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物词典.docx
《心理学人物词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人物词典.docx(1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人物词典
T
他律(others-discipline)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术语。
与“自律”相对。
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人价值标准支配。
儿童道德发展的初级阶段。
儿童主要以父母、教师或年长者的评价作为判断价值标准是否平等、公道等的依据,以后逐渐向自律过渡。
他律道德阶段(heteronomousmoralitystage)即“他律期”。
他律期(hereronomotlsstage)亦称“他律道德阶段”。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约为7、岁以前。
主要特点:
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体性.以道德实在论为基础。
此期儿童认为,制定规则的人是权威,规则是神圣的、不可改变的,必须绝对服从。
在行为责任的判断上,倾向于客观责任,即以行为的客观后果而非主观意向作为判断标准。
在惩罚的公正性上,倾向于抵罪性惩罚,且认为惩罚越严厉就越公正,犯错的内容与惩罚的性质之间无必然联系。
儿童尚未从责任和服从的概念中分化出公正的概念,认为与成人权威的命令一致即公正。
皮亚杰认为,他律道德源于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的儿童不能分清自我与外界,爵环境作为自身的延伸,认为成人的要求即自己的要求,因两自发地服从规则。
塔尔伯特一普拉托定律(Talbot-Plateaulaw)视知觉定律。
塔尔伯特1834年提出,1835年得到普拉托的证实。
当闪光达到或高于闪烁临界融合频率(CEF)时,闪光被感觉为连续光。
该定律证明人眼对这种闪光的感觉如同对整个周期均匀一致的稳定光产生的感觉一样。
若达到融除频率的闪光强度与稳定光的强度相同,人眼就不能加以区别。
塔尔德(GarbrieldeTarde,1843-1904)法国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中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生于法国多尔多纳撒拉特。
曾学习法律,在故乡城镇任预审推事。
多年任外省法官后,成为司法部的刑事统计局长。
后任法兰西学院现代哲学教授。
认为创造性大部分依赖于社会的相互影响,且这种相互影响愈多愈频繁,社会的发明亦愈多。
提出模仿论,用发明和模仿两个因素的作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现象。
在所著《模仿规律》(1890)中提出,人类中有些人是具有新颖观点的发明家,而其他人仅限于模仿和重复。
认为犯罪行为也是学习和模仿的结果,并用接触和学习来解释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著有《社会逻辑学》(1894)、《社会规律》(1898)、《经济心理学》(1901)、《未来历史的片断》(1904)等。
塔雷金娜(HHHae./IOpOBHaTaJlbl3Htta,1923-)女。
俄罗斯心理学家。
1947年入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班学习。
1950年起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1963年起任莫斯科大学心理专业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教研室主任。
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教育心理学,如教学理论、高等学校教学论和程序教学等问题。
在加里培林领导下,通过实验研究智力动作按阶段形成的问题,以大量、丰富的实验材料揭示科学概括形成的心理机制。
20世纪60年代研究一般的控制理论和学习心理学理论。
70年代研究心理教育原理.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检查对掌握知识的作用、教学中直观性与物质化的关系等。
80年代研究心理诊断问题。
著有《解几何题时推理的特点》(1957)、《程序教学的理论问题》(1969)、《教育过程的控制问题》(1971)、《掌握知识的控制》(1975)、《心理诊断学:
理论和实践》(主编,1986)、《小学生认识活动的形成》(1988)等。
踏步反射(steppingreflex)见“行走反射”。
胎动(fetusmovement)胎儿在母体内的缓慢蠕动或自发运动。
一般每小时不少于3次~5次。
12个小时内在30次以上;一般在妊娠18周~20周时,母亲就可感到胎动,以后次数逐渐增多,胎儿活动量也越来越大。
胎动最活跃的时期约在妊娠28周~30周。
有三种类型:
(1)缓慢的蠕动或扭动,在妊娠3个月~4个月时最易觉察;
(2)强烈的踢脚或冲撞,从6个月开始,逐渐增加,直至分娩;(3)猛烈的痉挛活动。
胎动在频率、强度上的不同表明在胎儿时即存在个体差异。
胎儿活动的差异往往预示其出生后第一年的活动能力。
若胎盘功能供氧不良,胎儿发育不良,胎动次数就会减少,乃至停止。
母亲过度疲劳、吸烟嗜酒、情绪紧张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活动。
胎动消失是胎儿死亡的前奏。
胎儿(fetus)寄居母体中自第8周至分娩前(一般为10个月)的孕体。
胎儿依赖母体生存,3个月时,各系统器官基本分化成形,以后数月体格生长迅速发展,系统器官发育更趋成熟。
人体的主要器官结构在胚胎期间均已完成分化,在胎儿期基本成熟。
胎儿酒精综合征(fetalalcoholsyndrome,FAS)母亲妊娠期酗酒所致的胎儿严重脑损伤。
具体表现为出生时易激惹,哭闹不休,肌张力低,共济失调;有先天畸形,可见小头畸形、塌鼻梁、朝天鼻、上唇窄小、人中不显、短颏、眼裂短、上眦赘皮,智力严重低下。
重者早夭。
胎儿期(fetusperiod)个体早期发育阶段之一。
为怀孕后的第8周末至胎儿出生。
此期胎儿的体积及已有结构和功能会增长或进一步发展和分化。
具体发展过程:
(1)第三个月,坐高约55毫米,大部分骨骼已具骨化中心,外生殖器已分化,器官系统基本分化成形并开始工作,已能作出各种特殊反应:
能移动腿、脚、头;能张嘴和吞咽。
(2)第四个月,坐高约120毫米,可见皮下血管,外生殖器可辨男女,开始出现胎动。
(3)第五个月,坐高约160毫米,胎毛分布全身,开始出现头发,分泌胎脂;胎儿内部器官及神经系统大致完成并开始发挥作用,还会出现一些与其在子宫中生存有关的反射。
(4)第六个月,坐高约210毫米,体重迅速增长,眼眉和睫毛清晰可见,胎儿生长速度略有减慢,眼睛会睁闭。
(5)第7个月,胎重约1300克,皮下脂肪开始出现,皮肤表面脂腺分泌增多,反射模式已发展完善,会哭、呼吸、吞咽及吸吮大拇指。
如给予科学、细致的照顾,即使7个月的早产儿,存活机会也很大。
(6)第八个月,胎重约2100克,胎毛开始退化,睾丸降入阴囊。
(7)第九个月,胎重约2900克,皮下脂肪积存,指甲达到指尖。
八九个月的胎儿迅速成长,器官功能系统更加成熟完善。
此期药物、辐射、母亲的情绪和营养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8)第十个月,体重约3500克,身长约500毫米,能适应宫外生活。
胎儿损伤(injuryoffetus)胎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受外在不利环境因素影响而引起的各种缺陷或损伤。
孕期,特别是妊娠4周~8周,孕妇若遭受不利因素的影响,如药物、创伤、感染、疾病或营养缺乏等,可影响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严重的甚至导致死胎、流产、先天畸形和智力低下等。
如,若在唇、腭形成时期(胚胎期5周~8周)受到伤害,则可能形成唇裂、腭裂。
胎儿致畸因素(riskfactorleadingtooaf)在怀孕期间可能影响并导致胎儿发育畸形的各种危险因素。
具体包括病毒感染、母亲的严重疾病、用药不当、放射损伤、接触有毒物质、维生素A过量、缺乏微量元素、不良的饮食等。
胎教(prenataltraining)妊娠期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胎儿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
始见于汉代文献《大戴札记》。
西汉贾谊《新书》有《胎教》篇,记述周文王与周成王之母施行胎教的事例。
广义同胎养,包括孕妇的生活起居、饮食宜忌等内容;狭义指孕妇的心理与行为对胎儿的影响。
古人认为“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要求孕妇“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不出傲言”。
