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复习整理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627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书章句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四书章句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四书章句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四书章句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四书章句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书章句复习整理资料.docx

《四书章句复习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书章句复习整理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书章句复习整理资料.docx

四书章句复习整理资料

四书章句复习整理资料

1.本材料包括所要背诵的内容,部分字词解释,部分条目说明理解。

2.本材料为考试攒人品

3.本材料内容由笔记整理得来,可能夹杂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不保证正确性,仅供参考。

 

【大学】

第一、二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亲:

通“新”,对明明德之推广,明德之不懈怠(1.明明德的功夫要不断的做。

2.天地气象更新,生命力饱满洋溢。

3.自我更新,德行与生命之更新)

至善:

穷本极源之善

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格:

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谦->慊快足

厌然:

收敛

严:

可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7)。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PS:

总结

1.三纲:

明明德(自明其明德),亲民(带动周围人),止于至善(知分、安分、尽分)

(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如何成为这样的人——从不同侧面描述同一目标)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齐家,治国,平天下|亲民|

2.为何修身可齐家:

良好的社会风俗是上流人士道德成长的土壤

3.三观“觉梦观”“善恶观”(“人鬼观”)

4.致知:

即物,与事物接触。

穷理,穷尽道理。

【论语】

第三周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

1.时时往复,2.遇,人生遭际,场合

习:

1.反复温习。

2.结合实践,实习

悦:

内心的感受,无法表达,无法分享

有朋:

同志曰友,同门曰朋相互提醒,相互扶持,相互砥砺的人

方:

一齐来

乐:

内心的喜悦可以表达,应当分享

愠:

心中略有不平

1.本篇为全文之纲领,悦和学是儒学的整体精神基调

2.为学目的是为己,追求精神成长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三:

1.三个方面,2.时时反省

忠:

有分寸地竭心尽力

信:

1.诚信。

2.主动相信他人信不是独立的价值(与国人交,止于信)

1.儒之价值,是真正的普适价值,没有无条件的正确与错误。

3.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重:

庄重,自重威:

有威仪,威信

学则不固:

1.朱子“不重”之果,知识的掌握不会牢固。

2.学习不断,就不会固陋狭隘

主:

亲近,寄宿于……之家友:

主动结交

1.朱子:

改过宜勇,避患贵怯

4.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知和而和:

为了和而和,失去原则和分寸。

1.本条目阐述儒学礼乐思想。

同颜渊问为邦。

2.礼乐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不是)。

3.礼主敬,乐主和。

礼之体为敬,礼之用为和。

4.颜渊问为邦。

子曰: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5.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思无邪:

1.思想没有邪辟。

2.思语气词,没有邪辟。

3.邪,读作“徐”通“虚”,诗人真情实质的流露

1.本条目强调诗之重要性。

儒家核心教化,诗教、礼教、乐教、名教。

6.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

引导。

齐:

约束

政:

政治权利

无耻:

羞愧羞耻之心,内在的自我约束

格:

1.至2.正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作用于已然之后。

7.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最高的自由。

第四周

1.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

’”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孟懿子,父亲去世,葬礼有所僭越

2.“无违”的对象不是对父母,而是无违于礼、孝的一般标准。

2.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视:

泛泛而看观:

细致看察:

深入考察

廋:

隐藏

以:

1.用,吃穿住行,做事方法,是俭是奢2.做,做好人,做坏人

由:

根据、来历、理由

安:

不假思索,自然而然能做到的事,反映道德水平

1.看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3.子曰:

“君子不器。

器:

1.各适其用而不相通。

2.器无主动性,主体性,道德价值不明朗。

1.成德之士,体无不具,用无不同

2.君子必有自己的价值观

4.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

普遍(公)比:

结党(私)两者都是亲近的意思

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5.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谓:

评价,评论。

忍:

忍心(不是容忍的意思!

1.礼法维护社会的基本权威与秩序

6.

王孙贾问曰: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

“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奥神:

清贵,象征鲁国国君。

灶神:

地位不高,但权力大,象征权臣,如王孙贾

将“媚”换做“祷”:

1.我从不媚,不论是奥,还是灶。

2.真的获罪于天,向谁祈祷都没用。

3.点醒王孙贾,小心了……

7.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诗、乐不应当引导人过分的情绪(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8.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

‘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成事:

已经完成的事,有了结果的事

遂事:

必然发生而尚未发生的事

1.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不应该成为包袱。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9.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0.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安:

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可做

利:

知道仁的道理价值,并要求自己做到

1.不仁者不适应好的生活亦或是不好的生活,久约必滥,久乐必淫。

因为他们丧失了感受生活的能力。

2.以愉悦而非快乐为核心的生活(1.快乐必有具体的对象而愉悦则是来自生活的整体感受。

2.凡乐比快,快乐是短暂的,而愉悦可以很持久。

3.愉悦不是刺激性的,想要达到同等程度的快乐刺激必须不断加强,而愉悦不可以比较)

第五周

1.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

尽己(中心为忠)恕:

推己(如心为恕)忠为一,恕为官

1.朱子赞论语第一条

2.哲学,反复思考直至根源,不可太聪明。

“曾参以鲁得之”

2.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

通晓,每日思考故而通晓

1.义的原则是知止的原则,利的原则是无尽的原则,追求比应得的部分多出来的东西。

2.义与利在一念之危,为公则坦荡,为私则患得患失。

不是截然不同。

3.子贡问曰:

“赐也何如?

