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345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表格式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年级:

班级:

3

人数:

34

学科:

语文

课题:

猎人海力布

教师:

日期:

一、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再三”等的词义并积累。

2.能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分清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复述故事。

3.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

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三、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猎人海力布》是一则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描写了善良、诚实的海力布,为了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自己变成一块石头。

人们因此世世代代纪念他。

这则故事虽然篇幅较长,但语言通俗易懂,围绕海力布“舍己救乡亲”的中心事件,层层铺垫,寓理寓情于故事中,给人强烈的感染和教育。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创造性复述课文。

从编排的意图来看,作为第三单元首篇课文,其用意在于体现“学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教学策略。

再从教材本身看,本课有以下特点:

一是课题表明写人;二是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易懂;三是想象力奇特丰富。

2、学情分析

本学期为止,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

其次,学生也具有在语境中理解、辨析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并对转述有所了解。

这些都是我们学好课文的有利因素。

但不足的是:

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还不够强,列小标题部分同学还有一些困难,复述课文往往抓不住重点,很容易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复述过程中有条理不清,言语不简洁的毛病。

这也是我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再三”等的词义并积累。

2.能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分清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复述故事。

3.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目标指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评价关注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对应目标1

1.同学们,你们听过《宝莲灯》、《精卫填海》、《八仙过海》这些故事吗?

2.这些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都有一个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具有超人的力量。

我们把这些故事叫做民间故事。

3.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一个叫海力布的人变的,大家就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

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出示课题:

8猎人海力布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对应目标1、2

1.昨天已经预习过课文,先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读音:

狂风怒号(háo) ;淹没(mò)

(2)字形、笔画:

2.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读后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3. 交流归纳:

板书:

   起因:

海力布救龙女得宝石     

经过:

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

结果:

乡亲得救纪念海力布

 4. 根据板书,说说课文的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指名交流

通过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用简短的话概括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入学习,研读课文。

对应目标2

(一)学习“得宝石”部分 ,从海力布选择宝石,感受海力布热心助人的品质。

         1.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小白蛇跟海力布说了些什么呢?

海力布听后是怎么想的?

自读3-6节。

 

2.交流、随机理解、指导朗读。

(1)指名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

(小白蛇说要把家里的珍宝、还有能听懂鸟语的宝石送给了海力布,表示自己的感恩之情,这种用礼物答谢别人的方式就叫——酬谢。

(2)指导朗读,读出感激之情。

(3) 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

①师述:

海力布并不在乎珍宝,当他听到小白蛇要送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时,他想那太好了。

“好”在?

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2、7节内容说具体。

3.海力布还听小白蛇说了什么?

  

(1)读两个句子,了解使用宝石的条件。

 

(2) 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

宝石具有神奇的功能,民间故事中往往都有这样神奇的宝物,但是使用的时候是有条件限制的。

(3)引读,理解“再三叮嘱”, 感受条件的重要与苛刻及海力布可能面临的险情。

(二)学习“变石头”部分 ,研读海力布面对灾难时的语言,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品质。

1.海力布得到了宝石,有了宝石以后,他分给大家的猎物就更多了,但是有一天他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

2.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

他是如何跟乡亲们说的。

3.交流、理解、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说海力布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板书:

着急  焦急  镇定

(2)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海力布产生不同的心情原因。

①引读:

消息令人震惊,大山要-----,大地要------,不知道要--  !

听了消息后海力布也大吃一惊,难怪他要急忙对大家说:

“------------!

②当时情况十分紧急,乡亲们不相信,从“急得掉下了眼泪、发誓、恳求”中感受他 “焦急”的心情。

  

③学习与老人的对话,揣摩海力布的想法,体会海力布的舍己为人。

师述:

海力布焦急万分,可乡亲们就是不相信,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

“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

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

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3)分角色朗读9—10小节

4.当时,海力布是怎么原原本本的告诉乡亲们呢?

