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方广岩》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643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访方广岩》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寻访方广岩》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寻访方广岩》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寻访方广岩》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寻访方广岩》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寻访方广岩》教学设计.docx

《《寻访方广岩》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访方广岩》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寻访方广岩》教学设计.docx

《寻访方广岩》教学设计

《寻访方广岩》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课前学习辅助材料,初步了解乡土古迹方广岩。

2.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历史知识与文化积累),学习现场解读古迹文化的技能,培养考证、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播放视频材料,把学生带入方广岩,模拟置身现场的状态。

若条件许可,就直接带学生置身方广岩。

2.在现场观察、思考,品味方广岩的历史沧桑与文化魅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成果展示等活动,挖掘、研究、丰富方广岩深层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底蕴。

4.训练学生自我认证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自我生成挖掘古迹文化底蕴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性地体验古迹文化的韵味与奥义,熏染学生的文化人格。

2.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贴近古文化,陶冶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美好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方广”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探究方广岩建筑格局体现的建筑文化。

三.教时安排:

(1课时)

四.课前准备

(一)辅助材料准备

1.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在方广岩负责人的帮助下获得了详尽的材料,根据课堂中心问题需要提炼出以下内容:

方广岩简介、方广岩溯源、方广岩始建及扩建简介、方广岩中“一片瓦”的工巧设计,以及与泰宁甘露岩的建筑比较。

将提炼好的辅助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设计好预习要求,让学生课前完成。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述以下内容:

方广岩的兴建过程;方广岩的建筑格局和泰宁的甘露寺是否相似?

请说出三个依据。

说明:

有了历史材料的支持,学生才能站在广阔的历史时空背景下观察文化现象,学生在最后的收获中才能醒悟到背景知识搜集的重要性,以后他们才懂得主动探究。

2.相关的视频资料。

在永泰电视台的帮助下获得方广岩电视纪录片,根据课堂中心问题需要作了剪辑:

方广岩溯源、始建时期的方广岩、“方广”解读、与泰宁甘露寺的建筑格局相比较。

说明:

视频资料境文并茂,解说深情,历史沧桑的渲染入情入境,方便学生模拟现场,感同身受。

(二)设计课堂探究小结记录

【第一阶段】探究“方广”的文化内涵

【第二阶段】探究方广岩建筑格局体现的建筑文化:

扩建后的方广岩在建筑格局上与泰宁的甘露寺有何相似之处?

【第三阶段】总结收获:

这节课对你今后游览文化古迹有何启发?

(三)设计小组组合方式

将全班分成6个组,学生自由组合,但要求每组至少8人。

每组挑出1个表达与思考能力双优生担任组长。

组长带领组员积极探究,激发组员思维碰撞。

五.教具准备

链接好视频材料的多媒体课件。

将电视台提供的视频材料(方广岩电视纪录片完整版)刻录成6片光盘,设计成6份精美的奖品,以资鼓励课堂里表现出色的小组。

说明:

这份奖品的设置一方面为了鼓舞学生士气,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方便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探索方广岩。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站立在文化古迹面前,同学们曾经被感动过吗?

余秋雨先生就有过一段这样的感慨:

(出示幻灯②)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化苦旅?

自序》)

那么,站在文化古迹面前,怎样才能让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奔泻而出?

今天,我们一起去寻访一处文化古迹——方广岩,从中探索这个问题。

(二)简介方广岩

方广岩在永泰葛岭镇,方广山腰方广岩,方广岩下方广洞,方广洞中方广寺。

方广岩在永泰葛岭山腰,为一座天然岩洞,海拔300余米,为中生代白纪石帽山群火山岩组成的基岩,由于断层峭壁分化崩裂,成了高20余米、深宽各10余米、底面积400平方米的洞穴。

宋代建隆二年(961年),有人选在洞中创建“方广岩院”;到了庆历年间(1041—1048年)当地黄非熊隐居其间,结合洞内景致,作十景诗,名传遐迩;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重修佛寺,万历十九年(1591年)增建天泉阁、大雄宝殿、脱凡楼、观音楼等5间,纯以巨杉依崖支撑,构成“空中楼阁”式建筑物,别致奇特,耐人观瞻。

(出示幻灯③)

(三)方广岩溯源

方广岩景区内的方广寺凭借独具特色的天然岩洞而建,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据《闽都记》载,它开辟于五代,是一天然岩洞。

