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笔记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9162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0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笔记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笔记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笔记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笔记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笔记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笔记1.docx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笔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笔记1.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笔记1.docx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笔记1

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第一章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P1

一、人类学的产生

1、人类学的含义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

人类学,英语Anthropology,源于希腊文二字——Anthropos(人)和Logia(研究),意思是人的科学研究。

2、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近代才形成的。

但有关人类学的知识资料则发源很早。

人类学作为独立学科在19世纪中叶遂告形成。

二、人类学的发展

1、在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关于本学科的不同名称,如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

作为学科的名称,最早使用的是民族学,后来才用人类学。

1901年把人类学分为体质和文化两个部分。

2、明确了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概念和这两个名称的使用之后,便可以集中讨论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三个名称。

(06人类学概论简答1:

简述人类学的学术框架体系)

1)在欧洲大陆,民族学是指研究人类族体的社会和文化的科学。

三者大体上说是相同的。

2)美国文化人类学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

3)社会人类学是英国采用的学科命名,着重研究社会组织为其特点。

4)都是互通的,它们的研究对象、方法、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大体一致。

它们都是研究人类群体的社会文化及其发展规律,都强调实地调查、直接观察的方法,进行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

3、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某一领域的现象所特有的矛盾的研究。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人类群体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做出解释,应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人类学上所说的文化,经典性的定义(08年硕论述题:

试述人类学中“文化”这一定义的流变。

):

“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第二章进化论在人类学中的地位P13

一、把人类学创建者的桂冠授予进化学派则更为恰当。

18世纪先进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提出社会革新的主张,汇为启蒙运动思潮。

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19世纪的文化和社会进化思想,并与人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1、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CharlesMontesquieu)在代表作《法的精神》(1748)中,论述了影响人类、人类道德、人类管理机构、习俗和法律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2、19世纪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这时自然科学取得了伟大的进步,进化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世界观。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概括。

3、英国的伟大科学家达尔文(CharlesDarwin)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07硕人类学概论名解),提出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发展而来。

二、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进步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生物进化学说、十八九世纪的社会进化观等,都是19世纪人类学进化学派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产生的基础。

这时已积累了不少由探险家、商人、传教士提供的关于非西方的原始民族的资料,但它们不是全面系统的,未能勾画出这些民族的社会面貌。

1、法国传教士拉菲托(JosephFrancoisLafitau)的著作《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1724)

2、进入19世纪上半叶,研究人类体质和民族学的专门著作陆续问世。

3、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期,一些学科开始使用比较法。

生物学家以现存有机体作比较解释化石。

语言学家用比较法说明希腊语、拉丁语、哥特语、克尔特语和梵文都有共同来源。

三、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泰勒和摩尔根。

(一)没有进行过实地调查的进化学派代表人物

1、巴斯蒂安(AdolfBastian)是德国医生、旅行家。

代表作《历史上的人》(1860)

巴斯蒂安在理论上提出了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为大多数进化学派学者所采用,第一是人类心理一致说,;第二是“民族概念”,每个民族“自身会发展一定的思想”;第三是“地理区域”概念,民族思想是巴斯蒂安的主要理论焦点。

2、巴霍芬(JohannJacobBachofen)是瑞士法学家。

对原始人类的法律和宗教特别感兴趣,主要根据罗马法和希腊古代文献,研究原始社会家庭史的问题。

代表作为《母权论:

根据古代世界的宗教和法权本质对古代世界的妇女统治的研究》(1861)。

提出论点:

其一,人类最初存在毫无限制的性关系,他不恰当地称之为“杂婚”;其二,在这种两性关系条件下,无法确知父亲,只能按母系计算世系;其三,母亲作为惟一能确认的亲长,享有高度的尊敬和威望;其四,由于男性要将财产传给子女,母系制才又父系制所代替,代之而起的是一夫一妻制。

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巴霍芬的家庭史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认为家庭史的研究以巴霍芬《母权论》的发表为开端。

