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战斗精神的理论根基.docx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战斗精神的理论根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战斗精神的理论根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战斗精神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战斗精神的理论根基
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阶级有着各自不同的战争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军事领域,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都依托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创立、完善和发展出了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揭示战争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不仅在理论上是严谨的,而且经受了战争实践的考验,经受了时代转换变迁的考验,时致今日仍然是我们认识战争、把握战争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信息化战争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对于我军战斗精神的培育具有极大的指导和激励作用,我们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精神实质,以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指导培育我军的战斗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内容
(一)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列宁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为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过程中,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对战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考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同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战争的性质,对战争性质要做阶级分析;暴力革命在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运动中是不可避免的;消灭阶级是消灭战争的根本途径。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列宁科学的阐述了克劳塞维茨提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观点,指出任何战争都是同产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某个国家即该国政治的继续,深刻揭示了导致战争的政治的阶级涵义。
列宁强调,弄清战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者决定自己对战争的态度的必要前题,而要弄清战争的性质,首先必须确定该战争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是怎样的,将其致于它所发生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了帝国主义战争产生的根源,指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并强调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摆脱帝国主义战争,从而把战争与革命联系了起来。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他认为,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消灭战争的有效办法就是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单队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
人类社会进步到消灭了阶级、秒灭了国家,战争也将随之被消灭。
马克思主义者研究革命战争规律,出于消灭一切战争的志愿。
毛泽东认为,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的两类,一切革命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反革命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马克思主义者反对非正义战争,拥护正义战争。
毛泽东还指出,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辨证地解决了战争与革命的关系。
毛泽东对战争的诸因素做了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考查,强调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
提出,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毛泽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做出了突出贡献。
邓小平关于全世界维护和平力量进一步,在较场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观点,关于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与和平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基本内容,是由于战争起源和消亡、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根源、战争与和平、战争于革命、战争的制胜因素、战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构成的。
它揭示了战争的基本规律为正确认识战争问题提供了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1.关于战争的起源和消亡
战争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人类社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战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季节逐渐形成,原始社会逐步为奴隶社会所代替,原始社会的暴力冲突也随之发展为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
战争成为经常的活动,进行战争的组织成为社会生活的正常职能。
战争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必将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消亡。
消亡战争的首要条件就是消灭阶级和国家,而消灭阶级和国家要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必要的天体条件。
同时,也有赖于高度发达的精神文化条件。
只有消灭阶级和国家,人类才会永远消灭战争,实现永久和平。
2.关于战争的本质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
因此,要认识战争的本质,就必须研究战争双方的政治,研究正在导致或已经导致战争的政治。
但战争又不是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
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因此,战争就有一套特殊的组织,即军队及其附庸的一切东西;就有一套特殊的方法,即知道战争的战略战术;就有一种特殊的过程,即敌对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野鼠的社会活动形态。
战争的政治本质,从根本上制约着战争中的军事目的及军事行动,是指定局势行动原则的基本依据。
在实际的战争中,必须把战争的政治和军事目的结合起来,既要防止不顾军事力量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政治目的,又要防止不顾政治目的的单纯军事观点。
3.关于战争的性质
战争的性质是指战争的社会政治属性。
战争双方的政治目的不同,战争的性质也就不同,有正义和非争议之分。
凡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的,就好似争议战争;凡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的,就是非争议战争。
一切为摆脱季节剥削和民族压迫,抵御外敌入侵而进行的战争,都是正义战争;一切为了扼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斗争,奴役和掠夺他国人民而进行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
一场具体战争中的敌对双方,一般说有争议和非正义之分,但也有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如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
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义一方,在进行战争过程中改变了政治目的,就可能变成非正义的一方;反之,原先非正义的一方也可能转变成正义的一方。
