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673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19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课时19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新经济政策

2

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

斯大林

模式

苏联工业化的背景

4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5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6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7

1933年中国对苏联实行五年计划的态度

8

苏联的社

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9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

10

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趋于停滞

11

政治和时代烙印反映出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突破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2019·湖南长郡中学、雅礼中学联考)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

A 1918年,苏俄国内战争爆发,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干的做法适应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需要,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故B项错误;国内战争时期一切为了打败敌人,并非是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故C项错误;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故D项错误。

2.(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有学者认为:

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

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

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

A.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

解析:

A 根据材料“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可知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说明发展市场经济仅是社会主义的一种过渡形态,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有一定的负面看法,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目的不是限制资本主义,而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当时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一种正确选择,故D项错误。

3.1924年前,苏俄(联)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

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

这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然盛行

B.战争环境不利于政策推行

C.新经济政策背离了国情

D.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

解析:

D 材料体现苏俄(联)政府引进外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被废止,A项错误;1924~1929年国内战争已结束,并非战争环境,故B项错误;在苏俄(联)经济凋敝的情况下,新经济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私营企业符合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联)政府同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实际履行的很少,且到1929年斯大林模式下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基本停止实施,说明苏俄(联)在经济建设上排斥资本主义,反映了意识形态的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

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

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B.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

C.危机迫使美国调整对苏联政策

D.经济危机给苏联带来发展机会

解析:

D 材料没有涉及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故A项错误;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在1937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美国和苏联的经济交往,不能反映出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调整,故C项错误;经济大危机期间西方国家急于通过产品出口缓解危机,苏联在此形势下,低价择优进口大批机器设备,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5.(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

“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

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

”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  )

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

B.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

C.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

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

解析:

D 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取消商品贸易,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经济困境,故选D项;因为苏联实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调节,所以,基本未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A项错误;1930年,斯大林体制还未完全确立,且该体制在确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所以,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取消自由贸易,还有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的农业、轻工业相对落后,所以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

6.(2019·河南六市二模)如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苏联(  )

A.经济建设中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严峻的国际形势急需实现工业化

D.优先发展重工业提升国际地位

解析:

C A项为材料表象,而非原因;B项为结果而非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都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由苏联重工业落后和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形势决定的,故C项符合题意;题目问的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D项表述是实现工业化的影响,排除D项。

7.据统计,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39倍、1倍、0.54倍。

这说明(  )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解析:

B 题干强调的是苏联“二五”计划实际执行过程与原订计划之间出现差异,A项是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农轻重投资增长率提出的原因,可排除;材料表明,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对轻工业、农业相对倾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发展较快,据此可知B项正确;苏联“二五”计划是在1933~1937年,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为苏联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C项错误;D项错在“个人崇拜”,材料并未体现这一点。

8.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中写道:

“苏联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

”此言论(  )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

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

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

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

解析:

B A项错在“世界潮流”,不符合史实;材料时间为1933年,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根据材料“五年计划上……一大社会主义试验”,这是对苏联“五年计划”成果的认同,故答案为B项;材料只是认为苏联五年计划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没有说试验的推广范围,故C项不准确;材料未提及自由主义经济,故D项排除。

9.(2019·河北辛集一模)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

对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

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是新经济政策的体现

解析:

C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措施并未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客观规律,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C项正确。

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依据图示可知,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带来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种玉米的改革措施失败;D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21~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C项。

10.(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1957年

3月3日

成功进行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试验

比美国早

9个月

1957年

10月4日

成功向太空发射一枚人造卫星

比美国早近

4个月

1961年

4月12日

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并安全返回地面

比美国早

10个月

A.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战略优势

B.苏联率先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C.改革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D.苏联的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

解析:

D 材料数据只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不能说明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战略优势,故A项错误;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苏联率先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故B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改革并不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故C项错误;当时苏联仍处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之下,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故D项正确。

1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业生产的主要指标方面,苏联与美国的差距迅速缩小,而到70年代则扩大了。

这反映出(  )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成功B.美苏争夺重点的转移

C.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D.苏联改革趋向于保守

解析:

D 苏联解体表明西方和平演变成功,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整个冷战期间,美苏的争夺重点一直是在欧洲并未转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陷入了“滞胀”阶段而发展放缓,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的改革步伐逐渐放缓且日趋保守,因而与美国工业生产的主要指标差距日益拉大,故D项正确。

12.(2019·湖北武汉调研)苏联电影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时代烙印,如某一时期涌现出的《斯大林综合征》《1953年寒冷的夏天》《国际女郎》《摇滚式的悲剧》等电影。

这些电影主要折射了(  )

A.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B.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C.勃列日涅夫的军备竞赛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解析:

D 这些电影反映出苏联社会的阴暗面,反映出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突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主要针对斯大林个人,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勃列日列夫的军备竞赛也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揭露出苏联社会的阴暗面,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江西名校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确定自由贸易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以及农产品的私人贸易,来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没有收回国有的小企业,仍归业主所有,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则租给私人或合作社。

简言之,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

当时在苏俄,列宁的指导思想是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材料二 

时间

理论

内容

1978~

1984年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在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以及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的改革

1984~

1992年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

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1992~

2003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通过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健全了市场规则、整顿了市场秩序;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003年

至今

进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经济政策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的主要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认识。

解析:

(1)问据材料一信息“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联系所学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实施手段、实施效果等概括其特点。

(2)问分析表格内容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性分明,从1978年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时间较长,体现了渐进性和长期性相结合的特征;依据材料内容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可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借鉴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经验进行创新,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3)问综合考虑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的经济改革势在必行,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应从国情出发,从实际生产力水平出发,考虑人民的利益需求,遵循客观规律,同时需要借鉴他国经验,稳步推进等。

答案:

(1)特点:

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分类制定政策,坚持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成就显著但实施短暂;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

(2)特点:

阶段性分明;渐进性和长期性相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借鉴与创新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认识:

改革势在必行;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符合国情;借鉴先进经验;稳步改革;惠及民生;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答出2点即可)

14.(2019·河南濮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7~1936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单位:

万吨)

年份

苏联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1927

358.8

4565.6

168.5

1626.7

838.0

924.3

1928

425.1

5237.1

190.6

1447.6

947.9

865.6

1929

485.4

5733.9

229.4

1621.0

971.6

979.1

1930

576.4

4135.3

228.9

1151.1

944.4

744.3

1931

562.0

2636.2

188.3

826.9

781.6

528.6

1932

592.7

1390.1

239.8

574.7

563.8

534.6

续表

年份

苏联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1933

684.2

2360.5

319.8

758.6

657.7

713.7

1934

969.3

2647.3

384.4

1188.6

615.5

899.2

1935

1252.0

3464.0

470.4

1641.9

627.7

1001.7

1936

1633.9

4853.4

522.3

1917.5

670.8

1197.4

——据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

《钢铁统计要览》1970年版

从表中提取与世界史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紧扣表中数据,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从美苏等国粗钢产量中提取任意一个信息作为论点。

分析表格中苏联的数据,可以得出在1927~1936年苏联粗钢产量整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得出论题:

苏联粗钢产量整体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

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分析,1927~1936年苏联国内逐步确立斯大林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粗钢作为重工业的组成部分产量不断增长,而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计划经济,未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波及。

分析表格中美国的数据,可以得出在1927~1929年美国粗钢产量绝对数值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1930~1932年产量大幅度下降,1933年后开始小幅回升,1936年基本恢复到下降之前的产量,得出论题美国粗钢产量呈现升—降—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

结合美国历史背景分析,1927~1929年产量高,是由于一战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1930~1932年产量大幅度下降是因为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1936年基本恢复到下降之前的产量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另外,其他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从经济危机导致下降,后来政府采取经济干预措施(德国、日本军国主义政策)促使产量回升的角度归纳论题。

论述要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该国国内和国际环境两个视角进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

答案:

示例一:

论题:

苏联粗钢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

阐述: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抵御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苏联经济发展存在比例失调弊端。

示例二:

论题:

美国粗钢产量呈现升—降—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

阐述:

一战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示例”仅作为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