又指出,巴霍芬的“杂婚”用词不当,实为群婚,但他的原意却是指杂交。

4、麦克伦南(JohnFergusonMclennan),英国法学家、人类学家,1865年发表主要著作《原始婚姻·关于婚礼中抢劫仪式的起源的研究》。

他在主要方面承认社会进化

麦克伦南对婚姻制度的进化特别感兴趣,提出原始时代存在着外婚制部落(集团内禁止通婚)和内婚制部落(集团内部可以通婚)。

5、拉伯克(SirJohnLubbock)是英国政治家、博物学家、人类学家,主要著作有《史前时代》(1865)、《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形态·蒙昧民族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状态》(1870)。

麦克伦南认为抢婚起源于外婚制,拉伯克则相信外婚制起源于抢劫婚。

6、梅恩(SirHenryJamesSumnerMaine)是英国法学家

主要著作为《古代法》(1861)和《古代法制史讲演系》(1875),用进化观点阐述法律的发展。

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批评了梅恩的父权说,梅恩否定从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制,对许多问题作了错误的说明。

(二)泰勒

1、泰勒(EdwardBurnettTylor)是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

代表作《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的研究》(1865)和其名著《原始文化》(1871),方法论上,更有影响的著作是1889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制度的发展的调查方法;应用于婚姻和继嗣原则》。

2、泰勒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及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1)泰勒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2)指出文化是进化的。

1)发现某些文化的重复性,某些文化要素成为某一阶段的标准。

2)文化是进化的。

他主张研究事物的连贯性,研究文化应了解其发展史,具体地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

3)泰勒特别感兴趣的是宗教的起源和进化,认为宗教起源于对神灵的信仰。

他提出了万物有灵论(Animism),甚至认为“万物有灵”实际上是野蛮人和文明民族的宗教哲学基础。

(3)在方法论方面对人类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他用方法论来证明文化进化的存在。

1)泰勒成功运用和发展了比较法。

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研究。

2)泰勒阐述了残存法。

“残存指的是一类过程、习俗、见解等,习惯势力使它们进入了与其所源出的社会状态全然不同的新的社会状态,它们因而成为新文化状态所源出的旧文化状态的物证和实例。

研究残存有助于探索历史发展的过程

3)泰勒引入了统计学方法研究文化现象的相互关系,在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他用相关文化要素比较的方法,说明几种文化要素的关系,称之为“粘合”或“相关”(adhesion)。

某一种习俗的“相关”,说明哪些民族有同样的习俗,有哪些其他习俗与它相伴随,或与它相排斥。

(三)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摩尔根(LewisHenryMorgan)也被誉为人类学学科的创建者,进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1851年发表《易洛魁联盟》

是世界上关于印第安人的第一部科学著作,至今还是人类学的经典代表作、民族志的典范。

2、摩尔根早就注意到,易洛魁人的亲属制度同他们实际的家庭关系相矛盾,比如对父亲及其兄弟们都称父亲,母亲及其姊妹们都称母亲等。

1865年完成《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系统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推断出人类从杂交状态经过群婚的各个阶段和不同形式,又通过对偶婚阶段才达到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

3、△摩尔根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及其贡献

(1)社会进化理论

1)《古代社会》从四个方面讲社会进化

第一是发明和发展

第二是政治观念的发展

第三是家族观念的发展

第四是财产观念的发展

2)摩尔根的最后一本著作《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1881)是《古代社会》的续篇

3)摩尔根的人类学著作结构严谨,先后成套,成为一个整体,用十分翔实的资料表达了文化、社会进化的思想。

4)为了说明进化有共同途径

摩尔根强调人类同源,不同种族没有智力上的差异是正确的;对大量事实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在主要方面做出了唯物主义的结论。

氏族制度研究

1)摩尔根以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揭示了氏族组织包括氏族、胞族、部族和部落联盟这一系列的有机结构,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结合起来的团体,它是原始社会的细胞。

氏族内部禁止通婚,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

原始社会依靠氏族组织的各层机构进行管理。

2)用大量的事实资料证明父系制氏族是从母系制氏族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高度评价摩尔根的这一贡献。

在原始历史的研究方面开辟了新时代。

母权制氏族成了整个这门科学所围着旋转的轴心;自此人们知道该朝着什么方向研究和研究什么,及该如何去整理结果。

(3)亲属制度研究

1)亲属制度与婚姻法则相联系,亲属制度基于婚姻,这是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的基本观点。

提出有三种亲属制度顺序相承,马来亚式亲属制说明血缘家庭的存在,土兰尼亚式亲属制度与普那路亚或群婚家庭相适应,雅利安式亲属制则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物。

