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活动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497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29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活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活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活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活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活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活动方案.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活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活动方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活动方案.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活动方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学习活动方案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2~3页。

(例1~例3)

学习目标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估测意识。

培养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

谁矮?

(老师高,同学们矮)

高多少?

矮多少?

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导学

活动一: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活动任务:

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活动流程:

1、明确活动任务:

把活动一呈现在大屏上,请一个小组读一读。

2、小组合作。

(每个同学记下用拃量得的课桌的长度,小组汇报)

3、小组交流:

组内说一说。

4、展示分享:

组内说一说。

5、梳理提升:

得出:

(1)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2)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活动要求:

1.组长要引发组员进行认真测量,进行交流。

2.上台分享的同学或组员要引发下面同学的质疑,下面同学要认真倾听,积极质疑。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小结强化: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活动二:

认识厘米

活动任务:

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大约是1厘米长?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

认识刻度尺。

2、小组合作:

观察刻度尺,看看它上面都有什么?

然后,在刻度尺上找到“0”,它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意思?

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势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

3、组内交流:

尺子上,从0到1是几厘米?

(1厘米)从1到2是几厘米?

(1厘米)2到3呢?

3到4呢?

组内互相接着问。

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4、展示分享:

5、梳理提升:

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活动要求:

1.组长要引发组员进行认真测量,进行交流。

2.上台分享的同学或组员要引发下面同学的质疑,下面同学要认真倾听,积极质疑。

小结强化: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活动三:

用厘米量

活动任务:

小组内先用手指比一比,估计一下准备好的纸条大约是几厘米,再用尺子实际量一量。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

小组内先用手指比一比,估计一下准备好的纸条大约是几厘米,再用尺子实际量一量。

2、小组合作:

3、组内交流: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

4、交流分享

5、梳理提升: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三、导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

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

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4页。

(例4、例5)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4、培养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二、导学

活动一:

学习准备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

量一量:

小组内用尺子量出课桌的长、宽各是几厘米。

2、操作验证:

请两名学生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

(一人测量,一人记录)

3、交流分享:

请量黑板的两名学生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活动二:

感知米

活动任务:

1米有多长?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

猜一猜,1米有多长?

2、操作实践:

出示米尺,看看1米有多长?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上来看一看,读一读米尺上的数字)

3、同桌相互测量。

两臂伸平,看1米到什么地方?

4、猜测验证:

想一想1米的长度、用手势比一比1米的长度。

5、梳理提升: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活动要求:

1、组员大胆猜测。

2、认真测量,大胆交流,下面同学要认真倾听,积极质疑。

小结强化:

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

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活动三:

体会米

活动任务:

米与厘米有什么关系?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

米与厘米有什么关系?

2、组内探究:

小组内用米尺量一量1米的绳子它是多少厘米?

3、交流分享:

小组代表分享量的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1米=100厘米)

4、头脑风暴:

2米=()厘米800厘米=()米

5、梳理小结。

活动要求:

1、积极动手操作。

2、大胆交流。

三、导练

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出示实物:

跳绳,小猫玩具,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5页~第6页。

(例6、例7)

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学习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学具准备

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一、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导学

活动一:

复习整理

1.用手比一比1厘米、1米的长度。

2.说一说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

感知线段

活动任务:

观察小黑板上的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

活动流程:

1、观察:

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哪根长,哪根短?

能比比它们的长度吗?

2、操作实践:

比较两根线的长短。

(拉直毛线)

3、小组讨论:

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4、交流分享。

5、梳理提升: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活动要求:

1、积极动手操作。

2、大胆交流。

活动三:

认识线段

活动任务:

怎样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

怎样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小组讨论:

要怎样画,画时要注意什么。

3、操作实践:

画一画。

4、小组代表分享交流结果(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5、小结画法,并示范。

活动要求:

1、组员进行思考,进行补充式交流。

2、上台分享的同学或组员要引发下面同学的质疑,下面同学要认真倾听,积极质疑。

活动四:

巩固运用知识

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3.做练习一第7、8、9、10题。

4.交流展示。

5.寻找身边的线段。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7页

学习目标:

区分厘米和米,正确运用这两个长度单位,建立直观正确的单位表象。

会根据实际情况填上正确的单位。

学习重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填上正确的单位。

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学具准备

实物、尺子。

活动一:

复习整理

1、举例说说一厘米有多长?