战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者确定对战争的态度的客观依据。
马克思主义者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并不是笼统地否定战争。
4.关于战争的根源
战争的深刻根源,在于对抗性的经济利益冲突。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阶级与季节、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尽管有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等复杂原因,但机警利益的尖锐冲突是根本原因。
所有的战争都是由经济利益的尖锐冲突引发或派生的。
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因为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责备跟主义发展到垄断极端的产物,有着更为深刻的紧急利益矛盾。
弄清战争的根源,对于正确分析战争形势,制止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5.关于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两种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社会状态。
在人类社会有了战争以后,便有了战争与和平这两种交替出现的社会状态。
将来人类消灭了战争,达到永久和平,就没有战争与和平这对矛盾了。
战争与和平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异地功能条件下互相转化。
当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不能用和平手段解决时,便爆发了战争。
战争为实现一定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的政治目的的服务。
政治目的达到,战争结束,转化为和平。
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极端,再也不能照旧前进时,又会爆发新的战争。
在消灭战争以前的社会发展中,战争与和平是交替出现的。
当代,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只要这种根源存在,就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性。
但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就可以组织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阻止战争,维护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任务。
6.关于战争与革命
革命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实现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社会活动。
革命的最高形式是战争。
维护旧制度的反动统治阶级从来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并常常对革命阶级的革命行动首先采取暴力,这时革命也就需要诉诸武力,于是爆发战争。
战争是革命最权威的武器,是进步阶级用枪杆、大炮、刺刀强迫反动阶级接受自己意志的行动。
战争能够引起革命。
反动阶级所进行的以维护其统治或掠夺为目的的战争,激化其同压迫阶级、被压迫阶级的矛盾,往往会引起人民革命。
革命能够制止战争。
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所进行的革命,常常可以推迟或制止反动阶级发动的战争。
正确认识战争与革命的关系,对于革命政党正确估计革命形势,把握革命时机,正确地运用战争手段实现革命目的,或通过革命制止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7.关于战争的制胜因素
战争的胜负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包括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环境、主观知道能力以及战争的性质和国际援助的多寡等因素。
战争首先是战争双方的军力、政治组织力和经济力的较量。
军力、政治组织力和经济力构成了战争双方力量的客观基础。
军力、政治组织力和经济力强的一方占有优势,但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有物质力量的对比,还有人心的向背。
战争的性质决定着人心的向背,正义战争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普遍支持和国际社会的援助,非正义战争则必然遭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反对。
战争又是战争双方主观指导能力的较量。
在一定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行正确的战争指导,是把胜利的可能变为胜利的现实关键。
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在战争的实际进程中,集中地表现为人与武器装备两大因素。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是不是武器。
武器要由人来使用,人的思想觉悟、军事素质、勇敢精神和聪明智慧,决定着武器效能的发挥程度。
在革命战争中,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民兵是胜利之本。
动员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仅可以为革命军队奠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可以创造弥补武器装备不足等缺陷的条件。
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对战争的进程发生影响。
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在战争中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因此,只有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研究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才能科学的结论。
8.关于战争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战争会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使整个社会生活脱离正常轨道。
但是,战争在历史上也可以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战争为胜利者提供了大量奴隶,加速了原始社会的误解和阶级、国家的形成。
在阶级社会中,先进阶级推翻衰落阶级的政治统治,用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社会制度取代已经过时的社会制度,往往需要经过革命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无产阶级革命以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目的,为此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在这个过程中,阶级斗争会采取异常尖锐的形式,暴力革命难以避免。
马克思之一战争观的产生,在人类历史上实现了战争观的根本变革,为人们正确认识战争和指导战争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当前,中国正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防止和避免世界大战、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新的战争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也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对培育战斗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军事技术的变革及在战场的广泛运用,一些人受“技术决定论”及“和平麻痹”思想的影响,对战斗精神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的作用发挥产生质疑。
有的认为,现代高技术战争是非接触式战争,军人不一定直面血淋淋的厮杀场面,战斗精神的强若与否已不是决定因素;还有的人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忧患意识和战争观念淡漠,对战斗精神的培育重视不够。
因此,在广大官兵中构立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清战争的性质和规律,科学对比敌我双方优势,认清正义战争必胜的客观规律,坚定为祖国为人民而战的崇高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命运的根本因素
马克思主义根据战争的政治性质极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把战争区分为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
凡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而推进社会历史进步的战争就是正义战争;反之则是非正义战争。
正义战争必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非正义战争必然遭到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
战争的道义力量是决定战争命运的根本因素,也是战斗精神重要源泉。
为正义而站,人的战斗精神必然充沛而恒久;反之,战斗精神就会衰退,战斗力随之减弱。
战争的道义力量,是任何人都不敢忽视的力量。