请你根据板书上的提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个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1)指导复述,一是说出宝石的来历;二是说出宝石的作用和使用条件;三是说出搬走的原因。

(2)自由准备,指名复述。

5.引读第11节,感受人们对海力布的怀念、尊敬。

 

指名说。

 

四、复习巩固

1.总结课文

《猎人海力布》是一则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描写了______、_____的海力布,为了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自己变成一块石头。

人们因此____________。

课文先写了海力布平时___________,然后写他救了_________ ,龙王赠给他__________,最后写海力布从动物口中得知_________,________的消息,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说出真相。

人们得救了,海力布却变成了____________。

2.复述练习

小组完成复述作业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1.续写《猎人海力布》后记,想像小白蛇如何想方设法救活海力布,海力布如何生活等情景。

附板书:

8猎人海力布

救龙女   受感谢       热心助人              

得宝石   知灾难                               

救乡亲   变石头       舍己为人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年级:

班级:

人数:

34

学科:

语文

课题:

牛郎织女

(一)

教师:

日期:

一、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在默读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着力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着力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具有传奇色彩。

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曲折尽致:

牛郎孤苦伶仃,幸逢织女,组成家庭,过上美满生活,这是一喜;王母勃然大怒,抓回织女,拆散家庭,践踏人间美好,这是一悲;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化为牵牛星和织女星,而喜鹊相助,搭起鹊桥让他们能有一年一度的相会,这儿又悲喜同在了。

在这样的曲折情节之中塑造人物,更显形象鲜明,感人至深。

文章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

2、学情分析

本学期为止,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

其次,学生也具有在语境中理解、辨析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并对转述有所了解。

这些都是我们学好课文的有利因素。

但不足的是:

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还不够强,列小标题部分同学还有一些困难,复述课文往往抓不住重点,很容易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复述过程中有条理不清,言语不简洁的毛病。

这也是我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课时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在默读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着力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及目标指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关注评价点

一、揭题

1、直接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2、(出示)民间故事:

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它们大都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

(自由读、师读)(板书:

民间故事) 

3、这个故事是以两位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

一个是(牛郎)一个是(织女)。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这故事又表达了劳动人民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交流

齐读

二、初步感知

指向目标1、2

1.自由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开火车读文,相机正音。

生读文

 

开火车读

识字课文重在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初读全文,知情节。

指向目标1、2、3

1、自由读,要求:

(1)读准、读通

(2)思考:

课文讲了牛郎织女什么故事?

这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什么思想感情?

 2、交流主要内容:

(1)同桌交流:

牛郎和织女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指名交流、指点(板书:

相识   结合  ) 

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相识,并结为夫妇,过上了美满(男耕女织)的生活。

(3)这就是故事的情节,多么曲折(真是一波三折)。

(板书:

情节) 

3、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板书:

老牛、王母) 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中,动物、植物往往也会说话、有感情,被“人化”了。

文中的老牛在我们心目中就是一个人。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 

他们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隔着天河遥遥相望。

最后他们化成了牛郎星和织女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

(3)这就是故事的情节,多么曲折(真是一波三折)。

(板书:

情节) 

3、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板书:

老牛、王母) 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中,动物、植物往往也会说话、有感情,被“人化”了。

文中的老牛在我们心目中就是一个人。

  

三、再读课文,知形象。

1、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板书:

形象)咱们先看看牛郎、织女各是怎样的人?

自由读§1~5,找一找句子,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牛郎【】,织女△,圈圈词语,写写感受(关键词)。

 2、交流1,知牛郎:

(1)可怜、孤苦伶仃:

孤儿;哥嫂待她不好:

吃剩饭、穿破衣、天不亮就上山放牛;连名字都没有。

(2)心地善良:

(1)照看老牛很周到:

总是、挑最好的草地、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喝最干净的溪水。

(读句子)

(2)“也很亲密”因为牛郎对老牛好,所以老牛也把他看成自己的亲人。

(侧面衬托)(可以不说)(3)尽管只是一头牛,但牛郎把它当成亲人来悉心照顾,心眼多好!

(4)能否结合§1,再来说说牛郎的心地善良?

(放牛是哥哥嫂子派给他的活,他们对牛郎好吗?

面对哥嫂的虐待,他不抱怨,不怀恨,不偷懒,吃苦耐劳,把活儿干得很出色。

这不也是心眼儿好的表现吗?

(齐读) 3、交流2,知织女:

(1)织女是个怎样的人?

(勤劳能干或心灵手巧、善良勇敢) 

(2)勤劳能干:

织得一手好彩锦、织的彩锦装饰天空就是灿烂的云霞(心灵手巧) (3)有没有注意§5中的这句话,再读读,觉得织女怎样?

(出示5两句话自由读) (4)学生交流:

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看中牛郎心眼好、能吃苦、留下来做他的妻子,很善良。

(5)引导:

①牛郎什么身份(凡人、可怜的孤儿,身份卑微的放牛郎、穷困潦倒)而织女什么身份?

(天上的仙女、王母娘娘的外孙女、高贵的公主)一个是人间的穷小子,一个是天上的仙女、高贵的公主,两人身份多么悬殊。

但织女不嫌弃,反而看中他的勤劳善良,这说明织女很善良。

(善良) 

(5)重点引导“勇敢”。

①再读“决心”句:

还读出什么?

