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风格对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251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风格对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风格对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风格对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风格对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风格对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风格对比.docx

《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风格对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风格对比.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风格对比.docx

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风格对比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风格对比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历史背景:

当时欧洲人的冒险事业已经扩展到了亚洲和美洲,包括原有的地中海贸易中世纪后期的繁荣迅速造就了环地中海的一些富裕贸易城市。

这种相对富裕和活跃的气氛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时代文化的大发展。

而反映在建筑上就是社会中真正的出现了建筑师这个行业。

文艺复兴真正奠定了建筑师这个名词的意义,将这种新的行业加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呼吸之中。

过去,并不存在建筑师这个工作,有的只是工程师、木匠或者石匠。

但随着建筑的兴盛,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亦越来越大,出现了“建筑师”这个名词。

他们不仅仅只将建筑作为一种营造的经验型行为,而是赋予建筑一个理论的和文化上的基石,正如建筑师在罗马帝国所扮演的角色一样。

他们来自雕刻师、绘图师、画家、工程师和细木工等。

建筑师的出现,也为当时社会的思潮和文化进入建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并且由于环地中海的贸易繁荣,使得意大利的贸易城市的学者很容易就接受到古希腊罗马在Byzantine和伊斯兰国家所保存下来的文明成果。

其中林林总总的文化思潮,比如人文主义的兴起等对于建筑的影响非常巨大。

而单就建筑造型而言,建筑师从古代数学家对于完美的数学模型中得到了启示,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完美的数学模型构成的,而大自然和人类的美皆出于数学模型的完美。

基于此开始了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师对于完美建筑比例的追求。

另一个引发的重点就是柱式,在罗马帝国之后,文艺复兴的建筑师重新继承了一整套古典的柱式,并且依此为基准奠定.直到现代建筑诞生的经典建筑营造模式。

佛罗伦萨主教堂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开始的标志,是佛罗伦萨主教堂主教堂的穹顶。

它的设计建造过程,技术成就和艺术特色,都体现着新时代的进取精神。

坎皮奥设计的主教堂的形制很有独创性,虽然大体还是拉丁十字式的,但是突破了中世纪教诲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

这个8边型的歌坛,对边相距42m,预计用穹顶覆盖。

结构

结构为了突出穹顶,砌了12m高的一段鼓座。

把这样大的穹顶放在鼓座上,这是空前未有的。

虽然鼓座的墙厚到,还是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小穹顶的侧推力,减小它的重量。

伯鲁乃列斯基的办法是:

一、穹顶轮廓采用双圆心矢型;二、用骨架券结构,穹面分里外两层,中间是空的。

这两点显然不仅借鉴了古罗马的经验,而且也借鉴了哥特式建筑的经验,但它却是全新的创造。

在8边形的8个角上升起8个主券,8个边上又各有两根次券。

每两根主券之间由下至上水平地砌9道平券,把主券、次券连成整体。

大小券在顶上由一个8边形的环收束。

环上压采光亭。

这些都由大理石砌筑。

顶的大面就依托在这套骨架上,下半是石头砌的,上半是砖砌的。

它的里层厚,外层下部厚,上部厚51cm。

两层之间的空隙宽1.2~1.5m左右,空隙内设阶梯供攀登。

有两圈水平的走廊,各在穹顶高度大约1/3和2/3的位置。

它们也能起加强两层穹顶的联系的作用。

从上面一圈走廊,可以循内层穹顶外皮上的踏步走到采光亭去。

在穹顶的底部有一道铁链,在将近1/3高度的地方有一道木箍,都为了抵抗穹顶的侧推力。

石块之间,在适当的地方有铁扒钉、榫卯、插销等等。

施工

施工这个穹顶的施工也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它的起脚高于室内地平55m,顶端底面高91m(或说88m)。

