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文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514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文件.docx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文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文件.docx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文件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文件

通政发〔2006〕1号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区属机构:

经领导同意,现将《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六年一月十六日

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通州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于2006年1月8日通过)

序言

从2006年到2010年,是通州区在本世纪前20年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通州新城”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全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处于承前启后十分重要的位置。

《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后,通州区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通州新城规划(2005-2020年)》的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奋斗目标进程中的重要规划。

本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具体措施作了总体部署,集中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未来五年发展确定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意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规划编制的依据是:

中共北京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通州区委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关于制定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州新城规划(2005-2020年)》及市委、市政府对通州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的良好基础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北京新城区”的奋斗目标,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全区经济保持了快速、协调的发展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十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1.5亿元,年均增长17.3%,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300美元。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6亿元,年均增长26.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1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5.2亿元,年均增长14%,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23.7亿元,年均增长10.5%。

(二)三次产业稳步协调发展

三次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2.1亿元、78.2亿元和61.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8∶52∶40,基本形成工业为主导、建筑房地产业稳步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彰显、现代农业得到优化的产业格局。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现代农业水平得到提升。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着力发展蔬菜、林果花卉、养殖、籽种等产业,农产品加工、配送、出口创汇及观光休闲功能增强,设施、生态农业取得新发展。

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开发区建设取得成效,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贡献作用初步显现。

形成了光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部件、都市工业三大主导产业。

标准化厂房建设已具规模,盘活闲置资产成效显著,招商引资取得成果,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的知名企业落户我区,工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商贸服务业繁荣,新型业态不断增加,家乐福、苏宁电器、易初莲花等知名连锁企业入驻。

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基地初具规模。

建筑业、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完成一批高品质住宅项目。

外经外贸取得新成绩,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4.1亿美元,年均增长13.5%;外贸出口创汇额实现3.2亿美元,年均增长42.2%。

(三)城乡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通州新城规划(2005-2020年)》获得市政府批复,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方案及乡镇区域规划有效推进。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城铁八通线和朝阳北路建成通车,区域交通更加便捷;运河西大街综合整治、运河东大街、京津公路平移、新华南北路改造和玉带河大街改造等工程相继竣工,北苑高架桥主体完工试通车,城市交通体系得到改善;新建了运河文化广场、奥体公园、运河生态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完成了中心城应急供水工程,实现了与北京城区供水联网。

新建了通州污水处理厂,改造了新华大街开闭站,新建了6座110千伏变电站。

完成天然气主干管线铺设,提高了清洁能源利用水平。

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完成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改善了农村供电条件,完成了通马路、凉水河大桥等五路五桥工程,镇村面貌明显改观。

(四)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成效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完成土地确权和税费改革,推行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有序退出,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项目库管理取得成效。

建立健全园区管理组织机构,实行市场化开发建设,园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框架进一步健全。

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重新调整和明确部门职能,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完成了行政区划的调整。

城市管理体制和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

(五)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累计实施国家、市级火炬计划项目16项,星火计划项目52项,实施市、区两级科技计划项目106项,获得市、区科技成果奖117项。

教育事业得到新发展,改、扩、新建一批中小学校,通州第一实验中学、潞河中学分校、教师研修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50.2%。

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完成了一批重点保护文物的修缮,完成了建国后首次修志工作,新编《通县志》出版发行。

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发展迅速。

医疗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医疗设施更加完善。

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体系,战胜了“非典”疫情,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良好效果。

全面完成计划生育各项指标。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28.3%,达到了市级绿化美化园林城市标准,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荣获“首都文明区”称号。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四五”普法取得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维护了全区社会秩序的稳定。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六)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00元,分别年均增长9.3%和16.8%。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90亿元。

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住房、汽车、旅游等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劳动力年均向二三产业转移1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低保、残疾人和特困户等困难群体得到救助。

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整体达到小康水平。

“十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达到了新水平,为“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北京新城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二、发展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努力构建和谐通州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通州新城的开局起步时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

在此期间,通州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历史机遇。

(一)新的功能定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发展格局,通州处于长安街轴线和东部发展带的节点之上,是重点发展的新城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主要发展行政办公、商务、金融、文化、会展等功能。

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为加快优质资源流动、推进新城建设、引导产业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为区域合作拓展了新空间

通州作为北京重点建设的新城之一,以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面向首都、辐射京津冀的区位优势,必将成为主城区功能和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成为连接京津冀的枢纽。

在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在京津冀一体化和环渤海经济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优势,创造发展先机,搭建服务平台,必将在服务于主城区和东部发展带、服务于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奥运经济兴起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奥运经济正在逐步兴起,与奥运概念相关的文化、旅游、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新兴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通州做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在发展这些新兴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运河文化被确定为“人文奥运”六大景观之一,运河文化旅游将得到大力推广。

