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373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0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docx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docx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专题03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考向解读】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命题热点突破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新史学范式时大多突出几种史学范式的结合,注重历史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方法。

1.用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理解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②从阶级史观看,孔子主张社会有序,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2)文明史观角度

①文明传承方面: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后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②东西文明对比方面:

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③联系现实方面:

应注意孔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与当今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思想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2.用文明史观理解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3.用唯物史观把握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演变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利用儒家思想。

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时,吸收了儒家的大同思想,将其与西方基督教义、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进行宣传。

(2)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小变法阻力。

(3)新文化运动——受到猛烈抨击,正统地位动摇。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解放人们的思想。

(4)“文革”期间——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民的、规模最大的破坏,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5)“文革”结束至今——儒学焕发新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儒学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我们对儒学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焕发出新的光辉。

例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反对礼教的束缚以及主张反抗专制制度等,这些主张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主张,故B项、C项和D项错误。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变式探究】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 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借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希望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

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是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

答案 C

例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决定崇拜关羽的取向,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排除D项。

【变式探究】(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

【答案】D

例4.(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

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D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

“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命题热点突破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学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代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高考对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考查也有增加的趋势。

(1)对科学技术的考查集中在基础性知识方面,很少上升到理论分析的层次。

(2)汉字与书画主要考查不同艺术作品的风格。

(3)文学是社会变革的艺术化表现,高考命题从文学作品切入,要求考生认识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4)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高考命题从这一角度出发,要求考生认识京剧所具有的国粹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5)元代:

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

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的心态,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表达了出来。

(6)明清: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例2.(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

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

”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3—14世纪”。

这段时间中国处于宋元时期,排除C项。

13世纪末给出了马可·波罗的经历,说明这件事情发生在这之前。

此事件又发生在造纸术传入境外之后,因此可以排除B项。

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政策,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中出现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说明和四大发明有关,因此应选择与火药有关的,而且与时间相符合,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择A项。

【变式探究】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答案 B

例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B.小篆

C.楷书D.行书

【答案】B

【解析】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政治的体现,服务于政治。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下令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等。

“书同文”,把七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也达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

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隶书、楷书和行书都出现在小篆之后,并且不是国家强力推行的字体,故A项、C项和D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图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举一反三】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

“(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

奏事繁多,小篆复杂难写,因而让隶人修改形成新字体。

结合所学知识,隶书是由小篆演化而来,故选B项,排除A项。

行书和草书与篆书无关,排除C、D项。

答案 B

例3.(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图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A

【解析】结合图片可知此作品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再结合图片中各个封国的名称可以判断出来是西周时期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答案选A项,因为A项出自于《诗经》,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本题答案选A项。

“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指的是东晋时期,B错误;“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说明是汉代,C错误;“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说的是秦朝的史实,D错误。

【变式探究】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 D

【高考真题解读】

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故①正确;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故②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所有的人都同样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等,“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大体意思是:

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

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

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映,因此选择A项进步史观。

B项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英雄,排除D项。

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25分)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

【答案】

(1)共同目的:

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6分)

相同:

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8分)

不同:

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

5.(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的说法错误。

6.(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决定崇拜关羽的取向,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排除D项。

7.(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

【答案】D

8.(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

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D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

9.(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

“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反映了清代女性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

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

【答案】B

2.(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

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

”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答案】A

3.(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6分)

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

实践效果怎样?

(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4分)

【答案】

(1)

(1)作用:

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4分)关系: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分)

(2)理论来源:

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2分)新发展:

创立温病学说。

(2分)实践效果:

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2分)

(3)相互作用:

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根据“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归纳回答。

(3)综合上述材料,可见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4.(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答案】示例:

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