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文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515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育儿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育儿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育儿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育儿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育儿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育儿文章.docx

《育儿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育儿文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育儿文章.docx

育儿文章

0-3岁研究

 

为进一步推进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托幼一体化的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机构对3岁前婴幼儿教养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水平,特制订《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作为本市托幼园所实施3岁前教养工作的活动指南,也可为家庭教养提供参考。

   一、教养理念

   1.亲爱儿童  满足需求  重视婴幼儿的情感关怀,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爱儿童、赋予亲情,满足婴幼儿成长的需求。

创设良好环境,在宽松的氛围中,让婴幼儿开心、开口、开窍。

尊重婴幼儿的意愿,使他们积极主动、健康愉快地发展。

   2.以养为主  教养融合  强调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发展的基础。

在开展保教工作时,应把儿童的健康、安全及养育工作放在首位。

坚持保育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则,保中有教,教中重保;自然渗透,教养合一。

促进婴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发展。

   3.关注发育  顺应发展  强调全面关心、关注、关怀婴幼儿的成长过程。

在教养实践中,要把握成熟阶段和发展过程;关注多元智能和发展差异;关注经验获得的机会和发展潜能。

学会尊重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能在丰富的、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发展,和谐发展,充pu发展。

   4.因人而异  开启潜能  重视婴幼儿在发育与健康、感知与运动、认知与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差异,提倡更多地实施个别化的教育,使保教工作以自然的差异为基础。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人生许多良好的品质和智慧的获得均在生命的早期,必须密切关注,把握机会。

要提供适宜刺激,诱发多种经验,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的学习情景,开启潜能,推进发展。

   二、教养内容与要求

   新生儿

   1.自然睡眠,房间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洁净温馨。

   2.按需哺乳,面带微笑,目光注视,经常进行肌肤抚触与搂抱。

   3.勤洗澡、换衣裤和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

经常对眼睛、脐部、大小便进行观察。

   4.提供适量的视听刺激,常听舒缓柔和的音乐声、玩具声和讲话声,常看会动的玩具和人脸等,适宜距离为15~30厘米。

  

   1~3个月

   1.自然形成有规律的哺乳、睡眠。

及时添加生长所需的营养补充剂。

   2.在适宜时间内进行适f的户外活动和户外睡眠。

   3.提供便于抓握、带声响、色彩鲜艳、无毒卫生的玩具,练习俯卧抬头、目光追视、抓握、侧翻等动作。

 