一米有多长?

伸出手来比一比,一厘米、一米各有多长?

2、教师随意找出铅笔、粉笔。

橡皮擦、钢笔,请同学来量一量他们分别有多长?

要用什么做单位?

活动二:

正确判断物体的长度

活动任务: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

思考用哪个单位比较合适?

为什么?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分享。

4、验证猜想:

量出了一只钢笔的长度比13厘米还长,所以判断出旗杆的高度是13米而不是13厘米。

5、梳理小结。

要正确判断物体的长度是多少,首先要知道一厘米和一米有多长。

对于比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对于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活动要求:

1、通过对比,大胆猜测。

2、组长要引发组员进行认真测量,进行交流。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活动三:

知识运用

填上正确的单位:

小莉身高142()一棵大树高7()课桌长130()

一只小鸟的脚印长1()教室门高2()

教室长9()小明的脚长28()

判一判:

1、图钉的长度大约是一米。

()

2、一幢楼房高20厘米。

()

3、一棵大树高约15米。

()

4、教室里的黑板长约4厘米。

()

5、小花身高124厘米。

()

知识小结

要正确判断物体的长度是多少,首先要知道一厘米和一米有多长。

对于比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对于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学习活动方案

不进位加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一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一、导入:

在学习新课前,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我说你听,并迅速计算出结果:

12+3=14+1=17+2=4+11=

15+3=4+14=13+6=7+12=

根据学生计算,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二、导学

活动一: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任务:

讨论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笔算方法

活动流程:

1、展示问题,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已知条件,小组内找一找,说一说。

2、自主学习:

小组内交流列式方法,并想想怎样计算。

3、

验证猜想:

用小棒来摆一摆,加深理解算理和算法。

4、展示分享:

请小组代表来演示计算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5、梳理提升:

教师根据学生演示,板书笔算方法,并结合操作,教学竖式的写法和笔算方法。

明确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用各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活动二:

探究新知

活动任务:

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

呈现例二,全班齐读。

2、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要解决例二提出的问题,需要找到哪些有用的已知条件?

3、小组讨论:

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自己找到的有用条件,全组梳理后进行列式计算。

4、展示分享:

派代表到前台展示列式方法,组织分享。

5、梳理提升:

用小棒来摆一摆,怎样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根据学生摆小棒的过程,梳理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6、达成共识:

根据梳理,同学们一致认为,笔算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导练

1、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本12,13页做一做。

2、火眼金睛:

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

说出错在哪里,并改回来。

3、指名板演练习二第1,2,3题,并及时请小老师上台评判,指出错误并改正。

头脑风暴: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学习活动方案

进位加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习重难点: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下面老师开火车检查一下学习情况,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3+12=13+33=70+12=2+16=17+12=

20+12=33+11=10+34=45+12=18+40=

2、指名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导学

活动一:

探究新知

活动任务:

讨论:

怎样计算二

(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

呈现活动一并齐读。

2、自主学习:

仔细找出已知条件,思考列式方法。

3、小组讨论:

由组长带领,在小组内交流列式方法和计算方法,并形成小组意见:

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4、展示分享:

小组统一意见后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并组织分享。

5、梳理提升:

教师引导,借助学具(小棒),共同梳理出笔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并板书。

6、活动要求:

1、组长要认真组织组员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补充式交流。

2、分享的同学要积极发表自己小组的共同意见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巡视,适时指导。

活动二:

重点练习,突出进位

活动任务: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

呈现活动二,全班齐读

2、小组内用摆学具等方法,明确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3、运用所学知识不,牢固掌握笔算方法。

三、导练

课堂练习:

1、独立完成14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检查。

2、独立完成15页5,6题。

课后作业:

1、笔算16页第9,10题。

头脑风暴: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一)

学习目标:

1、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活动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五名的国家吗?

我们一起来看主题图主题图,获取相关信息。

二、导学

活动一: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活动任务:

根据刚才的信息,要解决“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计算?

1、明确任务:

把活动一呈现在大屏上,请一个组读一读。

2、自主学习:

要解决“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计算?

