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案初三双语班1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244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教案初三双语班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汉语教案初三双语班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汉语教案初三双语班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汉语教案初三双语班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汉语教案初三双语班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教案初三双语班15.docx

《汉语教案初三双语班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教案初三双语班15.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教案初三双语班15.docx

汉语教案初三双语班15

第一课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词语、汉字、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

2.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句型,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语言交际。

3.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课文的结构,能结合课文情景使用。

(二)能力训练点

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能答出课后的问题,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内容,用重点词语和课文里的句型造句。

【教学准备】书,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检查词语学习

第二课时加深理解词语,学习课文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第四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第五课时课文材料的运用,实际练习

第一课时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

【学习目标】

1。

自学本课31个词语,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

2。

通过自学和小组中讨论学习掌握重点词语,通过课文学习识读新词和汉字。

3。

获得新的词语学习方式。

4。

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学习生字的分析,掌握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词语预习

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

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

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

①读准每一个词语。

②能弄清每一个词语的意思。

③运用重点词语造句。

2。

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

3。

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1)注意本课词语中出现的多音字的不同的意思不同读音。

4。

提出需要全班解决的疑难词语。

5。

词语学习方式提示。

(三)学习方法,学习词语

(1)有些词语的解释:

梦幻—梦中的境界。

通过指不可能实现或不真实的事物。

脊背—躯干的一部分,跟胸和腹相对。

口语中说“背”。

虾米—晒干去掉头和壳的虾。

因为虾体形弯曲,所以常用来形容脊背弯曲。

花花绿绿—形容颜色鲜多彩。

苦楚—痛苦:

多只生活上受到的折磨。

楚,痛苦。

(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感受——侧重受到影响,还可作名词,有“影响和体会”的意思。

“感觉”是指对外界的事物产生反应。

稀奇——侧重新奇,奇特或很少想到,多形容人的感觉。

“稀少”侧重事物出现得少。

奥秘——侧重不易理解,尚未被人发现和认识。

“秘密”侧重不让人知道。

揍——专指打人,使用范围较窄。

“打”是多义词,而是使用范围广。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语气较轻。

“竟然”的语气较重。

(四)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做练习一至五。

3.用提示中二,三,死的词语造句。

(五)全班交流解决疑难词语

(1)各小组汇报词语学习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词语。

(2)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解决疑难词语。

【作业】

1.熟读词语,加深理解。

2.抄写词语。

3.认真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文,加深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1。

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要求,任务

1)读懂每一句话。

2)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掌握运用新句型。

(三)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6分钟~8分钟)

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1.来访者和作者对课本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父亲是干什么的?

3.作者小时候学习怎么样?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

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

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

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四)串讲课文

1.第一段(1-2自然段)

阐述作者童年的感受和家庭情况,交代时间和背景。

句型:

“有什么好+(东)+的”

1)今天的电视有什么好看的。

2)家里啥都有,没什么好买的。

2.第二段(3自然段)

叙述父亲回家准备检查作者的学习。

思考;作者父亲为什么要熬检查作者的学习?

(五)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熟读课文,达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3。

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学会新的句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2.学生自读课文第四至第九自然段(6分钟~8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边想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的书为什么只有一半?

2)作者父亲为什么给作者改名?

3)作者父亲为什么让作者要回那半本书?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

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

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

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一)串讲课文

第二段(4~8自然段)

1.叙说作者的父亲发现作者的课本只有半本后,把书补成了两本书。

(1)作者把课本上半本给了同学乔元贞。

(2)作者因错名字考了第二。

(3)乔元贞的佳境。

(4)作者的父亲把两个半本书补成两本完整的书。

2.结尾,与课文前后呼应。

说明第一本书是作者难以忘怀。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

【作业】

(1)熟读地朗读课文,最好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写全篇课文的复述提纲。

第四课时学习课文(运用)

【教学目标】

1.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2.能听懂与课文材料相似的谈话。

3.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4.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想。

〖复习旧课〗

(1)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上节课所学句型、词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述课文——说的能力

1.每个人按自己写的提纲在小组复述课文,选出代表参加复述课文比赛。

2.全班进行复述课文比赛,评出优胜小组看哪一小组说的生动感人,同学评议。

(二)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能力

老师准备一个关于书的故事(如《珍贵的教科书》,让学生听,听后做相关的练习,例如回答问题,判断对错,复述大义等。

(三)读的训练

(1)学生在小组中读阅读课文。

(2)全体学生进行读书比赛。

【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这一篇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和父母听。

3.做练习。

第五课时做练习而真实交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通过真实情景的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达到在实际生活中自有交际的目的。

2.结合课文内容,能够完成练习部分。

〖复习旧课〗

让几位学生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做练习部分。

(10分钟-15分钟)

让学生说出简直做不了的部分,把那些疑难题跟全班学生一起解决。

交际话题

1)你们的课本是什么样的?

