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全册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403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湘教版全册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全册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全册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全册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全册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湘教版全册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docx

《高中地理湘教版全册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湘教版全册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湘教版全册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docx

高中地理湘教版全册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本章概述

课标导航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内容概要

世界的区域类型多种多样,大小不一,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

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区域之中,从区域环境中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同时,人们又通过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影响和改变着区域环境。

如果人们的区域开发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就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本章教材作为区域开发与整治部分的开篇,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介绍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章教材共四节。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阐明了区域的主要特征、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三个方面的问题,这是学习后面各章节的知识基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主要介绍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部的差异和区域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材以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为例,分析了造成区域差异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本节介绍了我国东、中、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及其成因,指出了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材首先说明了当代经济的两大发展特征,即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说明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现状,阐述了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意义,分析了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最后介绍了产业转移的原因、集群效应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法点拨

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的整治与开发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本章又是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概括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帮助同学们从总体上把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因此,本章是今后高考的重要内容。

本章知识头绪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学习时我们应当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重视案例分析,突出教材重点,注意归纳基本原理和规律,强化分析问题方法的训练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前自主探究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    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有:

(1)区域具有一定的    ,这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     性和     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     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     、     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     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区域的空间结构是一个地区各种要素的     关系和     分布形式。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     、     、     、     、

     和对外联系等。

3.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地域和城镇地域。

4.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     、

     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是指     及其     的比例关系。

其影响因素有     条件、     、     、     等。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          的比重,三次产业的     比重,三次产业的     构成等。

3.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     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     产业向     产业转移的趋势。

参考答案

一、1.地域2.界线 相似 连续 差异 优势 特色 相互联系

二、1.相对位置 空间2.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3.乡村4.线 面

三、1.三次产业 内部 自然地理 经济发展水平 资源配置状况 劳动力素质

2.国内生产总值 就业 内部3.资源配置 第一 第二、三

思考讨论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②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③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答:

①北方与南方相对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②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③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②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答:

①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

②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受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影响。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向北逐渐减小,为保证冬季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南向北逐渐增大。

知识要点突破

知识点1 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特征

表现

界线有虚有实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这是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内部相对一致,区域间差异明显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区域具有一定特色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我国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1)地势三级阶梯界线

①第一、二级阶梯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

②第二、三级阶梯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2)气候区域界线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②降水量与干湿区的界线

a.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

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

c.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

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③气温与温度带界线

a.1月均温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青藏高原区的分界线):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b.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3)水文界线

①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北段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接近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②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巴颜喀拉山—秦岭。

③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南岭。

④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

怒山。

(4)四大海域的分界线

①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

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山东半岛蓬莱角。

②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

长江口北岸的启东角—济州岛西南角。

③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

广东南澳岛—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

[方法点拨] 区域特征的浓缩记忆法: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迁移应用

1.下表是2011年我国a、b两个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a、b两省区分别是(  )

省区

稻谷

小麦

甘蔗

甜菜

a

242.4

1.5

57.5

b

156.7

42.3

18.2

A.内蒙古、江苏               B.广西、黑龙江

C.湖北、甘肃                D.河南、新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农作物分布区域的识记和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

根据表格可初步判定:

a省区位于热带或亚热带,b省区位于中温带。

再结合四种农作物分布,不难排除A、C、D三个选项。

3.比较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的区域差异

地域

景观特征

人口分布

产业活动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区域

聚落规模较小,以平房为主,周围农田环绕,一派田园风光。

人口较少,分布较稀疏。

以农业活动为主

工业区域

聚落规模较大,厂房林立,道路纵横交错。

人口规模大,分布密集。

以工业活动为主

城市区域

建筑物高大密集,人流和车流不息,经济活动繁忙。

人口昼夜差别很大

以工业和服务活动为主

知识2 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

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形成

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方法点拨] 图示法记忆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2.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如下表所示:

地域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地域范围

产业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联系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方法点拨] 图示法记忆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区别和联系

3.区域的空间分布形式

项目

形状

结论

农业

面状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交通运输线路

线状和网格状

城市和工业

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

岛状

[P4活动点拨] 1.本活动题旨在考查同学们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和读图分析能力。

区域发展时期

区域空间结构变化

早期

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城市区域狭小

中期

交通交织成网,城市区域扩大

晚期

交通网络稠密,线路四通八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生产力是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核心,外围地域的发展状况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条件决定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个性。

迁移应用

2.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

B.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C.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D.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

【答案】 D

【解析】 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乡村地域的范围比城镇地域大,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的范围小,但可以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则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P5阅读点拨] 区域空间结构

组成部分

内容

区域核心

多表现为中心城市,或者是比较大的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枢纽以及著名旅游地等

网络系统

是指由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信息网络等组成的地域分布体系

外围空间

是相对于区域核心而言的,它的部门构成、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等,都受到区域核心和网络系统的制约

知识点3 区域的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很多,诸如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产业

内容

第一产业

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方法点拨] 图示法记忆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2.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区域

产业比重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迁移应用

3.分析下面两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比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低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答案】 C

【解析】 回答该题必须看懂图标,明确“产值”与“产值构成”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并要对图中资料进行准确计算。

根据不同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数据以及不同国家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对两者进行比较可以估算出两类国家人口的差异以及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和比重的变化。

