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031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初三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中初三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初三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docx

《初中初三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初三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初三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docx

初中初三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

(江苏南京)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

镜子。

②原:

推究。

③差:

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2分)

9.(2分)A

10.(2分)B

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

12.(4分)

(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江苏苏州)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曰:

“奚亡之?

”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

憧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0.①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

②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江苏无锡)

(一)(12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

“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

“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

坏人。

②钞:

掠夺。

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其境过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客谢之谢:

▲②监试者异之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窃:

▲④以病去去: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分)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2分)

7.(2分)A(因为)

8.(2分)C

9.(4分)①谢:

道歉。

②异:

认为……奇特(奇异)。

③窃:

私下。

④去:

离职,离开。

(每个1分)

10.(4分)

(1)(2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

(得分点:

判断句式)

(2)(2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

(得分点:

“内”和“为”)

(江苏扬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鸣机夜课图记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

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既识,即拆去。

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

“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

“可以醒矣!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波、磔(zhé):

汉字书写笔画。

③组绣纺:

即编织结线。

④夏(jiǎ)楚:

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2)苦儿幼不能执笔()

(3)无误,乃已()

(4)与轧轧相间()

1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抱铨坐膝上教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旋复持儿而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C.儿怠,则少加夏楚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D.解衣以胸温儿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13.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

为什么?

(3分)

10.

(1)每天

(2)苦于(3)停止(4)间杂11.D

12.

(1)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2)像莺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刺激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半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3)这是尽可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着这一条打一仗。

13.赞同。

“看不清楚”蒋母严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

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江西)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

“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对曰:

“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

“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

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

指唐太宗。

③擢:

提升。

④资荫:

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

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

昭示。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A.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B.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C.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D.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忿()狱()

1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12.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

戴胄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2分)

1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2分)

9.A;10.愤恨、案件。

11.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12.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

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

坚持要兑现守信用。

戴胄认为应该流放。

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1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广东梅州)

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

“孰可使嗣?

”祁奚对曰:

“解狐③可。

”君曰:

“非子之仇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仇也。

”晋遂举解狐。

后又问:

“孰可以为国尉④?

”祁奚对曰:

“午⑤可也。

”君曰:

“非子之子耶?

”对曰:

“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

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

②晋君:

指晋悼公。

③解狐:

晋国大夫。

④国尉:

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

⑤午:

祁午,祁奚之子。

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2分)

A.任人唯贤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D.谦虚谨慎

10.A11.D

(湖北天门)

文言文阅读(10分)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

”晏子对曰:

“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

①是:

这件(事);②如:

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

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

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

按时)腰白玉之环(腰:

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

增加)晏子对曰(对:

回答)

D.薄暮冥冥(薄:

迫近)凄神寒骨(凄:

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4分)

12.B(2分)13.D(2分)14.

(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

(1分)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1分)15.为景公解疑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

(4分)

(湖北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及见之,趋焚之。

责元子曰:

“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

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

少喜之,长必好之。

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

嗟!

嗟!

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

“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

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作者:

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

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

②皂:

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

③圆:

圆滑。

④卿:

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

元结的堂弟。

⑥预:

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有戏儿之器闻:

听说

B.及见之及:

等到

C.趋焚之趋:

追逐

D.长必好之好:

喜欢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以悦婴儿

A.何以战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皆以美于徐公D.以光先帝遗德

10.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11.把第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

(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8.C;9.D;10.C11.

(1)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圆滑呢?

(2)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

(湖北宜昌)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

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

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

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

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

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

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

故曰:

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

像。

②特:

只不过。

③恣:

放纵,任凭。

④挹(yì):

舀。

⑤奚(xī):

什么。

6.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藉()异()遂()固()

7.请用“/”为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

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

(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9.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

(2分)

10.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的“冰雪之气”,过渡到()的“冰雪

之气”,最后才落脚到()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1.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

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

(2分)

1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

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

(2分)

13.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

(2分)

雾凇沆砀,,。

(湖南株洲)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

“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

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

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

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

勤恳的样子。

⑤稔:

rěn,丰收。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征求不已②惟欲清净

25.翻译句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2分)

26.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2分)

24.①停止(1分);②只(1分)

25.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2分)

26.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2分)

(山东滨州)

文言文比较阅读。

(10分)

【甲】子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

“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

“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子墨子曰:

“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

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

①处:

闲居。

②如:

应该,应当。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1分)

荆之地方千里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⑴舍其文轩()⑵此为何若人

⑶过故人()⑸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11.翻译句子。

(2分)

⑴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⑵子不若已。

12.【甲】文表明了墨子的主张;【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子

的品质(2分)

13.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明。

(3分)

9.荆之地/方五千里评分:

共1分。

10.⑴舍弃,丢弃⑵什么样的⑶拜访⑷更加评分:

共2分。

每小题0.5分,意思对即可。

11.⑴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

⑵你不如停止算了。

评分:

共2分。

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12.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等评分:

共2分。

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3.示例:

【甲】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

【乙】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益急”,类推出“天下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

评分:

共3分。

每例分析准确各得1分,语言通顺得1分。

(山东德州)

(三)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

“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

《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②符移:

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每期会赋役()②事决乃退()

1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18.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16.答案示例:

①适逢、正赶上②才

评分:

没空1分,共2分。

17.答案示例:

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

评分:

2分,意思对即可。

18.答案示例:

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

评分:

32分,答出三点即可。

(山东聊城)

(二)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

谴责,责备。

②任:

承担责任。

8.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

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

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

遇到)

D.或阻之(或:

有的人)

9.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0.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8.A说明:

本题2分。

9.(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

本题2分。

10.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说明:

本题2分。

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山东泰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永:

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

民,百姓。

③寻常:

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

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

有钱有势的人。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永之氓咸善游咸:

②中济,船破,皆游济:

③有顷,益怠怠:

④又摇其首。

遂溺死遂:

27.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28.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

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分)

26.【答案】①咸:

都。

②济:

渡,渡河。

③怠:

疲惫。

④遂:

于是,就。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7.【答案】①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

②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28.【答案】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

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评分】每文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山东潍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12分)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

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

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

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

“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

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

“此是女婿家牛也。

非我所知。

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

“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妻家叩头服罪。

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