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练习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097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练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材练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材练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材练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材练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练习答案.docx

《教材练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练习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练习答案.docx

教材练习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学习思考]

1.(P.4)因为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2.(P.7)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

(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3.(P.9)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自我测评]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

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1)诗句理解:

春天种下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很多粮食。

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死的情形。

中午顶着烈日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

有谁会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2)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

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②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

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学习思考]

1.(P.10)戏曲“黄梅戏”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男耕女织”的剧情,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典型体现。

2.(P.11)

(1)生产机构不同:

宫廷工艺品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

(2)用途不同:

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3)管理机构不同:

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不是这样;(4)工艺水平不同:

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而民间用品则没有那么高的水平;(5)生产者的身份不同:

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6)价值不同:

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

3.(P.12)译文:

禹在涂山召集诸侯,有许多诸侯手执玉器和丝帛参与盛会。

这说明物质生产比较贫乏的禹的时代,丝织业的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然而,在中国古代丝绸是贵重织物,往往为贵族所专有。

[自我测评]

提示:

它们的所在省份是:

定窑——河北、均窑——河南、景德镇窑——江西、龙泉窑——浙江、耀州窑——陕西。

[材料阅读与思考]

译文:

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

蔬菜果类是园子里生产的;鸡猪等畜类是圈养的。

至于住的房屋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燃料和照明所用灯烛,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

所以,能守住家业的人,即使不出门生存所需的东西都有了,只是家中没有盐井而已。

因为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尤其是商品交换关系;他的日常所需,诸如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

其中“桑麻以衣”以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等,都是手工业生产所得。

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学习思考]

1.(P.18)施耐庵的《水浒传》、冯梦龙的《三言二拍》、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自我测评]

特征:

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意义:

“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的补充;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译文:

“贞观元年十月皇帝下令:

五品以上的官员,不容许进入市场。

”说明:

(1)说明唐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商人获利丰厚经济实力增强;政府行政官员企图依仗其手中的权力从商人那里获得利益。

(2)同时,说明在唐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

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学习思考]

1.(P.23)译文:

“现在的法律贬低商人,但是,商人已经非常富贵了;现在的法律抬高农民,但是,农民已经极其贫困了。

”原因:

(1)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造成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不可避免地致富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2)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依附于土地的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地主是靠剥削农民来生存的,农民虽然名义上政治地位被“抬高”,事实上处于社会的底层,极其贫困。

2.(P.23)作用:

(1)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

(2)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3)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影响:

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自我测评]

(1)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例如:

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汉武帝也推行过打击富商大贾的政策。

(2)统治者推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使经济发展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

例如:

秦朝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和剥削关东地区;再如:

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

(3)古代王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和严密。

例如:

秦朝统一度量衡为商业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4)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行禁奢侈的政策。

例如:

汉成帝的诏书中就曾经说过,世俗奢侈无法禁止的原因在于,贵族高官的奢侈没有节制,于是民众仿效,逐渐形成社会风气。

[材料阅读与思考]

海禁令的颁布和实行,切断了中国和海外的联系,使中国故步自封,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日益落后于西方世界,尤其在经济方面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的生产力得不到应有的正常的发展。

专题一问题研讨:

1.应当注意农业作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地位。

关于手工业经济的成就,可以总结纺织、冶金、制瓷等方面的成就。

对于古代工商业,应肯定其促进经济进步的作用,都市的兴起也是由于商业的繁盛。

对于传统经济结构的历史评价,应肯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农耕社会曾经有保持稳定的作用,也应指出这种经济结构阻碍了经济近代化。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在若干行业达到了技术的高峰,然而服务于皇权的“工官”制度限制了生产的扩大和技术的传播。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也影响了他们的劳动创造性。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曾经促进了经济的活跃,但是由于专制王朝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贸活动受到限制。

面成功的商人又往往投资于田产,使商业经营成为地主经济的附从。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5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学习思考]

1.(P.32)买办拥有巨额资金,又同外商企业有较多的联系,从理论上讲,应该能够大大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买办收入的大部分被买办及其家族浪费掉。

消费之外的积累,大部分寄存或附股于外商企业,同外商资本合流;有少量转化为土地从事封建剥削;真正兴办中国近代企业的包括官督商办和商办企业,在19世纪后半期,更可说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了。

买办投资于大型民族工业主要是在20世纪以后的事情。

总之,买办以其有较大的资金,又有兴办近代工业所必须的某些洋务知识,对于近代工业的创办有一定的贡献。

2.(P.32)原因之一:

地主、官僚和商人是最早与西方侵略者打交道的中国人,他们在与西方国家交往的过程中,深受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刺激,既痛感于利润被侵略者所掠夺,又看到了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创办了一批近代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希望实现国富民强。

原因之二:

他们把地租和高利贷剥削收入的一部分投资于近代工业,是因为新式工业能给他们带来比较优厚的利润。

[自我测评]

1.连线(略)

继昌隆缫丝厂 陈启沅                    

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英

保兴面粉厂 荣宗敬                     

大生纱厂张謇

2.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謇参加会试,高中状元,按例授翰林院修撰。

甲午战争爆发后,张謇力主抗战。

甲午战争失败后,张謇愤于朝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内地设厂,将会导致“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的恶果,因此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先后创办了一系列工矿企业、教育等其他事业。

从张謇的事迹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为国分忧,为国家强大而奋斗,不论是为仕,还是在商,最终目的,都是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所学。

[材料阅读与思考]