(勇敢) ②变红“决心”:

说明意志很坚定,不可动摇。

③你们知道留在人间与牛郎在一起意味着什么吗?

(背叛:

身份悬殊、天上人间、违犯天规、受严厉的惩罚;受苦:

放弃天上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与牛郎同甘共苦,历尽艰辛。

) (引读)但织女还是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⑤在织女眼中,荣华富贵不重要,受到惩罚也不怕,她向往什么?

(自由、爱情) 天庭冷漠、不自由,连下到人间也是趁王母喝醉酒后偷偷下来的。

她更向往人间的自由与真情,哪怕吃苦与受罚,她也要大胆追求,多么勇敢!

(板书:

勇敢) 

(齐读)所以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4、体会爱情之美:

(1)引读:

大胆追求的结果是——“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

” 

(2)老师这儿有一段黄梅戏的唱段,请同学们边听边感受他们的美满生活。

(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歌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 

你看他们一个耕田一个织布,日子虽苦心中却甜蜜。

三年过去了,他们又有了一儿一女。

生活过得——挺美满。

(齐读§6) 5、知老牛:

(1)牛郎织女的结合,还与一个人有关。

(老牛) 

(2)读读文中写到老牛的片段,哪几段?

(§2、3、7)想想他具有什么特点?

 (3)交流:

善解人意、忠心耿耿、知恩图报(板书:

知恩图报) §2老牛“亲密句:

(读)温和地望着他,可能在想些什么?

§3老牛说话(读):

没有老牛的指点,牛郎娶不到织女这样好的妻子。

老牛在这里,就是红娘、月老、媒人。

§7:

这张皮后来派上了大用场——牛郎披着它上天追赶织女。

你们看,老牛至死都不忘报恩,真是忠心耿耿。

指名读

 

生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生划出

 

生交流

 

生交流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并寻找显性信息。

四、总结课文,知情感。

指向目标1

1.同学们,这就是民间故事。

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爱憎分明的情感。

(板书:

情感)对封建专制者、对恶势力的痛恨,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长相厮守。

愿人们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作业设计:

1.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的更具体

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到的故事告诉老牛。

附板书:

9、牛郎织女

(一)

相识相爱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年级:

班级:

3

人数:

34

学科:

语文

课题:

牛郎织女

(二)

教师:

日期: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具有传奇色彩。

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曲折尽致:

牛郎孤苦伶仃,幸逢织女,组成家庭,过上美满生活,这是一喜;王母勃然大怒,抓回织女,拆散家庭,践踏人间美好,这是一悲;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化为牵牛星和织女星,而喜鹊相助,搭起鹊桥让他们能有一年一度的相会,这儿又悲喜同在了。

在这样的曲折情节之中塑造人物,更显形象鲜明,感人至深。

文章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

2、学情分析

本学期为止,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

其次,学生也具有在语境中理解、辨析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并对转述有所了解。

这些都是我们学好课文的有利因素。

但不足的是:

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还不够强,列小标题部分同学还有一些困难,复述课文往往抓不住重点,很容易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复述过程中有条理不清,言语不简洁的毛病。

这也是我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目标指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评价关注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哪些?

(板书:

牛郎织女老牛王母)

3、昨天我们已经学过课文第一小节,谁能说说在文字里你感受到什么?

让我们一齐带着这种感受读好第1小节。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新课

二、感受人物形象

指向目标1、2

1、自读课文2—5小节,思考:

牛郎织女走到一起与哪些因素有关?

圈画批注,写写感受。

交流:

老牛的撮合——“老牛跟他也很亲密……”让我们有一种错觉,老牛是他的亲人,亲人变成了媒人,撮合一对姻缘。

第三小节  牛郎——心眼儿好(板书:

心地善良)、能吃苦(板书:

吃苦耐劳)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照看老牛很周到(总是,最好,最干净)——“也很亲密”牛郎对老牛好,把他看成自己的亲人。

 

(2)坦白,诚实,不隐瞒。

  牛郎心地善良,吃苦耐劳,坦白诚实正是织女所欣赏的。

2、我们来看前文“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

”织女是什么样的人?

什么身份?

(王母娘娘的外孙女,高贵的公主)牛郎又有什么遭遇?

(父母早逝,贫穷困苦)

3、一个高贵的公主嫁给一个身份卑微、穷困潦倒的放牛郎意味着什么?

会有什么后果?