有两种亲属关系(2008年硕名词解释:

亲属关系)。

一种由血缘产生,称血亲;一种由婚姻关系产生,称姻亲。

揭示规律:

家族表现为一种能动的要素,亲属制却是被动的。

2)摩尔根是对亲属制度进行科学研究的首创者。

6、对摩尔根的评价

(1)美国人类学家保罗·博安南评价,即使摩尔根的一些材料和观点被新发现的事实所推翻,但他所建立的研究系统和基本观点是正确的。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摩尔根的著作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摩尔根讲社会进化从人类发明发现的智力发展到政治观念、家庭观念和财产观念的发展,这是他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表现,马克思的摘要改造了这一结构,使它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家庭形式的变化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这不是编排技术的简单改变,而是充分表达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四)其他进化学派代表人物

1、列瓦列夫斯基(M.M.Kowalevski),俄国民族学家、法学家。

2、弗雷泽(SirJamesGeorgeFrazer),英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

3、马瑞特(RobertRanulphMarett),英国人类学家,原始宗教专家。

他把心理学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

4、哈登(AlfredCortHaddon),英国人类学的奠基者之一。

创建了系谱学的使用

5、韦斯特马克(EdwardAlexanderWestermarck),芬兰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主要论点是:

婚姻是生物学范畴;婚姻起源于家庭,而不是家庭起源于婚姻。

(五)人类学进化学派的贡献

1、使人类学得以诞生,创立了研究全人类的科学。

2、进化学派人类学以它作为经验科学提供的研究成果和对文化、社会的进化观,给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以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四、反对进化论的观点

批评者的意见,这里主要提出三点:

1、最主要的反对意见认为,人类历史不受任何规律的支配,文化和社会的进化有顺序、可以划分阶段的说法是不能被接受的。

2、关于单线进化。

摩尔根关于人类社会普遍从发展阶梯的底层开始迈步,从简单到复杂通过共同途径进化思想,被批评者称为单线进化。

3、关于氏族制度理论。

批评意见集中为两点:

一是认为氏族制度不是普遍存在;二是反对母系氏族制先于父系氏族制的论断。

五、进化学派的学说传入我国,首先是社会学学说。

社会进化的理论对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性质的研究。

2、关于母系制以及母系向父系过渡的研究。

目前我国大陆存在着的母系制社会,一是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区的纳西族(摩梭人),一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区自称为“拉祜西”(黄拉祜)的拉祜族。

3、关于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农村公社发展的研究。

4、关于家长奴隶制的研究

第三章文化移动和传播P57

一、传播论学派

(一)背景

1、19世纪早期的进化论派

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但缺乏佐证材料,有先验论之嫌。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帝国主义者是不愿意继续进步的,也不允许殖民地国家独立地进步,即把资本主义文化传播或移动到殖民地国家。

传播学派恰好成为反进化论的先锋。

以上是重要时代背景。

1、拉策尔原是地理学家,后转而从事民族学研究。

他据巴斯蒂安的地理环境概念,发展成地理环境学说,或称人类地理学派。

(1)著作之一《人类地理学》(1882-1891)一书,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进程。

(2)拉策尔认为,不考虑运动性这一本质问题的人类学研究,都将是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东西。

(3)拉策尔试图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1)拉策尔特别重视物质文化,认为它保持的时间长;

2)认为研究文化的地理分布对于研究各族历史有特殊的价值。

3)如果在分隔很远的两地域中,有一致或相似的文化特质,则两地文化必定存在着历史上的同根关系或某种联系。

(4)我们认为拉策尔的上述理论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如单凭文化特制的相似来确定其历史上的同根关系,证据似嫌不足。

三、弗罗贝纽斯(Leo-Frobenius,1873—1938)

1、把传播论引向极端。

弗罗贝纽斯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圈”概念,并考察各文化间相同元素的数量,即量的标准,以确定是否来自同源。

2、他发现拉策尔所说的同根关系,不仅能运用于个别文化元素,而且能运用到整个文化上,整个“文化圈”都可以迁移和传播。

3、弗罗贝纽斯正确地指出了非洲许多特有的物质文化对象,并坚持研究对象的结构特点,而不是外部相同点,对人类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但是他的另一些观点是与人类学科范畴不相符合的,比如他把文化看作是不依赖于人的独立的机体。