19世纪7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中国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由于外国廉价机制纺织品的倾销开始广泛解体,广大农民被迫到市场上购买洋纱洋布及其他生产资料,小农经济日益与市场联系起来。

外国资本凭借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一系列特权,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侵略,是中国自然经济初步解体的外部条件。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生产既无法与外国资本主义倾销的商品竞争,也无法长期阻挡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时期内,以“男耕女织”为核心的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6课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学习思考]

1.(P.35)因为中国的封建剥削形式,如地租和高利贷收入很高,超过了工业提供的利润。

2.(P.36)1)纸币取代金银货币,结束了中国长期以白银作为通货的历史,顺应了货币发展规律的要求。

2)通过改革,使货币发行权趋于统一,结束了长期混乱的历史。

对缓和金融危机、稳定经济形势起了一定的作用,法币流通领域不断扩大,社会金融宽裕,国内储蓄增加,物价回升,经营工商业有利可图,商品市场活跃。

3)法币与白银脱钩,币值不受世界市场银价波动的影响,币值比较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4)稳定的法币对外汇率,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加,而入超明显下降。

3.(P.37)两个条约都是帝国主义妄图置中国于其统治之下的不平等条约。

1915年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北洋政府提出的,企图利用欧洲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顾及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的有利时机,实现它对中国的独占。

由于全国人民的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行。

1946年11月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

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后,外交上全面倒向美国的标志;同时也是美国在第二世界大战后,利用它急剧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妄图实现对中国的独占的反映。

   两个不平等条约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自我测评]

1.随着法币流通范围的扩大,导致物价猛跌,许多工厂的产品销不出去,但是开支并不减少,造成生产困难。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也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

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又一个原因,它们依靠其独占国家的权力极力压迫民族工业。

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抗战胜利以后,民族工业大量使用进口原料,美国等国的商品涌入,造成了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

2.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著的。

他们执著地从事经济事业,能够更好地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利润。

他们思想开放,不拘陈规,思维敏锐,能够及时学习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他们锐意改革,敢于革除陈规陋习,使企业内部组织更加趋于合理化。

重视技术与人才的培养,注意通过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各方面的素质。

[材料阅读与思考]

这种观点不对。

一方面,农业、农村和农民对工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发达的农业、富裕的农村和农民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市场,还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衰败的农业、破落的农村和贫困的农民又对工业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因为它们无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原材料以及劳动力。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与摧残,使得农村的经济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农民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

在朝不保夕的艰苦困境下,不用说消费工业品,就连生存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因此在如此破败的旧中国,是无法实现工业化的。

第7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学习思考]

1.(P.39)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入商品以及能够进行大生产的机器,其目的不在于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希望中国永远作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是其附庸。

在它们看来,向中国输入先进的机器,或许会使中国产生与之抗衡的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业企业,这对它们来说,将产生一个竞争的对手,这违背了初衷。

因此欧格纳说:

“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

2.(P.4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但是民族工业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又有着一定的依赖关系。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一面。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自我测评]

民族资产阶级组织起各种不同的团体,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和抵制洋货运动。

他们对南京国民政府不断增加的赋税,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要求国民政府将各项捐税一律蠲免。

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要求从根本上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条件。

[材料阅读与思考]

资产阶级要求对现实进行改革,这种改革表现在:

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实现政治民主,但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要求振兴教育;外交上要求废除历届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争回被外国侵略者掠夺的利权。

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专题二问题研讨

1.一般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在中国,这三个基本条件形成的情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

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求生存的。

民族工业的发展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欺凌,进而实现强国富民,是近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但这一切都破灭了。

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不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要想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条件下,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薄弱,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头。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8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思考]

1.(P.46)过渡时期总路线又被称为“一化三改”。

一化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其核心是集中主国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因此这是一条建设与改造并举的路线。

2.(P.47)三大改造完成后,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贵所绝对优势地位。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

因此,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

3.(P.48)它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并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内容,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大力从事经济建设。

从而提出了开辟一条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重大问题。

4.(P.49)“大跃进”运动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它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泛滥,从而造成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的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少数地方是一县一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5.(P.49)重点是以铁路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

6.(P.51)在文革的长时间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人民生活水平甚至有所下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中国由于“文革”的影响,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及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因此说“文化大革命”是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沉痛教训。

[自我测评]

1.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从1956年到1966年“文革”前夕的十年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这一时期,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但是,这十年间,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共党内在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左”的错误观点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所发展。

如“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等。

十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材料阅读与思考]

这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表现在:

全国工业固定资产获得了增长,发电、原煤生产、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取得巨大增长。

从1965年起,我国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起来,国家的工业布局有了改善。

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逐渐收到成效。

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也获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

总之,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资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立起来的。

这十年,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挫折是在总路线提出后,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第9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学习思考]

1.(P.53)主要原因在于在旧有的经济体制下,农民承受着巨大的基本生活方面的压力。

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些年份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

在一些地方,农民们为解决温饱问题而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主要内容就是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P.53)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后,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实行这一政策的地区基本都取得了农业大丰收。

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而在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增强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自我测评]

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因为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3.步骤:

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同时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1990年4月,开放上海浦东,浦东开发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格局特点: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海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材料阅读与思考]

邓小平提出的这个政策,是结合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工人农民先行带头通过改革而富裕起来的政策。

它实际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先声。

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设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设立,都是这一政策的具体实践和发展。

它对于中国初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对于带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10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学习思考]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