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军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与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954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军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与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论军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与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论军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与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论军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与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论军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与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军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与影响.docx

《浅论军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与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军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与影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军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与影响.docx

浅论军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与影响

 

浅论军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与影响

——斯巴达、秦、日本帝国与德意志帝国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目录

内容提要3

一.军国主义的产生条件4

1.1国家或政权面临危机4

1.2领土或自然资源受限,难以满足国内需求5

1.3强烈的民族性与民族思维5

二.军国主义的特点7

2.1经济以军工生产为支柱7

2.2政治上奉行单一制、独裁制,权力高度集中8

2.3文化上控制舆论,统一思想,扼杀言论自由8

2.4大力对外拓张,军事活动占国家主要地位9

三.军国主义的历史影响9

3.1血与泪的编年史9

3.2反思10

【参考资料及引用】11

内容提要

军国主义,即一种黩武主义,认为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并将保证军事力量视为社会最重要目标的意识形态。

军国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堪称一朵“奇葩”,同时这朵“奇葩”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反思历史,不难从历史的轨迹中归纳出军国主义的产生条件,发展时期与特点。

本文运用比较法,比较归纳古斯巴达,秦帝国,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帝国与希特勒时期的德意志帝国,从中找出军国主义的一般性特点,加以论述,着重分析了军国主义的产生、特点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以期以史为镜。

关于秦帝国,虽然史界并不把它看作军国主义的政权。

但其兴盛与发展离不开其具有浓厚军国主义特色的组织形式;其所处历史时期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同时又奠定了中国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基础,故放于此,一同比较。

一.军国主义的产生条件

1.1国家或政权面临危机

军国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国家和政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或内或外,或有强敌临于门下,或自身政局动荡、形式复杂。

这正是军国主义能够加以推行的润滑剂,也给军国主义政权组织以“借口”。

此时的军国主义政权组织多是以“救世主”的身份登场的。

挽救国家于危亡,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重振民族形象与地位等等便成为了军国主义政权代表的口号,以此夺取政权,煽动人民以获取支持。

这里,斯巴达稍显例外。

它的危机不是产生于其政权形成或掌权之前,而是在它兴盛强大之后。

斯巴达在对外征服拓张的过程中先后征服了拉哥尼亚地区、希洛斯地区、美塞尼亚地区,这些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数次起义反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促使了斯巴达政权组织的变化与发展。

更确切地说,斯巴达不是一个政府,而是一个城邦性的政权组织,这种组织在战时和平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制。

它最初的形态也只是五个阿卡亚部落在伯罗奔尼撒建立的“城邦”(这里称呼城邦也不很合适,恐怕也只能称之为“比单个部落稍显联邦的部落集合”)。

这里似乎与观点略点矛盾,不过任何历史分析都离不开自然条件的支持。

通过查阅得知,希腊半岛山峦重生,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这也是希腊城邦航海业与商贸业发展发达的条件之一。

所以,斯巴达的危机并不是政治问题,而是吃饭问题。

秦帝国的形势比较明朗,北有魏赵,东有韩楚,西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南边是山——过了山还有南蛮百越。

加之秦本身便是被周孝王打发到西北牧马的华夏汉民族分支,生存之计不免艰难。

流传下来的秦始皇的画像长相不像汉人却像西北胡人,这也是个“问题”。

战国的兵戈也使秦意识到了拓张的必要,因为不拓张就会“被拓张”,当时的其他诸侯也不会像尧舜时代那样彬彬有礼。

德意志也是如此。

经济大萧条先“洗劫”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成果;一战残余与协定的不公(尤其是在波兰问题上)无疑让德意志这个民族自尊心极强的民族心怀不甘;英法的外部威胁与压迫;加之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魏玛共和国的疲软无力。

当风雨萧条中的德意志看到“元首”上场的时候无疑满心欢喜,士气大振。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遍做着西方强国的美梦。

不过,亚洲边缘岛国的地理位置不允许它像美国德国那样平地而起,已然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格局也不允许它像英国那样遍地开花日不落。

国内幕府势力残余与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满让刚站起来的政权觉得脚跟不稳。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似乎便理所应当了

1.2领土或自然资源受限,难以满足国内需求

无论是初具城邦规模的斯巴达,还是刚一只脚踏上工业化的日本,或是刚刚经历经济危机的德国,经济需求都是必然而必要的。

无论是需求粮食,还是工业原材料和市场,利益优先原则组织起来的人类文明似乎都需要贸易。

如果贸易满足不了,动武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试想一个政权,本身拥有的财富匮乏,所处地区自然资源贫乏(德国是个例外,丰富的煤铁显然给德国的武器提供了极好的原材料),本身又动荡难安,动用成本小、经济集中、权力易集中、军政一体化的军国主义形式便是最佳的选择。