(贫穷、劳苦、卑微、惩罚、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冒着很大的风险,她应该知道后果,但全然不顾,因为自由、爱情实在是太动人了,“生命诚可贵,爱情、自由价更高。

” (相机板书:

渴望真情、向往幸福自由的生活)

4、织女下定决心留在凡间,可是,她的姐妹肯定会劝她,同学们想象一下她们之间会怎样对话呢?

(练习说话)

(1)织女啊,我们私自下凡,已经违反了天规,你若私嫁凡人那可是死罪,王母娘娘可是心狠手辣呀,她决不会饶你,说不定还会丢了性命呢,还是跟我们回去吧。

(2)你看牛郎那么穷那么苦,没爹没娘,哥哥嫂嫂待他又不好,你嫁给她会过上好日子吗?

我们还是回天庭

(3)你也要替我们想想。

你被发现了没关系,我们也会被你连累的呀。

(4)织女啊,如果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你会被打入大牢的。

5、小结:

姐妹们的劝说并未改变织女的决定,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人间的距离,那么织女对自由和真情的渴望和她的勇敢就跨越了这条鸿沟,让一切变成可能。

享受荣华富贵吧!

学生整齐大声朗读。

 

学生自由读。

 

学生大胆展示。

 

学生大声齐读。

 

 

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先自我尝试发现容易出错的地方然后改正认真学习。

 

用想象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到说话的学习中去。

 

三、生活美满

指向目标1、2

牛郎与织女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如愿以偿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了吗?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生活“挺美满”?

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师:

老师这儿有一段黄梅戏的唱段,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象,他们的日子过得有多美满吗?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学生想象交流)

师:

同学们想象得真好。

牛郎织女恩恩爱爱,你耕田,我织布,虽苦也甜,这样的生活真令人羡慕,谁来有感情的朗读第六段?

学生认真大声朗读。

 

分组分节相互展示,互读互听。

四、分离——王母

1、快乐美好的日子总是这般短暂。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此事的那一刻,灾难便降临了。

请同学们潜心读读9至10节,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哪些句子或词语能让你有了感受,圈画出来做点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读书圈画。

交流:

王母之狠(你从哪里体会到王母的狠?

引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王母之狠——闯、推、拽、拔、划

牛郎之急(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找、披、放、挑、跑、飞

(你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他此时的心情?

)心急如焚、心如刀割

 织女之痛(挣扎)

体会写作方法的运用:

恰当地使用动作、心理描写能使人物形像更生动、丰满。

2、说说此时你想说点什么?

(对王母的气愤、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祝福)

3、师:

同学们感悟得这么好,就将你的爱恨之情放进去读。

学生齐读8、9、10小节。

师:

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真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可是牛郎织女有多少话要说啊!

河此岸的牛郎会想些什么呢?

河彼岸的织女又想倾诉什么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方,写一写他们的内心独白,让我们来为他们鸿雁传书!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师:

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牛郎对织女说:

我们再听听织女的决心,正如黄梅戏里唱的:

纵然把我化成泥,心与人间不分离:

纵然把我化成灰,织女仍是牛郎妻。

学生交流织女的倾诉:

师:

说得多好啊!

听了你写的独白,我不由得想起了秦观的一句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纵使天河波涛汹涌,也隔不断牛郎织女的情,因为他们心心相印,真情永恒。

同学们,相爱的两个人能朝夕相处,那是一种幸福,但如果被迫分离,仍然坚守着他们的真情,那就更令人心生敬佩!

4、故事到这儿已经结束了。

让我们来读读12小节。

5、这一节写什么?

想一想12小节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学生齐读12小节。

师:

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

不可以去掉。

因为这一小节告诉我们喜鹊都被他们感动了,可见他们的真情能打动所有的人。

生:

不可以。

他们一年毕竟能见一次面,这多少还有点期待和希望。

生:

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师:

说得真好。

与其说不可以去掉,还不如说你们不愿去掉,不忍心去掉。

因为我们都是有情人,有心人。

民间故事就是这样,用这样较为圆满的结尾来表达老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天下有情人的深深祝福。

这座桥还不如说是老百姓在心中架起的一座“鹊桥”。

小结:

牛郎织女流传千古,表达着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迁,这是永恒不变的。

作业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和《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去读一读这些故事,感受中国古代民间文化的魅力。

附板书:

 13、牛郎织女

   牛郎 心地善良吃苦耐劳

         织女 心灵手巧渴望真情向往幸福自由的生活

    老牛 知恩图报          

         王母心狠手辣  专制蛮横

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