古代胎教理论主要遵循“外象内感说”,即外界事物(外象)作用于孕妇,引起孕妇的主体感受和体验(内感),并以此影响胎儿的发育。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养胎》、宋代《妇人大全良方》与《圣济总录》、明代《医学入门》及《奇效良方》等古典医学著作,对胎教提出不少颇有价值的要求。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亦论述胎教思想。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胎儿是生命个体,具有感觉能力,对环境的变化有反应,母亲的情绪变化会引起胎儿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的变化,从而影响胎儿。
胎儿不仅可通过母亲,且可直接接受外界刺激和影响。
胎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孕妇加强营养和科学保健,注意饮食,起居合理,精神愉悦,保持身心健康,给予胎儿有益的刺激,可为胎儿提供一个最佳发展环境。
常见的方法有音乐胎教、沟通动作(母亲轻拍服部部,与胎儿建立联系)和孕期游泳等。
胎内发展(prenataldevelopment)从精卵结合到胎儿出生的一系列发展过程。
一般分三个时期:
(1)卵子期,从卵子受精起的10天~14天;
(2)胚胎期,从第二周末到第八周;(3)胎儿期,从第八周末到出生前。
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内容包括:
(1)胎儿在子宫内生活时感觉、记忆和运动机能的出现;
(2)胎儿的发展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后者的研究主要关注母亲的年龄、营养、情绪状态以及服用药物、疾病、饮酒、吸烟、射线和受创伤时对胎儿的影响。
临末研究表明,药物、激素和营养物质都能通过胎盘,以母体血液为媒介,不同程度地影响胎儿的发展。
大剂量的辐射、烟酒、某些疾病和药物。
在孕期前3个月,即器官分化形成期
对胎儿的影响最大。
胎内环境(interfetusenvironment)胎儿出生前脚处的母体子宫环境,即由羊水充盈的液体空间。
对胎儿的生理、心理影响极大。
决定其优劣的因素主要有:
(1)营养,包括血液、氧气及其他生存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孕妇营养充足与否等,直接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2)药物。
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某些药物可在胎内形成药物代谢而改变胎内环境,如怀孕期间服用阿斯匹林、巴比妥等药可导致胎儿脑畸形、心脏病等先天生理缺陷。
(3)疾病。
妊娠期母亲得病会使胎儿受感染,如风疹、麻疹、流感等疾病会造成胎儿智力低下、视听缺陷等多种疾病。
(4)辐射。
会引起基因突变造成染色体破坏,致使胎儿发生畸形。
(5)情绪。
孕妇若长
期处于紧张、焦虑,其胎儿出生后具有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6)其他因素。
如母子血型不合、孕妇吸烟、饮酒等都对胎儿儿有不良影响。
胎内行为(prenataIbehavior)胎儿在母体内的行为活动。
有两种:
(1)反射活动,如3个月的胎儿有巴宾新基反射、抓握反射,5个月时,对胎儿的生命有重要作用嘲反射都已出现。
(2)自发的身体活动,如孕妇可觉察到的胎动。
其发展呈现有序性,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部分。
个月~3个月的胎儿对刺激可做出慢而不协调的无节奏的反应,并几乎弥散到身体各部。
4个月~5个月的胎儿对刺激的反应则限于受刺激的某一部位,说明行为动作开始分
化。
研究方法:
(1)将胎儿从子宫取出后,在严格控制的情境中,用记录或电影摄制的方法记载胎儿的自然行为及其对某些刺激的反应;
(2)通过母亲的报告或使用既能记录又能激发胎儿行为的特殊装置,来测量子宫内胎儿的行为(3)对早产儿进行研究,推测胎儿可能具有的行为。
太自阴经书名。
唐代军事理论著作。
李筌撰。
全书十卷一百篇。
其军事心理学思想在治军方面.主张“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乎智。
怯人使之以刑则勇,勇入使之以赏则取《人无勇怯》),“赏无私功,罚无私罪”(《刑赏》),“选能之当其才”(《选士》)。
强调将领应爱护士卒,以“激人之心,励人之气”(《励士》)。
非常重视对将领的鉴别和选拔,要求将领、有谋”(《将有智谋》)。
在战术心理方面,主张“太上用计谋”(《实有》),“攻其爱”、“捣其虚”(《沈谋》),“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以所见而观其隐”(《数有探心》),“避人
之长,攻人之短”(《作战》)。
太阳错觉对太阳远近与大小产生的错觉。