经济上的军工生产既支撑军队又支撑国民生计,政治上的线性独裁可以快速稳定局势,文化专制有利于煽动民族情绪,全民皆兵,要打仗有打仗的准备,要稳定有稳定的局面,那些“领袖”们自然觉得军国主义是必要的与无可替代的。

1.3强烈的民族性与民族思维

斯巴达是个“奇特”的民族,和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野蛮民族相像。

不过这一“野蛮”民族却开创了最行之有效的为战争服务的国家体制。

既像个优雅而坚定的战士,又像未开化的原始民族。

这和古希腊整体的文化与哲学水平是否有关呢?

这里不多做议论。

有一次,一个国王威胁斯巴达国王,要斯巴达听从他的命令,否则把斯巴达夷为平地,斯巴达国王的回答是:

“请!

”。

这种回答带有鲜明的斯巴达特点:

简洁明了,霸气十足。

整个斯巴达似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民族——一个斯巴达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时,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说:

“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

”查阅得知,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抱到长老那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良好的战士。

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

7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

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殴斗等。

男孩到12岁,编入少年队。

他们的生活更严酷了,不许穿鞋,无论冬夏只穿一件外衣,睡在草编上。

草编是他们不用刀,而是用手拔湖边的草,亲手编成的。

满20岁后,斯巴达男青年正式成为军人。

30岁成亲,但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

60岁时退伍,但仍是预备军人。

甚至斯巴达的女人,或者说女孩在家里从事的也不是农耕文明下女子所从事的耕织家杂,而是同样的体育与军事训练。

因为斯巴达人认为只有强壮的妇女才能生下他们所需要的战士。

斯巴达人还向儿童灌输斯巴达人高贵、希洛人低贱的观点。

教官常在儿童面前任意侮辱和鞭打希洛人,甚至带他们参加“克里普提”活动,直接屠杀希洛人。

日本则不同。

这个民族始终摆脱不掉一种民族上的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又使得它奋发图强,企图有朝一日称霸一方。

日本的传统精神便是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的思想借用了儒家的“忠”和“勇”,禅宗的“生死一如”等思想,并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杂糅重造而成。

说白了就是为了所遵从的天皇而不惜牺牲自己,同时视杀戮为天职。

武士道精神本身也是在藩镇割据下的专制政权中形成的。

武士阶层本身也是大化革新时期由下层平民中产生的,在幕府时期达到顶峰。

这种精神似乎是日本民族心理的集中体现,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也和武士道精神有着深远的联系。

这种鲜明的民族性,也使得天皇能够以民族领袖的身份召集起人民,建立军事独裁。

德意志民族的严谨是世界公认的,这是德意志民族性的一种体现。

尽管德意志民族最初以农牧起家,但是经历长时间的纷战与国家分裂,民族统一的向往使德意志人民戴上了铁盔。

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所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显然为这种向往打通了道路。

士兵头顶上的铁尖支撑起了帝国的强盛与民族的繁荣。

挑起两次世界大战是不可思议的。

对犹太民族的屠杀和日耳曼人天生的优越感似乎解释了这些——煽动者对此加以利用,把自己美化成民族的英雄,自然是号召力最大的旗帜。

在纳粹德国期间,更是强调血统的纯正。

希特勒手下的精锐,“党卫队”便是由经过严格挑选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人组成。

秦帝国似乎没有什么民族性可言。

但正如上文提到,秦始皇面相不像汉人而酷似胡人,这是个问题。

西北边陲的秦人最初有没有统一中原的野心不得而知,但是能够组织起有着相当高的效率的军事体制的秦人确实值得思考。

魏没有,只有披重甲,带全副武器干粮奔袭数十里的“强兵”,楚也没有。

受儒法束缚的中原的正统汉人更没有。

二.军国主义的特点

2.1经济以军工生产为支柱

这里着重以秦帝国为例。

这也是它最具有军国主义特点的地方。

据史学家估计,某一时期秦国的人口在一千万左右,而秦国当时的军队有二百万人(当时的亚历山大军队有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