又据说穹顶下部高17.5m(或说13.5m)的一段没有用模架,而上面一半的也很简便,可能是悬挂式的。

伯鲁乃列斯基创造了一种垂直运输机械,利用了平衡锤和滑轮组,以致用一头牛就可以做一般要6对牛才能做的功。

因为这项工程的困难程度显而易见,所以当伯鲁乃列斯基提出他的设计方案时,曾经被人认为发了疯,竟至被撵出会场。

工程开始后,又有人以为100年也造不成,但只用了十几年就造成了,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意外的事。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是世界最大的穹顶之一。

施工这个穹顶的施工也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它的起脚高于室内地平55m,顶端底面高91m(或说88m)。

巴齐礼拜堂

由伯鲁内列斯基设计的佛罗伦萨的巴齐礼拜堂(PazziChapel,1420年)是15世纪早期文艺复兴很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无论结构空间组合外部体型和风格特征,都是大幅度的创新之作。

它的形制借鉴于拜占庭。

正中一个直径米的帆拱式穹顶,左右各有一段筒形拱,同大穹顶一起覆盖一间长方形的大厅*。

后面一个小穹顶,覆盖着圣坛*;前面一个小穹顶,在门前柱廊正中开间上。

廊子进深它的内部和外部形式都由柱式控制。

虽然比中世纪的纯正,但运用的相当自由。

正面柱廊5开间,中央一间宽,发一个大券,把柱廊分为两半。

这种突出中央的做法。

只见于古罗马有专制政体传统的东部行省,而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则比较流行。

巴齐礼拜堂同周围环境很和谐,它在圣克洛且教堂的修道院的院子里,正对着修道院大门。

同院子周围的大体一致而又略高于周围,很好的融合在修道院的建筑中。

又因为它的形体包含多种几何形,对比鲜明,包括圆锥形的屋顶,圆柱形的采光亭和鼓座,方形的立面,立面上又有圆圈和柱廊方形开间的对比,所以它体积虽不大,而形象却很丰富。

同时,各个部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谐,又有统帅全局的中心,所以想象独立完整,因而从周围修道院的联系券廊衬托下凸显出来。

明朗平易的风格是早期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

美第奇府邸

15世纪30年代,佛罗伦萨的经济开始衰落,银行家美狄奇(Medici)家族建立了独裁政权。

文艺复兴的新文化转向书斋和宫廷。

染了上贵族色彩。

大量的豪华府邸迅速建立起来。

这些府邸一反市民建筑的清新明快。

追求欺人的威势。

美狄奇府邸的墙垣,仿照中世纪一些寨堡的样子,底层的大石块只略经粗凿,表面起伏20厘米,砌缝狠宽。

二层的石块虽然平整,但砌缝仍有8厘米宽。

三层没有砌缝。

它的形象很沉重。

为了追求壮观的形式,沿街立面是屏风式的,同内部房间很不协调。

底层的窗台很高,勒脚前有一道凸台,给亲兵们坐,反映着城市内部尖锐的斗争。

它高将近27米,檐口挑出。

坦比哀多

设计者伯拉孟特

伯拉孟特(DonatoBramante,1444年-1514年3月11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着名的建筑师。

这是一座集中式的圆形建筑物,神堂外墙面直径,周围一圈多立克式的柱廊,16根塔司干柱式围绕,高,连穹顶上的十字架再内,总高为,有地下墓室.伯拉孟特设计的.集中式的形体,饱满的穹顶,圆柱形的教堂和鼓座,外加一圈柱廊,使他的体积感很强,建筑物虽小,但有很强的层次感,附于多种几何体的变化,虚实映衬,构图丰富。

环廊上的柱子,经过鼓座上臂柱的接应,同穹顶的肋相连,从下而上,一气呵成。

法尔尼斯府邸

设计人:

小桑迦洛(AntoniodaSanGallo,theYounger,1485-1546)法尔尼斯府邸位于罗马,为封闭四合院,3层,有很强的纵轴线和次要的横轴线。

纵轴线的起点是门厅,采用了巴西利卡形制,宽12m,深14m,有两排多立克式柱子,每排6根,上面的拱顶满覆华丽的雕饰。

内院见方,四周立面是3层重叠的券柱式,像古罗马大角斗场立面的构图,形式很壮观。

伯拉孟特(DonatoBramante,1444年-1514年3月11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着名的画家、建筑师。

