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大槐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081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仰望大槐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仰望大槐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仰望大槐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仰望大槐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仰望大槐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仰望大槐树.docx

《仰望大槐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仰望大槐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仰望大槐树.docx

仰望大槐树

仰望大槐树

仰望大槐槲

世上好看的花很多很多,而好看好闻又好吃的花大概就很稀罕了.每到初夏,那花骨朵一嘟噜一串的挂在树上,起先含苞欲放,青如碧玉,一夜间满树绽开,洁白如雪.晨风吹来,清香馥郁,观之令人心动,嗅之使人陶醉.这花曾养我瞳目,果我胃腹,给我欢乐,赋我力量,伴我从少年走向青年,以至成了梦中花魁.即使几十年不见,一闻到那香腻腻,甜滋滋的味道,立刻就会情不自禁地欢呼:

噢,槐花开了.

说起槐花,也就是淮北农村所说的洋槐花,那于我称得上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绵绵情思.那时在农村,每到这个时节,母亲便会拿上根长长的棍棒,一头绑上镰刀,绕着房前屋后的槐树转转,一会就掠下满篮子满筐的洁白槐花.回到家里,母亲把槐花拌上面,上锅蒸熟,再拌上蒜泥芝麻油,我们弟兄几个就是一顿美餐.摘下的槐花吃不完,母亲就放进锅里蒸一下,再晒干藏好,过年过节时就成了包菜馍改善伙食的好原料.饥馑年代里,槐花成了救命之物,就在好日子里也算是最好的食品.

不仅如此,对槐树的感情还在于小时候院里种了一棵大黑槐,也叫国槐,开的是另一

种花,结的是另一种果,花晒干可以作中药卖钱,果摘下取出嫩皮儿还能腌制成小咸菜.每年我们弟兄几个都要打些花换点纸张笔墨,再打点果子泡菜吃.

刘杰

每当槐树开花时,爷爷奶奶就会讲些槐树的故事,说是祖上原在山西洪洞县,老家就是老鸹窝,接下来还会情不自禁地唱上几句"问俺祖先在哪住,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老家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槐树的故事爷爷奶奶本也说不大清楚,但槐树的歌儿却好记易懂,让我们牢牢地记到了心里.也就从那时起,山西洪洞大槐树成了我思念的地方.

但直到山西工作时,也许是近乡情更怯的原因,我却没有急于考察洪洞县,没有急于去寻访大槐树.待到要凋离山西回乡任职时,才认认真真地来到洪洞县,来到大槐树下,既为满足儿时的心愿,也为一圆祖上思乡梦.

其实,说是祖上思乡梦,那也只是冥冥中的一种意念而已.到了洪洞县才明白,大槐树之所以那样出名,完全是因为明朝初年的大移民所致.

县里同志介绍,从明初朱元璋洪武立国(1368年)起,到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年)止,在近50年的时间里,据正史记载,共发生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集体移民18次,为豫,冀,鲁,京,津,皖,苏,鄂等10多个

省市的500多个县,迁移去了上百万人.为什么移民会发生在山西?

为什么又独独会在洪洞大槐树下?

对此很有研究的乔忠延先生对我说,"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安徽文学

...

务托健树

《l》

元朝统治者,虽然使元朝盛极一时,但由于蒙古贵族和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人民无法生活,只好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于是战火四起,兵乱频仍,加上水旱蝗疫不断,中原大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朝建立之后,各地官吏纷纷告急:

"积骸成丘,居民鲜少";"人力不至,久致荒芜","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朱元璋认真采纳各方奏议,决定移民屯田,兴国富民,疾呼"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正当明洪武年间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也就是我们在北武当山叙述到的朱棣与真武大帝那段历史.当时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继位,因"削藩"而引起诸王不满,燕王朱棣以人京诛奸为名,从北京举兵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结果"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大大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为此朱

棣称帝后,同样采取了移民政策.不论是元末中原兵乱荒疫,还是"靖难之役"带来的战争瘟疫,那时都很少波及"表里山河"的山西,太行山阻隔了兵荒马乱,三晋大地也很少有水旱蝗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据考证,那时,河南,河北的人口加起来才只有300多万,山西人口已达到400多万,而洪洞县又是晋南平阳即临汾地区人口大县,地处交通要道,自然就成了迁民重点.

