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邑林地保护利用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9114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7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大邑林地保护利用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四川大邑林地保护利用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四川大邑林地保护利用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四川大邑林地保护利用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四川大邑林地保护利用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大邑林地保护利用规划.docx

《四川大邑林地保护利用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大邑林地保护利用规划.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大邑林地保护利用规划.docx

四川大邑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四川省大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10-2020年)

 

大邑县林业和园林管理局

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〇一三年七月

四川省大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10-2020年)

 

技术支撑单位:

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资质等级:

甲B级

证书编号:

甲B23-001

发证机关:

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

项目名称:

四川省大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10-2020年)

项目主管部门:

大邑县林业和园林管理局

项目编号:

123046

项目负责人:

刘广兵(院长高级工程师)

技术负责人:

曹昌楷(总工高级工程师)

审核:

曹昌楷(总工高级工程师)

报告编写:

袁晖高林槿

计算统计:

高林槿李林

制图:

高林槿

协作人员:

邹波吴学康

目录

前言7

第一章现状分析与评价8

1.1.区域概况8

1.1.1.自然地理概况8

1.1.2.社会经济概况9

1.1.3.林产业发展概况11

1.2.林地保护利用现状12

1.2.1.林地资源现状12

1.2.2.林地保护利用措施与成效15

1.2.3.林地保护利用中的主要问题16

1.3.林地保护利用综合分析17

1.3.1.林地保护利用的有利条件17

1.3.2.林地保护利用的不利因素18

1.3.3.林地保护利用面临的机遇18

1.3.4.林地保护利用面临的挑战19

1.4.林地需求分析20

1.5.林地保护利用战略22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22

2.1.指导思想与原则22

2.1.1.指导思想22

2.1.2.规划编制原则22

2.2.规划依据23

2.2.1.法律法规23

2.2.2.政策文件23

2.2.3.相关规划24

2.2.4.技术规定、细则24

2.2.5.相关成果资料24

2.3.规划目标24

2.4.规划期限与范围25

2.4.1.规划期限25

2.4.2.规划范围25

2.5.规划任务25

2.5.1.总体任务25

2.5.2.具体任务26

第三章生态布局与分类区划27

3.1.在省、市生态与经济布局中的定位27

3.2.林地保护利用功能分区27

3.2.1.县域分区方法27

3.2.2.分区结果27

第四章林地分类30

4.1.公益林地规划30

4.1.1.国家级公益林现状与规划30

4.1.2.国家级公益林地保护利用措施32

4.1.3.地方公益林现状与规划32

4.1.4.地方公益林地保护利用措施35

4.2.商品林地35

4.2.1.重点商品林地现状与规划35

4.2.2.一般商品林地现状与规划38

第五章林地保护规划41

5.1.林地保护等级划分41

5.1.1.林地保护等级划分标准41

5.1.2.现有林地保护等级划分结果41

5.1.3.分级管理措施42

5.2.森林保护规划43

5.2.1.森林保有量与保护措施43

5.2.2.林地恢复措施44

5.3.补充非林地-绿地规划44

5.4.用途管制45

5.4.1.控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45

5.4.2.控制林地转为其他农用地46

5.4.3.控制公益林地转为商品林地46

5.4.4.控制逆转林地保护等级或质量等级47

第六章林地利用规划48

6.1.林地质量分等48

6.1.1.评定方法48

6.1.2.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结果49

6.1.3.不同质量等级分级管理措施49

6.2.林业重点工程用地规划50

6.2.1.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用地规划50

6.2.2.重点林业产业工程用地规划51

6.3.优化林地结构51

6.3.1起源结构优化51

6.3.2龄组结构优化52

6.4.林地生产力规划54

6.4.1林地生产力概况54

6.4.2林地生产力提升途径54

6.4.3林地生产力规划与管理54

6.4.3.1宜林地规划54

第七章区域差别管理规划56

7.1.区域功能定位56

7.1.1.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56

7.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定位57

7.1.3.县域总体规划定位57

7.1.4.区域功能分区定位57

7.2.区域差别管理58

7.2.1.重点开发区58

7.2.2.禁止开发区58

7.3.强化调控58

第八章保障措施60

8.1.维护规划的严肃性60

8.2.健全林地管理制度60

8.3.加强基础建设61

附表:

1、林地现状统计表

2、林地结构现状统计表

3、国家级公益林地分保护等级现状统计表

4、林地质量等级统计表

5、林地及森林面积规划统计表

6、林地利用方向规划面积统计表

7、国家级公益林地规划面积统计表

8、林地保护等级面积统计表

附图:

1、大邑县林地资源现状图

2、大邑县林地结构现状图3、大邑县林地规划图4、大邑县林地功能分区图5、大邑县主导功能分布图6、大邑县林地保护等级图

7、大邑县林地质量等级现状图

前言

大邑县地处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是成都市的林业大县之一。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处理好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尤为重要。

林地作为大邑县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本次规划是依法管好林地和合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的依据。

为了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国策,科学、高效、有序利用林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作出总体安排,为此,通过开展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及四川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任务,明确县域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空间,落实林地用途管制,优化林地结构布局,提高林地利用效益,为实现林地科学管理奠定基础,确保如期实现林业发展战略,以达到促进区域生态文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林规发【2010】203号)及国家林业局《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要点》的规定,结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和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办函【2010】180号)和《四川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林资函【2011】208号)的具体要求,2011年10月,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与大邑县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一道,开展大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以《纲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程》(LY/T1956-201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LY/T1955-2011)、《四川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邑县国土二调成果”、“大邑县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大邑县集体公益林勘界成果”等为依据,在2008年完成的大邑县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数据基础上结合全省下达的规划指标落实了规划基础数据,按照工作程序,2011年10月编制完成了大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框架。

确立了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

结合省对框架的批复意见,2011年12月,在全县林地落界的基础上,完成了《大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规划目标到2020年森林面积达到63615.42公顷,比基期森林面积增加4748.16公顷;森林蓄积达到5293301立方米。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大邑县各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第一章现状分析与评价

1.1.区域概况

1.1.1.自然地理概况

1.1.1.1.地理位置

大邑县隶属成都市,境界地跨东经102°54´--103°47´,北纬30°25´--30°49´之间。

东与崇州市交界,东南与新津县毗邻,西南同邛崃市相邻,北与汶川县接壤。

全县幅员面积1281.93平方公里。

1.1.1.2.地形地貌

大邑县位于成都市西北部,属邛崃山系,境内地形复杂,龙门山山脉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入境,贯穿西部和中部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阶梯状地形。

海拔最高5364米(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内苗基岭),最低475米(韩场镇内的杨祠堂),相对高差4889米。

由西北到东南依次为山区、丘陵和平原;

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0.5%,所辖乡镇、单位有西岭镇、花水湾镇、出江镇、斜源镇、雾山乡、国营林场及黑水河自然保护区。

海拔1000至5000多米。

丘陵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6.7%,所辖乡镇有金星乡、悦来镇、鹤鸣乡、新场镇、王泗镇的小部分、青霞镇部分、晋原镇小部分。

构造平缓,有少数低山。

其间厚层沙岩分布区,多呈桌状或单面山状,大部分是浑园丘陵,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100米。

平原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2.8%,所辖乡镇有晋原镇大部分、王泗镇大部分、安仁镇、三岔镇、董场镇、韩场镇、沙渠镇、蔡场镇、苏家镇、青霞镇部分、新场镇部分、上安镇。

属成都平原西翼。

地质构造上属新生代断陷盆地,底部为白垩系砖红色砂页岩。

第四纪以来,这个断陷盆地持续下沉,接受河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冰水物质与冲洪积物质充填,后又经不断侵蚀与堆积而形成成都平原地貌,平原区海拔约500米。

1.1.1.3.气候

大邑县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中的盆西地区。

其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少、无霜期长、季节分明”。

春季气候回暧早、不稳定、冬春少雨,常有冬干春旱;夏季降水集中,有洪涝;秋季降温快,常有秋绵雨。

年平均气温为16.1℃,最高气温35.1℃,最低气温-4.8℃;年均降水量为1106.2毫米;年日照时数1092.5小时。

气温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平原比丘陵高0.5℃,比山区高1~2℃。

山区比平原推迟一个农事季节。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早春、夏涝、秋绵雨,局部地区还有寒潮、冰雹、大风袭击。

1.1.1.4.土壤

大邑县成土母质为冲积紫色母质、再积黄壤母质、老冲积黄壤母质、坡积残积母质四大类,成土条件复杂。

土壤为水稻土、紫色土、山地冲沙黄泥、山地黄棕壤、暗棕色、灰化暗棕色、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等。

林地主要以紫色土和山地黄壤为主。

1.1.1.5.河流水文

该县河流有出江、斜江、西河、黑水河等。

除西河发原于崇州市流经本县东部沙渠镇边缘外,其余均发源于县境内,由西北流向东南。

出江、斜江为岷江的二级支流,西河为岷江的一级支流,斜江河还有几条较大的支流如陈家河、干溪河、粗石河等。

黄水河和黑水河为玉溪河上游,属青衣江水系。

出江河发源于西岭镇的高山区,流经花水湾镇、出江镇、新场镇至武童庙出县境,于邛崃县城西汇入南河,干流总长84千米,大邑县境内长60千米,流域面积在邛崃大邑交界处为420平方公里。