你手里的课本是怎么来的?

2)你是怎样使用和爱护课本的?

你希望将来的课本是什么样的?

【作业】

1.围绕“书”写一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重点词语。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演讲的知识:

1.演讲的定义。

2.演讲的三大特点。

3.演讲稿的一般结构。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案例:

云南大学生马家爵杀死五名同学;清华大学生用硫酸泼熊;复旦大学研究生虐待30只小猫;大学校园的自杀案件……这些校园悲剧像一根根尖刺,刺痛了我们的眼睛,也给教育敲响了警钟。

人们不得不反思,当今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演讲辞,聆听白岩松的心声。

(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简介作者:

白岩松,1968年出生,蒙古族,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

他的主持风格:

质朴、机智、深刻、活泼。

他正直而热情的人文情怀深受观众的青睐。

在2004年,他以《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荣获“演讲与口才杯”全国新闻界“做人与做文”演讲比赛的特等奖。

最近,荣获2008年金鹰奖最佳电视节目主持人奖。

(二)题解:

1.启发学生说说自己对学位及人格的理解。

2.教师概括:

学位,是衡量人们学识的重要标尺,有学士、硕士、博士等。

人格,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人格通常包括乐观、积极、自信、宽容、诚信、善良等等。

题目运用了比喻形象说明了追求崇高人格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

(三)梳理文章结构:

1.同学齐读全文,感知整体内容;教师正音、释义。

2.教师:

演讲辞的结构一般可分为:

开头、主体、结尾。

演讲辞的开头应精心设计,力求引人入胜。

常见的开头方式有:

提问式、故事式、议论式、抒情式等等。

演讲辞的主体就是运用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的部分,要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清晰。

精彩有力的结尾是演讲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能催人奋发,引发听众的思维。

常见的结尾方式有:

总结式、呼吁式、含蓄式、名言式等等。

请同学讨论该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

3.同学回答后,教师梳理本文的结构:

开头:

1—3段,用卡萨尔斯的故事引出论题。

主体:

4—14段,用季羡林、冰心的三个故事证明论点。

结尾:

15—18段,作者联系自身实际,呼应论点。

(四)详细分析课文:

教师:

演讲辞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同样具有论点、论据、论证。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这三方面分析这篇演讲辞。

1.分析论点:

(1)教师: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见解、主张。

起主导作用的论点叫中心论点。

(2)提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同学答后教师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3)教师:

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用题目标明,也可以出现在演讲辞的开头、主体、结尾,还有一种是寓论点于论述之中,在文中没有表明中心论点的现成句子。

(4)提问:

本文的中心论点采用哪种方式提出?

同学回答后,教师明确:

它在题目中标明。

2.分析论据:

教师: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常见的论据有两大类:

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是指真实、典型、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理论论据包括革命理论、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等。

学习论据一:

卡萨尔斯的名言

(1)教师简介卡萨尔斯:

卡萨尔斯是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挥家。

在当今世界大提琴演奏家中,几乎没人不受过他的影响。

他真可称得上现代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开山鼻祖。

(2)提问:

“大写的人”是什么人?

教师启发:

这里的大写并非与小写相对。

这里实际只取“大”的含义。

大者,巨大、顶天立地之意。

表示一个人在人格方面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3)提问:

你能联想到我们中国哪些人是“大写的人”?

启发同学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

屈原为国为民,“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时珍踏千山,尝百草,著成了鸿篇巨著《本草纲目》;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他们都是大写的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4)提问:

从学生的角度,怎样做才能成为“大写的人”?

