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073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面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面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面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面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面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面施工方案.docx

《地面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面施工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面施工方案.docx

地面施工方案

1.施工依据

1.1施工图

工程名称

图纸编号

出图日期

00基地建设项目

00000000

20nn年yy月

1.2模塑基地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1.3主要规程规范

序号

编号

名称

类别

1

GB50209-2002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国家标准

2

GB505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国家标准

3

DBJ01-26-2003

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地方标准

4

DBJ01-51-2003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地方标准

5

DBJ01-62-2002

北京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地方标准

6

DBJ01-41-2002

建设工程监理规程

地方标准

1.4主要标准

序号

编号

名称

1

GB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

JGJ59-99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2.工程概况

序号

项目

内容

1

建筑功能

汽车配件生产车间

2

工程位置

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

3

建筑规模

联合厂房

建筑面积

19377㎡

建筑长度

207.7m

建筑宽度

85.7m

4

地面做法

素土回填,夯实系数≥0.94

250厚天然级配碎石碾实

200厚钢纤维C20混凝土地面

2~3mm厚金属耐磨地面

3.施工安排

3.1质量目标:

优良

3.2任务划分

序号

施工项目

施工单位

1

回填土

土建外施队

2

250厚天然级配碎石碾实

土建外施队

200厚钢纤维C20混凝土地面

土建外施队

3

耐模地面面层

4

200厚地面切缝

5

耐模地面养护

3.3劳动力安排及工期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施工人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1

14~26轴素土回填夯实

20

09.02.18

09.02.25

2

14~26轴级配回填

20

09.02.26

09.02.28

3

14~26轴C25钢纤维混凝土施工

80

09.03.4

09.03.20

4

金属耐磨地面

30

09.03.4

09.03.20

5

1~13轴素土回填夯实

20

09.03.10

09.03.20

6

1~13轴级配回填

20

09.03.21

09.03.31

7

1~13轴C25钢纤维混凝土施工

80

09.04.4

09.04.25

8

金属耐磨地面

30

09.04.4

09.04.25

3.4施工方法安排

3.4.1每个单位工程分为四段,级配施工完毕后,施工地下水电设备管线,混凝土垫层施工完毕后支设防火涂料及水电设备安装脚手架,防火涂料、水电设备安装施工完毕后,开始施工200mm厚混凝土及耐磨地面。

200mm厚钢纤维地面跳仓施工。

采用商品混凝土汽车泵浇注。

3.4.2200mm厚钢纤维混凝土一次浇注至标高,标高由模板上沿及钢柱上的建筑500mm线控制,由振捣棒、平板振捣器、木杠、铝合金刮尺进行振捣、整平。

混凝土表面撒播耐磨金属骨料,用机械动力镘舵遍施工,切割诱导缝,洒水覆盖塑料布进行养护。

4.施工准备

4.1技术准备

4.1.1技术人员和工长在施工前认真学习图纸、规范、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做好方案交底和技术交底工作。

4.1.2施工前核对水、电管线及设备基础预埋情况,尤其排水地漏必须预留到位,并要求水电做好配合工作。

4.1.3在联合厂房的每根钢柱上弹出建筑500mm线。

4.1.4绘制好地面分割缝平面布置图,确定施工方向。

4.1.5做好回填土取土图并做好回填土取样等试验工作。

4.2材料准备

4.2.1级配碎石

碎石:

采用天然级配材料,用强度均匀、未风化的砂石,粒径一般为5~40mm,其中石子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垫层厚度的2/3,且不宜大于50mm,含泥量不大于3%。

4.2.2钢纤维混凝土:

由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提供

4.2.2.1水泥:

选用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水泥含量不小于300)。

4.2.2.2砂:

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2%。

4.2.2.3石子:

卵石或碎石,粒径为5~20mm,含泥量不大于1%。

4.2.2.4掺合料:

可以添加不超过20%的不低于Ⅱ级的粉煤灰。

4.2.2.5配合比要求:

水灰比不高于0.45,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140~160mm。

4.2.2.6钢纤维由项目部提供,每立米用量20kg/m3。

4.3生产准备

4.3.1机具准备

序号

机具名称

数量

使用部位

序号

机具名称

数量

使用部位

1

汽车碾压机

1台

基础回填土

7

圆盘

50片

面层

2

蛙式打夯机

10台

基础回填土

8

抹光机

10台

面层

3

水准仪

2台

基层

9

切缝机

2台

垫层、基层

4

混凝土泵车

2台

钢纤维砼

10

铝合、金大杠

6根

垫层、面层

5

振捣棒

4个

钢纤维砼

11

靠尺(2m)

