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修改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508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修改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修改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修改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修改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修改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修改后.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修改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修改后.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修改后.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修改后

第七单元珍惜

可爱的中国

教学目标

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

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并运用重点词语造句。

2.能迅速高效地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方志敏同志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

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搜集方志敏及旧中国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法

讲、读、思、议

学法

互助释疑、交流感知、研读共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近些年来,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

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形容自己的祖国,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

2.学生说。

(如:

亲爱的祖国、伟大的祖国、腾飞的祖国等)

3.人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你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可爱的中国》。

二、初读感知:

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觉得哪些字词大家容易出错,想提醒大家注意?

蹂躏、刻不容缓、日新月异、肃清、瘟疫、愚昧等,注意读音,字形、词义。

2.词语解释:

蹂躏: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刻不容缓:

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辽远:

很远,遥远。

日新月异:

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这篇课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方志敏在狱中,关于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你有哪些了解?

(师适当补充)

方志敏,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党,参与创建江西的中国共产党、团组织。

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主席,领导农民运动。

参与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

1934年,率部北上抗日,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入狱,1935年8月6日,英勇就义。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章。

《可爱的中国》曾由鲁迅先生代为保存,解放后公开发表。

5.学生质疑(祖国为什么可爱?

祖国母亲为什么哭泣?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三、细读品悟:

(一)讲读第1——3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到作者激动的心情)

2.再读,你是从哪感受到了?

(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标点符号给了你启示)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吗?

3.刚才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祖国母亲为什么会哭泣?

”你能找到答案吗?

4.从母亲的哭诉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母亲的伤心、我们的内疚)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重点指导接连4个“难道”开头的并列句式)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母亲的心情?

谁来读?

5.面对母亲的哭诉,我们感到深深的内疚,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怎样理解“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残暴的蹂躏。

6.作为儿女,怎样才能解救自己的母亲呢?

(刻不容缓,不是……而是)指读,从中感受到什么?

(热爱祖国,远大的抱负)

7.有感情的朗读1—3自然段。

(二)讲读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中国的历史:

长城、运河,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中国的现状:

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帝国主义侵略、汉奸卖国贼

中国的未来:

………代替………前途光明;民族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面前;祖国母亲也会美丽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

2.再读这一段,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吗?

(对祖国明天的美好愿望,充满了自信)

3.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讲读第5自然段:

1.齐读,从这一段中你读出了什么?

2.指名说,师点拨。

(表达了无比的信心,强烈的爱国之情)

3.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四、情感升华: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的心情怎样?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能为祖国母亲做些什么?

4.总结。

五、作业设计

1.摘录课文中的佳词佳句。

2.写写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思考题:

1)“朋友”指的是谁?

方志敏对朋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课文是怎样描述中国“目前”景况和“将来”的景象的?

3.小结。

二、日积月累:

1.课文中有许多语句特别震撼人心,找一找,试着背一背。

2.学生找出震撼自己的句子,交流。

3.尝试背诵。

三、听写本课生字。

四、拓展阅读《可爱的中国》一书。

五、练笔:

1.想象:

在写《可爱的中国》时,狱中的方志敏会是怎样的心情?

你能想象到吗?

2.学生发挥想象,交流。

3.指名学生说,共同评议。

4.把你想象到的方志敏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六、总结。

七、作业设计:

1.写摘录笔记。

2.背诵课文中震撼人心的句子。

3.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哭诉  内疚

     解救  刻不容缓  赤子情怀   远大抱负

     希望  信心

第七单元珍惜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2、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曛,知己,君。

使,浥,故人”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我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法

讲、读、思、议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具准备

收集送别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

谁来背一背?

2.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板书课题)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

(明确:

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是谁?

(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

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

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3)董大?

多奇怪的名字啊?

谁能说说呢?

(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

(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

(明确:

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3.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

看插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

(学生自由发言)(板书:

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

(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公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哪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

你能来把它画出来吗?

(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黄云?

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

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

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是啊!

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

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4.“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

这就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1)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明确:

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

(安慰,鼓励)

(3)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慰朋友?

(4)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

(小组说说)

(5)感情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学生自由讨论赏析(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

让我们祝福他吧。

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服。

)(板书:

豪情昂扬)

三、小结:

古诗词是一座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

课下应大量阅读。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

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荒寒 凄凉 真挚 深厚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情 昂扬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背诵《别董大》

二、对比阅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

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

(读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

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

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

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

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送元二使安西》。

三、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解题学生读读题目《送元二/使安西》

送:

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

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

(孟浩然)

3.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4.自由读,交流读懂的内容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

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

湿润(注意字型)轻尘:

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

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

旅店。

新:

焕然一新。

解释:

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结:

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

请。

君:

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

再饮完。

解释:

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

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

感受到什么?

(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

向西行走。

故人:

老朋友。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

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

(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

(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3)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三、当堂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

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1、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

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写景

     抒情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珍惜

城市的标识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及作者。

2.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文章的线索。

3.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掳掠,茫然无措,川流不息,遒劲,蔚为壮观,干涸,,馈赠”等词语;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我能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教学重点

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法

讲、读、思、议

学法

互助释疑、交流感知、研读共品。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资料书字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团徽是共青团员的标志,那么,你知道城市的标志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城市的标志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注音:

掳掠()标识()多胞胎()霓虹()宾馆()

轿车()梧桐()圆冠榆()新疆()风韵()

褐色()婀娜()遒劲()偌大()干涸()

馈赠()熙攘()旗帜()椰树()

词语解释:

掳  掠:

         大同小异:

遒  劲:

            标  识:

蔚为壮观:

            偌  大:

   流  苏:

            熙  攘:

   千姿百态:

            风  韵:

   忠心耿耿:

            小心翼翼:

   干  涸:

            馈  赠:

三、学习过程

1.理解文题:

什么是标识?

(明确:

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

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2.生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明确:

本文共17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

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弄懂它的含义。

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

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新疆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3.划分段落: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

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第二部分(6-15):

写树才使城市之间的真正的标识。

第三部分(16-17):

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高。

4.生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体会语言的亲切,优美。

(生探讨略)

5.总结: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

积累好词佳句。

2.仿写练习。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不可替代  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个性

第七单元珍惜

吾腰千钱

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2.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

3.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4.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5.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

6.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7.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借助译文,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对话的关键性语言,展开丰富合理的联想,体会故事的深意。

3.反复诵读,领会含义,感受语言特点。

4.尝试用文言文描述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字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

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

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

生命呢?

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

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

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记忆:

氓:

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

全、都。

程度副词。

善:

同擅,擅长。

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

横渡。

济:

jì第四声,渡,到。

组词:

救济。

多音字,jǐ第三声。

组词:

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

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

贪婪与固执。

同伴:

关切与焦急。

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在充分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要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思考,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展延伸,深化主题

1.过以上步骤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解文章的寓意。

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己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命。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

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4.教师总结:

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

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小练笔:

读后感。

板书设计

                 吾腰千钱

               金钱————生命

第七单元珍惜

爷爷的毡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品味课文最后一句话,理解其中的深意。

3.积极参与,深入探究,大胆展示。

教学重点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

教学方法

互助释疑、交流感知、研读共品。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资料书字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我”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

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二、探究质疑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怎样理解爷爷的感情?

3.分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4.全班汇报。

5.谈感受

四、总结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2.熟读课文,理解感情。

板书设计

              爷爷的毡靴

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