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影像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233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影像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口腔影像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口腔影像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口腔影像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口腔影像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影像学.docx

《口腔影像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影像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腔影像学.docx

口腔影像学

一、发展简史

1、口腔放射学由单纯牙科放射学发展为口腔颌面放射学,并逐渐发展为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

 口腔颌面部介入性放射学和实验放射学开始得以发展。

2、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2周之后用于拍摄牙科X线片。

二、历史人物

1 美国人C.E.Kells拍摄第一张根尖片。

2 芬兰人Vellebonna设计出曲面体层机。

3 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Hounsfild创制了CT装置。

4 1961年iedses des plantes发明图像减影法。

三、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1)面对如此复杂的多种可供选择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口腔医

务工作者必须深刻了解不同检查技术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切实和具体的帮助。

2)影像医生要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丰富的工作经验及对疾病相关临床特征、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学基础的深刻理解。

因同一种疾病的影像表现可以有较大的区别,甚至完全不同;完全不同的疾病亦可有类似的影像学表现。

3)对于疾病的诊断是临床医师根据临床特征及多种客观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的过程,但不能作为医师临床诊断最终和唯一的依据。

(附加:

电离辐射对正常口腔粘膜及颌面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

四、放射防护三个主要原则?

(该考点的考试题型可包括问答/选择/填空三种)

1、实践的正当性:

首先判断X检查的必要性。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剂量。

         

3、个人剂量的限制:

限制个人所受总照射量。

五、放射防护的具体方法(该考点的考试题型可包括问答/选择/填空三种)

 1 减少照射时间:

(1)尽量用摄影代替透视;

         

(2)提高记录和现象系统的灵敏度;

         (3)提高成像质量减少重复检查。

 2 屏蔽防护:

(1)使用长遮线筒及限制射线束的大小;

(2)应禁止使用塑料制椎形遮线筒;

(3)限制X线管组装体的X线泄漏;

(4)使用持片器;

(5)患者防护屏蔽;

(6)工作环境的屏蔽。

 3 减少无效X线量:

(1)尽可能合理采用高管电压投照;

(2)X线机应使用不小于规定的固定滤过厚度;

(3)合理增加管电压和加大滤过层厚度。

 4 距离防护:

(1)从事X线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曝光时必须与X线源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少放射损害;

(2)X线检查时,焦点距患者皮肤应具有一定距离;

(3)在接受X线检查时,除受检部位外,应使身体的其他部位尽量远离有用线束及其照射部位。

     

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

(一)口腔颌面专用X线机

 1、口腔颌面专用X线机种类

(1)牙科X线机

(2)曲面体层X线机(3)X线头影测量机(4)口腔体腔X线机(5)牙科X线数字影像设备。

 2 牙科X线机种类:

基本有三种形式:

可移动立式、壁挂式和在综合、诊疗台上的镶带式。

(二)曲面体层X线机

 1 曲面体层摄影定义:

是根据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特点,利用体层摄影和狭缝摄影原理而设计的固定三轴连续转换的体层摄影技术。

 2 曲面体层X线机特点:

它一次曝光即可将全口牙齿、牙周组织及相邻解剖结构的体层影像投照在一张胶片上,显示范围广,适用于颌骨多发病变、颌骨外伤、颌骨发育畸形及牙齿、牙周疾患的诊断。

3曲面体层X线机种类:

(1)专用于曲面体层摄影,

(2)另一种在曲面体层X线机外增加了头颅固位装置,可用于X线头影测量摄影

(四)口腔体腔X线机

   口腔体腔摄影定义:

x线管伸人口腔内,胶片放置在口腔外围绕病人的颜面部进行摄影。

四、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           

第一节X线平片检查                  

1 X线平片检查种类——口内片和口外片   

2 口内片检查种类——根尖片、(牙合)翼片、(牙合)片              

3(选择或是非题)口外片检查种类:

上下颌第三磨牙口外片、下颌骨侧位片、下颌骨后前。

位片:

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鼻颏位片、颧骨后前位片、颧弓位片、颅底位片、颞下颌关节侧斜位片、踝状突经咽侧位片、口腔体腔摄影片及X线头影测量片等 

一 根尖片

(一)投照技术

1.根尖片分角线投照技术

(1)患者位置:

患者坐在专用口腔治疗椅上,椅座呈水平位,背托呈垂直位,调节椅子高度,使患者口角与术者腋部相平,以利术者操作。

患者坐在椅子上呈直立姿势,头部靠在头托上,矢状面与地面垂直。

投照上颌后牙时,外耳道口上缘至鼻翼之连线(听鼻线)与地面平行。

投照上颌前牙时,头稍低,  使前牙的唇侧面与地面垂直。

投照下颌后牙时,外耳道口上缘至口角之连线(听口线)与地面平行。

投照下颌前牙时,头稍后仰,使前牙的唇侧面与地面垂直。

(2)胶片分配:

成年人进行全口牙齿检查时,需用14张胶片,其分配方法如表41。

对儿童进行全口 X线检查时,一般用 10张2cm x3cm胶片,其分配方法如表42。

(3)胶片放置及固定:

胶片放人口内应使胶片感光面紧靠被检查牙的舌(腭)侧面。

投照前牙时,胶片竖放,边缘要高出切缘7mm左右;

投照后牙时,胶片横放,边缘高出(牙合)面10mm左右。

(4)X线中心线

    1)X线中心线角度:

X线中心线与被检查牙的长轴和胶片之间的分角线垂直。

    

    2)X线中心线位置:

投照根尖片时X线中心线需通过被检查牙根的中部。

   

(三)正常图像

l.牙及牙周组织解正常图象概述(选择/问答/填空/是非)

(1)釉质:

为人体中钙化程度最高的组织,X线片上影像密度亦最高,似帽状被覆在冠部牙本质表面。

(2)牙本质:

矿物质含量较釉质少,围绕牙髓构成牙齿主体,影像密度较釉质稍低。

(3)牙骨质:

覆盖于牙根表面牙本质上,很薄,在X线片上显示影像与牙本质不易区别。

(4)牙髓腔:

在X线片上显示为密度低影像。

下颌磨牙牙髓腔似“H”形,上颌磨牙牙髓腔呈圆形或卵圆形。

年轻人牙髓腔宽大,老年人髓室较年轻人小,根管亦细,这是随年龄增长有继发性牙本质形成所致。

(5)牙槽骨:

在X线片上显示的影像比牙密度稍低。

上牙槽密质骨薄,松质骨多,骨小梁呈交织状X线片显示为颗粒状影像。

下牙槽密质骨厚而松质骨少,骨小梁呈网状结构,牙间骨小梁多呈水平方向排列,而根尖部有时见放射状排列,骨髓腔呈三角形和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影像。

牙槽骨的正常高度应达到牙颈部。

(6)牙硬板:

即固有牙槽骨,为牙槽窝的内壁,围绕牙根,X线片上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不断的高密度线条状影像。

(7)牙周膜:

X线片上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不断的低密度线条状影像,厚度约为0.15-0.38mm,其宽度均匀一致(图43)。

2.上颌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结构:

(1)在上颌中切牙位根尖片上常可见切牙孔、聘中缝、鼻腔及鼻中隔的影像

(2)在上颌磨牙位根尖片上常可见上颌窦底部、颧骨、喙突、上颌结节及翼钩等结构。

3.下颌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结构:

(1) 在下颌切牙位根尖片上常可见颏棘、颏嵴、营养管等结构

(2)在下颌前磨牙位根尖片常可见颏孔;在下颌磨牙位根尖片常可见下颌骨外斜线、下颌管及下颌骨下缘等结构

3、上颌前部(牙合)片常圖像

此位置可显示上颌前部全貌。

常用于观察上颌前部骨质变化及乳、恒牙的情况          

四上颌后部(牙合)片正常圖像

   此片可显示被检查侧上颌骨后部的影像,包括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牙槽突和该侧上颌窦底部。

常用于观察一侧上颌后部骨质变化的情况。

五下颌前部(牙合)片正常图象

   此片可显示下颌颏部影像。

常用于观察下颌额部骨折及其他颏部骨质变化。

六 下颌横断(牙合)片正常图象

   此片可显示下颌体和牙弓的横断面影像,常用于检查下颌骨体部骨质有无颊、舌侧膨胀

也可用于辅助诊断下颌骨体骨折移位以及异物、阻生牙定位等。

如欲观察颌下腺导管结石,则需以投照软组织条件曝光。

七.上下颌第三磨牙口外投照片

 第三磨牙X线片,一般采用口内投照法,胶片必须置放于口内被照牙区域。

 常引起患者恶心、呕吐,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且往往由于胶片不能向后放置,

水平阻生的第三磨牙根尖不能拍摄于X线片上

对于儿童患者检查第三磨牙牙胚时,采用口内投照法就更为困难。

而使用口外投照法,使克服了这一缺点。

   正常图像:

此片可清楚地显示双侧第三磨牙的影像及上颌结节部位。

可用于观察第三磨牙的形态及萌出情况、阻生方向等;也可用于观察确定儿童第三磨牙牙胚的发育情况。

八、华 特 位 片

   华特位(Water’sposition)又称为鼻颏位。

   正常图像:

主要用来观察鼻窦的情况,特别是上颌窦影像显示最佳。

主要用于观察上颌窦、额窦、筛窦。

九、颧骨后前位片

   正常图像:

上颌窦上部外侧密度高的影像为颧骨,其向后延伸为颧弓。

十、颅底位片

   颅底位片又称为颏顶位片。

   正常图像:

本片可显示颅底的影像。

十一、颧弓位片

   正常图像:

此片可清楚地显示投照侧颧骨、颧弓的影像,位于颞骨及下颌骨的外方,主要用于检查颧骨及颧弓骨折。

十二、下颌骨侧位片

   正常圄像:

此片可清楚地显示下颌骨体磨牙区及下颌升支,但下颌骨体尖牙区与对侧下颌骨重叠,髁状突则和部分关节窝重叠。

下颌管呈宽约0.3cm的长条形低密度影像,其两侧高密度线条状影像为下颌管。

下颌管壁前部影像常显不清晰                             

十三、下颌骨后前位片                                                   

正常图象:

此片可显示上下颌骨后前位影像,以显示双侧下颌升支后前位影像最为满意,

常用于双侧对比观察下颌升支各部病变,观察此片时需注意寰枢关节在上颌骨下部影像上重叠,勿误认为骨折线。

十四.下颌骨开口后前位片

正常图像:

此片可清楚地显示双侧下颌骨开口后前位影像。

由于踝状突在开口位时滑出关节窝,显像于关节结节的前下方,

可使髁状突影像避开重叠,从而踝状突显示较一般颌骨后前位清晰。

常用于观察双侧髁状突内外径向的病变。

 十五、下颔骨升支切线位片

正常图像:

此片可显示一侧下颌升支后前切线位的影像,在此位置上,下颌升支外侧密质骨板呈直线致密而整齐的影像。

常用于观察下颌升支外侧密质骨膨出、增生及破坏的情况。

   

 第四节普通造影检查

1.腮腺造影后前位片

1)主导管在下颁升支上斜向后下走行。

正常主导管长约5cm,最.9~4.0mm,平均2.0mm。

主导管入口处因绕过咬肌前缘的走行不同,在本片上可显示为直线、略呈膝状弯曲或呈粗结状弯曲后再向后下走行。

主导管走行以直线形和凹面向上的弧形者多见。

2)分支导管与主导管相连处近于直角,导管系统在腺体内逐级分支,由粗至细,最后进入腺实质内。

根据造影剂注入量的多少,可分别显示出主导管、叶间导管及小叶间导管。

主导管及各级分支导管边缘光滑。

分支导管自主导管分出较早、主导管较短者称为干线型;

分支导管几乎在主导管近腺体的1/3端同时分出,主导管较长者称为分散型。

干线型较为常见。

3)腺体紧贴下颌升支外侧,其上下两端较薄,中间稍厚,外缘呈整齐的弧形,腺泡影像分布均匀。

主导管自导管口向外侧伸延;在离下颌升支外缘约1cm多处转向后方并向上、下逐级分支。

大部分导管分支位于下颌升支外侧,小部分导管分支可延伸致下颌升直内侧。

 

4)涎(腮)腺分泌功能片在拍摄涎腺造影片后5分钟,拍摄涎腺分泌功能片。

在涎腺分泌功能正常时,造影剂应全部排空。

但在用碘油造影时,往往在造影后5分钟功能片仍有少量造影剂滞留。

排空情况除主要与涎腺分泌功能有关外。

 

第5章  牙及牙周疾病

牙及牙周疾病

一 定义:

龋病(dental canes)是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二 分类:

龋病按病变深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三 临床表现:

仅限于釉质或牙骨质,患者无自觉症状。

中龋是指龋坏已进展至牙本质浅层,有较深的龋洞,有时对冷、热、酸、甜等刺激较为敏感,也可无自觉症状。

深龋是指病变已发展至牙本质深层,有很深的龋洞,对各种刺激敏感或疼痛。

           