当时洪洞县城边上有规模宏大的广济寺,殿宇雄伟,僧人济济,唐宋以来就建有驿站,房舍宽广,环境优雅,常驻驿官,办理四方往来公差事务.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贯通南北的古官道从树阴下通过.汾河滩上有许许多多的老鹳,外地人误传成了老鸹,其实二种鸟风马牛不相及.老鸹俗称乌鸦,机灵而又丑陋,以逐食腐肉为主,常被视为不祥之物.而老鹳形似鹤亦似鹭,嘴长而直,常活动于溪流近旁,喜食水中鱼,蛙,蛇和甲壳类,夜栖高树,灵动高雅,吉祥可爱.汾河水清鱼多,老鹳集聚河滩,于大槐树上构巢垒窝,年长日久,槐阴遮蔽,鹳窝林立,甚为壮观.明朝大移民一开始,政府就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IJ资",寺前的大槐树下,自然成了移民集聚地,开拔外迁的始发站.

国人自古重离别,"背井离乡"的移民

更让人有生离死别之感.何况明王朝还采取了欺骗手段,将人从各处聚集而来,然后绳捆索绑,强行迁徙外地.这些平素仅满足于粗茶淡饭,相安无事的百姓,骤然祸至,在朝廷的严令和衙役的吆喝,驱赶下,万般无奈地踏上茫茫不知归宿的迁徙之路.移民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只见秋叶凋零,鹳窝点点,树下亲人呼唤,树上鹳声哀鸣,外迁者被迫离去,频频回首,渐行渐远,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大槐树,老鹳窝就成了脑海中永远的影像.迁徙之苦是难以形容的.漫漫长途之中,要撒尿拉屎得先跟押解打招呼,叫声"老爷,请解开手,"等押解打开手铐,才能去行方便.以后久而久之就简化成了"老爷,解手",解手也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还有捆绑行走中渐渐形成的背手习惯,这在中原农村如今早已司空见惯.由此可见,就这解手,背手之间又饱含了先辈们多少艰辛,苦涩和无奈.

这些迁徙移民也许终生未能再履故土一

步,在对故乡日渐模糊的记忆中,只有那不能忘怀的老槐树,幻化成母亲温暖的怀抱,和父亲苍老佝偻的背影.当这一代移民终要埋骨他乡的时刻,他们会怀着怎样的叶落归根的期盼和心痛,向儿孙们讲述着自己的身世.一代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大槐树,老鹳窝,郁结着太多的乡愁,成了移民心

中难以化解的乡梓情缘.

为了难以忘却的纪念,为了无数远离故土者心灵的慰藉,洪洞人在大槐树下树碑建园,近年还向海内外华人征集祖谱,碑文,信函,建起规模宏大的大槐树祭祖园,让大槐仰

安徽文学

树的子孙后代们有个寻根问祖之处.走进祭祖园,迎面是一堵华丽的照壁,正中书写着大大的"根"字,旁有"饮水","思源"四个篆体字.水有源,木有本,人有根.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毫不例外地眷恋着故土家乡,都会对自己的"根"保持着最为浓烈,真挚的情感.一个大大的"根"字,会让人们心底深处激起无法平拂的波澜.

祭祖园内依次保存着牌坊,碑亭,石经幢,还有移民心目中的神树古槐.牌坊年代虽不久远,但古色古香,四脚三门,飞檐斗拱,浮雕彩绘,颇有神采.正面横额雕刻有"誉延嘉树",背面的雕刻是"荫庇群生",满含深情地道出了大槐树后裔对祖槐的仰慕和依恋.