10根

地面、面层

6

平板振捣器

4

钢纤维砼

12

滚刷

10个

面层、保护剂

4.3.2提前施工耐磨地面样板,各工种进行一次全面磨合,找出问题,及时解决。

4.3.3及时收听天气预报,躲避高温、降雨、大风、低温天气施工,及时调整工期。

4.3.4夜间施工保证正常照明

5.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5.1施工测量

5.1.1测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具备施工测量大面积厂房的能力。

所用的测量仪器必须是已经检测且在有效期内。

5.1.2施工前,在每根柱子上测设出建筑50mm线;

5.1.3在施工回填土时,经常利用水准仪控制回填土的虚铺厚度和压实后每层的平整度;

5.1.4施工混凝土基层时,利用经纬仪上测设出每条分割缝的准确位置并进行标记,以便切诱导缝。

5.2回填土施工

5.2.1回填土中,禁止使用淤泥、含水量大的土壤、腐殖土、垃圾土等。

5.2.2回填土每层虚铺厚度250~300mm,压实系数≥0.94。

压路机轮每次宜重叠15~20cm,碾压6~8遍,至表面无显著轮迹。

5.2.3库房填土碾压时,压路机轮外侧距混凝土结构边缘为10cm左右。

库房边缘处不易碾压时,必须使用人工或蛙式夯土机等进行夯实。

5.2.4当回填土较为干燥,应当夯压时加水湿润;如回填土太湿,需将土进行晾晒后再进行回填。

5.2.5填方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5.2.6每层回填土压实后,按规范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土的干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下一步回填土。

5.3级配碎石施工

5.3.1原材料要求

5.3.1.1砂和砂石不得含有草根等有机杂质,砂采用中砂,石子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垫层厚度的2/3。

5.3.2分层铺筑级配碎石

5.3.2.1铺筑砂石的虚铺厚度,为350㎝,该工程分两层进行回填。

5.3.2.2分段施工时,接槎处应做成斜坡,每层接槎处的水平距离应错开0.5—1.0米,并充分压实。

5.3.2.3铺筑的碎石应级配均匀,级配碎石中应含有25%~35%的碎石或卵石。

如发现砂窝或石子成堆现象,应将该处砂子或石子挖出,分别填入级配好的砂石。

5.3.2.4夯实或碾压;夯实或碾压的遍数,由现场实验确定。

采用压路机往复碾压,碾压不少于4遍,其轮距搭接不小于50㎝。

边缘和转角处应用人工或蛙式打夯机补夯密实。

5.3.3找平和验收:

施工时应分层找平,夯压密实,并应设置纯砂检查点,进行环刀取样,测定干砂的质量密度。

下层密实度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

用贯入度进行检查,小于试验所确定的贯入为合格。

最后一层压(夯)完成后,表面应拉线找平,并且要符合设计规定的标高-0.35m。

5.4200mm厚钢纤维混凝土施工

5.4.1200厚钢纤维地面的侧面模板采用木质多层板模板,模板清理干净,模板支设位置应比诱导缝处大3~5cm,待耐磨地面面层施工完采用切割机将多余混凝土切除。

5.4.2混凝土的浇筑应根据施工分段跳仓组织施工,混凝土一次浇筑至标高,局部未达到标高处利用混凝土料补齐并振捣,采用振捣梁主振,振捣棒配合的方法振捣,并用木抹子搓平铁抹子配带2m铝杠刮平压光,严禁使用砂浆修补。

混凝土刮平后水泥浆浮出表面至少3mm厚。

混凝土的每日浇筑量应与墁光机的数量和效率相适应,每天宜800~1200M2。

砼浇注量约200m3,。

5.4.3混凝土面层不得留设施工缝。

当施工期间超过允许时间规定时,应用木质多层板隔断,多层板应设置在诱导缝位置。

5.4.4浇注混凝土前,需在柱四周及墙边采用水泥砂浆粘贴高密度聚乙烯板(厚度2cm,高度为混凝土面层以下1cm)的方法留设施工缝。

5.4.5设备基础砼,先施工设备基础及管沟侧壁砼,砼浇筑至碎石垫层上皮,设备基础留置200厚砼与地面一起浇筑,保证砼地面整体外观。

5.4.6浇注受气候影响较大,低温、雨天和大风天停止浇注混凝土。

5.5耐模地面施工工艺

5.5.1当人站到混凝土表面无明显脚印时,开始耐磨机施工作业,如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使用圆盘机械均匀地将混凝土表面浮浆层破坏掉。