中国古代学者曾探讨此种心理现象。
据《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有两个儿童争论日出日入时和日当午时的远近。
一个说日出日为近,日中为远,因日出日入时大,日中时小,正如物进则大,远则小;一个说日出日人为远,日中为近,因日中时温度高,日出日入时温度低,正如火光近人则热,火光远人则寒。
孔子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汉王充在《论衡·说日》中精心设计了两个实验:
“以植竿于屋下,夫屋高三丈,竿于屋之下,正而树之,上扣栋,下抵地,是以屋栋去地三丈。
如旁邪倚之,则竿末旁跌,不得扣栋,是为去地过三丈也。
日中时,日正在天上,犹竿之正树,去地三丈也。
日出入,邪在人旁,犹竿之旁跌,去地过三丈也。
夫如是,日中为近,出人为远,可知明矣。
试复以屋中堂而坐一人,一人行于屋上,其行中屋之时,正在坐人之上,是为屋上之人,与屋下坐人,相去三丈矣。
如屋上人在东危若西危上,其与屋下坐人相去过三丈矣。
日中时犹人正在屋上矣,其始出与入,犹人在东危与西危也。
”这两个实验设计虽缺乏说服力,但
关于“日中为近,日出入为远”,以及“日中时日小,日出入时大”的错觉说是正确的,已为许多日月错觉的实验研究所证明。
太阳之人《黄帝内经》根据人体禀赋阴阳之气的多少划分的一种个性类型。
其身体特征是多阳少阴。
心理与行为特征:
自以为是,喜欢自吹自擂,好说大话,志大才疏,喜表现自己,言行举止很少考虑对他人的影响,刚愎自用;走走路时昂首挺胸、目空一切。
太阴之人《黄帝内经》根据人体禀赋阴阳之气的多少划分的一种个性类型。
其身体特征:
多阴无阳,面色黑,身材高大。
心理与行为特征:
贪婪,不讲仁义道德,表面谦虚,内藏阴险,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自私,习惯采用后发制人得报复手段;虽身材高大,但易卑躬屈膝。
态度(attitLtde)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
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三部分。
认知成分指个体如何知觉态度对象,认识其概念内涵,基本上由对态度对象的知识或信息构成,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相信与不相信。
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欢与不喜欢。
行为意向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得行为倾向,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意图及准备状态。
可由外显的行为推知个体的态度。
通常三部分彼此协调统一;当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相矛盾时,行为意向成分与情感成分得一致性要大于与认识成分得一致性。
其特点:
(1)具人或大众媒体等间接经验形成,也可形成于个体的直接经验,主要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三种过程获得;(3)虽有行为意向,但不是外显行为本身,而是一种心理意向;(4)一旦形成,即相对稳定;(5)对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具有激发、调整和协调作用。
态度测量(attitudemeasurement)运用信度和效
度较高的方法确定个体对某一事物的态度。
须明确态度对
象,注意态度的评价性及程度。
评价性指对一定态度对象
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倾向;程度指这种反应倾向的强度。
根
据组织程度,可分为无组织测量和有组织测量两大类。
前
者是让被试自由表达对某事物的看法;后者是给被试多项
项目,供其选择。
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
(1)纸笔法。
如使
用最广泛的“利克特量表”,让被试对每个项目做出评定,再
将其相加,得出总分数,作为指标。
“瑟斯顿量表”是一个早
期量表,要求先搜集有关态度的陈述,再邀请评判者将这些
陈述从“最不赞同”到“最赞同”分成若干类,经淘汰、筛选,
形成一套包括约20条意义明确的陈述,沿“最不赞同”到
“赞同”的连续体分布,被试在这些陈述中做出的标注的平
均值即为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分数。
还有一种社会距离量
表。
如莫雷诺量表主要测量人际亲疏;博加德斯量表主要
测量种族之间的社会距离。
(2)假路线技术。