奥运经济将成为“十一五”时期我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三、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全区发展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需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一)经济实力较弱,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指标和增长速度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的拉动力不足。

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偏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济增长的能耗、水耗还相对较高,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仍需进一步努力。

(二)产业集中度低,主导产业不突出

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的集中度和关联度不高,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不够突出,缺少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和大型企业。

经济结构与新城功能定位的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区域产业布局相对比较分散,很难发挥聚集效应,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重。

(三)城乡差距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

“三农”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

城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享有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四)优质资源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还不协调,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还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优质资源不足,社会管理方面存在某些薄弱环节,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五)城市承载能力不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产业承载能力不足,城市功能不强,高端人口集聚程度较低。

旧城改造困难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公共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十一五”时期,全区发展面临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

要牢牢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既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又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以饱满的热情,愤发有为的斗志,努力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全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开创全区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建设“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为主要任务,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新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布局合理、产业突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新通州而奋斗。

二、“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紧紧围绕“建设面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服务新城”的发展定位,承接主城区功能和产业转移,全力推进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打造北京新城区基本框架,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功能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城乡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达到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继续保持全区经济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一番,年均增长16%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翻一番。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

基本形成与通州新城功能定位要求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

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12%,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

新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按照“一河两翼、南拓东进、组团发展”的新城空间结构,高标准建设北京新城区基本框架。

努力构建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中心,打造聚集现代文化资源、彰显运河文化的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具有多样化高端服务设施和良好人居环境的滨水宜居新城。

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镇村面貌明显改观。

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资源集约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

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各类污染得到综合治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33%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继续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社会实现全面进步。

2020年远景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10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城市管理能力和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基本建成辐射京津冀地区,体现综合服务功能,相对独立的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和滨水宜居新城。

三、“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

围绕奋斗目标和新城发展定位,“十一五”时期,全区要突出以下五大战略重点。

(一)有序启动新城建设。

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稳步、有序地启动新城建设,确保《通州新城规划(2005—2020年)》的落实。

通过加快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动承接主城区的功能,集中力量打造通州新城框架。

(二)加快产业战略转移。

以推动产业融合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高端、高效、高带动力、高辐射力的产业,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坚持优化提高一产、二三产业并重、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按照城市功能分区、区域发展规划,全面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聚集发展。

发挥本地区优势,与周边地区形成错位竞争,在大区域范围内,配套补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调整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布局要求的产业。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重点解决农村地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领域的薄弱环节,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

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坚持持续循环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增长方式集约化,立足资源的高效利用,逐步建立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改善宜居环境,构建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城市。

(五)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加强与首都科研院所的联系,增强研究开发实力,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的原则。

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建设和谐通州。

(二)坚持落实规划、市场主导的原则。

落实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活力,促进良性发展。

(三)坚持区域互动、共同发展的原则。

放宽视野,做好加快自身发展和主动服务区域两篇文章。

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产业布局及城市建设等领域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协调互动,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区域联动、共同发展。

(四)坚持重点突破、突出特色的原则。

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加强重点领域的资源配置,实现新的突破。

发挥比较优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高标准建设新城,充分体现通州特色,树立新城品牌。

(五)坚持优化环境、强化服务的原则。

认真履行服务职能,积极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

(六)坚持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原则。

坚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部分战略构想和重点任务

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新城基本框架

“十一五”时期,按照新城空间布局,坚持统筹安排、梯度推进、重点突破、综合开发的原则,把握调控开发进度,创新建设模式,以运河为核心,启动五大功能区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做强产业载体,聚集高端人口,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建设通州新城奠定基础。

(一)重点建设五大功能区

突出运河开发,建成具有滨水宜居特色的标志性城市核心区,优化提升旧城区,全力推进城市南拓,引导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东进,着力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符合功能定位的项目建设,全面带动重点区域加快发展。

运河核心功能区。

加快运河景观建设,推进运河两岸向纵深开发,打造集旅游度假、商贸金融和文化创意于一体的运河核心功能区,规划建设功能设施齐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商务中心。

加快运河两岸基础设施建设,迁建北关分洪闸,重建东关大桥,新建运河人行景观桥、玉带河大街跨运河桥,完成运河大桥建设,改造或建设东、西滨河路、玉带河大街东延线等工程。

完成西海子生态示范公园、运河景观区建设。

主题休闲功能区。

在新城西南部地区,发展以影视文化、娱乐休闲、专业会展为内容的商务娱乐新区。

规划建设高科技与娱乐相结合、服务于东北亚区域、具有国际现代水平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

