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8808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

教学课件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1.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经济区域,说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了解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和规律,知道人口迁移有利于我国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3.知道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并能据此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依据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区域

(1)山东、山西地区:

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江南地区:

两汉时期,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3)龙门碣石以北: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3.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易混易错]

古代的山东、山西与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不是一个概念,它们是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山东、山西都是传统的农业区,而山西更是秦统一六国的基地。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三次高潮

时间

原因

影响

第一次

两晋之际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族内迁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第二次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第三次

两宋之际

靖康之变

[思维点拨]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迁移。

北方战乱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古代人口南迁的本质是北方先进生产力向南方扩展。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过

(1)孙吴、东晋、南朝:

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

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2)中唐以后:

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3.影响

(1)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2)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3)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易混易错]

经济重心南移不等于政治中心南移:

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间内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思维点拨]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当地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重心南移呈现如下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主题 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成因及特点

材料一 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材料二 汉朝反映江南地区百越族经济生活的画像砖:

整幅画面以船纹为主,显示了这一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现实。

材料一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要抓住划线中的关键词“汉代”进行提炼,原因要结合当时政治、自然条件等角度提炼。

材料二注意划线的关键信息“地广人稀、经济落后”进行提炼特征及特点。

(1)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是哪里,简述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

提示 山西和山东经济区。

原因:

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

(2)据材料二,分析两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特征。

上述概况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提示 经济特征:

两汉时开发较慢、人少、技术落后、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特点:

经济区域的多样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宋书·孔秀恭等传论》

从划线句子中的信息可得出社会安定和人民勤劳。

据材料,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提示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材料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北宋时南方粮食的亩产量高过北方,有“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的说法。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从材料划线中的“仰给”“高过”等关键词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

材料中的信息说明了什么?

提示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自然条件: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社会环境:

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③政府政策:

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人口因素:

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⑤经济因素:

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⑥其他条件:

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2)影响

①经济格局:

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②文化重心:

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③交通贸易: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④人口分布: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⑤民族关系:

使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⑥生态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一、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认识

1.区域经济的形成:

区域经济的形成是由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土壤、气候、资源等)和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等)两大因素决定的,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

2.汉代四大经济区:

山东、山西为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麦、粟、高粱等耐旱作物为主);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河道纵横,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为主;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因此形成传统的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3.区域经济的特点:

多样性,而且实力发展不平衡。

山东、山西以农业为主,而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多样性。

北方经济发展快,南方发展缓慢、经济落后,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及启示

1.特征

(1)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往往发生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时。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由北向南、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启示:

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1.下图反映了我国汉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征(  )

A.发展水平高B.地区发展不平衡

C.农牧平分秋色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 B

解析 A项不能由图中信息得出;C项说法错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自两晋,且不能由图中得出,D项错误。

由图中经济区、农业区的分布可知B项正确。

2.《宋书》记载: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由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的北方人民南迁

B.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睦邻民族政策带来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

D.租佃关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根据“《宋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南朝刘宋政权统治下江南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有所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3.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规模不一的人口迁移始终没有停止过。

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

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

答案 C

解析 我国古代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由北方流向南方。

4.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

该表反映了(  )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

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封建自然经济衰落

答案 C

解析 黄河流域属于北方,长江流域属于南方。

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减少,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增加,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C项符合题意。

5.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

这表明(  )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只说到出现大量的才子、才女,但未并比较他们的艺术成就,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男女社会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文抑武”,故D项错误。

6.阅读“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单位:

千人)

朝代

黄河中下游

江淮地区

西南地区

两广及福建

西汉

38256

7871

4364

698

唐朝

28898

12137

8081

2484

(1)西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

原因是什么?

(2)唐朝时期人口的分布与西汉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显著变化?