4、进一步发展了他荒谬的文化观,比如他认为文化既然是活生生的机体,就应该有性的区别。

5、他的这种不切实际的观点只能说明他学术态度的不严肃,他的形而上学的、神秘的、浪漫主义的观念本身是反科学的

四、弗·格累布奈尔(F.Graebner,1877—1934)是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助理。

1、他用系统法和实证法进行文化圈理论的研究,认为人类文化是一次产生的,历史没有任何重复性,因而也没有任何规律性。

1904年,在柏林召开的人类学、民族学、史前学学会的会议上,他发表演讲,这次会上,文化圈的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思想而被正式确认。

2、格累布奈尔认为物质文化形式以及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某些现象都属文化元素(文化特质)。

他把各“文化圈”内的每一种文化现象一一标示在地图上,发现有的“文化圈”彼此有部分重叠,而形成“文化层”,从中可推算出各文化层出现的时间顺序和文化现象的转移道路。

3、格累布奈尔又把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划分为八大“文化圈”,每一“文化圈”均由一系列文化特质(元素)组成。

4、格累布奈尔又在他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仿效历史学,为民族学创立了一种系统的方法论。

(1)西方人类学家认为,这种实证方法恰与古典进化论者的概括式的一般理论方法,形成鲜明对照,因而成为反对古典进化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

(2)格累布奈尔的方法论,其真正的含义是要把人类形形色色的文化归结为单个的、一次产生的现象。

5、格累布奈尔的同学安克曼,他只反对进化论所假定的“单一”的发展程序。

他始终没有把某些文化元素与某一文化圈相联系。

6、格累布奈尔学说曾风行一时,原因:

(1)提供了反对进化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

(2)被“文化圈方法”那种似是而非的“严整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所迷惑。

五、威廉·施米特(W.Schmidt,1868-1954)

1、在格累布奈尔的影响下,形成了德奥文化传播论学派,或称维也纳民族学派,也称文化历史学派,以天主教神甫威廉·施米特为领袖。

2、施米特在研究东南亚、大洋州和澳洲的语言和宗教时,也得出了文化圈和文化层的概念,他进一步发展了格累布奈尔的方法论标准。

施米特把格累布奈尔的“文化圈”理论作为他立论的基础,并用瑞典生物学家科尔曼的俾格米理论加以补充。

施米特又按照“文化圈”的顺序来划分人类发展阶段,他将之分成原始的(primitive)、初期的(primary)和二期的(secondary)三个阶段。

3、施米特的主要目的是企图证明具有“原始—神教”痕迹的各族是特别古老的。

4、比较

(1)格雷布奈尔的“文化圈”方法,仅仅在于确定各种文化元素属于这个或那个“文化圈”,确定各个“文化圈”在一定地区出现的时间(年代)顺序,而不是比较各种文化的发展水平。

在施米特的理论中,问题的重心转到了确定“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历史年代上。

(2)格累布奈尔的文化圈标准和文化圈顺序标准纯粹是地理标准;而施米特的文化圈公式则是建立在有关文化圈及其地理移动的纯粹传播主义观念基础上的,后来又成为文化演变阶段的世界历史性公式,然而这些阶段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是施米特的主观估计。

5、施米特接受“文化圈”方法有着他的实用主义目的,他是想凭借这种所谓“最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来证明最古的人类具有圣经传统和基督教信条所赋予的上帝造的、初民的一切优点。

它符合资本主义制度。

六、英国传播主义者——威廉·里弗斯(W.H.R.Rivers,1864-1922)P70

1、1914年出版了《美拉尼西亚社会史》,他感到进化论方法仅仅根据心理和地理因素是无法解释不同文化的类似性的,因而转向传播论及文化史的研究。

该书第一卷还是用进化论观点写的,第二卷就采用史学方法和传播论观点。

2、但是,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里弗斯沿袭了传播主义者的模式,把大洋州各族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臆造的“卡威族”、“枸酱族”、“两合族”等族之间任意分配,因此,他所描述的大洋州移民史不能不使人怀疑究竟有多大的可信性。

3、里弗斯认为格累布奈尔对文化传播过程的理解是机械的、简单的。

七、“泛埃及主义者”:

埃利奥特—史密斯(G.Elliot-Smith,1871—1937)和威廉·詹姆斯·佩里(W.J.Perry,?

