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第2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556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7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第2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第2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第2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第2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第2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第2章.docx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第2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第2章.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第2章.docx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第2章

2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管理是煤矿管理的重中之重。

由于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煤矿生产中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这些风险预先进行识别、评估,进而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正是在多年生产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的先进管理经验而形成的基于风险的煤矿安全管理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危险源监测、风险预警等。

本章主要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危险源监测、风险预警方面的知识。

对煤矿来说,风险是永远存在的,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就应该包括风险管理。

然而到现在为止,关于“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义和认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介绍“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2.1风险的一般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虽然“风险”一词我们经常遇到,但是目前学术界对风险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由于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角度不同,或对风险的研究的角度不同,不同的领域对风险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煤矿安全领域,风险该如何理解呢?

2.1.1风险的定义及其分类

目前对风险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其一是把风险理解成损失,认为风险可以折算为货币数量,如期望损失,这是以损失数量大小来理解风险的;

其二是把风险理解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大小,这是概率风险概念;

其三是将风险理解为出现好结果或坏结果的差异性,用方差进行刻划,称之为方差风险概念;

其四是抽象风险概念,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

其五是认为风险是一种事态(事件或状态),或称局面,用风险分布来描述风险。

分析以上定义可知,尽管各学科对风险的定义不尽统一,但是,各学者是将风险定义为两个层次:

首先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其次强调风险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本课题中,我们研究的主要是煤矿安全风险,在此风险与危险紧密相关,危险的定义是可能产生潜在损失的征兆,它是风险产生的前提,没有危险就无所谓风险。

因此综上分析,我们定义风险为:

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

事故是损失发生的直接或外在的原因。

按照这种对风险的理解,风险是一个二维概念,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两个指标进行衡量,即:

风险

式中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

对煤矿安全风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以便于全面准确地分析风险,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控制。

(1)按风险的大小可分为:

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

(2)按照风险可能导致的煤矿事故类型可分为:

瓦斯事故风险;水灾事故风险;火灾事故风险;顶板事故风险;机电事故风险;运输事故风险;放炮事故风险;其他事故风险。

(3)按照风险来源分类可分为:

来自人员的风险;来自机(物)的风险;来自环境的风险;来自管理的风险。

这里的人员指的是煤矿所有的人员。

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的所有人员(见表2-1)。

机(物)是对系统中设备、设施、材料、工具等的统称。

环境(在此指的是环境条件)一方面指的是井下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包括:

水文情况、地质构造情况、顶(底)帮情况、地热等;另一方面指人为创造的工作环境条件,包括:

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情况、照明情况、供风情况、井下巷道布局情况、工作面布置情况、施工质量情况、巷道路面情况、供电线路布置情况、作业区域警示标志及避灾线路情况等。

管理在此主要指:

组织机构、机构职责、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文件记录、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人员配备等。

表2-1煤矿人员层次划分表

层级

人员

特点

职责

决策层

矿领导班子

策划、决策

对本单位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对安全工作进行总体研究、部署,对重大安全生产问题作出决策

管理层

矿科室

参谋、管理

对本业务范围内安全工作负责。

按照决策层的要求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进行管理与监控

执行层

区队长、

技术员

贯彻、执行

按照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安排具体抓好安全工作的贯彻执行工作,对本区队安全工作负责

操作层

班组长、

操作工人

操作、落实

生产现场的实际操作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的具体落实者,对本班组或操作岗位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2.1.2风险的特征

风险的特征是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

正确认识风险的特征,对于加强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不确定性。

风险是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综合的产物。

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风险何时发生,以何种形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不易确定、把握和描述。

风险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空间上的不确定性、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以及损失程度的不确定性。

(2)客观性。

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使人们遭受不幸或灾难的可能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变化过程中的特征,故而风险也必然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客观存在,它普遍存在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风险的客观性说明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而只能认识和控制风险,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风险,采取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风险,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

(3)可测性。

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属性。

但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指对客观事物变化的全然无知,并非表明人们对它束手无策。

我们可以根据以往发生过的类似事件,立足统计资料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对某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及其造成损失的程度做出判断,从而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衡量。

这个过程就是风险评估过程,它对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决策和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损害性。

在工程安全领域,凡是风险的发生都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可能是经济上的损失,也可能是人身上的损害。

风险的损害性要求我们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必须预先控制防范风险。

(5)潜在性。

虽然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风险,但是这只是意味着人们时时处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可能。

