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资料important.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918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复习资料importan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微生物复习资料importan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微生物复习资料importan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微生物复习资料importan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微生物复习资料importan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复习资料important.docx

《微生物复习资料importan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复习资料important.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复习资料important.docx

微生物复习资料important

一、绪论

1、微生物学奠基人:

法:

巴斯德德:

柯赫

2、巴斯德的工作: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免疫学——预防接种

其他贡献:

巴斯德消毒法等

3、柯赫的工作

(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配制培养基、流动蒸汽灭菌、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1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二、微生物的纯培养

1、无菌技术:

在分离、转接、培养微生物时防止其它微生物的污染的技术。

2、菌落: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

3、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的方法:

稀释倒平板法、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摇管法

4、单细胞分离法:

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5、选择培养分离:

包括利用选择培养基直接分离和富集培养

6、二元培养物:

培养物中只含两种微生物,而且是有意识的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

7、微生物的保藏:

传代培养保藏、冷冻保藏、干燥保藏法

8、微生物的染色观察:

染色观察的样品需进行固定,目的:

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黏附于玻片上,二是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

常用方法:

火焰加热和化学固定。

细菌染色法:

死菌:

正染色:

简单染色法和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抗酸性染色、芽孢染色、姬姆萨染色)

负染色:

荚膜染色法

活菌:

美蓝、TTC等染色。

9、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

10、面积/体积比:

这样大的比表面积特别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微生物的其它很多属性都和这一特点密切相关。

三、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结构:

1、细胞壁(cellwall)是位于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较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细胞结构。

功能:

(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

(2)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3)渗透屏障,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于800)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

(4)细菌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的物质基础;

革兰氏染色:

1、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2、用碘溶液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

3、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

在经历脱色后仍将结晶紫保留在细胞内的为革兰氏阳性细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晶紫被洗掉,细胞呈无色。

4、用一种与结晶紫具有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涂片进行复染。

例如沙黄,它使原来无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最后呈现桃红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继续保持深紫色

 

肽聚糖(peptidoglycan):

又称粘肽(mucopeptide)、胞壁质(murein)或粘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结合在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

磷壁酸: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特有的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主要生理功能:

细胞壁形成负电荷环境,增强细胞膜对二价阳离子的吸收;

贮藏磷元素;

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抗补

体的作用;

能调节细胞内自溶素(autolysin)的活力,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缺壁细菌:

L型细菌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原生质体(protoplast):

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球状体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革兰氏染色阴性菌

其共同特点是:

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低渗透压、振荡、离心甚至通气等都易引起其破裂;

有的原生质体具有鞭毛,但不能运动,也不被相应噬菌体所感染;

在适宜条件(如高渗培养基)可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芽孢。

及恢复成有细胞壁的正常结构。

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支原体(Mycoplasma):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因它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5)间体(mesosome,或中体):

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

多见于革兰氏阳性细菌。

贮藏物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主要功能是贮存营养物。

包括:

聚β-羟丁酸(PHB):

具有贮藏碳源和能源,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多糖贮藏物

异染粒:

贮藏磷元素,降低渗透压。

藻青素:

内源性氮源贮藏物。

一种内源性氮源贮藏物,同时还兼有贮存能源的作用。

通常存在于蓝细菌中。

磁小体(megnetosome):

趋磁细菌细胞中含有的大小均匀、数目不等的Fe3O4颗粒,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糖蛋白膜包裹。

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

羧酶体(carboxysome):

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气泡(gasvocuoles):

调节细胞比重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O2和营养物质

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endospore或spore,偶译“内生孢子”)。

芽孢的特点

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是否能消灭芽孢是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标。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产芽孢细菌的保藏多用其芽孢。

产芽孢的细菌多为杆菌,也有一些球菌。

芽孢的有无、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

芽孢与营养细胞相比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芽孢染色)

芽孢的耐热机制: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

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

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是抗热机制的核心。

为什么芽孢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1、构造:

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

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

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

2、形成:

DNA浓缩,保护遗传物质不受伤害

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使芽孢抗辐射性提高

细菌细胞壁以外的构造———糖被(glycocalyx)特点

(1)主要成分是多糖、多肽或蛋白质,尤以多糖居多。

(2)产生糖被是微生物的一种遗传特性,其菌落特征及血清学反应是是细菌分类鉴定的指标之一。

(3)荚膜等并非细胞生活的必要结构,但它对细菌在环境中的生存有利。

(4)细菌糖被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鞭毛的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taxis)

化学趋避运动或趋化作用(chemotaxis):

细菌对某化学物质敏感,通过运动聚集于该物质的高浓度区域或低浓度区域。

光趋避运动或趋光性(phototaxis):

有的细菌能区别不同波长的光而集中在一定波长光区内。

趋磁运动或趋磁性(magnetotaxis),趋磁细菌根据磁场方向进行分布。

菌毛:

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性毛一般见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雄性菌株(即供体菌)中,其功能是向雌性菌株(即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

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放线菌:

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均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支原体(Mycoplasma):

又称类菌质体,是介于一般细菌与立克次氏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

特性:

1)无细胞壁,只有细胞膜,细胞形态多变;

2)个体很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曾被认为是最小的可独立生活的细胞型生物。

3)可进行人工培养,但营养要求苛刻,菌落微小,呈典型的“油煎荷包蛋”形状;

4)一些支原体能引起人类、牲畜、家禽和作物的病害疾病

5)应用活组织细胞培养病毒或体外组织细胞培养时,常被支原体污染;

衣原体(Chlamydia):

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特性:

1)细胞结构与细菌类似;

2)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2-0.3mm,能通过细菌滤器;

3)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4)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具有独特的生活周期,即存在原体和始体两种形态。

原体具感染性,原体逐渐增大成为始体。

始体无感染性,但能在空泡中以二分裂方式反复繁殖,形成大量新的原体,积聚于细胞质内成为各种形状的包涵体。

5)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哺乳动物及鸟类,少数致病;

6)衣原体不耐热,60度10分钟即被灭活,但它不怕低温,冷冻干燥可保藏多年。

对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敏感。

真菌是一类低等真核生物,特点:

1、具有细胞核,进行有丝分裂;

2、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3、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二种形式进行繁殖;

4、营养方式为化能有机营养(异养)、好氧;

5、不运动(仅少数种类的游动孢子有1-2根鞭毛);

6、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细胞结构多样;

菌丝的特化:

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对于不同的真菌来说,在它们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对于相应的环境条件已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并明显地表现在产生各种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特化结构上。

也称菌丝的变态。

霉菌有性孢子繁殖的特点:

a)霉菌的有性繁殖不如无性繁殖那么经常与普遍,多发生在特定条件下,往往在自然条件下较多,在一般培养基上不常见。

b)有性繁殖方式因菌种不同而异,有的两条营养菌丝就可以直接结合,有的则由特殊的性细胞(性器官)--------配子囊或由配子囊产生的配子来相互交配,形成有性孢子。

c)核配后一般立即进行减数分裂,因此菌体染色体数目为单倍,双倍体只限于接合子。

d)霉菌的有性繁殖存在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两种情况。

e)霉菌的有性孢子包括接合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等。

 

四、微生物的营养

1、营养缺陷型:

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auxotroph),相应的野生型菌株称为原养型(prototroph)。

2、培养基(medium)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六大营养要素:

碳源、氮源、无机盐、能源、生长因子、水

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pH;水活度;氧化还原电位;

3、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按成份不同划分:

天然培养基(complexmedium)合成培养基(syntheticmedium)

根据物理状态划分:

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按用途划分:

基础培养基(minimummedium)完全培养基(completemedium)

加富培养基和富集培养基(enrichmentmedium):

在普通培养基(如肉汤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这些特殊营养物质包括血液、血清、酵母浸膏、动植物组织液等。

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medium)、选择培养基(selectivemedium)

4、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扩散(diffusion)

促进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主动运输(activetransport):

1、初级主动运输(primaryactivetransport)

2、次级主动运输(secondaryactivetransport)

3、基团转位(grouptranslocation):

PTS(磷酸转移酶系统,大肠杆菌细胞中PEP提供磷酸基团,使糖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磷酸化作用,这些基团转位称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糖转移酶运输系统)

4、Na+,K+-ATP酶(Na+,K+-ATPase)系统

膜泡运输(memberanevesicletransport)主要存在于原生动物中

五、微生物的代谢

1、能量代谢的中心任务,是生物体如何把外界环境中的多种形式的最初能源转换成对一切生命活动都能使用的通用能源------ATP。

这就是产能代谢。

2、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细胞内的一切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3、发酵(fermentation):

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糖酵解(glycolysis)是发酵的基础。

主要有四种途径:

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磷酸解酮酶途径。

4、呼吸作用:

有氧呼吸(aerobicrespiration):

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

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5、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

呼吸作用中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最终电子受体。

6、硝酸盐呼吸:

以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学过程,也称为硝酸盐的异化作用。

有些菌(硝酸盐还原细菌)可将NO2-进一步将其还原成N2,这个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

7、能量转换:

化能营养型(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光能营养型(通过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于ATP中)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3、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

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称为初级代谢。

次级代谢:

某些生物为了避免在初级代谢过程某种中间产物积累所造成的不利作用而产生的一类有利于生存的代谢类型。

可以认为是某些生物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突变获得的一种适应生存的方式。

通过次级代谢合成的产物通常称为次级代谢产物,大多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

根据其作用,可将其分为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及维生素等类型。

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关系:

1、存在范围及产物类型不同2、对产生者自身的重要性不同3、同微生物生长过程的关系明显不同4、对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或遗传稳定性上明显不同5、相关酶的专一性不同:

催化初级代谢产物合成的酶专一性强,催化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某些酶专一性不强。

Ø初级代谢是次级代谢的基础,它可以为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提供前体物和所需要的能量;

Ø初级代谢产物合成中的关键性中间体也是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物质。

Ø而次级代谢则是初级代谢在特定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避免初级代谢过程中某种(或某些)中间体或产物过量积累对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

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控制

第一节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一)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