—1949)

1、在英国出现了“极端传播主义”或称“泛埃及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有史密斯和佩里。

2、史密斯认为一切彼此联系的文化现象,是某个时候在埃及(部分在其邻国)诞生的;大约自公元前9世纪至前8世纪时,开始从埃及向一切国家传播。

(1)史密斯称之为“太阳文明”,或“太阳石”文化,由崇拜太阳和建筑史前巨石等文化特征而得名。

(2)但史密斯这种空想的传播主义,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3、佩里

主要著作有《印度尼西亚的史前巨石文化》(1918)、《太阳之子》(1923)等。

在这些著作中,他把“泛埃及主义”理论推进到了荒谬的顶点。

他认为古代埃及文化传遍到世界各地,是因为这种文化的代表到各地寻找贵金属和其他珍宝,从而把这种文化带到了各地。

(1)这些文化随着远离埃及中心的程度而逐渐贫乏。

(2)但他们重新提出了新旧大陆高级文化中某些显著的共同点和类似现象。

第四章杜尔干与法国社会学派

一、法国社会学派民族学产生在19世纪末

1、民族学在法国产生较早,1839年成立的巴黎民族学会是世界上第一个民族学学术组织;

2、法国社会学派由于创办《社会学年刊》,也被称为“社会学年刊派”。

该学派代表人物共同点:

信奉实证主义哲学,用民族学资料研究社会问题。

3、社会学的开创者、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孔德(AugusteComte),也是法国社会学派民族学的先驱。

(1)强调只有直接的感觉经验或现象才是确实可靠的、实证的。

(2)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1)社会静力学从横的方面研究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社会动力学从纵的方面研究社会的变迁和进化,认为进步意味沿上升路线发展,提出三阶段定律,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3)他把历史理解为观念的发展。

实证阶段是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合理的制度,因此对资本主义制度只能改良而不能革命,他把历史理解为观念发展的结果是唯心主义的。

4、研究方法

(1)对社会学研究注重整体研究

(2)提倡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来研究社会学,观察法是主要的。

(3)他的理论就是实证主义

(4)他重视实证知识,承认历史过程有规律,(贡献:

)这些看法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学和民族学都起了有力的影响。

他指出研究历史和文化遗迹、风尚、仪式,分析和比较各种语言,可以为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提供资料。

二、杜尔干(08硕论述题:

论述杜尔干的理论和社会学方法对人类学的贡献,并写出其主要缺陷。

)(EmileDurkheim),犹太人,哲学家,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1、他利用民族学的实地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1)杜尔干提出把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提出了研究方法。

(2)他的理论观点播下了英国社会人类学的功能—结构论的种子。

2、杜尔干也用社会进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民族学资料

他们不反对摩尔根,也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他们却自成一派,反对进化论派的心理学说,主张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事实发展规律的科学。

法国社会学派在民族学研究中使用社会学派分析法来自杜尔干。

3、杜尔干的理论和方法集中表现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

(1)他的社会学观念建立在社会现象的理论上,主张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

(2)社会现象有两个特征:

一是客观性;二是社会性。

4、杜尔干的基本观点是“集体表象”(collectiverepresentation)或“集体意识”(collectiveconscience)概念。

“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

5、杜尔干对各种社会进行分类,提出“社会类型”概念。

(1)按各个社会的不同复杂程度来区分。

(2)按照杜尔干的说法,任何社会都是由简单社会单位的相加构成,不问社会的性质,处于什么历史发展阶段。

杜尔干将确定和分析社会类型的社会学称为社会形态学。

(3)他的社会形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是不同的。

(4)杜尔干的社会类型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制定社会类型是一种将社会现象进行分类,以便进一步解释它们的方法”。

6、要完整地解释社会现象,首先要找出事物产生的原因,然后研究事物的功能。

(1)杜尔干强调从客观出发解释因果关系,包含着唯物主义思想。

(2)在他看来,社会分工的功能就是保持社会的团结。

7、杜尔干对比较法的阐述不论对社会学还是人类学都是适用的。

他指出一种社会现象的变量系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