同学讨论、回答后,教师强调:

学生应做到遵纪守法、尊敬

老师、孝顺父母、团结同学等等。

总之,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

所以,我们应如古人所云:

“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

本文所选的故事虽是生活小事,却能体现出耀眼的人格光辉。

(5)提问:

如何理解卡萨尔斯的名言:

“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教师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班干部”为例,启发学生回答后再作归纳:

要达到目的,首先从学习、工作、思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成为一名好学生,然后再以班干部的标准约束自己,争当一名班干部,再然后以其他优秀班干部为榜样,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便会成为一名优秀班干部。

(6)请同学给这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同学回答后,教师明确:

卡萨尔斯的名言(板书)

(7)教师概括论据一:

第二课时

教师:

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演讲辞的开头部分,下面,重点学习主体部分,看看作者如何运用真实、典型、充分的材料证明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学习论据二:

季老为新生看行李

(1)教师补充介绍季羡林:

在2006年,季老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亲自到医院看望他,并称赞道:

“季先生一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品值得人们学习”。

同年,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展示季羡林的图片,让同学们领略世纪老人的风范)

(2)提问:

在第4段找出描写季老为学子看行李的关键词?

由此可见季老的人格如何?

同学回答后,教师明确:

关键词是“爽快”、“尽职尽责”,可见季老的平易及守信。

(3)提问:

请你合理想象一下这位学子在开学典礼上看到季老时的心情,并简要分析。

启发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一是惊讶,堂堂北大副校长居然如此平易近人,出乎预料;二是内疚,自己耽搁了季老近一小时;三是赞叹,季老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人格魅力令人钦佩。

(4)提问:

作者为何不在故事开头点明看包老人的身份,而在开学典礼时才亮出真相?

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材料的巧妙安排,为下文埋下伏笔,有石破天惊的效果。

(5)请同学给这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后便明确:

季老为新生看行李(板书)

(6)教师概括论据二:

这个故事看似很简单,但选材典型而有说服力,作为教授校长,却能为一个新生看守行李一个小时,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学习论据三:

冰心老人的博爱

(1)教师简介冰心:

原名谢婉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

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歌颂大自然、童心、母爱是她作品的永恒主题。

(展示冰心的图片,让同学们领略世纪老人的风范)

(2)提问:

冰心是女性,在采访时,作者为何称她为“先生”?

启发同学回答,教师明确:

不论性别,只要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辈都可称为“先生”。

(3)提问:

这个故事如何体现冰心老人的博爱?

同学回答后,教师明确:

冰心老人即使在病危时仍关心年病人的状况。

(4)提问:

如何理解第9段“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

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

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冰心老人在80年的漫长岁月里,

无论是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还是“十年动乱”的灭顶灾难,她始终呕心沥血,忘我创作,以博爱之心关爱苍生,向世人展示了爱的力量。

(5)提问:

在第9段,作者为什么说,冰心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并归纳:

冰心虽离我们远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是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爱心。

(6)请同学给这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后便明确:

冰心老人的博爱(板书)

(7)教师概括论据三:

冰心老人的故事质朴平实,但却能以小见大,体现世纪老人的爱心不老,她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应该作为传统由后人继承。

到此,“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的中心论点得到了深化。

学习论据四:

季老人格魅力的投影

(1)提问:

学子为何宁愿在季老门前留言而避免打扰他呢?

启发同学回答后,教师明确:

因为季老的崇高人格魅力令学子们钦佩。

所以才会采用这么感人的方式表达对季老的敬意。

(2)提问:

在第14段中,为何要写“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

同学回答后,教师明确:

是为了衬托季老形如高塔的人格已在学子心中稳稳矗立。

(3)请同学给这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后便明确:

季老人格魅力的投影(板书)

(4)提问:

作者为何还要叙写有关季羡林的另一个故事?

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一方面与前文相照应,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季老的崇敬之情;另一方面巧妙地证明了季老的人格魅力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人,赢得更多人的尊重,从而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3.分析论证:

教师: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以下几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文中列举了四个典型事例。

(2)引用论证,文中引用了卡萨尔斯的名言。

(3)比喻论证,用北大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比喻

季老的人格魅力已深深地印在学子心中。

4.分析结尾部分:

(1)提问:

如何理解第15段的一句话,“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是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但肚子里却是空空的”?