4.在逗引交流中,对亲近的人和声音产生反应,从微笑发展到大声笑,情绪愉快,培育母婴依恋亲情。

   4~6个月

   1.睡眠时间充足,逐渐养成自然入睡、有规律睡眠的习惯。

   2.用小手扶着奶瓶吸吮奶、水,按月龄添加辅助食品,逐渐形成定时喂哺。

   3.在穿衣、盥洗中,乐意接受洗脸、洗手、洗屁股、洗澡。

   4.学习翻身和靠坐,主动伸手抓住玩具,并双手自玩。

   5.学习辨别亲近人的声音,转向发声(叫他名字)的方向,用“咿呀”声与人交流。

   6.注视和学习辨认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人、物和事。

   7.对熟悉的音乐有愉快的情绪反应。

   7~12个月

   1.逐渐形成定时睡眠(白天3~2次,昼夜15~13小时),自然入睡。

   2.逐渐提供各类适宜的食物,初步适应咀嚼、吞咽固体食品,尝试用杯喝水、用勺喂食。

   3.配合成人为其穿衣、剪指甲、理发和盥洗等活动。

学着坐盆排便,对大小便的语音信号有反应,有一定的排便规律。

   4.练习独坐、爬行、扶住行走、捏拿小物件,学做简单的模仿动作。

   5.模仿成人的发音,听懂简单的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指认五官等)。

   6.用表情、动作、语音等回应他人。

   7.跟着音乐节律随意摆动身体。

   13~18个月

   1.按时起床、入睡,醒后不哭吵,情绪保持愉快(白天睡2~1次,一昼夜睡14~12小时)。

   2.自己用杯子喝水(奶),停用奶瓶吸吮,尝试在成人的帮助下用小勺自己进食,形成定定时,定位专心进餐的习惯。

3.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擦嘴、喝水漱口。

学用语言或动作表示大小便,并在厕所坐盆便溺。

   4.练习独立行走、下蹲、转弯,学着扶栏杆上下小楼梯等。

   5.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摆弄和玩乐。

   6.模仿成人的单词或短句,学着称呼人、用单词句表达自己的需求。

   7.尝试用喜、怒、哀、乐行为表达自己情感。

   8.感知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花草和树木、人和物,会指指认认。

   9.感受音乐节奏带来的快乐,跟着音乐做肢体动作。

尝试涂涂画画。

   19~24个月

   1.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一昼夜睡13~12小时),睡前要脱衣裤。

   2.学用小勺自己进餐,养成吃一口、嚼一口、咽一口的习惯,口渴时喝水。

   3.在盥洗时学着使用肥皂、毛巾。

在成人的帮助下学脱鞋子、裤子、袜子和外衣。

   4.练习自如地走、跑,双脚原地并跳,举手过肩扔球,叠高小积木,串大珠子,并学着收放玩具。

   5.学用简单句(双词句)表达自己的需求,说出自己的名字,喜欢亲子阅读、听故事、学念儿歌。

   6.辨别周围生活环境中的常见物,对物体形状、冷热、大小、颜色、软硬差别明显的特征有初步的认知体验。

   7.经提醒会与人打招呼,学着在同伴中玩耍、游戏。

初步懂得简单是非,学着遵守规则。

   8.随着音乐节奏做模仿动作,跟唱简单的歌曲,喜欢涂涂画画。

   25~36个月

   1.按时上床,安静入睡,醒后不影响别人,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用小勺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愿意吃各种食物,自主地用杯喝水(奶)。

   3.学用肥皂、毛巾自己洗手擦脸,主动如厕。

   4.有模仿成人做事的兴趣,学习自己穿脱简单衣裤、鞋袜,自己洗脸、洗手等。

   5.练习钻爬、上下楼梯,学走小斜坡,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有初步的环境适应能力。

   6.操作摆弄积木、珠子、纸、橡皮泥等玩具,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性。

   7.学用普通话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乐意参加阅读活动,喜欢讲述事情和学讲故事、念儿歌,理解并乐意执行成人简单的语言指令。

   8.在生活中感知常见的动植物和简单的数,觉察指认颜色、形状、时间(昼夜)、空间(上下、内外)等明显的不同。

开始了解人、物、事之间的简单关系。

   9.逐渐适应集体生活,愿意亲近老师和同伴。

有初步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学习对人有礼貌,不影响别人的活动。

   10.跟着唱唱跳跳,用声音、动作、涂画、粘贴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组织与实施

   婴幼儿教养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在托幼机构和家庭中进行。

  

(一)在托幼机构内,其教养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之中,具体体现在:

   1.营造清洁、安全、温馨的家庭式环境,提供方便、柔和、易消毒的生活设施,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2.充分考虑给孩子留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关注每个孩子对物品的不同需求,物品放置取用方便。

   3.观察了解不同月龄孩子需要,把握孩子易于变化的情绪,尊重和满足孩子爱抚、亲近、搂抱等情感需求,给孩子母亲般的关爱。

   4.用轻柔适宜的音乐、琅琅上口的儿歌、简短明了的指导语组织日常活动,让孩子体验群体生活的愉悦。

   5.日常生活中各环节的安排要稳定,一项内容的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与内容间要整合,同一内容可多次重复。

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尽可能多地把活动安排在户外环境条件适宜的地方进行。

   6.创设爬、行自如的,能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群体活动的空间,区域隔栏要低矮。

提供数量充足的、满足多种感知需要的玩具和材料。

   7.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物品,挖掘其内含的多种教育价值,让孩子在摆弄、操作物品中,获得各种感官活动的经验。

   

   8.以蹲、跪、坐为主的平视方式,与孩子面对面、一对一地进行个别交流,成人的语速要慢,语句简短、重复,略带夸张。

关注孩子的自言自语,在自愿、自发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多看、多听、多说、多动,主动与孩子交谈。

   9.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适当创设语言交流、音乐感受及肢体律动等集体游戏的氛围,引发孩子的模仿学习。

   10.观察孩子的活动过程,及时捕捉和记录孩子行为的瞬间,用个案记录和分析的方法,因人而异地为孩子的发展制定个别化的教养方案及成长档案。

   11.家园共育,指导家长开展亲子游戏、亲子阅读等活动,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

   12.为不同月龄孩子的父母提供早期教养服务。

在尊重家长不同教养方式的前提下,给予科学、合理的育儿指导。

  

(二)在家庭中,其教养活动的操作与实施,主要体现在:

   1.为孩子提供卫生、安全、舒适,充满亲情的环境和充足的活动空间。

   2.为一岁以内的孩子提供色彩对比明显、适量的挂件、玩物和图片,经常移动变化,防止孩子斜视。

   3.供充足的奶量和水分,按月龄添加辅食及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补充剂,引导吃各种适宜的食物,注意个别差异。

   4.干净卫生的便器,细心观察护理,了解孩子的便意,给予及时回应。

教会孩子主动表示大小便,逐步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5.创设温度适宜、空气新鲜、光线柔和的睡眠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渐帮助孩子形成有规律的睡眠。

   6.提供保暖性好、透气性强、宽松适合的棉织衣物,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学习穿脱衣裤和鞋袜。

   7.父母应保证每日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子交流。

学会关注、捕捉孩子在情绪、动作、语言等方面出现的新行为,做到及时赞许,适时引导,满足孩子的依恋感和安全感。

   8.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选择空气新鲜的绿化场所,开展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户外游戏和体格锻炼,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9.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在生活活动中随时随地与孩子多讲话,进行沟通交流。

选择适合孩子的图书和有声读物,多给孩子讲故事,念儿歌,进行面对面的亲子阅读。

   10.选择轻柔、愉快的音乐,让孩子倾听、感受。

经常与孩子一起唱童谣、歌曲。

   11.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提供适合的玩具,经常和孩子一起游戏,帮助他们积累各种感知经验。

   12.创设与周围成人接触,与同龄、异龄伙伴活动的机会,感受交往的愉悦。

   13.选择身体健康、充满爱心、仪表整洁、具有一定育儿知识技能的照料者。

   14.家庭与育儿机构、家庭成员之间经常沟通,相互协调,保持教养要求的一致性。

   15.在家庭中设置“儿童保健药箱”,及时处理意外突发的小事件,确保孩子健康安全成长。

   16.利用社区教育、卫生资源,定时定期为孩子进行体格发育检查,预防接种,并参加有关育儿知识讲座及亲子活动。

1岁半到2岁是从“被动”转向“主动”的言语活动期,孩子非常爱说话,整天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表现得积极主动。

这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学会说简单句,一般由3-5个词组成。

语句结构多为名词和动词,由主语与谓语组成。

如说“妈妈上班”、“宝宝吃饭”。

有时语句不完整,句子只有谓语和宾语,没有主语。

如说“买糖糖”,“没有娃娃”,意思是“妈妈买糖”、“这里没有娃娃”。

有时句子前后颠倒,如“饼饼没有”,意思是没有饼干了。

有时“偷工减料”省去句中的词,如说“宝宝车车去”,意思是宝宝坐车子去。

在接近两岁时,孩子语句中出现了少量的复合句,如“妈妈给我笔,明明画画”等。

这时语句中增加了少量的副词、形容词和代词。

  这时期孩子学说话积极性很高,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也很强烈,父母应因势利导,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已学会的词句以外,还可以为孩子讲故事、朗诵儿歌、看图讲述,在游戏中对话表演,培养孩子用已掌握的简单句讲述自己的印象,说出故事、儿歌、图片中的简单的事物。

让孩子多接触自然和社会环境,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启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孩子说话。

  另外,父母应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增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发音正确,口齿清楚,语句完整,语法合理,使孩子易懂、易模仿。

 最近,北美地区包括学前教育机构的许多学校都把培养领袖精神写进了他们的培养目标,即要帮助所有的孩子获得领袖素质。

最初的“领袖教育”从帮助学生在团队中建立信任,解决冲突、学习在公众场合讲话的技巧等开始。

给孩子们提供充分展示自我和他人合作的机会。

但“领袖教育”并不指望所有的孩子将来都能做领导,最终的目标是让他们的人生更加丰满。

 

∙让孩子表现潜能

在现实生活中,当看到人家的孩子表现杰出时,不少父母常会埋怨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潜藏的才能。

想方设法发挥出孩子的潜能,给其日后成材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每一位家长应当尽力去做的事。

  留心观察:

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和喜怒哀乐。

  比如,他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有耐性却有创意,虽不善言辞却很热心,家长若把这些蛛丝马迹记录下来,认真分析,就能归纳出孩子的性格趋向,或者说擅长的一面,从而诱导和激发他。

  制造机会:

了解他的性格趋向与喜好之后,就尽可能给他机会多加练习。

比如,家人过生日时,鼓励每个人表演一个节目;每周用一个晚上时间轮流朗读短文,并发表心得;让孩子把当天经历的有趣的事叙述一遍或记录下来,等等。

更重要的是,随时给机会让孩子帮你的忙,只要是他力所能及,如洗碗、拖地、收衣服等,这样越做越熟练,越有信心,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

  耐心等待:

既然给了孩子机会,就要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

有些父母一时指挥不动孩子做家务事,就干脆自己做;嫌孩子不会买东西,索性就自己出门......久而久之,孩子生出惰性,心想反正父母一定会伸手援助,便乐得坐享其成,自己的“天资”无用武之地。

所以当父母埋怨孩子懒惰时,不妨问问自己,是否对孩子缺少耐心?

是否把孩子的表现机会剥夺了?

  给予鼓励:

当孩子自己动手做、开口说时,家长应该给予肯定、赞美和鼓励,因为即使是天才,也需要通过练习增强信心,而后才能越来越顺。

 

∙家教兵法·早期智力开发

一些人在孩子成绩不好时,会说:

“唉,没办法,谁让我的孩子智商不高,不聪明呢,只怪父母的遗传基因不好。

  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整体,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和注意力等等。

智力水平的高低与学习成绩的好坏有很大关系。

可聪明仅仅是天生的吗?

不是。

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有益于孩子的智力开发,使孩子更加聪明。

  有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个刚出生的非洲移民婴儿和一个刚出生的犹太人婴儿放在同一环境中抚养。

在一般人看来,非洲移民的智商是绝对低于犹太人的。

然而4年以后的测试表明,这两个孩子具有完全相同的115的高智商。

日本学者做过这样的实验:

他们把刚刚出生的一对孪生婴儿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抚育,看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实验表明:

不同的环境、教育使这对双胞胎的智力、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人的智力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种或血统等先天条件,更多的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

  那么有着正常人的智力,如果没能接受到正常的教育又会怎么样呢?

  印度的“狼孩”1岁左右被叼入狼群,4岁时被带回到人群中。

他完全养成了狼的生活习性。

一位神甫对他进行了长时间的治疗和专门训练,他也只能勉强地用双腿走路,用手拿东西,至于语言、记忆等是无论怎样训练都不能恢复了。

南京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病,生怕孩子受人迫害,将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

由此可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大脑是人体中发育最早的一个器官,据研究,人刚生下来的大脑重量为350克~400克,相当于成人的四分之一。

第一年发展最快,到了4岁时,大脑的重量相当于成人的1500克的90%了。

科学实验还证明,人的大脑细胞仅仅利用了一小部分,大部分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如果对儿童不给予足够的刺激,大脑的某些部位和细胞还会退化,狼孩的例子就是证明。

  也许有人会说,以前没什么人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孩子不也照样成长得很好吗?

而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接受了所谓好的早期教育,后来却很是平庸。

前不久有位朋友说,她的表弟从小就接受父母的启蒙教育,3岁时开始识字,5岁时能够背出《唐诗三百首》的大部分,但后来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才能,高中毕业后做了一名厨师。

家长为此很是失落。

而有一些农家的孩子,家境贫寒,父母也没什么文化,孩子在家还得干农活,做家务,学习却很出色。

这些情况也让一些人感到困惑。

  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以前的情况吧。

以前人们居住的大都是平房,每家的孩子都不少,一家一家的大孩子带着小孩子,聚在院子里或大自然中一起玩耍,孩子之间的事也多由孩子自己处理,从而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给予了孩子各种刺激,让孩子的各种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知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为人处事能力,都在相应阶段得到及时的发展。

大一点的孩子都要为大人分担家务,孩子的独立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小一点的孩子的早期教育,实际上是由大孩子来完成。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学习起来是不成问题的。

他们中有的学习很棒也是可以理解的。

  再来看看现在的一些人所认可的早期教育吧。

有相当一部分人单纯地把早期教育看成了学习知识、培养特长,他们专注于让孩子认字、背诗、数数、画画、弹琴等。

他们望子成龙心切,急于求成,将小学的教育提前到幼儿园,将幼儿园的教育提前到托儿所,对孩子进行超负荷教育,使孩子整日奔波在一些特长培训班、兴趣班之间,时刻处在背、算、写、弹等活动中。

他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事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

这些做法虽然能获得短期好处,却并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孩子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机会,没了童年的快乐,有的孩子因不堪重负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会认为整个人生都是了无情趣。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早期教育呢?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