法西斯军队由于受战争发动者的蛊惑丧失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沦为为冷酷的杀人工具,虽然作战也很凶猛,但反人性、反人类的性质使其依然逃不出灭亡的命运。
被法西斯侵略揉虐的国家、人民和军队,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顽强战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都说明了这一道理。
在新的历史时期,信息化战争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尽管战争的形态、作战样式、作战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仍然没有改变战争的性质,正义的战争依然能够激发军人团结奋斗、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排除万难去夺取胜利的精神,道义的力量仍然是决定战争革命命运的根本因素。
当然,在战争双方都装备优劣悬殊的情况下,道义力量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将会表现得非常复杂曲折,大门终究会表现出来,而反道义的非正义战争终究会应为官兵缺乏张都精神和失去民众基础而难以为继。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担负新的历史使命。
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坚决抵御外来侵略,确保我国领海、领空和边境不受侵犯。
要坚决反对和揭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
我们是为祖国的统一,为民族的利益而战,我军的行为一定会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也会赢得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正义、法理和人心属于我们,正义战争必胜。
(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争依然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与政治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深刻揭示了战争的社会本质,认为战争是由政治产生,受政治支配,是从属于政治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是战争指导的根本规律。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尽管战争形态、作战样式、作战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本质,政治对战争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愈加突出。
近年来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现代战争的政治意图更强,政治色彩更浓,贯穿于战争过程,渗透于军事行动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胜负。
有效地开展政治斗争,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已成为战争指导的主要任务。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要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要作好准备,必须引导广大官兵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思考问题,重视研究和把握未来军事斗争的正组织背景、政治因素,掌握政治制胜之道,更好地凝聚军心民心,并将其转化为培育战斗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二)信息化辩证条件下,战争的优势与劣势仍然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战争的优势与劣势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相互转化性。
未来信息化张正将是武器装备、人员素质、军事理论、体制编制、经济实力等因素的总体对抗。
当前,我军与西方军事强国之间仍然存在着整体差距。
但是,只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优势与劣势,依靠整体优势,也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首先,优势与劣势具有相对性,总体处于优势的一方不可能一切都优劣势的一方也不可能一切都劣。
不仅如此,即使是总体上处于优势一方的强项,也并非是绝对的强,其中必然会有弱的构成。
在未来战场上,技术装备是敌方的强项,但即使是最先进的装备,也还有它的局限性,完全可以找出应对的方法。
其次,优势与劣势具有相互转化性。
战争力量的优势与劣势不是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力,真正把对手的长处和弱点搞清楚,扬己之长、击敌之短,就可以实现优劣的转化。
再次,要辩证看待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目前,我军不仅引进了部分国防建设紧缺的关键技术,而且积极寻求军事高技术的交流和合作,着力研制开发自己的“撒手锏”。
在未来战争中,我们还拥有雄厚的国力支持,有亿万命中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有长期的作战准备,完全能够战胜一切强敌。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我军技术装备的现状来看,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强敌”相比,仍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那么,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从政治之道、思想教育、舆论支持等方面为“打的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将变得更加重要。
为了取得未来高科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胜利,我们必须大力激发官兵强大的进身动力,挖掘蕴藏在官兵身上的巨大精神能量,使之转换为作战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实现优劣转化,保持我军综合优势。
三、坚持利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指导战斗精神培育
(一)开发利用我未来战争的正义性资源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战争的正义性,仍然是培育我军战斗精神的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力量保证,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提供安全保障,为国家利益提供安全支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军的性质以及对外政策的基点,决定了我军未来所进行的战争必然是正义战争。
从我国安全环境和我军未来可能执行的作战任务看,我们所进行的战争一定会得到我国各民族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会最终赢得世界人民包括地方群众的认同。
但这绝不会自然而然地得来,而是需要经过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
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开发利用我未来战争的正义性资源。
从我军事斗争春被考虑,要紧紧围绕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春被的需要,加强对安全环境和可能的作战对象的研究,针对可能遇到的领土争议、国际干涉、民族纠纷、周边关系等问题拿出对策,在国际上树立我未来战争是正义战争的正面形象。
(二)加快促进人民战争与高科技的结合
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党我军,是我党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基本战略思想。
我国的国情军情决定了人民战争是我们必然的战略选择。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在鲁论和实践上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要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必须加快促进高技术与人民战争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人民战争这一“法宝”,变成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撒手锏”。
我国有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更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强大的国防力量,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的科技实力。
在未来战争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领导方式、组织形式等特有优势,把各方面的资源的力量调动起来,是国家的战争潜力迅速转化为战争的实力,使人民战争的优势转化为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在信息条件下,还要不要发扬战斗精神?
3、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去培养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