这种可能要变为现实还有一段距离,还有赖于其他相关条件,这一特性就是风险的潜在性。

因此,正确识别、认识风险,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可以达到减小风险、控制和管理风险的目的。

总之,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人们只能把风险缩减到最小的程度,而不可能将其完全消除。

这就要求人们主动地认识风险,积极地管理风险,有效地控制风险,把风险减至最小的程度,以保证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运行。

2.1.3风险、危险源、事故之间的相互关系

风险与危险源、事故三者各不相同,但关系密切。

危险源的英文为“hazardsource”,英文词典给出其词意为“危险的源头”(ASourceofDanger)。

危险源的定义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这种根源和状态来源于:

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管理漏洞和缺陷。

危险源最根本的特征是破坏性、潜在性,除此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

危险源的复杂性是由于系统实际情况和作业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的。

(2)多变性。

生产过程中,某些危险源可能随时在发生变化。

如每次作业尽管任务相同,但由于参加作业的人员、作业的场所地点、使用的工具以至于所采取的作业方式不同,可能存在的危险源也会不同。

相同的危险源也有可能存在于不同的作业过程中。

(3)可知性。

危险源虽然具有潜在性,但是按照辩证的观点来看,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可知的。

根据多年生产的经验和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在生产作业中预先识别出危险源,这也是危险源辨识的基础和前提。

(4)可预控性。

危险源的可知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事先识别出危险源,相应地采取有效地措施或利用先进的技术控制危险源。

一般对事故的定义为:

人们在实现其某一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这种行动暂时地或永久地停止的事件。

事故是由于客观某种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随时间进程产生某种意外情况而显现出的一种现象。

事故具有因果性、随机性、潜在性的特征。

(1)因果性。

因果性,是某一现象作为另一现象发生的依据的两种现象之关联性。

事故是相互联系的诸原因的结果。

(2)随机性。

随机性是指事故属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随机事件。

(3)潜在性。

潜在性是指人们在人在生产活动中所经过的时间和空间,不安全的因素是潜在的,条件成熟时在特有的时间场所就会显现为事故。

根据危险源、风险、事故的定义和特征,不难看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危险源是风险后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危险源的存在导致风险的存在,危险源的潜在性导致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性。

而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的实际发生,即潜在的风险变成了实际的事故,风险的不确定性又导致了事故的随机性和潜在性。

因此可以说,危险源、风险与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预防事故发生首先必须研究风险,而研究风险又必须以研究危险源为起点。

 

2.2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定义及其相关问题描述

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过将其应用于煤矿安全管理方面仍属一个较新的课题。

2.2.1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风险管理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的生存活动,作为系统的科学,风险管理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

风险管理起源于德国。

一战后,战败的德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经济衰竭,因此提出了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企业经营管理问题。

风险管理兴起于二十世纪30年代。

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首先提出风险管理概念,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

1932年成立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由纽约几家大公司组织定期的讨论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兴起。

风险管理问题真正受到普遍重视并被推广则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

当时,美国企业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变速器装置引发火灾,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其二为美国钢铁行业因团体人身保险福利问题及退休金问题诱发长达半年的工人罢工,给国民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这两件大事促进了风险管理在企业界的推广,风险管理从此得到了蓬勃发展。

1963年,美国出版的《保险手册》刊载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引起欧洲各国的普遍重视。

以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

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风险管理发展迅速,形成了系统化的管理科学。

它不仅同地质学、生态学、气象学相关,而且与系统工程学、行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

风险管理是现代科学领域里的一个综合性巨型工程,正向着更广阔的前景发展。

2.2.2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内涵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煤矿生产或生活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以达到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的科学管理方法。

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由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环节组成。

其中风险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和目的。

可以通过以下内容来理解这几个环节的含义,以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程序和内涵。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对现实和潜在的风险进行鉴别的过程,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风险识别主要任务首先是明确单位或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的种类、可能发生的风险后果,其次是分析各种事故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原因。

煤矿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上文所述的煤矿八大事故风险(即瓦斯、水、火、顶板、机电、运输、放炮及其他事故风险),分析这些事故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原因是风险识别的重点工作,这个工作就是通常的煤矿危险源的辨识。

因此,危险源辨识是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工作。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

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

(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具体又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小环节。

事前控制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产生原因——危险源,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使得风险管理“有法可依”。