斜江河发源于斜源镇,流经鹤鸣乡、悦来镇、晋原镇、安仁镇、唐场镇,在安仁镇的白塘坊入邛崃市境,最后流入南河。

干流总长81.4千米,其中大邑县境内主河道长66千米,总流域面积264平方公里。

黑水河又名长石坝河,发源于双河乡境内的大雪峰东,经芦山县注入青衣江。

河道上宽下窄,深切谷,个别河段成一线天的高山峡谷。

此河在县境内主河道长26公里,流域面积187平方公里。

除了上述河流外,大邑县平原区还有密如蛛网的灌排渠系。

有三分之一的面积靠本地径流灌溉,如出江河的出江堰渠系,斜江河的联合堰渠系和永济堰渠系等。

其余三分之二的灌面靠引都江堰水灌溉,主要渠系有三合堰干渠、千功堰一、二支渠,石头堰、羊头堰、乌木堰支渠的渠系。

1.1.2.社会经济概况

1.1.2.1.行政区划与人口

大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45公里,距双流国际航空港35公里。

大邑城市标志是大邑的“邑”字和“道”字的变形,并将两个字巧妙结合在一起。

寓意大邑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以及大邑“道”文化的厚重。

全县辖1个国营林场、1个自然保护区、20个乡镇、213个行政村(社区)。

200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517992,比上年末增加488人。

全年出生人口3850人,死亡人口478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1‰;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2.05%。

1.1.2.2.产业结构与经济水平

近年来,大邑县国民经济加快发展,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7392万元,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5758万元,增长5.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0732万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0902万元,增长12.8%。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21.1:

40.0:

38.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9%、55.0%、37.1%。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55192万元,增长16.3%,占GDP的比重达59.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拉动GDP增长9.4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549万元,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276116万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192527万元,增长14.9%。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快推进。

年末全县社会从业人员316244人,比上年增加4566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7898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36720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91626人。

截至2009年底,新增就业人员4276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455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7.9%,烟酒及用品上涨1.4%,衣着类下降5.5%,交通与通信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5.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4%。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8%。

1.1.2.3.交通、通迅情况

交通建设快速推进。

2009年末全县公路里程达14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43公里,等级公路(含一、二、三和四级公路)1245.94公里。

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92841万吨公里,增长30.0%,公路客运周转量47102万人公里,增长3.0%。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178万元,增长19.7%。

全县固定电话用户63415户,其中城镇住宅电话用户20148户,农村住宅电话用户36539户。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94896户,互联网上网用户数218771户。

1.1.3.林产业发展概况

林业既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两大任务。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支持地球生命系统、维护陆地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宝库(即是自然界结构最复杂、功能最齐全、物种最丰富、生产力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枢纽)。

建立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保护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减少污染、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以及森林本身所具备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包括科学价值、旅游休憩价值、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医药价值等等)是其他任何措施所不可替代的。

大邑林业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水源得以涵养。

使森林形成了适宜境内及成都市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活动、精神条件与物质条件,提高了农业用地的生产率,提升了大邑良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强县的形象,促进了旅游业、商业、信息业、广告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直观的经济效益

林业能够提供木材、烧材、工业原料、木本油料等林产品,出产干鲜果品、食用菌类、药用植物等山珍特产。

重要的生态效益

森林是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而它具有重要的防护效益。

大邑县境内森林利用其根系、枯枝落叶和林内苔藓地衣吸水再恒续释水的功能对河流水源得以涵养。

同时,森林还在护岸、护路、调节气候、改良林地土壤、减免自然灾害(干旱、大风、冰雹、洪涝、泥石流等),保障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广泛的社会效益

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发展林业对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扶贫攻坚事业,增加劳动就业机会,加速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森林还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吸附灰尘、消除毒气、净化环境等功能。

1.1.3.1.第一产业

包括林木的培育和种植,年产值2103万元;

木材和竹材的采运年产值1203万元,其中木材采运367万元,竹材采运836万元;

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经济林果业产值3914万元,其中水果与干果的种植和采集产值2755万元,茶及其他饮料作物的种植与采集产值436万元,林产中药材的种植与采集产值为688万元,森林食品的种植与采集产值35万元。

花卉的种植的产值202万元。

1.1.3.2.第二产业

包括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总产值产值18000万元;

木、竹、藤家具制造产值11100万元;

木、竹、苇桨造纸产值400万元;

1.1.3.3.第三产业

包括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林业生态服务、林业专业技术服务和林业公共管理及其他组织服务总收入25276万元。

