛泽东思想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

主要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5.试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它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即:

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④关于政策和策略;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⑥关于党的建设。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这一体系具有科学性、独创性、完整性等特点。

  6.论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它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总之,毛泽东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理沦指导作用。

  7.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

这个科学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

  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8.为什么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则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主要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左”倾错误理论观点。

这些错误理论观点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

因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9.怎样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成果。

虽然,它们创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于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一,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则立场,就是集中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

  第三,在思想方法上是一致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方法。

这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总之,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0.简述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

  毛泽东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做了许多事。

他的前半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在领导党和各族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斗争中,敢于和能够抵制党内的教条主义以及从国际来的错误影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找到并坚持唯一能使中国革命胜利的新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达到了完全的胜利,这是一件大事。

  毛泽东的后半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所采取的方针和政策是具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的,但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构模式来说,从根本上说是照搬苏联模式的。

在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毛泽东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标志着试图摆脱苏联模式,克服学习苏联中的教条主义,开始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形成适合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观念,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种探索后来走人歧途,造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没有能够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

但是毛泽东是这种探索的开创者。

正是因为有这种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继承了毛泽东的正确的基本思想,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是又一件大事。

  11.试述20世纪为振兴中华,领导中华民族奋起斗争的三个领袖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历史发生伟大转变的世纪。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孙中山是在中华民族衰落到谷底的19世纪末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的。

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孙中山的伟业:

一是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二是指出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斗争。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毛泽东是在辛亥革命十年之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之一,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的。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寻找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所作的创造性势力,直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才被承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逐步形成,走向成熟。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是继辛亥革命以后20世纪中国的又一次更伟大的历史变革。

毛泽东因而成为全中国人民公认的领袖,毛泽东思想成为全中国人民共同的指导思想。

建国以后又取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胜利,新中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然而,后来又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和失误,造成了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认识上的极度混乱和困惑。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

邓小平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走到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上来的。

邓小平把握开创新局面的关键,重新确立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正确总结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并领导和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而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更伟大的革命。

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在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领袖人物的领导下,20世纪成为中华民族奋起斗争、走向振兴的世纪。

  第二章近代中国社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本章重要考核点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4.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5.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6.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领导、动力、性质和前途。

  11.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1.简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快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2.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

  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

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加上中国地域广大,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经过五四运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他们开始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外部条件主要是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4.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5.简述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初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但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使之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

  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八十多年没有弄清楚的革命对象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6.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集中表述为: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①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②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③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④官僚资本主义也是革命的对象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①无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②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①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员可靠的同盟军;②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同盟者;③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不是一般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它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7.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本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8.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及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的历史教训。

  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走: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党内曾流行过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二是王明的“毕其功于一役”。

这两种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毛泽东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思想,正是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9.试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毛泽东在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作为贯彻执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轮廓。

将引导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最经走向社会主义。

  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本章重要考核点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3.八七会议的历史功绩。

  4.《反对本本主义》的基本内容。

  5.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6.新民主主义革命土改总路线。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8.中国革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路线。

  10.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进攻的军事原则。

  11.“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1.简述“八七会议”的历史功绩。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

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

八七会议为党指明了革命斗争新的出路。

  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但由于受到共产国际及党内“左”倾思想的影响,当时中央即开始出现了“左”的倾向,其继续发展给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2.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毛泽东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出发,面对庞大的反革命武装,强调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这是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毛泽东还进一步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3.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农民——这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

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4.简述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良好的群众基础。

  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5.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客和伟大意义。

  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国民革命失败后,在革命实践中冲破了教条主义“城市中心”的模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决定放弃进攻城市、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的新起点。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系统地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28年到1930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基本上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毛泽东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农村为工作重心,以根据地为依托,以政权为杠杆,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从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发刊词》等文章,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发展成为完备的理论形态,成为全党的共识。

  到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彻底实现,说明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①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③这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④这条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