教师启发同学回答后归纳:

这是作者的自我解剖,从季羡林、冰心等世纪老人的身上,看出了自身的诸多不足,他们高尚人格的光辉照出了自己人格的缺憾。

(2)提问:

作者明白怎样才能走更长的路吗?

(用原文回答)

同学回答后,教师强调:

“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便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

(3)提问:

文章最后说:

“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请结合第15段,用原文解释“这条路”指的是怎样的路?

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后明确:

“这条路”是指“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教师归纳:

作者在结尾现身说法,套用名言,作为自己的结论,整篇演讲在首尾呼应中完美结束。

5.教师简析本演讲辞的写作特点:

(板书)

(1)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选材以小见大

(3)采用以事明理的论证方法

(4)语言朴实无华,亲切平和

四、课文小结:

这篇演讲辞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采用以事明理的方式,列举了卡萨尔斯、季羡林、冰心等名人的平凡小事。

全文虽没有华丽的词藻、雕琢的语句,却寓意深长、感人至深,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深刻感受到: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人格的力量虽是无形的,却像一个能量场,能穿透人们的心灵。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人格的塑造。

五、拓展训练:

1.训练目的:

既可加深学生对演讲主旨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训练方式:

请个别同学讲述课前搜集的闪耀人格光辉的小故事。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以“塑造一个最好的我”为主题拟写一篇演讲辞。

在下次课进行堂上演讲训练。

具体要求见课本第187页。

2.做练习册第27课的练习。

一、本文的结构:

开头——论据一:

卡萨尔斯的名言(隐含论点)

论据二:

季老为新生看行李(提出论点)

论据三:

冰心老人的博爱(深化论点)

论据四:

季老人格魅力的投影(深化论点)

结论——作者现身说法,套用名言(呼应论点)

二、本文的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选材以小见大。

3.采用以事明理的论证方法。

4.语言朴实无华,亲切平和。

 

第三课捅马蜂窝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词语、汉字、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

5.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句型,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语言交际。

6.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课文的结构,能结合课文情景使用。

(二)能力训练点

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能答出课后的问题,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内容,用重点词语和课文里的句型造句。

【教学准备】书,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检查词语学习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第四课时课文学习(运用)

第五课时做练习并真实交际

第一课时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

【学习目标】

1。

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说,会写,会用。

2。

通过自学和小组中讨论学习掌握重点词语,通过课文学习识读新词和汉字。

3。

获得新的词语学习方式。

4。

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学习生字的分析,掌握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词语预习

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

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

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

①读准每一个词语。

②能弄清每一个词语的意思。

③运用重点词语造句。

2。

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

3。

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1)注意本课词语中出现的多音字的不同的意思不同读音。

4。

提出需要全班解决的疑难词语。

5。

词语学习方式提示。

(三)学习方法,学习词语

(1)有些词语的解释:

燃料—能产生热能活动力的可燃物质。

燃,燃烧;可燃的。

料,材料;物质。

非凡——不寻常。

非;不。

凡;平常

捣毁——砸毁;击垮。

捣,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击。

毁,破坏。

冒险—不顾危险地进行某种活动。

冒,不顾。

险,危险。

犯罪——做出犯法的,应受处罚的事。

犯,违反;抵触。

罪,罪行;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通过所学过的词语来学习词语

欲望——用于人的生理或心理方面。

“愿望”表示人的某种良好心愿和美好希望,汉堡义。

迟疑—表示在应该拿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

’“犹豫”多用于内心活动,也指行为。

反驳—强调用自己的理由否定对方的理论和意见。

“反对”强调不赞成,不同意。

鼓动—侧重激发,促使,可用于好事,也可用于坏事。

“煽动”只用于坏事

(四)全班交流解决疑难词语

(1)各小组汇报词语学习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词语。

(2)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解决疑难词语。

(五)检查步骤

听写词语或朗读词语。

做练习一至五。

用提示中二,三,四的词语造句。

【作业】

1.熟读词语,加深理解。

2.抄写词语。

3.认真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学会新的句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一至第八自然自然段(9分钟~11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边想边思考下列问题。

1)爷爷的后院为什么是作者儿时的乐园?

2)作者怎样产生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

3)作者为什么被马蜂蜇了?

4)作者被蜇后的情况怎样?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

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

各小组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