是一种对付
被试做出虚假反应,影响测量效度的方法。
E.琼斯和H.西
戈尔1971年首先应用,并曾与纸笔法对比,来考察美国白
人大学生对黑人的态度是否有所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它确
能探查出被试的真实态度。
(3)生理记录法。
最常见的生
理记录指标是皮电反应、肌电图、瞳孔的放大及收缩、心率
及脑电波等。
兰金和D.T.坎贝尔1955年即用皮电反应作
为判断人们对不同种族态度的指标。
但尚有两个问题待解
决。
一是测量生理指标只在考察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深
度方面有用,难以判断情感的方向。
如被试看到害怕或厌
恶的物体时与见到欣赏的物体时,心率都会改变。
二是对
态度对象的反应方式,个体之间有很大差异,或以心跳加
速,或以瞳孔收缩,或以血压升高对使之愤怒的刺激做出反
应。
(4)行为观察法。
观察人们的行为,将其作为对该刺激
物的态度指标。
使用此方法应谨慎,因态度虽然引导或决
定行为,但并非与行为简单对应。
用行为作指标时,还应注
意确定态度与行为一致的条件,如态度的强度(态度越是强
烈和明确,越可能与行为一致)、态度的具体性(态度越具
体,与行为的相关越高)。
可能同时有几种态度与行为有
关,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种。
此外还应考虑
态度的稳定性、情境的压力等。
态度测验(attitude-test)心理测验的一种。
采用态
度量表测量被试的态度。
常用于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中的市场调查、社会爱好、教育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参见
“态度量表”。
态度的互相联结性(interconnectednessinattitude)个体对两个或多个对象的态度之间的一种关系。
个体对某个人的态度可以是一个普通框架中的一部分(如十分重视品行的评价框架),个体根据这个评价框架对其他态度对象做出反应。
假如个体对某个特定的人形成“他不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的态度,则该个体会用同一个基本的品行评价框架对其他人,如流行音乐家、政治家、警察等做出评价。
克雷奇认为,若个体对不同对象的种种态度是和谐、一致的,则这些态度是有关联的。
相对于态度的其他特征,如复杂性、协调性,是指同个体的不同态度之间的关系。
态度的训练效应(attitudetrainingeffect)训练可以改变态度的现象。
态度训练是驾驶舱资源管理训练的重要内容。
人们发现,驾驶舱资源管理训练虽不能改变飞行员的个性,但可以改变影响飞行员判断的危险态度。
主要训练方法:
当飞行员出现并意识到某种危险态度时,要求其用逆向思维予以矫正。
如飞行员出现“反权威态度”时,应立刻想到:
“别人的意见也许是正确的”.“条例一般都是正确的”等。
这种训练可使飞行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改变态度,提高判断能力。
态度调查(attitudesurvey)研究态度的一种方法。
通常以一定数量的样本为对象,每次调查一个主题。
可采
用问卷法或采用访谈法。
问卷与传统测验的区别在于被调
查项目本身没有正确与否的答案。
可分为无结构的和有结
构的问卷两大类。
采用前者,调查者在不改变所要调查的
内容和方向的前提下,自由发问,被调查者可自由回答。
多
半用于深入访谈的场合,适合小样本。
有利于发现问题,所
得材料可与大样本的问卷资料相印证;缺点是难以将材料
数量化。
后者适合大样本调查,可分为两种形式:
以图画指
示回答;以文字指示回答。
前者适用于文化程度较低的被
调查者。
后者可再分为限制式和开放式。
开放式问卷不限
制被调查者在规定的问题范围内说出结果。
限制式问卷有
限制,被调查者不能随意回答,必须按研究者的设计,在预
先编制的几个答案中圈选一个。
优点是有利于数量化,并
能使反应集中在主要问题上。
所用量表,典型的有瑟斯顿
量表、利克特量表、社会距离量表、语义分化法量表。
访谈
法也分为两种:
有结构的访谈(也称标准化访谈)和无结构
的访谈。
后者指调查双方就某个主题自由交谈,被凋查者
可随意提出自己的意见,调查者借此了解对方的态度,可以
有更多的机会发现新问题,但易受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访谈法常作为问卷法的辅助手段。
态度改变理论(theoryofattitudechange)寻求
态度改变中的科学规律的理论。
主要有一致性理论、自我
知觉理论、和谐理论、归因理论、功能理论、刺激反应理论和
认知失调理论。
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修正态度和行为的