每四个平民养活一个士兵。

当时的秦国人不是在当兵打仗,就是在从事军工生产或者农业生产。

谈到秦国的军队,就不得不谈到秦军的兵器。

当时秦军的武器涵盖了战国时代流行的所有冷兵器。

秦人的兵器虽不似楚人的那般精美,材料上更不及魏(当时魏、燕等国已经出现了铁制武器,而目前秦出土的几乎清一色是青铜武器;这一点在史学界存在争议),却是一大奇迹。

因为据考古发现,秦是世界上最早将武器生产规范化制度化的国家。

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第二集专门讲到了这里。

秦人采用“物勒工名”的制度,即一件兵器上要刻上生产者的名字。

这个名字不是一个,而是一串。

不仅有手工生产者的名字,还有技术监察、兵工厂厂长、中央部长的名字,最后是丞相的大名和生产日期。

一件兵器从铸造打磨到交付军队使用都有严格的程序控制。

秦人的一丝不苟倒是和德意志人中的日耳曼民族很像。

出土的兵器中,生产日期相差十五年的戈中金属成分配比几乎没有变化,数千只箭镞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mm,近1m长的青铜剑(这本身就很不寻常,因为青铜剑一般的长度极限是60cm;这也暗示了秦人在格斗技巧方面有所突破)股面平整,剑身宽窄有秩,使其坚韧而锋利;弩手装备的弩机在战场上损坏了,可以从其他部件损坏的弩中拆出一个装上继续使用。

无论是对抗北方匈奴的战场上,还是中原大地上,还是远征南越之地的山峦间,战士们使用的都是同样优秀的武器,给敌人以同样致命的杀伤。

一个或某几个出色的工匠完成一批或几批优秀的武器是容易的。

但给二百万军队配备上同样标准的武器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了。

今人常用的“模范”一词便出自此处:

“模”便是浇铸武器时使用的内凹模具,“范”便是外凸的刻在石头上的武器样版。

全国数个兵工厂使用同样的标准生产出同样规格质量的武器,秦人似乎已经超越了他们的时代。

据推测,当时可能已经使用了某种类似机床的机械加工工具。

秦人还动用了大量劳工在全国各地修建了“秦直道”(在陕西境内至今仍有遗迹。

路面坚实得寸草不生,有些路段竟然至今可用),这为无论是军队调动还是补给运输都提供了极其好的条件。

“秦直道”有严格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中间只允许统一标准生产的车辆(车辙间距相同,可以沿着路中间的辙印行驶,提高速度)行驶,两边才可以跑马行人。

当年秦始皇也便是沿着这条“军用高速公路”视察全国的。

至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更是其控制经济命脉,为建立和维护统一的帝制政权做的准备。

正是这种军国主义式的经济生产方式使得秦国日渐强大,最终成为了中原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2.2政治上奉行单一制、独裁制,权力高度集中

这里先以希特勒领导下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即纳粹德国为例。

用希特勒自己的话说,“一个人身兼党、国家、行政数职已成为迅速得以实现的民族社会主义统治原则”,这正是对其政权的最终描述。

一个由高度秩序化组织起来的军事政府掌管国家的一切,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组织(比如劳动者阵线和其他准军事化组织)将全国加以重整,把整个国家用军事化的组织军队的方式组织起来。

其目的在于缩小甚至消灭社会差距,履行其对种族、社会、和文化的“最终解决”(德语里称这种民族性屠杀为“最终解决方案”,待查证)。

显然,此时的元首已然集党政军权于一身。

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之后,快速将德国变为一党专政。

此后开始了十数年的纳粹专政时期。

2.3文化上控制舆论,统一思想,扼杀言论自由

纳粹帝国和明治天皇时代的日本均有此特点,相对于只教给儿童读命令和写便条的斯巴达人来说他们的例子似乎更有说服力(斯巴达不像古雅典其他城邦那样有丰厚的辩学与哲学积淀,本来就没有什么加之不重视,便难以谈及扼杀与控制了)。

无论是元首的《我的奋斗》,还是天皇的《皇教敕语》(此处翻译可能有误),告诉人民的无非只有一件事:

服从。

至于煽动或者强制使人民信服他们,只是政治手段而已了。

希特勒倒是很有艺术天赋。

只不过他的艺术天赋服务于他的政治理想罢了。

二战期间德军的军服曾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军服,他的设计者也曾说过“让无数德国青年为了一套军服就想要参军”。

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化”活动倒是相当丰富,只不过大都是宣扬民族主义的。

纳粹烧过书。

于记载1933年5月10日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焚书运动。

秦始皇也干过,焚书坑儒的事情举世皆知。

日本的天皇似乎也干过。

除了焚书之外便是建立秘密警察部队干掉坚定的反对者。

其下如此大的精力目的无非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其军事性政权的稳固,给对外军事行动创造稳定的国内环境。