3、小组讨论:

由组长带领,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形成小组统一意见。

4、小组展示分享:

小组内选派代表进行展示统一的意见,并组织好分享(补充、质疑、追问)。

5、梳理提升: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6、活动要求:

(1)组长要引发组员深层次思考,进行补充式交流。

(2)分享同学要注意引发其他同学的质疑,其他同学要注意认真倾听,积极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适时指导。

7、小结强化: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活动二: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活动任务:

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

思考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

把活动二呈现在大屏上,请一个组读一读。

完成第18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自主学习:

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

3、小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由组长带领,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形成小组统一意见。

4、小组展示分享:

小组内选派代表进行展示统一的意见,并组织好分享(补充、质疑、追问)。

梳理提升,形成结论: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完成练习三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头脑风暴: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二)

学习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会并掌握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方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学习重难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各位不够减时用退位的方法。

学习活动流程

导入:

复习导入

导学:

活动一:

经历退位减的算理(出示例2)

明确任务:

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1.自主思考:

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2.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口算、竖式)

4、用小棒摆一摆,理解退位的算理。

(教师用摆小棒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退位的算理)

5.自己列竖式计算51-36

活动二:

完成例3

活动任务:

思考讨论个位够不够减,不够减怎么办?

1、明确任务:

个位够不够减,不够减怎么办?

2.自主思考

3、小组内交流:

50-24=被减数个位上是0,0减4不够减,怎样减?

4、小组展示分享:

小组内选派代表进行展示统一的意见,并组织好分享(补充、质疑、追问)

5、梳理提升: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出算法(师相机板书: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导练,运用知识

活动任务: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

明确任务:

1.独立完成19页做一做前两题,及时指导学生出现的问题,完成第19页做一做3、4题,说说是怎样想。

2.自主思考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

3、补充式交流

4、梳理提升: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5、、活动要求:

(1)组长要引发组员深层次思考,进行补充式交流。

(2)分享同学要注意引发其他同学的质疑,其他同学要注意认真倾听,积极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适时指导。

 

解决问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例4)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学习重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教学活动流程

导入:

创设情景导入

1、口算:

3+7   4+9   5+6   7+8   12+613-7   27-8   36-5   47-2   

2、计算:

45+49     56-27

活动一:

创设情景,体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方法

活动任务:

解决例4,体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方法

1、出示活动一内容。

呈现例4问题情境。

思考:

你看到了那些信息?

(从主题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自主学习,独立解答例4

3小组讨论求体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方法:

由组长带领,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形成小组统一意见。

4小组展示分享:

小组内选派代表进行展示统一的意见,并组织好分享(补充、质疑、追问)。

5梳理提升: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方法

6、活动要求:

(1)组长要引发组员深层次思考,进行补充式交流。

(2)分享同学要注意引发其他同学的质疑,其他同学要注意认真倾听,积极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适时指导。

7、小结强化:

活动二:

巩固练习

活动任务:

独立完成练习,并说说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方法。

1、明确任务,出示活动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结果及方法。

3、小组内交流,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指名回答。

4、继续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梳理提升:

小结强化:

活动三:

课堂总结:

活动任务: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1、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2、尝试提高巩固。

 

解决问题

加减混合解决问题(例5)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解决一般加减混合应用题

学习重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解决一般加减混合应用题

教学活动流程

导入:

创设情景导入

导学:

活动一:

创设情景,体会一般加减混合应用题的方法

活动任务:

解决例5,体会一般加减混合应用题的方法

1、出示活动一内容。

呈现例5问题情境。

思考:

你看到了那些信息?

(从主题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自主学习,独立解答例5

3小组讨论:

由组长带领,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形成小组统一意见。

4小组展示分享:

小组内选派代表进行展示统一的意见,并组织好分享(补充、质疑、追问)。

5梳理提升: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方法

6、活动要求:

(1)组长要引发组员深层次思考,进行补充式交流。

(2)分享同学要注意引发其他同学的质疑,其他同学要注意认真倾听,积极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适时指导。

7、小结强化:

活动二:

巩固练习

活动任务:

独立完成练习,并说说两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确任务,出示活动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结果及方法。

3、小组内交流,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指名回答。

4、继续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梳理提升:

小结强化:

活动三:

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