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

大,却精巧玲珑,亭中竖立着青石碑一座,碑冠盘龙细雕,中篆"纪念",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碑阴刻有迁民事略碑文,是民国三年洪洞人景大启,刘之林在山东为官时,常听外乡人念及洪洞大槐树,故倡议募款而建的.

碑亭后面的窑顶上竖立着金代石经幢,为广济寺院惟一遗物,距今有800多年历史,比明朝移民还早200多年,无疑是当年大槐树下迁民的历史见证.近前可以看到,整个经幢由青石砌成,下部八大金刚浮雕活龙活现,上部经文书法刚劲流畅,于庄重典雅的雕刻艺术中,透露着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其实在祭祖园,最具震撼力的还是活文物大槐树.相传,第一代古槐为汉代所植,至明代初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后来广济寺和大槐树都被汾水冲毁,广济寺只留石经幢,大槐树东旁又同根孳生出第二代槐树,400多年后不幸被狂风摧折,留下庞大的干枯树干,现已用水泥柱固定,成了昭示历史的标本.也许是上苍要为移民们留下永远的思乡物证,也许是移民后裔太多的期盼感动了大地,就在第二代古槐的北旁又同根孳生出第三代槐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高龄.

站在第三代大槐树下,但见古槐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正像牌坊所题,嘉树延年,代代相传,象征着移民子孙后代,瓜瓞绵绵,源

远流长.只不过这槐树不似那种好看好闻又好吃的洋槐树,很可能就是我童年时家里栽的那种黑槐树,细细抚摸观瞻中,陡然又生出许多亲切感.

纵观历史,移民对被迁徙者来说可能留下太多的苦难,但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振兴中原,进而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无疑又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功绩.大迁徙,大移民带来了人口的合理分布,带来了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带来了文化,心理,习俗上的大融合,人类文明的种子正是在大迁徙的阵痛中加速孕育.美国的强源于此,香港的兴盛源于此,深圳,上海,东北的发达又何尝不是?

历史地看待移民,会让后人对大槐树,老鹳窝有另种特殊情感,那是一种感恩和自豪兼而有之的情愫.

在大槐树下的古官道旁边,还竖有一块特别显眼的石碑,上边书写着"苏三卸枷处",看到这块石碑,人们自然会想到《玉堂春》,《苏三起解》等等古代着名戏剧.也就在这块石碑处,当年蒙受沉冤的苏三,愤愤不平地唱出了心中的深深积怨,一句"洪洞县里无好人",成了震惊四方的绝唱,更让洪洞人为之惊愕,为之受累.

可喜的是,洪洞人胸怀宽阔,并不为苏三的怨怼所恼怒,不但理解宽恕了苏三的激愤之语,而且千方百计为苏三呜冤叫屈.在洪洞县城里,一座坐东朝西,全国惟一,也是

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县衙古监狱,为苏三搭建起诉说冤屈的舞台.而洪洞人的详尽讲解,更让今人从中了解到难得的历史真相.原来苏三生于大同,本姓周,七岁时被拐卖到北京前门外草帽胡同苏淮妓院,遂改姓苏,因排行第三,故名.待苏三到了年方十七,畅快出落得花容月貌,风韵宜人.其时,吏部尚书王琼遭贬返回南京,特留三公务

子王景隆在京收取债银,哪曾想王景隆收回债银后,在街上闲逛,走到草帽胡同时经不住诱惑,鬼使神差似地步入妓院,结果与苏三相识,二人一见钟情,遂私订终身,王三公子还为苏三欣然取名为玉堂春.

纨绔子弟,青春少女,欲火情浓,再加上老鸨怂恿,哪还管什么金银花销.后来,王三公子银两用光,鸨儿却狠心将他逐出,流落街头,多亏苏三暗里相助,公子才又返回南京,从此发奋读书,只求中榜做官后再娶苏三.然而,王景隆走后,苏三却被妓院卖给洪洞商人沈洪为妾,沈妻皮氏在家与人私通,见沈娶妾,又恨又怕,遂与奸夫勾结,投毒汤面欲置沈洪,苏三于死地,没想到苏三恰逢身体不适未食,沈洪一命呜呼.皮氏奸夫花钱买通县官,反将苏三打入死牢.