在建筑方面,与同时期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各领风骚。

他的着名作品有罗马的“坦比哀多”礼拜堂,还曾参与设计圣彼得大教堂。

代表作品坦比哀多礼拜堂

伯鲁乃列斯基(FilippoBrunelleschi或译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1377年-1446年4月15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颇负盛名的建筑师与工程师,他的主要建筑作品都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根据他的熟人兼传记作者安东尼奥·马内蒂的说法:

伯鲁乃列斯基“得以享有埋葬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殊荣,在世时已经雕好一个大理石胸像,以这样一个辉煌的墓志铭作为永恒的纪念。

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米开朗琪罗最伟大的代表作是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拉斐尔的潘道菲尼府邸潘道菲尼府邸是16世纪民用建筑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它由桑迦洛按照拉斐尔在1510年提出的设计方案修建。

立面水平线条被加强,窗框的设计精细,突出的三角形和弧形窗楣相间,这明显受到了文艺复兴盛期罗马府邸建筑的影响。

外墙抹灰光滑、细腻,而没有像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建筑常用的那样,用粗糙的石块砌成,而且也没有壁柱。

只在大门上使用了厚重的石料,与墙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方式被以后的宫殿广泛采用。

一层的窗户下修建了矮墙,每一层的分界都使用了线脚,为这座建筑增添了稳定感。

这些特征使潘道菲尼府邸区别干早期的三层立面、圆券式窗户的府邸建筑,体现出独特的魅力。

圣马可图书馆

结构及主要材料:

砖、石、拱及木结构

主要特征:

建筑全长84m,共21开间,分上下两层。

一层立面为拱廊,后面是商店,图书馆在二层,通过中央开间的楼梯到达。

立面上用圆形壁柱,其中二层的壁柱为罗马爱奥尼克式。

檐壁宽度接近壁柱高的1/2,装饰有浮雕和通气孔,拱廊的肩部也装饰有人物浮雕。

屋顶上的石栏杆顶部有人物立像,四角为方尖碑。

圣马可图书馆被认为是盛期文艺复兴建筑中最壮丽的作品。

圣马可广场被称为“威尼斯心脏”。

影响:

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编辑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深远,在16~18世纪风行欧洲,大多与其本国的建筑风格结合起来。

对法国的影响16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下形成法国文艺复兴建筑。

从那时起,法国的建筑风格由哥特式向文艺复兴式过渡,往往把文艺复兴建筑的细部装饰应用在哥特式建筑上。

当时主要是建造宫殿、府邸和市民房屋等世俗建筑。

代表作品有:

尚堡府邸(1519~1547)、枫丹白露离宫(1528~1540)。

尚堡府邸原为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猎庄和离宫,建筑平面布局和造型保持中世纪的传统手法,有角楼、护壕和吊桥;外形的水平划分和细部线脚处理则是文艺复兴式的,屋顶高低参差。

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建筑中占统治地位的则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见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对英国的影响 16世纪中叶,文艺复兴建筑在英国逐渐确立,建筑物出现过渡性风格,既继承哥特式建筑的都铎传统,又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细部。

中世纪的英国热衷于建造壮丽的教堂,16世纪下半叶开始注意世俗建筑。

富商、权贵、绅士们的大型豪华府邸多建在乡村,有塔楼、山墙、檐部、女儿墙、栏杆和烟囱,墙壁上常常开许多凸窗,窗额是方形。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细部也应用到室内装饰和家具陈设上。

府邸周围一般布置形状规则的大花园,其中有前庭、平台、水池、喷泉、花坛和灌木绿篱,与府邸组成完整和谐的环境。

典型例子有哈德威克府邸(1590~1597)、阿许贝大厦(1572)等。

17世纪初,英国为了显示王权的威严,王室在伦敦设计建造庞大的白厅宫,但只建成了大宴会厅(1619~1622)。

英国建筑师I.琼斯在设计这座建筑物时,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帕拉第奥严格的古典建筑手法,摆脱了英国中世纪建筑的影响。