四影像学表现                                                        

 1.浅龋:

只累及釉质或牙骨质。

检查用常规根尖片。

浅龋表现为圆弧形的凹陷缺损区,边缘不光滑,其范围一般较小。

    2.中龋:

龋病已进展至牙本质浅层,X线片可清楚地显示病变。

有的表现为圆弧凹陷状牙硬组织缺损;有的表现为口小底大的倒凹状的缺损。

    3.深龋:

龋病进展至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室甚至与牙髓室相通,临床上可见很深的龋洞。

X线片上可见到较大的龋洞,龋洞底与髓室接近

有的龋洞与髓室间有一薄层清晰的牙本质和继发牙本质影像,提示尚无穿髓;当龋洞与髓角或髓室相融合则提示有可能已穿髓

4.继发龋:

是指龋病治疗后,窝洞周围牙体组织又发生龋坏。

X线片上可显示在金属充填物的窝洞边缘,牙硬组织破坏形成密度减低的不规则的窄缝。

边缘常不光滑。

在观片时要注意与金用充填物下方的垫底材料鉴别,因为这些材料往往是透射性的,X线表现为低密度影像。

第3节 根尖周病

 定义:

根尖周病(perisgical diseases)是指根尖及其周围组织所发生的病变,包括根尖周炎、致密性骨炎、牙骨质增生、牙骨质结构不良等。

 一 根尖周炎                   

(一)根尖脓肿

 1 分类:

根尖脓肿(PeriaPical abscess)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根尖脓肿多由急性浆液性炎症而来。

也可由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所致。

慢性根尖脓肿可由于根尖肉芽肿的中央部分坏死、液化形成脓腔;

或由急性根尖周脓肿转化而来。

可变色,无活力。

  2 影像学表现:

(1)急性期早期X线检查一般看不出根尖周骨质改变, 有时牙周膜间隙稍微增宽;

(2)随病情发展,可见以病原牙为中心,骨质破坏程度较重,呈弥散性破坏,边界不清。

(3)慢性期在根尖区出现一边界清楚、边缘不光滑的小范围骨质破坏的低密度区,骨硬板消失,病变一般较局限,外周可有骨质增生反应      

(二)根尖周肉芽肿                                                    

     1 病因:

根尖周肉芽肿(periapical ranuloma)是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的感染刺激而产生的炎性肉芽组织,是慢性根尖周炎的一种主要病变类型。

     2 临床表现:

一般无自觉症状,初期症状可在叩诊时有不适感,有时感牙伸长,偶有轻微疼痛。

如有牙髓坏死分解,则牙有变色。

     3 影像学表现:

在病源牙的根尖、根侧方或根分叉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病变范围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cm,

周界清楚,无致密的骨硬板。

病变周围的骨质正常或稍变致密。

  (三)根尖周囊肿

     1 临床表现:

患者常无自觉症状。

囊肿呈膨胀性扩张,使颌骨膨大。

多数囊肿体积不大,平均直径为l-2cm。

有的囊肿可发展较大,扪之有乒乓感或波动感。

还可压迫邻牙,使之松动移位。

     2 影像学表现:

多有龋齿、畸形牙等病原牙的存在。

以病原牙根尖为中心,形成形状较规则、

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低密度病变区

边缘清晰锐利。

囊肿边缘形成一致密的线条影。

当囊肿继发感染,致密线条影可消失。

囊肿也可以增长很大,造成骨质膨胀畸形,骨密质变薄。

有的由于骨阻力的不同而形成分叶状。

牙可被推压移位,牙根偶有吸收。

   二、致容性骨炎

     

(一) 定义:

 致密性骨炎(condensing osteitis)是指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低毒性因素刺激产生的一种骨质增生的防御性反应。

     

(二)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年人,下颌第一磨牙多见,常有较大的龋坏,一般无自觉症状。

     (三) 影像学表现:

患牙根尖区骨小梁增多增粗,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

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分界。

根尖部牙周膜间隙可增宽,根尖无增粗膨大。

三、牙周炎的影像学表现

四、牙源性中央性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

五、含牙囊肿、角化囊肿、成釉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好发年龄、病理分型及影像学表现。

六、颌面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观察要点、骨折愈合、下颌骨折常见部位及X线表现、上颌骨折Lerfort骨折分型的骨折线走向分布。

七、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病因及其腮腺造影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