《警世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写的就是这个故事.后来以此改编的京剧《玉堂春》,更把它唱响海内外.蒙冤入狱的苏三,在起解太原时,一出监狱就沿街喊冤,边走边向路人诉说,走到大槐树下已累得汗流浃背.狱卒崇公道心地善良,给苏三卸下枷锁,让她歇脚.苏三"越思越想越伤情",愤然怒骂:

"实可恨沈延令为富不仁,贼皮氏比蛇蝎狠毒三分,县太爷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众衙役狼狈为奸共分赃银,一个个都把良心丧尽,"接下来愤然吼出了"洪洞县里无好人".话刚出口,抬眼看到面前的善良老头,自觉错言伤人,深感不安,当场认错说:

"你老人家是个大大的好人."当时老人一笑了之,后来洪洞人也一笑了之,而且数百年来剧本中一直保留着这句唱词,也没哪个洪洞人去作什么计较,由此可见槐树子孙是多么善良厚道和豁达宽宏.

所幸王三公子官运亨通,出任山西巡抚,立马探明苏三冤狱,旋将苏三起解太原,三堂会审,理清冤案,令恶人受严惩,使苏三得清白,让有情人终成眷属.那座曾关押过苏三的明代监狱也改称为苏三监狱,成为研究明代刑律法典的重要场所."十年动乱"中,民族文化遗产备受摧残,苏三监狱竟因"为妓女树碑立传"而毁于一旦.令人费解的是,如此一来,岂不是把早已平反昭雪的苏三冤案又翻了过去,而且还株连到了所坐监狱?

幸喜拨乱反正,苏三监狱亦于1984

年得以复修,明代古监又以三晋名胜展现在世人面前,苏三也就又有了申明冤屈的地方.

照原样重新修复的苏三监狱,位于县政府大院西南隅,临南北大街开一面西垂花古门,门前雄踞汉白玉石狮两尊,门楣上悬挂着黑底金字匾额,上书"明代监狱"四字.进大门往右拐是一过厅,门上挂着董寿平先生新书"苏三监狱"匾.跨过厅门是东西相对的两排普通监狱,门窗低矮,室小阴暗.过道上空铁丝网密布,系着众多铜铃,真正是"天罗地网".

通道最南端西侧有狱神庙,东侧是死囚牢.狱神庙里供奉狱神皋陶,是尧舜时期的"大理",执掌司法大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位大法官,东西普通监房内展示着"大法官"诸多业绩.皋陶死后葬于封地安徽六安皋陶村,六安至今被称为皋城.为此,我特意多看了这位老乡几眼.后来回到安徽,我还特意到了中国历史第一位"大法官"的家乡,看到那里已建起了皋陶广场,更加形象地展示着"大法官"威仪.

在苏三监狱的死囚牢门上,画有古代传说中动物狴犴,形似虎,有威力,古人说它"平生好讼",故立于牢门,因而又称"虎头牢".牢门共有两层,一往左开,一往右开,囚犯难以出进,是为明代标准的死囚牢门.牢院内有枕头窑一孔,西侧的一间就是当年

囚禁过苏三的窑洞,里面灯光幽暗,苏三塑像置于其中,殊为可怜.

如今,洪洞人又在狱院内东厢房展览室里开辟了苏三腊像馆,正面塑造了五组腊像,介绍了苏三识王,入狱,押解,平反,重欢的全部情节,人物逼真形象,场面合理感人,真正使苏三冤狱大白于天下.苏三如能重返人间,想必真的要大唱特唱"洪洞县里有好人"了.