目的是使信念系统内部及与外在行为之间保持最大程度的
和谐。
始于海德的平衡理论。
纽科姆的A-B-X理论、卡特
赖特和哈拉利的图示理论(graphtheory)扩大了海德的三
成分系统,使之包括任何数量成分。
涉及信念和外在行为
的一致性关系。
通常假设:
外在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自内
化了的信念。
通过改变言语化了的态度.就能改变外在行
为。
自我知觉理论由D.J.贝姆提出。
他最初是要检验认
知失调理论,试图为诱导服从研究获得的态度改变结果寻
找新的解释。
他认为用自我归因同样可以解释这些结果,
没有必要考虑内在动机这类因素。
D.J.贝姆认为,个体通
过观察自己外显的行为和行为发生在其中的环境,部分地
了解自己的态度、情绪或其他内在状态。
亦即,人们都是通
过外在行为和当时的情景来推论自己同其他人的态度。
和
谐理论由奥斯古德和P.H_坦南鲍姆提出。
指信息源提供
对某件事的看法时是否引起态度改变。
实际是平衡理论的
扩展。
特别强调态度改变的方向,认为人们的态度改变总
是发生在减少不和谐或模糊性上。
涉及三个变量:
一是个
体对信息源的态度;二是个体对信息源评论事件的态度:
三
是信息源对该事件的评价。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公开表达
的观点与其私下的态度相对立时,对行为的较小奖励反而
会导致更多的态度改变,即认知失调。
B.E.柯林斯认为,
其原因在于个体作出违反态度的公开陈述时,面临一个归
因问题,即是否应把陈述归因于自己的内在力量。
若答案
是肯定的,则会改变原有态度,使之与公开的陈述一致;若
把公开陈述归因于环境中某些外在的力量,则无需改变态
度,因外在诱导下的公开陈述与自己的内在态度没有关系,
涉及陈述个体的态度时,个体根据自己行为的性质,即是在
外界诱导下发生还是自发的,做出自己态度的归因。
若是
在外界诱导下发生的(如较大的奖励),则内在的态度改变
就小;若外界的诱因很小甚至没有,则内在的态度改变就
大。
功能理论认为态度具有一定的功能,不同功能的态度
有不同的改变原理与方式。
卡茨等人提出,态度的功能有
四:
(1)手段性功能。
个体对有利于达到目的的人和事会持
积极态度,而对阻碍达到目的的人和事会持消极态度。
具
有此种功能的态度改变与态度对象、个体的主观需要和目
标几乎一致。
(2)价值表达功能。
个体的价值可以影响或
决定态度,态度可以表达个体的价值。
具有此种功能的态
度较稳定,只有价值改变,它才可能改变。
(3)自我防御功
能。
具有此种功能的态度通过歪曲、否认现实来否认和回
避自己的不适当、不道德、失败、弱点等,目的是自我保护,
保持较良好的自我意识。
(4)知识功能。
具有此种功能的
态度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结构,其改变与个体对相
关知识的改变有关。
刺激反应理论认为,态度的改变及形
成是“反应”,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是“刺激”。
霍
夫兰德等人提出的理论模式表明,个体是否受某一特定对
象的刺激(即传播的信息)影响而改变态度,须经历注意
了解一接受三个步骤。
其中,态度被看成习惯,其改变过程
与学习过程相似,应用于其他学习形式的原则也可应用于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这个理论的贡献在于列出了可能影响
接受传播的变项:
(1)传播信息的刺激;
(2)信息来源的性
质;(3)个体接受信息时的情境。
该理论仍未超出新行为主
义的S-O-R模式。
它认为个体都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
并
作出机械反应的,忽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认知失调理论由
费斯廷格提出。
其基本假设:
认知失调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
不愉快体验,造成心理紧张,并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
状态,使认知协调一致。
其驱力大小与认知失调程度相关:
。
(心理学图片16)
业可在不延长总工作时间的条件下提高工作效率。
工人可
在规定时间内(如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三点)灵活机动地安排
上下班时间,但每周工作必须满40小时或满5天。
这种工
作制度对一些业余活动比较多或家务比较重的人来说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