1.2.林地保护利用现状

1.2.1.林地资源现状

1.2.1.1.林地资源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林地是指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大邑县幅员面积1281.93平方公里,林地面积72654.70公顷,占国土总面积56.68%,非林业用地面积55537.83公顷,占国土总面积43.32%。

全县森林面积58867.26公顷,森林覆盖率45.92%;林木绿化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森林覆盖率)50.65%。

注:

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年)的规定,森林覆盖率是指(有林地面积+国家特别灌木林地面积)/国土总面积*100;林木绿化率是指(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四旁林木折合面积)/国土总面积*100。

1.2.1.2.林地地类结构

该县林地面积72654.70公顷,其中:

有林地面积58842.0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0.99%;灌木林地9230.7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2.70%;疏林地面积为2447.30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37%;宜林地面积为2134.5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94%。

如图:

 

 

详见附表1:

林地现状统计表

1.2.1.3.林地起源结构

该县林地面积72654.70公顷,其中:

天然起源面积40411.1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55.62%;人工起源面积30108.9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41.44%;无起源的宜林地面积为2134.5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94%。

 

1.2.1.4.林地权属结构

该县林地面积按林地权属分:

国有权属29873.04公顷,占林地面积的41.12%;集体权属42781.66公顷,占58.88%。

1.2.1.5.森林类别

该县林地面积中,区划公益林地面积29344.50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0.39%;区划商品林43310.2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59.61%。

如下图:

1.2.1.6.森林资源特点

(1)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

该县是一个多林,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

森林覆盖率为45.92%。

林地中有林地58842.0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0.99%。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森林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该县森林资源虽然从平原、丘陵到山区,从北部到南部都有分布,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山区和丘陵,乔木林占有明显优势。

平坝地区,则分布着较多的四旁资源,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3)森林类别结构基本合理

从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来分析,该县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40.39%,商品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59.61%。

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树种组成复杂,空间结构层次分明,组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立体分布。

商品林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及丘陵区,是全县重要的速丰林基地和经济林基地,在全县林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

(4)树种资源丰富,用材林树占优势

该县树种资源相当丰富,主要用材树种有云杉、冷杉、铁杉、杉木、柳杉、水杉、桢楠、香樟、银杏、桤木、桦木、“三木药材”(新增)、桉树等木材树种。

(5)用材林幼、中龄林比重较小,可利用资源较多

该县用材林地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面积百分比为6:

21:

8:

42:

23;蓄积百分比为6:

27:

4:

46:

17。

说明现有林分幼龄林较少,龄组结构不是很合理。

全县现有可利用木材资源总面积为61289.36公顷。

(6)林分生产力不高,灌木林地比重较大,林产业发展空间与潜力大

该县商品林中乔木林平均公顷蓄积75.92方米,低于国家平均水平(85.9立方米),低质低效林占相当比重;按培育目的区划界定为一般用材林的灌木林地面积5791.69公顷,占一般用材林面积的17.15%。

林业产业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大。

1.2.2.林地保护利用措施与成效

1.2.2.1.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该县通过逐年不间断的邀请省、市林业有关专家,举办资源林政法规及林地保护管理业务知识培训,切实帮助林政工作人员和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树立法治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增强工作能力。

与此同时,县林业部门将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编制印发的《林地使用管理手册》分发到执法者手中及政府相关各部门并依托电视台、电台等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切实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依法管理林地、依法使用林地的观念,为强化林地保护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1.2.2.2.严格报批程序,杜绝乱占林地

各种建设项目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供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

对确需征占用林地的,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的征占用林地的范围、条件和审核审批权限、责任和监督检查等规定,依法按程序办理报批征占用林地手续。

1.2.2.3.提前介入服务,确保报批质量

各类重点项目建设,县林业主管部门均做到提前介入服务,变事后监管为事前监管,避免出现未批就占、少批多占等违法占用林地行为发生。

通过公开报批程序与方法,明确报批规范与内容,推行“阳光”报批。

同时,通过发函和送公告等方式主动与建设单位沟通,及时把报批程序与报件材料清单一次性告知建设单位,让对方进一步弄清办理程序与要求。

通过林政干部走出家门,深入公路、水利等部门追踪项目、了解情况、联系沟通,现场办公,广泛听取当地政府及项目业主意见,主动介绍林地使用报批程序,宣传解释国家法律法规,变被动把关为主动上门把关等有效形式,主动介入服务,改变以往坐等报批的被动式服务,确保报批工作有序运行。

1.2.2.4.严格督促检查,规范工程实施

县林政资源管理部门切实加大对各类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稽查工作力度等各种有效办法和措施,适时对各类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督查检查,确保工程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审批要求进行施工、作业,坚决杜绝先动工后补办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