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适时启动专业会展、专业服务、住宅博览等功能性项目建设。

行政服务功能区。

在运河东大街两侧地区规划行政办公、综合服务功能区。

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标志性市民休闲文化设施,合理布局学校、档案馆等公共服务及商业配套等现代城市功能设施。

商务总部功能区。

在新城西北部地区,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引进一批企业总部,发展与CBD功能互补的商务总部区。

在温榆河沿岸开发建设低密度、园林式、高科技、总部型商务园。

医疗康体功能区。

在六环路以东地区,建成综合医疗康体功能区。

规划建设高水平的医疗城,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引进大型医疗康体、三级甲等医院等项目。

以重点功能区建设为带动,加快改造旧城区,推动南北大街等成片旧城区改造,新建一批节约型、环保型、花园式、智能化建设模式的居住小区。

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注重优先拓展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空间,全面提升新城功能和建设水平。

(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坚持“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较强承载能力的新城基础设施体系。

1.构建便捷畅通的城市交通体系

道路基础设施。

建设内部循环便捷、外联主路通畅、过境分流有效的交通体系。

完善内部路网循环,改造通胡大街、通惠南北路、西滨河路、怡乐中路等道路,建设外环西路、东滨河路;完善区域外联交通体系,建设通朝大街、壁富路,配合改建京沈高速路辅路,配合建设贯穿东部发展带高速路;有效分流过境车辆,实施宋梁路、潞苑北大街、六环路辅路等建设工程,建设温榆河大桥。

综合交通枢纽。

搞好北京东站枢纽地区公共中心规划建设,同步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

完善枢纽周围交通设施,建设土桥综合客运枢纽站。

配合M6线和S6线建设,加强北京中心城和通州新城之间的轨道交通联系。

公共交通布设。

配合北京市城铁公交线路建设,积极协调开通通朝快速、朝阳北路等跨区快速公交线路。

以城市交通主干线为重点,完善联络线公交线网,建成2处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承载能力。

停车设施布局。

严格执行相关停车配建标准,加强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建设,推广立体或地下停车场所建设;加强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枢纽站驻车换乘设施建设,在城铁土桥站和北苑站等重点地段设置公共停车场;在新华大街、新华南北路等车流量大的区域集中布设公共停车设施,拓宽腹地停车空间,兴建立体或地下停车场所,缓解城区停车设施紧张局面。

交通管理系统。

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更新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交通安全警示、隔离设施;完善提升信号灯控制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等,提高交通信息化管理水平。

其它交通设施。

在运河大街、新华大街等交通流量大的街道,兴建便民过街设施;合理布设街区路网,有效分流主路交通流量;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同步完成道路照明等配套设施建设。

2.建立安全高效的能源设施体系

电力设施建设。

实施电网改造,提高双路供电覆盖率。

完善500千伏环网,建设500千伏枢纽变电站2座;完善220千伏配电网,建设220千伏变电站4座。

实施新城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安装500千伏安主变工程,为全区电力供应提供保障。

燃气设施建设。

建设天然气供应干网系统,配合沿东六环路超高压管线、陕甘二线工程,新建通州门站和超高压调压站,建成高压管线11公里,中压管线124公里,形成完善的天然气供应覆盖网络,满足居民生活和公共设施天然气供应。

供热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联片、联网集中供热工作。

完成燃煤锅炉设施改造工程,完成河东集中供热管网及附属设施建设工程,启动更新老城区供热管网工程,积极推广清洁能源,逐步实现无煤化供热。

3.形成保障充分的供排水体系

城市供水设施。

加快新城自来水并网工程及供水管网建设,加大对市区引水进行调配,建设调蓄水厂一座,2010年日供水规模达到10万吨。

建设通州新水厂。

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区域供水管线建设。

雨污水排放设施。

按照雨污分流制建设城市雨水排放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回收处理,逐步改造现状合流管道,确保排水顺畅。

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的原则,建设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加快现状管网改造更新,对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

新建河东污水处理厂等设施,提高通州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实施东方化工厂水源置换工程。

建设市政中水利用系统,通过管网改造,逐步推进双管给水,大力开发中水再利用途径,提高居民小区景观、绿地养护再生水的利用率。

城市防洪设施。

按照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温榆河、通惠河、北运河城区段防洪设施,有计划地改造旧城区防洪减灾系统。

分步推进中小河流的治理,确保河道通畅,提高防洪能力。

4.推进城市环卫、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环卫。

实施“两场一站”建设工程,完成西田阳垃圾填埋场综合处理二期工程,新建一处垃圾填埋场,实施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构建现代化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与回收利用体系。

邮政通讯设施。

合理布设城市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