作业阶段施工人员应穿平底胶鞋进入,后期作业阶段应穿防水纸质鞋进入。

5.5.2第一次撒布耐磨材料及抹平、磨光

5.5.2.1模板边线100mm范围内水份消失较快,宜优先撒布施工,以防因失水而降低效果。

5.5.2.2第一次撒布量是全部用量的2/3,拌合物应均匀落下,不能用力抛而致分离,撒布后即以木抹子抹平。

耐磨材料吸收一定的水份变暗后,再用直径为1m电鳗碾磨1~2次,磨压保证与基层混凝土浆结合在一起。

5.5.3第二次撒布耐磨材料及抹平、磨光

5.5.3.1第二次撒布时,先用靠尺或水平尺检测其平整度,将其不平处进行找平,然后开始撒布第二次耐磨材料,第二次撒布方向应与第一次垂直。

5.5.3.2第二次撒布量为全部用量的1/3,撒布后立即抹平,磨光,将电鳗圆盘更换四片式抹片,重复电鳗作业至少两次。

电鳗作业时应纵横向交错进行,均匀有序,防止材料聚集。

边角处用铁抹子人工收光。

5.5.3.3待面层具有足够的强度后,将机械圆盘卸下并进行地面收光。

初磨之后,调整磨光机转速及抹片角度,进行精磨,抹光机进行纵横交错3次以上磨光,直至表面光亮停止抹光。

精磨完成后的地面应表面致密、颜色一致。

5.5.4切缝、灌胶:

5.5.4.1在混凝土强度上升足够不会锯崩混凝土边角,通常在养护混凝土24h左右切缝,切缝深度为基层厚度的1/3即70mm,切缝宽度6mm。

切缝处干燥后,填注密封胶。

在柱子根部距离柱子1m处切菱形缝。

5.5.4.2切割应统一弹线,以确保切割缝整齐顺直。

切割缝完成后将缝内杂物清理干净,将嵌缝胶灌入缝内。

5.5.5耐磨地面养护及成品保护

5.5.5.1耐磨地坪施工5-6小时后洒水后覆盖塑料薄膜养护,撒水养护一周。

5.5.5.2耐磨地坪面层施工完成24小时后即可拆模,但应注意不得损伤地坪边缘。

5.5.5.3地面完工十天可以行人,两周后可以上轻型车辆搬运或安装设备等,并采取保护措施,如覆盖草垫、竹胶板等。

避免地面受污染,特别在填仓施工时,在周围已完工地面上会遗留大量施工垃圾,及时清理干净。

5.5.6施工缝处理:

为防止混凝土施工中断处开裂,应将耐磨地面施工缝位置与地面分格缝位置保持一致。

5.5.7200厚钢纤维混凝土跳仓施工顺序及分隔图:

 

6.质量要求和保证措施

6.1质量要求

6.1.1回填土质量标准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验收方法

1

地面基础层标高

-20mm

水准仪

2

表面平整度

15mm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6.1.2钢筋绑扎质量标准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查方法

绑扎钢筋网

长、宽

±10

钢尺检查

网眼的尺寸

±20

钢尺量连续3档,取最大值

绑扎钢筋骨架

±10

钢尺检查

宽、高

±5

钢尺检查

受力钢筋

间距

±10

钢尺量两端、中间各一点取最大值

排距

±5

保护层厚度

±10

钢尺检查

绑扎缺口、松扣数量

不超过扣数的10%且不应集中

观察和手板检查

弯钩和绑扎街头

弯钩朝向应正确。

任一绑扎接头长度均不应小于规定值,且不应大于规定值得5%

观察和尺量检查

6.1.3混凝土面层质量验收标准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水泥混凝土面层

1

表面平整度

3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2

缝格平制

4

拉5M线和钢尺检查

6.1.4耐磨地面质量验收标准

6.1.4.1地面平整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6.1.4.2耐磨地面的材料用量达到实际要求;

6.1.4.3强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6.1.4.4表面颜色基本一致,无明显色差;

6.1.4.5表面无起沙、起皮、面层致密,具有良好的坑渗性;

6.1.4.6与基层无脱层、剥落现象。

6.2保证措施

6.2.1及时了解天气动向,浇捣砼需连续施工时应尽量避免大雨天,如果砼施工过程中下雨应及时遮盖,雨过后及时做好面层的处理工作。

6.2.2砼浇捣前施工现场应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机械设备、照明、设备等应事先检查,保证完好符合要求,工作面内的垃圾和杂物要清理干净,提前隔夜浇水湿润。

6.2.3埋件插筋和预留洞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浇捣砼。

6.2.4浇捣砼前工长应进行技术交底,落实专人负责振捣,专人负责看筋看模。

6.2.5振动器插点要均匀排列,采用交错式的次序移动,以免造成混乱而发生漏振,每次移动位置的距离应不大于50CM,并避免振动棒随意振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