通常用来测定细菌、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或样品中所含微生物个体的数量(细菌、孢子、酵母菌)

1、培养平板计数法:

一个菌落可能是多个细胞一起形成,所以在科研中一般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s,CFU)来表示,而不是直接表示为细胞数。

2、膜过滤培养法

3、Themostprobablenumbermethod--液体稀释法:

主要适用于只能进行液体培养的微生物,或采用液体鉴别培养基进行直接鉴定并计数的微生物。

4、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缺点:

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不适于对运动细菌的计数/需要相对高的细菌浓度/个体小的细菌在显微镜下难以观察

(二)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

1、比浊法:

在一定波长下,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以光密度(opticaldensity,即O.D.)表示菌量。

2、重量法:

测定多细胞及丝状真菌生长情况的有效方法

3、生理指标法:

常用于对微生物的快速鉴定与检测

第二节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一、迟缓期(Lagphase):

分裂迟缓、代谢活跃

一般来说处于迟缓期的细菌细胞体积最大/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的合成加快,易产生诱导酶/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

迟缓期出现的原因:

调整代谢。

微生物接种到一个新的环境,暂时缺乏分解和催化有关底物的酶,或是缺乏充足的中间代谢产物等。

为产生诱导酶或合成中间代谢产物,就需要一段适应期。

在生产实践中缩短迟缓期的常用手段:

(1)通过遗传学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使迟缓期缩短;

(2)利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为种子;

(3)尽量使接种前后所使用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

(4)适当扩大接种量

对数期:

对数生长期(Logphase):

又称指数生长期(Exponentialphase)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细菌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表现为平衡生长。

对数生长期的细菌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均较一致,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所以是研究微生物基本代谢的良好材料。

它也常在生产上用作种子,使微生物发酵的迟缓期缩短,提高经济效益。

在细菌个体生长里,每个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为代时(Generationtime),在群体生长里细菌数量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称为倍增时间(Doublingtime)。

影响微生物增代时间(代时)的因素:

1)菌种,不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不同菌株代时不同;

2)营养成分,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生长代时短。

凡是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的营养物成分,就称为生长限制因子。

3)营养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生长速率与营养物浓度呈正比,

4)温度,在一定范围,生长速率与培养温度呈正相关。

稳定生长期(Stationaryphase):

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逐步不适宜于细菌生长,导致生长速率降低直至零(即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

衰亡期(Decline或Deathphase):

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细菌死亡速率超过新生速率,整个群体呈现出负增长。

该时期死亡的细菌以对数方式增加,但在衰亡期的后期,由于部分细菌产生抗性也会使细菌死亡的速率降低,仍有部分活菌存在。

细菌代谢活性降低,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

细胞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小悬殊,有些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菌变成阴性反应等。

二、同步培养(Synchronousculture):

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三、连续培养(Continousculture):

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培养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营养物质和以同样的速率移出培养物是实现微生物连续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恒浊连续培养:

如果所用培养基中有过量的必需营养物,就可以使菌体维持最高的

生长速率。

一般用于菌体以及与菌体生长平行的代谢产物生产的发酵工业.

连续发酵与单批发酵相比的优点:

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便于自动控制/降低动力消耗及体力劳动强度/产品质量较稳定。

缺点:

杂菌污染和菌种退化

(二)恒化连续培养:

使培养液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下进行生长繁殖。

恒化连续培养中,必需将某种必需的营养物质控制在较低的浓度,以作为限制性因子,而其他营养物均过量。

细菌的生长速率取决于限制性因子的浓度,并低于最高生长速率.

第三节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1、抑制(Inhibition):

生长停止,但不死亡;

防腐(Antisepsis):

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

化疗(Chemotherapy):

杀死或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死亡(Death):

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

消毒(Disinfection):

杀死或灭活病原微生物(营养体细胞);

灭菌(Sterilization):

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各种抗微生物化学制剂杀菌能力的比较标准:

石炭酸系数:

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

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

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

抗生素(Antibiotic):

是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

2、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抗性菌株特点:

Ø细胞质膜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进入细胞或进入细胞后被细胞主动排出;

Ø药物作用靶改变;

Ø合成了修饰抗生素的酶;

Ø抗性菌株发生遗传变异,导致合成新的多聚体,以取代或部分取代原来的多聚体;

避免出现细菌的耐药性的措施:

(1)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足;

(2)避免在一个时期或长期多次使用同种抗生素;

(3)不同的抗生素(或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4)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

(5)筛选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

3、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Ø湿热比干热灭菌更好:

更易于传递热量//更易破坏保持蛋白质稳定性的氢键等结构;

Ø辐射灭菌(RadiationSterilization)是利用电磁辐射产生的电磁波杀死大多数物质上的微生物的一种有效方法。

Ø过滤作用

Ø高渗、干燥、超声波等

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感染的一般概念

免疫(immunity):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

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传染病:

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外源性感染:

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

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Ø某些细菌、真菌、弓形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反而在细胞内增殖,称为兼性细胞内感染;

Ø所有的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少数细菌和原虫只能在靶细胞内增殖,它们必须存在于细胞内才能引起感染,为专性细胞内感染。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