事中控制主要是对危险源的监测过程,事实上也就是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贯彻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前面工作进行跟进审核的过程。

事后控制是在对危险源监测的基础上,通过采集到的危险源动态信息,分析其风险状态,对已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控制,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这三个环节互为前提,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且互相渗透。

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人们对风险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补充、更新,对风险的评估也要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而重新进行,所以在风险控制阶段,同时需要识别新出现的风险并及时对其进行评估。

2.2.3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实现煤矿生产的本质安全化,将风险降到最低,最终达到杜绝责任事故,减少非责任事故的目的。

2.2.4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不同于现行的煤矿安全检查管理法和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法,它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1)全方位管理。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管理过程,反映了企业的自组织和预控能力,它要对煤矿生产过程中所有可能的危害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机和环境的危害状态、管理漏洞和缺陷等等)进行管理;

(2)全过程管理。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贯穿煤矿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从煤矿的设计、建设、生产到报废,在每个工作环节都要实施风险管理。

(3)螺旋上升管理。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也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管理过程,该管理过程起始于对危险源的辨识,接着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然后制定相应的危险源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对风险进行预先控制,进而对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控,并对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分析、预警、纠正,同时辨识新的危险源,为下一阶段的安全管理循环提供经验累积。

整个风险管理是在不断循环改进的过程中动态进行的。

(4)以预控为核心。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预控,即在对煤矿所有可能出现的危险源全面准确辨识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危险源,切断风险出现的渠道和条件,预先控制风险,使其不可能出现。

(5)双保险、闭环式管理。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一套双保险、闭环式的管理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首先要辨识危险源,并对其进行合理控制,预防风险的出现,接着要对已知的危险源进行持续地监测,同时辨识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新的危险源,在对已知风险预控失效或出现新的风险时,风险管理系统能及时作出反应,对风险进一步进行分析、预警,并加以控制或消除,遏制其扩散演变为事故,造成损失。

2.3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及基本原则

遵循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工作流程和基本原则对整个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

2.3.1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对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内涵的分析,清晰地给出了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见图2-1所示)。

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煤矿危险源进行辨识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三种状态及时态、同时还要分析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及事故类型,这个过程事实上也就是风险识别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第二步是风险评估过程。

此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此过程是对风险(也是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第三步风险控制过程,此过程又可以细化为: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过程,危险源的监测、预警、控制过程。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识别)结果,确定管理对象、管理主要责任人、监管责任人及监管部门,其次要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针对危险源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注:

上述步骤中详细的工作内容见后续相关章节。

图2-1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图

2.3.2实施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实施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工作量大、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1)领导重视。

实施风险管理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各项计划和工作任务才能得到落实。

这要求首先煤矿高层管理者必须把风险管理融入煤矿整个的管理组织中,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所需的设备、人力等资源,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和制度;其次高层领导应树立领导原则,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持续遵守风险管理中制定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否则将可能影响风险管理实施效果,也会降低领导威信。

(2)全员参与。

实施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是企业组织的根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风险管理得以贯彻落实,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全员参与体现在:

①危险源辨识过程需要全体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配合风险管理工作人员一起辨识工作任务中存在的危害因素;②风险评估过程需要全体员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判断、衡量和审核;③风险控制过程需要全体员工自觉遵守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识别、评估新的可能出现的风险,使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改进。

(3)责任明确。

责任明确是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

实施风险管理,需要把风险管理的方针、程序和标准措施的制定、执行、执行效果评估、修订等工作、责任明确到部门和个人,使从领导到基层操作人员,都能了解并负起工作中的责任。

2.4煤矿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辨识了危险源之后,才能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进而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

这项工作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后期工作的进行。

危险源辨识首先要明确辨识的范围并进行单元划分,同时需要搜集辨识的依据,其次要确定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最后按照辨识的基本内容进行辨识。

2.4.1煤矿危险源辨识内涵

煤矿危险源辨识是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煤矿危险源辨识不同与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是检查已经出现的危险,排查的目的是为了整改,消除隐患。

而危险源辨识是为了明确所有可能产生或诱发风险的危害因素,辨识的目的是为了对其进行预先控制。

煤矿危险源辨识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不仅要辨识系统现有的危险源,还要预测分析出系统潜在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源。

2.4.2煤矿危险源辨识单元的划分

煤矿危险源辨识的范围是煤矿所有的系统(生产系统、非生产系统)。

为了便于辨识工作的开展以及避免遗漏,首先要对整个煤矿进行合理划分,确定危险源辨识的子单元。

子单元可以按照空间进行划分,如:

掘进工作面及其附属巷道、采煤工作面及其附属巷道等;也可以按照劳动组织进行划分,如:

综采一队、综采二队、通风队、运转队等;还可以按专业进行划分,如:

采掘专业、洗运专业、机电专业等。

不管按照哪种方式划分子单元,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独立性。

即子单元在危险源辨识范围上尽量独立,不要交叉重叠,不要出现某个对象或某个范围同时属于两个子单元的现象;

(2)全面性。

即子单元的全体须是整个煤矿系统,不可出现某个对象没有隶属单元的现象;

(3)科学性。

即子单元的划分必须科学合理,便于后期危险源监测及控制等工作的开展。

2.4.3煤矿危险源辨识的依据

确定哪些因素是危险源,需要一定的科学依据,因此,在危险源辨识前,需要广泛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科学地筛选,作为辨识的依据。

一般地,企业需要搜集以下几方面的资料:

(1)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条例、标准和其他要求。

比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等。

(2)相关的事故案例、技术标准。

(3)本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相关信息。

(4)煤矿事故发生机理。

(5)其他相关资料。

比如:

最新颁布的标准、条例、要求等。

2.4.4煤矿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目前煤矿危险源辨识常用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即直接经验分析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

2.4.4.1直接经验分析法

直接经验分析法就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依据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工艺技术标准等进行分析,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作出定性的描述。

目前实践中常用的直接经验分析法主要包括:

工作任务分析法;直接询问法;现场观察法;查阅记录法等。

各种方法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见表2-2。

表2-2直接经验分析法

方法名称

实施步骤

适用范围

优点

缺点

工作任务分析法

以清单的形式列出系统中所有的工作任务以及每项任务的具体工序,对照相关的规程、条例、标准,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每道工序中可能出现的危害因素。

辨识煤矿现有工作条件下各工作任务中存在或潜在的所有危险源。

简便、详尽、易掌握。

受工作人员主观因素影响。

直接询问法

组织有现场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交谈,询问具体工作有哪些危害因素,根据交谈来初步辨识出工作中存在的危险源。

复审煤矿企业危险源辨识结果。

易发现遗漏的危险源。

受人员主

观因素影响。

现场观察法

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现场观察,辨识系统存在的危险源。

要求现场观察的人员要具有安全技术知识和掌握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

复审煤矿危险源辨识结果。

易发现遗漏的危险源,且结果客观准确。

限于对现存在危险源的辨识,应用范围比较窄。

查阅记录法

查阅生产单位的事故、职业病的记录及从有关类似单位、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识出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

复审、补充煤矿危险源辨识结果。

针对性强,可找出能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应用范围较窄。

2.4.4.2系统安全分析法

系统安全分析法是利用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分析。

主要包括:

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因果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性和可操作性分析等方法。

在实践中比较常用主要是:

安全检查表方法和事故树方法。

(1)安全检查表方法。

为了系统地找出系统中的危害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危害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就叫作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是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及时发现并制止违章行为的一个有力工具。

(2)事故树分析。

事故树分析(FaultTreeAnalysis,FTA)又称作故障树分析或事故逻辑分析,是一种表示导致灾害事故(或称为不希望事件)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及逻辑关系图。

这种由事件符号和逻辑符号组成的模式图,是用以分析系统的安全问题或系统的运行功能问题,并为判明灾害或功能故障的发生途径及导致灾害(功能故障)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形象而简洁的表达方式。

适用范围:

分析系统中各类事故产生的原因。

优点:

既适用于定性分析,又能进行定量分析。

该方法,具有简明、形象化的特点,体现了以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安全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

煤矿企业存在的危险源非常复杂多样,仅靠一种方法难以辨识完整,在煤矿企业危险源辨识实际工作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辨识方法。

2.4.5煤矿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内容

煤矿是一个由人—机—环—管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危险源分布非常广泛。

过去我国很多煤矿曾经进行过危险源辨识,但是由于在辨识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考虑,辨识出的危险源有很多的遗漏。

为了能相对较为全面的辨识出煤矿的所有危险源,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煤矿危险源的辨识须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分别考虑,这样既能够保证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且方便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控制和管理,这四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具体项目如表2-3所示。

表2-3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内容

不安全因素

具体项目

1.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1.1操作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