同时鼓励甚至强制人民参军,直接扩充其军事实力。

因为在军国主义政权中,军事实力代表一切。

斯巴达的僭主制便因此而来——人们觉得只有在军事上有作为的人才配当他们的领袖。

2.4大力对外拓张,军事活动占国家主要地位

这一点显而易见。

无论哪个军国主义国家的中心都是发展军事,武力吞并周围周围国家,对抗威胁或潜在威胁。

军人在国家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此外,控制社会贫富分化似乎也是军国主义的一大特点。

无论是古斯巴达还是德日两国。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领导起全国,使全体国民能够顺利地进入“编制”。

仅想到这一点,暂不作讨论。

 

三.军国主义的历史影响

3.1血与泪的编年史

军国主义因其自身的侵略性特征给世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仅就所举四国为例:

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向邻邦美塞尼亚发动长达10年的战争并征服了美塞尼亚,将多数美塞尼亚人变成奴隶,并为希洛人;用了30年进攻提吉亚,远征希腊,夺取伯罗奔尼撒,对整个雅典和地中海地区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秦征服6国,仅与赵国一战便坑杀了40万投降的赵军(考古发现,赵军阵亡将士身上的装备钱币都未被取走,可见秦军行动之仓促)。

两次世界大战的死伤暂不算在内,纳粹仍有着大约六百万犹太人、一千万斯拉夫人及各种的其他人种被有组织地杀害的“记录”,臭名昭著的集中营成为了纳粹的一大标志。

日本入侵中国朝鲜,8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死伤3500万,更有“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等灭绝人性的事件。

军国主义对世界人民的情感和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与阴影。

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对军国主义一词怀有愤慨与抵触。

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与右翼势力抬头的局势更是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

二战结束后有人曾采访罗斯福总统与在日本投下核弹的飞机驾驶员,问他们在决定使用核武器和投放核弹时做何感想。

得到的回答是“那只是一颗炸弹,一颗‘大一点’的炸弹而已”。

对于那些政治“领袖”而言,军国主义也只是这样一颗“炸弹”而已,和其他的“炸弹”没有什么区别。

站在史家的角度来讲,这只是政治家们的战略而已,实现他们的理想,捎带给历史做点或大或小的贡献,给后人们树立榜样或者留下教训。

然而站在人民的角度来讲,呵呵,借用李云龙的一句话来说,“放你娘的狗屁”。

3.2反思

任何一种历史产物的出现必有其必然性——或者说必然性的条件——尽管一切历史事件都带有偶然性。

军国主义的产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体制下的产生便体现了这一点。

对这种必然性的分析与认识或许可以避免我们再重蹈覆辙——在军国主义的内核仍然阴魂不散的今天。

军国主义的拓张思想使我联想到了生存意识。

对外拓张极有可能就是一种生存意识的变种——跟人类的贪欲一样。

最开始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再后来为了明天填饱肚子,继而开始膨胀。

个人一直认为,把一些生物学上的理论套用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分析上是可以的。

比如自然选择学说。

人类的社会发展也像生物体的演变那样,不合适的个体被淘汰,在淘汰与演化的过程中发展。

而且,这其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生物学中进化越完备的物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就越小,而这种进化又是从单一的细胞生命体中开始的——人类的社会似乎也是如此,从原始社会开始进化,经过发展分化到今天的样子;而当今在意识形态上最为对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竟出现了渐趋融合的态势——会不会真如老祖宗所言,“万物始于一而归于一”呢?

(马克思提出的是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似乎少了点什么;那么,通过比较,我们能不能从原始共产主义中得到些什么而有所裨益?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当下的社会,缺少对历史的反思。

或者说反思了,没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

反思不仅仅是反思历史的错误,也要找出历史的优点。

就拿军国主义来说,它高效率的组织形式就值得人们学习。

斯巴达人训练儿童说话就要简洁明了,我们今天的很多会议仍然冗长无用(当然有人会站出来说“这在当今是必要的”)。

重形式,重功力的思想泛滥着实是一大弊病,更不要说维持什么“纯洁性”与“高贵性”了。

 

王新亮

2012年6月16日

【参考资料及引用】

1.维基百科:

http:

\\www.wikipedia.org;

涉及词条:

军国主义、纳粹德国、武士道、日本天皇、斯巴达

2.《世界上下五千年》,吉林人民出版社;

3.《复活的军团》,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导演:

金铁木;

4.《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国际文化出版社;

5.《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岳麓书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