[P7活动点拨] 1.表中的四个地区,A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因为A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经济最发达;A、B两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因为这两个地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高;C、D两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因为这两个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D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为该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最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

2.答案可参考下表: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产业分布特点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对外经济联系

对外经济联系较少

对外经济联系加强

对外经济联系密切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主要是环境污染

3.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有所不同。

分析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特点,应结合其经济的发展过程。

具体答案参考后面“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部分。

3.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典型例题剖析

【例1】(2010·海南)宁夏传统民居多坐北朝南,墙体较厚,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屋顶坡度较小。

分析宁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地理原因。

【解析】 本题以我国民居建筑风格为切入点,考查了该建筑样式、构造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坐北朝南,墙体较厚,一般不设北窗,屋顶坡度较小等房屋结构特征,鲜明地反映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冬季寒冷,多风沙,降水少的气候特点。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半干旱是其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因宁夏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屋顶坡度较小);昼夜温差大,距冬季风源地近,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植被少,故风力强,风沙天气多(不设北窗,防风沙,采光);为了便于采光和冬季接受更多的阳光,以提高室内的温度,所以当地房屋在南北窗户大小上有别,一般南窗较大。

【答案】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降水少,所以屋顶坡度较小;冬季严寒且漫长,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不设北窗、墙体较厚以防风、保暖;南面窗户较大,以便采光和冬天接受更多的阳光,提高屋内温度。

【例2】读中国长江中游地区和美国五大湖地区图,填表解答下列问题。

长江中游地区

五大湖地区

湖泊名称

A:

A′: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农业地域类型

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主要矿产资源

铁、铜、锑

主要工业部门

钢铁、汽车

水陆交通枢纽

B:

B′:

钢铁工业中心

芝加哥、匹兹堡

汽车工业中心

C:

底特律

【解析】 示的两区域从类型上看,是根据经济协作情况划分的,应属于经济区。

该题运用表格的方式揭示了两区的差异性,但在填写表格内容时应依据区域各要素的整体性回答,如气候类型影响着农业地域类型,矿产资源决定着主要的工业部门,这样就能够跳出死记硬背的泥潭。

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众多,有著名的鄱阳湖,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以水田为主,有丰富的铁、铜、锑等矿产,可以发展钢铁、汽车、纺织工业,其钢铁工业中心是武汉市,也是水陆交通枢纽,十堰市为汽车工业中心。

美国五大湖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储藏有丰富的煤、铁矿,可发展钢铁、汽车制造业,芝加哥为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与匹兹堡同为钢铁工业中心,底特律被称为“汽车城”。

【答案】

长江中游地区

五大湖地区

湖泊名称

A:

鄱阳湖

A′:

苏必利尔湖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农业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

主要矿产资源

煤、铁

主要工业部门

钢铁、汽车、纺织

水陆交通枢纽

B:

武汉

B′:

芝加哥

钢铁工业中心

武汉

汽车工业中心

C:

十堰

【例3】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

A.37.6:

17.4:

45.0            B.31.6:

30.5:

37.9

C.15.5:

24.5:

60.0            D.37.6:

24.5:

37.9

(2)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判断图中各点三大产业所占比重的数值,①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小,说明城市化程度最高,③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三产业比重最小,所以工业化程度最低。

工业化处于不同的阶段,三大产业的比重不同,工业化早期三大产业呈现出一、二、三排序;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三大产业的比重呈现出二、一、三的排序;实现工业化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三大产业呈现出三、二、一的排序。

【答案】 

(1)D 

(2)A (3)C

知识网络构建

课堂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

B.行政区域面积均匀,形状规则,边界明确

C.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答案】 D

【解析】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按划分的不同标准,区域可分为各种类型,所以A项不正确;区域的地表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但有的区域如自然区、经济区等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回答2~3题。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相对一致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意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如气候区等。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      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      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

【答案】 A

【解析】 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似性)是相对的,区域间的差异性才是绝对的。

(2011·淮安学业水平模拟)读下图,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②、③两湖所处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叙述错误的是(  )

A.③湖所在地为世界著名产棉基地

B.②湖所在地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

C.水源是两地区农业生产的共同制约因素

D.③湖所在地区的光照条件优于②湖

【答案】 C

【解析】 ③咸海附近农业生产是以水源为制约因素的。

②湖附近水源只是重要条件,不是制约因素。

其他说法均正确。

5.④湖泊所在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有(  )

A.湖泊附近高大山脉南坡的雪线比北坡高

B.自然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无明显的经度地带性

C.人口密度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D.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答案】 A

【解析】 ④在阿尔卑斯山区,其山南侧向阳,雪线比北侧高;以垂直地带性为主;山区人口密度受海拔与地形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地区目前在亚洲。

下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完成6~8题。

6.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原因(  )

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甲国为荷兰,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乙为肯尼亚,位于非洲东海岸,虽然位于赤道地区,但因受高原地形的影响,属热带草原气候。

故选B。

7.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      ②光照充足    ③地形平坦     ④水源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甲国纬度高于乙国,热量少于乙国。

甲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润,阴雨天多,天空云量多,光照条件比乙国差。

故选A。

8.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答案】 D

【解析】 甲国为发达国家,种植鲜切花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先进。

故选D。

二、综合题

9.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地区,该地区有我国重要的平原、

和平原。

乙为我国地区,该地区在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