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鲁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573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鲁教版.docx

《学年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鲁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鲁教版.docx

学年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鲁教版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课程标准要求】

标准

活动建议

●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配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水周”“爱鸟周”等,编辑地理小报。

●结合当地实际,采用适当形式(如创作漫画、诗歌,或进行文艺表演等),适时开展环保主题宣传活动。

【设计思路】

关于生态问题及其表现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和高中必修课中以前学习过,但内容零散,没有系统性。

本课的内容要求将知识分散性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知识的系统性层面,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所以利用图表和资料组织学习成为本课的特色。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读图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需要知道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有哪些?

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是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三是以长江为例,上游生态破坏对中下游的影响,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四是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学会分析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形成过程及对区域和其他地方的影响。

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探讨解决的对策。

【重难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本课重点和难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生态环境破坏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二是人为原因产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

选取我国某一个主要的生态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分布、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

×××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

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

诊断

调查:

关于生态问题的概况,你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

你的疑问有哪些?

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生态问题的认知基础及差异表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升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

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①展示导学问题:

(1)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有哪些?

(2)生态脆弱区分布及形成原因有:

A﹒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___________比较困难,自身__________差。

例如:

海岛、干旱区、高寒带生态系统等。

B﹒______密集区和__________频繁的地区,特别是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的地带,往往成为脆弱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

如:

____交界带、________变迁带、____________过渡带、______________交界带、________交错带、_________交接带,以及____________易发区、___________严重区、________影响严重区等(3)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1的内容:

生态危机

原因

森林和草原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4)读图2-2-5,说说为什么非洲的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

(5)读图2-2-6,说说南美洲大面积的森林破坏对全球环境有何影响?

积极恢复被破坏的热带雨林有何意义?

②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准确评判。

①学生自学、相互讨论,作出回答。

②学生汇报研究性学习成果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并培养协作能力。

[内容解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有:

一是生态平衡失调,如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等;二是生物多样性锐减少。

生态脆弱区分布及形成原因有:

(1)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稳定性差。

例如:

海岛、干旱区、高寒带生态系统等。

(2)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特别是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的地带,往往成为脆弱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

如:

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污染影响严重区等。

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形成原因,可以总结在下表:

 

生态危机

原因

森林和草原破坏

滥伐森林,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水土流失

自然植被的破坏

土地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

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原因有南北回归线经过地区,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影响,气候终年干燥;信风离陆风的盛行,带走陆地大量水汽。

人为原因有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

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非洲的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另外还有:

①贫穷。

因为贫穷,依赖土地维生的人们不得不过度利用土地,以取得粮食、能源、住所和收入,所以,任何策略要有效果,就必须将贫穷这个因素作为中心来考虑。

②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没有很好地得到实施。

非洲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知识水平较低,没有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使得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没有很好地得到实施。

治理措施:

治理丧失生产潜力的沙漠化土地,并且生物措施和机械措施相结合;保护天然植被,注意封育植被、合理轮牧、科学放牧,防止“三滥”;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农林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

南美洲大面积的森林破坏主要是指原始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原始森林的破坏,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系统,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等问题。

另外,原始森林的大量消失会导致空气中氧的减少和二氧化碳的增加。

氧减少的结果使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动物的生命活动受到威胁,二氧化碳的增加则会促使地球的温室效应,提升温度,从而造成干旱的气候环境,同时也影响农业生产。

热带雨林大面积破坏造成的损失,人类可以通过人工措施而得到部分补偿。

如人工造林,积极恢复被破坏的热带雨林能起到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探究活动2: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我国的生态危机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国的生态危机

①展示导学问题:

(1)分析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课本内容和图2-2-7“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找出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

说出上中下游各存有什么生态与环境问题?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长江流域治理,首要任务是什么?

②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③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学生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可以与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

②在自己的学案上写上答案。

③学生展示自己的判断结论,并说出理由。

其他同学可以质疑。

通过自学、讨论、分析、质疑初步了解我国的生态危机问题。

[内容解析]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大规模工程建设的环保措施不当也会引发生态问题。

长江流域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治江,要将全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其其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长江上游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植被破坏和陡坡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威胁到三峡库区的安全。

长江中游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湿地遭到破坏,围湖造田损害了湖泊的生态功能,降低了平原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威胁。

长江中游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加剧。

探究活动3:

展示课前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并完成表2的内容。

表2:

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土地荒漠化

湿地萎缩

生物多样性锐减

水土流失

草原退化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国的生态危机

①展示导学问题:

(表2)

②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③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

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

②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

③小组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培养协作能力。

[内容解析]在分析我国荒漠化时,要引导学生联系教材P40《知识窗》上的内容,要强调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但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加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的人为原因有: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准确的灌溉方式等。

参考答案: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土地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过牧超载严重.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降水少.气候干旱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休渔期制度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降水季节变率大且多暴雨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第三部分:

课堂总结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总结

①设问:

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②总结:

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重点。

两位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师生点评

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

【典型例题1】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

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请完成下列要求。

(1)将下列准确的代号填入图2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解题指导:

此题考查了土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相关的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土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措施。

(1)干旱地区起主要作用的外力是风力的侵蚀作用;湿润地区起主要作用的外力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干旱地区,受海洋影响小,大陆性强,降水稀少且变化明显,极不稳定;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且受锋面影响较大,多暴雨。

(2)因为人口的压力,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砍伐森林、过度樵采、工矿城镇建设对植被的破坏,地表缺乏保护而使土地退化;同时,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过度开采地下水等会导致土壤沙化、次生盐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

参考答案:

(1)中部两空从左到右为:

ab下部两空从左到右为:

dc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典型例题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3和图4的关联性体现如下:

图5

(1)若此关联发生在图4中H处,则图5中的①表示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脱贫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关联发生在图3中的A、B处,则图5中的①表示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脱贫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区位的判读能力。

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相互联系,贫困使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往往不顾生态环境保护,对资源盲目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而生态恶化往往防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贫困加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要想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治理当地的生态环境,引导人们采取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从事生产活动。

而贫困又使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或无能力进行环保,所以这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参考答案:

(1)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增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2)过垦过牧土地荒漠化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放牧,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拓展知识】

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蓄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

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

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

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

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4、交通安全(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重点图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布图

 

【读图解析】

目前我国存有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

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

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

荒村现象大多是因为整村迁移导致的。

“村中荒”则是因为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持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

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

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

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因为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

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因为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

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

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防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因为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

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

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

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总体而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春冬少,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

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过,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教学反思】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