这时期的建筑仍然以居住建筑占主要地位,古典柱式和规则的建筑立面渐渐代替了伊丽莎白时期自由的过渡性风格。

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削弱了王室的专制统治,但在君主立宪的斯图亚特王朝时,古典建筑手法在英国仍占主导地位,以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为代表作。

18世纪初,为英国新贵族和一部分富商建造府邸成了建筑活动的中心。

这些新府邸规模宏大,应用严格的古典手法,追求森严傲岸的风格。

比较有代表性的实例是牛津郡的勃仑罕姆府邸(1704~1720)、约克郡的霍华德府邸(1699~1712)和凯德尔斯顿府邸(1757~1770)。

府邸的平面布局多半是正中为主楼,楼内有大厅、沙龙、卧室、餐厅、起居室等。

主楼前是一个宽敞的三合院。

它的两侧又各有一个很大的院子,一个是马厩,另一个有厨房和其他服务用房。

这种布局方式意在表现新贵族和巨商们的气派和财富。

对德国的影响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下,德国在16世纪下半叶出现文艺复兴建筑。

开始,主要是在哥特式建筑上安置一些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构件,或者增添一些这种风格的建筑装饰。

典型实例如规模巨大的海得堡宫(1531~1612)和海尔布隆市政厅(1535~1596)。

1560年,巴伐利亚公爵阿尔伯蒂五世在慕尼黑重建府邸,有意采用古典风格,其中的文物陈列厅是德国文艺复兴建筑中的精美作品。

从17世纪开始,意大利建筑师陆续从意大利北部把文艺复兴建筑艺术带到德国。

而德国建筑师也开始真正接受文艺复兴建筑,并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手法。

不来梅市政厅1612年改造后的立面可称代表作。

对西班牙的影响 从15世纪末叶开始,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影响了西班牙建筑。

那时起,西班牙建筑的显着特点是把文艺复兴建筑的细部用在哥特式建筑上,同时还带有中世纪统治西班牙的摩尔人的艺术印记。

建筑造型变化很多,装饰丰富细腻,几乎可同银饰媲美,因而称为“银匠式”风格。

比较有代表性的实例是萨拉曼卡的贝壳府邸(1512~1514)和阿尔卡拉·埃纳雷斯大学(1537~1553)等。

从16世纪中叶起,西班牙的一些建筑师和雕刻家曾到弗兰德尔和意大利考察,深受古典艺术影响。

当时最着名的作品是马德里郊区的埃斯库里阿尔宫(1559~1584,见彩图)。

从17世纪中叶起,巴洛克建筑在西班牙兴起。

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是17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发源于罗马,而后迅速在意大利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传播到当时的法国、荷兰等国家。

到了18世纪,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巴洛克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巴洛克是一种装饰性的风格,文艺复兴的风格是稳定的对称,巴洛克是运动的对称。

在美术史上由批评家规范出来的,最成功、最典型、最有影响的是沃尔夫林对巴洛克的批评。

沃尔夫林在本书中对巴洛克风格做了系统的表述,将之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做比较。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

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1888年沃尔夫林出版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这是他的早期着作,对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风格进行了大量的比较。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主要分析了罗马的建筑风格的发展与演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建筑的主流风格是什么,到16世纪演变为什么样的风格,这种风格的类比也确定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类型,巴洛克风格就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特有的风格,即极具装饰性的华丽风格。

举例来说文中介绍的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罗马建筑的变化。

典型实例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

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

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

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感。

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

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

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

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

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

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

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最有影响的是沃尔夫林对巴洛克的批评,在本书中可以看出沃尔夫林对巴洛克的批评与及对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了大量的比较。

在批评史上,沃尔夫林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沃尔夫林是大学教授,既不同于靠传媒写作的狄德罗那样的批评家,也不同于在博物馆工作的李格尔,他的工作就是讲授艺术史,但是他改写了编年史,这种改写就是历史的批评。

他也为我们清楚地认识艺术批评与艺术运动的关系提供了参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