其实,洪洞县里不光有好人,而且更有御

安徽文学

好景,且不说"千里黄河一壶收"的黄河第一

碛壶口瀑布,飞黄键儿柯授良更添母亲河英姿;暂不评隰县城西凤凰山顶以明代彩塑着称于世的"小西天",那大雄宝殿内数以千计的全堂佛像彩塑堪称国宝;也不讲蒲县城东南山上尽展地狱狰狞的东岳庙,那地上建筑华丽,地下恐怖万状的构建实为少见;还不论霍州府衙气恢弘,那布局开阔,建筑巍然比平遥县衙确乎更高一筹.自然美景,佛天浩荡,地狱森严,官场百态,众多世界奇

观,国宝文物无不尽显晋南风景文盛.然而,在晋南,在临汾,更为叫绝的还要数洪洞县国宝荟萃的广胜寺.传说苏三蒙难前也曾到广胜寺求签拜佛,更使广胜寺久负盛名.此寺始建于东汉,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处,现存建筑为元,明,清三代遗构.上寺位于高山之颠,下寺坐落在山脚下霍泉源头,水神庙与下寺一墙之隔.上寺有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地藏殿,送子观音殿,神仙洞等建筑,以明代七彩琉璃塔——飞虹塔最为壮观,也是广胜寺的三绝之一.另一绝为《赵城金藏》,是一部浩瀚的佛教典籍,800多年来一直珍藏于广胜寺.下寺的后佛殿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集减柱,移柱,横额,斜梁等多种古代建筑手法于一身,奇特的结构为着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赞不绝口.

攀登过飞虹塔,看过上下寺建筑和霍泉源头,县里同志陪我走进了水神庙,没想到这座用于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竞有200平方米被誉为广胜寺又一绝的元代壁画.那生活气息浓郁,活灵活现的卖鱼图,那隐隐间剑拔弩张,生动活泼的下棋图,那绿水青山,酷似高尔夫的打球图,还有那生末旦丑齐备,舞美精湛迷人的戏剧图,出神入化地反映了古代洪洞民间风俗文化,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研究价值.

人说洪洞县是晋南文化重镇,而她所在的文化名城临汾市更是华夏先民的洞天福

地.上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襄汾的丁村人就在汾河沿岸繁衍,丁村文化遗址现已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热点.炎黄二帝在临汾留下了不朽的足迹,帝尧当年就建都在临汾.由忠延先生引导,漫步尧庙,游览尧陵,闻帝尧清明,思尧舜禅让,听"敢谏之鼓",观"诽谤之木",才知"尧天舜H"的远古盛世,真正是帝王顺天而治,百姓其乐融融.忠延先生总结尧舜文化,曾概括出六点足可借鉴:

一"俭",崇节俭;二"让",不争权夺利;三"谋",提倡深谋远虑;四"和",主张和相睦相处;五"戒",防范人为灾难;六"安",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

然而人类文明并非处处尧舜,就像华夏子孙看重的桑梓圣地洪洞同样有人间冤案一

样,帝尧之都的土地上同样有由强而衰的反面教材.晋南重镇侯马曾为晋国都城,在这儿出土的由晋大夫赵鞅主持的六国会盟缔约《侯马盟书》,充分展示了晋国当年号令诸侯的威仪.然而如此强大的晋国,后来由于政出私门,横征暴敛,骄奢淫逸,结果极盛而衰,走向没落,兴盛一时的晋都也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当我们走进古称晋都新田的侯马时,看到的也只是多处晋都遣址,战国奴隶殉葬墓和堪称国宝的金代董氏墓.

古老的晋南尧舜之地上有滋润祖槐嘉树延年的水泽和养分,也同样毫不留情地埋

葬过野蛮与荒唐,但并不影响此地创造出生生不息的古老文化.洪}同因古槐移民而响亮,也因苏三蒙冤而扬名;名寺,尧都能让临汾出彩,晋国故都同样也会给后人留下醒世沉思.

在洪洞,在临汾,在侯马,在广大的晋南沃土之上,正是有了那么多的古文化的因子所在,才会有今天有人形容的那样,抓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芳香.植根华夏沃土,才能根深叶茂.育成参天华盖,方会荫蔽大地.大槐树之绿会更浓郁,大槐树之花会更芬芳,大槐树下走出的后裔们,也会创造出更为灿烂的人类文明.

责任编辑赵宏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