山下有一清溪,两山夹峙,水波潋滟,与方广岩组成一副天然风景画。

山中有清朝薛朝晤、龚易图的纪游题刻。

古松道尽头到方广岩,有两巨石耸立如门,分刻“天关”、“石门”二字,俗称“天门”。

步入“天门”,门内薄雾笼罩,阴晴难分,晨昏莫辨,冬无寒风,夏无暑气,文人墨客挥笔题词曰:

“路凭松作径,天设石为门”。

方广寺何以能由一个小小的佛亭发展到今天的拥有“七岩”、“六泉”、“五楼“、“四洞”等规模不小的胜地----方广岩,(出示幻灯④、播放视频①)

(四)初建方广寺(略)

我们跟着视频去看看初建时期的方广寺。

脚踩着这片古老的而清幽的大地,仰望着这片古老的天空,我们走进方广岩。

(播放视频②)

(五)探究“方广”的文化内涵

每一位站在完璧楼前的游客都不约而同地对“方广寺”匾提出疑问:

此寺为何以“方广”为名?

(出示幻灯⑥)

1.独立思考。

同学们,你们站在牌匾面前会有怎样的思考呢?

请仔细观察牌匾并结合辅助材料的相关资料,认真思考,并将你的结论写在“探究小结”的相应位置。

2.个人展示思考成果。

3.教师随时肯定发言,并引导学生记下别人的成果,以补充自己。

4.教师小结学生的所有结论,褒扬沉思的智慧。

预设小结:

方广寺始建宋建隆二年,寺以佛经第十部类“方广”名之,有寓佛法“十方广布”之意。

又寺中大雄宝殿正对岩石,有珠帘瀑布悬挂,眼界开阔,因而有人题诗为“细看洞中景,方知眼界广”,故而取名“方广”。

既体现方广洞天福地的自然面貌,又符合佛教圣地命名规则,历经千百年被保存下来。

沉思的智慧让人惊叹,一块小小的牌匾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

石室云开,见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帘风卷,露半天楼阁,十二栏干。

(方广岩联,林泉生撰)

此联用典自然,气势磅磺,虽涉传说,却不迷信。

石空:

方广岩有巨石突出,如一片瓦,遮地近两亩。

三千世界:

佛家语。

佛教认为一千年为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

总称三千世界。

木帘:

方广岩旁有水帘飞瀑。

半天楼阁:

方广岩天泉阁,背依绝壁,下临深谷,用百余根大杉木架构。

十二栏干:

宋朱淑真《渴金门》词:

十二栏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石竹山的梦,方广岩的签”,在当地广为流传。

近千年来,当地民众一直视方广岩为圣山。

“到此般般放下,从此步步高升”,“闽山福地,增智、增慧、增福报;方广洞天,增禄、增寿、增健康。

”又从另一侧面应证了“鼓山雄伟,方广秀丽”的神奇。

余秋雨先生所说的“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奔泻而出”的魅力我们也体会到了。

5.观赏解读“方广”牌匾与石壁上的“摩崖石刻”的视频材料。

6.小结:

此时此刻,我们分明看见历史朝我们缓缓走来,我们分明听见涤荡着悠远的曲调在我们耳边轻轻吟唱;此时此刻,这块牌匾已不仅仅是一块小小的牌匾,它还是我们穿越历史时空的隧道、触摸古人的脉眼,我们就这样被方广岩蕴藏深远的人文内涵深深打动了。

(六)探究方广寺建筑格局体现的建筑文化

1.方广寺的发展。

(出示幻灯⑧)

方广寺开辟于五代,方广寺始建宋建隆二年(961年),明中叶扩建为寺,依岩藏洞,巨石当瓦,构筑奇异。

万历十九年(1591年),增建天泉阁5间,用百余根杉木纵横交错地支架于悬崖峭壁前沿,背依千仞巉岩,面临百丈深谷,宛若空中楼阁。

2.简介扩建后方广寺的规模。

(出示幻灯9)

洞外岩顶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洞天高六十余丈、宽深三十余丈,洞顶是一块扁平的巨石,称为“一片瓦”。

