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浙江学业水平必修三卷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164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浙江学业水平必修三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版浙江学业水平必修三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版浙江学业水平必修三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版浙江学业水平必修三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版浙江学业水平必修三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浙江学业水平必修三卷一.docx

《版浙江学业水平必修三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浙江学业水平必修三卷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浙江学业水平必修三卷一.docx

版浙江学业水平必修三卷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观察右图,孔子在讲学中向其弟子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应是(  )

A.政在大夫

B.学而优则仕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内圣外王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限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

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以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答案 C

2.清康熙帝为孔庙题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  )

A.政治思想的贡献B.伦理道德的贡献

C.哲学思想的贡献D.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解析 由“万世师表”可知是表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答案 D

3.(2011·浙江学考)春秋战国时期的某学派代表人物认为:

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该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答案 B

4.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

“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

“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

”这说明孔子提倡(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主要思想,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君君臣臣”的思想源于西周的礼乐制度,体现孔子“礼”的主张,故选B。

答案 B

5.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解析 “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答案 A

6.(加试)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

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和所学知识,可推断当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项出现在秦朝且对文化发展是一次摧残,C项出现在西汉时期,D项则出现在隋唐时期。

故答案为A。

答案 A

7.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所属派别依次为(  )

A.儒、法、道、墨B.墨、儒、道、法

C.法、儒、墨、道D.法、墨、儒、道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史,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

由“不法其故”“不循其礼”可知是法家思想,主张变革、法治、以法治国。

由反对“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可知是儒家以民为本,注重道德的思想。

“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

由“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可知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

故选C项。

答案 C

8.对漫画反映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的“胜出”是指在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B.儒家思想的“胜出”,是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结果

C.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思想的“仁政”思想

D.儒家思想的“胜出”,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答案 C

9.“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

”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

解析 从材料中“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可知是董仲舒。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答案 B

10.

右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

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

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

解析 从图片材料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儒者、道士、僧人三者并坐在一起,由此可知他们是并立的,而这种局面开始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 B

11.(加试)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出现于(  )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

解析 题中四段历程分别出现于春秋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

答案 C

12.“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的“良知”内涵是(  )

A.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

B.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C.努力去掉人欲,做到知行合一

D.进学则在致知,明白道德之善

解析 “生民之困苦荼毒……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可知王守仁的“良知”内涵是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

B是致良知的方法;C、D与材料不符。

答案 A

13.下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

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

解析 据题干中“宋代”和“程颢、程颐”等信息,可与所学的理学知识对应起来,故选B。

A说法过于笼统,C出自心学家王阳明,D出自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

答案 B

14.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

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a处:

秦朝结束了分裂,实现了思想统一

B.b处:

西汉改造了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

C.c处:

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d处:

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解析 a处应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打压儒学;b处应是西汉改造了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等思想,没有墨家思想;d处应是宋明理学发展的推动,故A、B、D错误。

答案 C

15.(加试)(2015·浙江学考)“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语出一位著名思想家,他生活在(  )

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

解析 由“知行合一”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生活在明代的王阳明的思想观点。

答案 C

16.(加试)“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程颐B.朱熹C.李贽D.王阳明

解析 材料强调人只要心存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是王阳明心学观点。

答案 D

17.(加试)(2016·绍兴调研)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

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解析 A项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B项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C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家的观点,故A、B、C项错误;D项主张“格物致知”,符合程朱理学家的主张,故D项正确。

答案 D

18.(加试)“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

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

答案 C

19.(加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格物致知”与“发明人之本心”的矛盾

B.“理”是否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C.是否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

D.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

解析 两者认识世界万物本原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人之本心”以求“理”。

答案 A

20.“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是(  )

A.抨击君主专制B.反对礼教

C.提出“致良知”D.注重实学

解析 黄宗羲“君主为大害”的思想抨击了君主专制。

答案 A

21.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评论:

“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

”他是(  )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解析 从材料中“批判君主专制”和“天下为主,君为客”可以判断这是黄宗羲的思想。

故正确答案是B项。

答案 B

2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  )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解析 明清之际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故选A。

答案 A

23.顾炎武决心做到:

“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见他(  )

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

C.维护儒家正统D.主张经世致用

解析 从材料看,顾炎武认为,凡是文章都要关涉到六经的宗旨、当世的事务,否则宁可不写。

可见,顾炎武主张文章应关注当世事务,即他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 D

24.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

他“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这是对谁的评价(  )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解析 王夫之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理在气中”,是我国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答案 D

25.(加试)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制度

解析 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

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的思想核心是:

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是公天下,批判矛头直指“一姓”的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某位同学在学习了必修三后,对中国古代思想非常感兴趣,在学校资源室搜集了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及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

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

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四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

(1)请概括材料一中孟子的思想核心。

(2分)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5分)

(3)材料三中李贽提出了什么观点?

(4分)

(4)材料四顾炎武的治学思想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作者对民族危亡问题的认识。

(4分)

(5)材料三四与一二相比,思想主张发生很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2分)

答案 

(1)民本思想。

(或以民为本、民贵君轻)

(2)“君权神授”,“大一统”。

他创立的新儒学体系,适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使儒学成为正统,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李贽提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4)治学思想:

经世致用。

认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或每个人都有责任来挽救与振兴国家)

(5)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也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子文集》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1)依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朱熹“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结合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

(7分)

(2)如何评价材料一的观点?

(4分)

(3)材料二体现了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该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借鉴意义?

(6分)

答案 

(1)其思想核心是“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宋代理学是以正宗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应该遵循伦理道德,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维护孔子的权威地位。

(3)格物致知,即通过对外界事物深入细致地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首先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

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

……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加试)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并分析其主要历史作用。

(4分)

(3)(加试)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4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4分)

答案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用: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

(3)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但仍以儒学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张扬孔孟传统。

(4)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反对理学,提出民主启蒙思想。

(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