(3)导致人口地理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迁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要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答案 

(1)地区:

黄河中下游。

原因:

黄河中下游开发早,经济发展较快。

(2)黄河中下游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

(3)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4)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第

(1)题的第一问,由表格中数字对比可得出结论;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题由表格中汉唐时期的数字对比可得出结论。

第(3)题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这两个时间背景,可知这两个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政局动荡。

第(4)题“经济格局”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经济重心的变化,由此分析影响即可。

[基础达标]

1.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形成以长城为界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D.统治政策的差异

答案 C

解析 决定各大经济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2.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  )

A.长江流域东西延伸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答案 B

解析 汉代经济重心是山东和山西,这两部分地区主要沿黄河流域东西分布。

3.(2018·永兴高一检测)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时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 A

解析 秦汉时期,我国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南方,北方开发程度高,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所以设立的郡就多,故选A。

我国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才转到南方,故B、C错误。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但不局限于北方,故D项错误。

4.“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

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特点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

答案 C

解析 诗中的“胡”泛指北方少数民族,唐以前北方人口南迁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战乱,故选C项。

5.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B.民族迁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C.统治者的重视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D.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答案 D

解析 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可知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其决定性因素在于南方的发展,而南方发展的原因在于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这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6.有的朝代出现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到某个朝代的后期时指出:

“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

”这个朝代可能是(  )

A.西汉B.唐代

C.北宋D.明代

答案 B

解析 “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说明该朝代的政治中心在西北,但经济中心在南方,唐朝的都城在长安,此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B项符合题意。

7.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

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材料表明北人南迁(  )

A.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B.导致南北风俗习惯趋同

C.导致经济重心南移D.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答案 D

解析 材料介绍了北人南迁对南人风俗习惯的影响,表明北人南迁促进南北文化融合,故D项正确。

B项说法错误,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

8.(2017·北京高一检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

A.秦汉B.隋唐C.两宋D.明清

答案 C

解析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故A错误;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正式南移,故C正确;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

9.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

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A.南方人聪明B.政治中心南迁

C.宋代重文轻武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 D

解析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材料中现象的出现,表明了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使文化重心南移。

10.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清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图。

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西学东渐的影响B.资本主萌芽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D.政治文化中心的东迁

答案 C

解析 北宋“理学五子”的籍贯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说明北宋时期国家的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明清时期儒学家的籍贯多在江南地区,说明当时江南地区文化繁荣,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C项正确;西学东渐与题中现象无关,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代中叶出现的,排除B项;政治文化中心东迁不是题干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能力提升]

11.(2018·安徽淮北一中)三代时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

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

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

答案 A

解析 我国最先开发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推进,随着南方的开发,对于霸权的争夺也成为南北双方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是在两晋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并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经济衰退,故C项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尚未瓦解,且不能体现该变化,故D项错误。

12.(2018·合肥高一检测)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所给数据,西汉、西晋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统计可知,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A项正确;材料与政治中心南移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西汉和西晋时期我国疆域的大小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故D项错误。

13.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

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的58.3%。

这表明(  )

A.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

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计天下方镇48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的58.3%”,可知A项符合题意;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不符。

14.下面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此表能够直接说明(  )

地区

时代  

上游地区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西汉

15.3

10.1

13.6

东汉

16.0

4.2

12.4

13.99

9.81

25.87

北宋

21.4

13.8

23.6

南宋

27.2

14.8

22.7

A.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B.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

D.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

答案 A

解析 将同一时期三个地区的数字相加发现,除东汉比西汉人口密度有所减少外,以后每一时期都比前一时期要多,这符合“总体上升”的特征,故A项符合题意。

15.“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文坛领军人物,大都是南方的面孔了。

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到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B

解析 “到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体现的是政府在维护考试制度的相对公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论是政治上的……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可知,宋代南方教育超过北方,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故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均排除。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

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

中州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 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

户)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户数

68093

19190

55404

14062

34381

13513

12330

30754

477

元和户数

100808

38618

91129

46116

41025

18047

18000

35571

889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

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答案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为逃避战乱,北方居民纷纷迁往南方;材料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材料三反映的是与北方的情况相反,南方人口数量剧增。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破坏主要在北方,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

(3)导致我国人口的大迁移,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促进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