”正确的早期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断给孩子大脑以刺激,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

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世界,去体验生活,去促进孩子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想像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启发和诱导孩子的创新思维。

  早期教育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亲情教育法

  母亲和周围的人要对孩子表现出友好、喜爱和鼓励。

这种情感教育应该贯穿于早期教育的始终。

只有孩子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爱,他才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信任感,并作出友好的反应;才会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索外界环境、尝试新事物。

亲情教育可以促进孩子情感的发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在孩子还不会走路时多抱抱孩子,亲切地抚摸孩子的身体,对孩子微笑,与孩子“对话”,哪怕孩子听不懂,也能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和情感的发育。

  二、感官刺激法

  让孩子多接触外界环境,通过对孩子感官的刺激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

这种方法对0岁~3岁的孩子尤为重要。

拿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带响的玩具,让孩子去看、去听、去摸。

让孩子多接触自然,扩大孩子的视野,看看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听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松涛声、鸟叫声等。

给孩子唱唱儿歌,放放音乐,以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为孩子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搭积木、玩玩具、穿脱衣裤、扣纽扣、撕纸、剪纸、做泥塑、玩水、玩泥沙、折纸等等,以发展孩子的操作能力;要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早听、多听成人讲话,鼓励孩子大胆说话等,以发展孩子的语言和记忆等思维能力。

  三、游戏学习法

  游戏学习法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最佳途径,是学龄前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根据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佳发展期理论,孩子在学前年龄段最适合在游戏活动中接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

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方式,其中的智力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极重要手段。

我们一定不要把孩子关在书房里或教室里,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

  四、宽松教育法

  要鼓励孩子积极的探索行为。

当孩子能动手、会走路后,他们对什么都有新鲜感,什么都爱去摸一摸,有时他们的“破坏”行动会让你哭笑不得。

他抓到纸会撕,碰到东西抓起来就到处乱扔,他会在床上、床下、桌子底下到处乱爬,会热衷于打水、玩沙、玩泥巴,总之,家里的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哪怕是自己的口水都会用手指玩得津津有味。

这实际上是孩子观察世界的积极思维,是孩子探索心理的开始萌芽,是孩子好奇心的一种表现。

作为父母,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尝试,千万不要随意限制孩子的行动。

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动,会阻碍孩子的创造力,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养成胆怯的性格。

  五、情商培养法

  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让孩子与同伴一起游玩,并尽量让孩子自己处理争端。

这样可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同情、学会帮助、学会谅解、学会解决争端等,培养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打针、吃药,要教育孩子控制吃零食,以免影响食欲……这些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

生活上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长大一点后,还可让他适当地帮助做点家务。

这样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让他能够积极自信地面对人生。

  总之,每个孩子的身心发育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是不同步的。

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但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

各位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相应的早期教育。

既不能好高骛远,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影响孩子成绩的十大坏习惯

一.学习无计划

学习上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在后面推着屁股。

 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计划性都很强,学年有学年的总目标,学期有学期的规划,每周有每周的计划,每日有每日的任务。

二.学习不定时

学习时间不固定,每天必要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时完全凭情绪,情绪好的时候可以学到深夜,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干不了。

知识是日积月累起来的,人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到大脑里去,饥一顿饱一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学习不定量

每天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喜欢搞集中复习、临考突击,每天该记忆的内容他欠帐,该做完的作业他欠帐,该复习的东西他还欠帐。

要想较好地掌握知识,必须靠每日的知识积累,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

靠集中复习、临考突击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经不起严格的检验.

四.学习马马虎虎

 上课时忘带课本和学习用具,抄写中明明是“b”可他抄下来就变成了“d”,作业经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但字迹潦草错误率高,考试时草稿纸上明明做对了可就是忘记誊写到试卷中。

马虎在孩子中间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通病,如果家长不加注意、不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必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五.学习时一心二用

上课时经常精神溜号,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自习课时常沉迷于空想,或者东翻西看,浪费时间;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一边听歌一边写文章、算题,哪里说话哪搭茬儿。

 专心致志是学生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所谓“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六.不懂的东西也不问

过于害羞,虽然学习上有许多没有搞懂的问题,但也不敢问老师;太爱面子,喜欢打肿脸充胖子,不懂也装懂,不会的东西从来也不向别人请教;学习心里没数,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些地方懂,哪些地方不懂,似乎什么都懂一点,但又没有完全掌握。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知识的过程,圣人都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况且还在求学中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