方广洞中建寺错落其中,巧妙实现立体空间构图布局。

又因借助洞顶广大岩壁俗称“一片瓦”避风雨,无需再添盖寺顶瓦片,既省工,又轻巧。

洞口为西南方向,悬寺木构干燥不腐。

现存寺阁凌空架构,巨木顶托,天泉阁几乎悬空,方广水帘直落深谷,雾气腾空,回声山洞,俯看断崖壁立千尺,仰望洞寺凌空飞悬,无论哪个角度都是惊险奇观。

天泉阁后是大雄宝殿,供有南宋时的樟木雕僧人像,并有清末海军宿将萨镇冰所题“方广岩”三个大字和“闽山第一”、“万古奇观”、“慈云广荫”的匾额。

殿后洞壁上有一“观音窟”。

中秋之夜,月光斜照岩壁之上,便现出“童子拜观音”的幻影。

旁边的梦亭、僧寮、香积堂,均不用片瓦,蔽于复岩之下。

天泉阁旁有深洞,如在洞内放鞭炮,声震四周山头,回音延续数十分钟,人称“炮洞”。

寺内大雄宝殿前有股清泉,叫龙尾泉,亦称“龙乳”。

方广岩顶部还有一股清泉由右侧随风飘洒而下,象珠帘一样悬挂在洞口,构成“水帘观瀑”的胜景。

方广寺

(边介绍边展示方广岩鸟瞰图)

3.展示“扩建后的方广岩在布局立意上的特点”的特点。

(出示幻灯⑩、播放视频④)

①指出特点:

面对这座规模宏大而风格独特的建筑群体,人们在建筑格局的巧思,以及它所体现的宋、明建筑风格。

②展示特点:

我们随着视频一起去游览,品味这样的特点。

4.思考并探究:

方广寺的建筑格局特点与泰宁的甘露寺的比较。

它反映了什么?

请6个小组长带领组员开始探究,注意结合辅助材料的相关内容,结合完璧楼匾的历史文化内涵。

然后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表探究成果,互通有无。

甘露寺

预设突破:

方广寺奇妙选址,可谓天下奇绝。

倚洞构思,倚岩立寺,倚壁飞檐别具匠心。

十几根木柱支撑;一半在空中,一半在岩洞,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

那真是“悬空寺,寺悬空,脚踩木走廊,心吊半空中”。

笔者在课堂辅助材料中,将泰宁甘露寺的介绍有意突出其地理上劣势变为建筑上的优势,采取“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独特结构建筑,即一根粗大的柱子落地,撑托起了四幢重楼叠阁,屋顶无需用片瓦,全部建筑木质的,分上殿、蜃楼阁、观音阁、南安阁四部分组成,用日本人叫“插拱”的“T”形拱头相连接,没有用铁钉,工艺精湛,巧夺天工,雕梁画栋,别具一格,闻名中外。

学生较容易摸索二者建筑上的特点。

例如,永泰方广寺是用几十要木柱支撑,一半在空中,而甘露寺则是一柱插地,二者都是不假片瓦、不用铁钉,巧夺天工。

泰宁甘露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8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我们永泰的方广岩始建于宋建隆二年(961)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我们永泰做为“建筑之乡”溯本究源。

(七)小结收获

这节课对你今后游览文化古迹有何启发,尤其在挖掘古迹的文化内涵方面?

经过两大阶段的探究过程,学生再回头看课首的疑问:

“站在文化古迹面前,怎样才能让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奔泻而出?

”他们就能自我生成收获。

预设收获:

为了更好地挖掘古迹的文化内涵,我们应当丰富自我的历史文化素养,出游前应当积累相关的背景资料;学会在历史面前沉思;学会与历史对话;学会仔细观察文化现象,抓准有思考价值的突破口分析古迹……

说明:

因为思维的运转轨迹已然沿着这个话题走了一遍,学生课堂中训练的思维模式已经符合审视文化古迹的思维,所以学生自我认证的思维模式有望训练成功,学生自我生成挖掘古迹文化底蕴的思维能力也有望得以培养。

当然,相对于余秋雨先生写《文化苦旅》,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生成的,但有了多次后觉的经验,就懂得主动捕捉有文化价值的敏感景点,主动探索深涵其间的文化底蕴,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最终总能走到思考和脚步大体和谐的境地”。

(八)布置作业

余秋雨先生面对一处处文化古迹发出千年喟叹,打动了整个时代。

同学们,我们也学着做一位有悟性的文人,踏访永泰的各大文化景点,如“名山室”、“千年古镇嵩口”,在今天所学的启发下,写一篇文化感悟随笔。

(九)总结全课

时间匆匆流逝,我们意犹未尽。

文化古迹是一部很大很厚的书,经过历史百年、千年的沉淀,孕育了厚重的人文内涵,审阅者的文化积累越厚实,它奔泻而出的文化底蕴就越丰富,所以文化古迹禁得起我们不断地“阅读”。

希望这堂课能激发同学们关注身边的文化古迹,走进文化现场,用自己的目光与心灵贴近丰厚的文化古迹,用自己的脚步打造深厚的文化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