”子曰:

“女器也。

”曰:

“何器也?

”曰:

“瑚琏也。

4.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

“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1.为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官,而死为了提高自己的内在品行。

为己之学

5.子曰: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

子曰: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6.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1.我赞成你比不过他(朱子)2.我和你都不如他

7.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杇:

通“圬”,雕刻

诛:

责备,批评

1.儒家之德行与生命力挂钩。

8.子曰:

“晏仲平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孔子之心胸宽广。

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1.患得患失则私念出。

未经反思的生活没有意义(苏格拉底),反思过多的生活活不下去(杨子^-^)

10.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伐:

自夸施劳:

炫耀功劳

安:

以我为安,我能够给老人以安全感

怀:

以我为榜样,追慕我

1.子路之愿是外在之志,没有必然性,与师长朋友的交情总是聚少离多。

2.颜渊之愿是内在之志,有其必然性

3.孔子之愿是希望身边所有人都能在我处得到支持,愿成为对抗无常和不测中不变的确定性。

(在变易的世界里,用简易温暖的态度构建不易的人生)

第六周

1.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迁怒:

1.怒于此而迁于彼。

2.为怒所牵(王阳明)

贰过:

推卸责任

1.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好与坏,并理性地分析之。

不太自我。

则精神世界能够不断进步。

2.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

“与之釜。

”请益。

曰:

“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

“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1.观圣人之用财,“君子周急不继富。

3.

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果:

刚毅而有决断力

达:

明于事理,达于情理,掌握逻辑以及人心

艺:

多才多艺,能文能武

1.学习的目的不是从政。

2.果、达、艺三者有其一,则可算人才。

4.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画:

画地为牢。

连前进都不愿意尝试

5.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

“女得人焉尔乎?

”曰:

“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行不由径:

1.不苟且。

2.不急功近利,从容。

1.孔子重视人才。

2.人才的标准,以德为先。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6.子曰: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

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伐:

夸耀殿:

殿后

7.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

内容文:

形式

野:

粗鲁史:

迂腐,虚伪

彬彬:

同“斑斑”,如斑马相间均匀分布。

1.分寸。

礼的重要作用。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孔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9.子曰: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教育必须调动被教育者的敬畏之心(师道尊严)!

10.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

心求通而未能悱:

口欲言而未能

1.不愤不启等强调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强调学习者应该付出起码的主观努力

1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1.孔子的世界里有他人,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2.孔子的感情真挚而持久

12.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暴虎冯河:

徒手打虎,徒步过河(“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成:

能决断

1.用之则行,体现自信而有能力,舍之则藏,体现从容不急躁。

2.轻诺必寡信

13.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纲:

横断之网宿:

睡着的鸟

1.钓而不纲——爱惜事物,不急于求成

2.弋不射宿——不乘人之危,箭法高明

14.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1.仁来自内心,人是否能成为仁者,并非由于外在,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内在的必然,追求就会实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15.

陈司败问:

“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

“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

“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进:

使之进取:

第七周

1.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善:

喜欢反:

重复

1.孔子不掩人之善(不忍揭人之恶)

2.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君子坦荡荡:

立心在公。

.不必遮遮掩掩,心广体胖(浩然之气)

2.小人长戚戚:

立心在私利。

太关心自我。

3.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正颜色,斯近信矣。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问:

慰问

容貌:

身姿、身形

暴:

残害慢:

轻慢,侮辱

正:

端正颜色:

面容

近:

接近信:

让人信服

出辞气:

注意说话的语调语气

鄙:

背叛

笾豆之事:

祭祀活动的具体事物有司:

有关部门

1.国家统治者即使不能为仁,也要注重自我形象的修养

2.改变自己,由外而内(改变容貌坐姿,正襟危坐,影响内心),由内而外(内心改变体现在外在)“志壹则动气也,气壹则动志也。

4.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多大担待,多大造诣。

人生因负重而充实,因充实而饱满,因饱满而光明。

生命不堪承受之轻。

5.子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能告诉百姓该怎么做,但我不能让所有人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子曰: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养:

打交道

6.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

主观揣测他人想法必:

主观揣测世事固:

执于事我:

执于己

1.圣人时中,孔子无可无不可,随时从实际出发。

2.意,私意之发。

必,在事先;固,在事后。

我,私意成就。

四者相因如循环。

(朱子)

7.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作:

站起趋:

小步快走

1.齐衰者:

服重丧之人,表达不忍之心。

冕衣裳者:

穿重礼服者,表达敬意。

瞽者:

看不见的人,表达哀戚悲悯之情。

8.子贡曰: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1.我待贾者:

不超越位分,不主动奔营,但时刻准备着。

9.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

1.不是感叹时间流逝,而是赞叹学问日进。

2.不舍昼夜是因为有根基。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

10.子曰: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

“是道也,何足以臧?

忮:

害人求:

求人

臧1:

充足足够臧2:

自夸,夸赞

1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恂恂如:

诚恳周到的样子

1.孔子不因自己理解人生而显得高人一等,鹤立鸡群。

中庸

12.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霓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抉。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1.礼

2.当暑,……必表而出之:

庄重身份。

“出门如见大宾”

3.非帏裳必杀之:

节约但不过分

1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恂恂如:

诚恳周到的样子

1.食不厌精……不时,不食。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肉不出三日:

养生。

吃易于消化的食物,不吃有让人生病危险的食物。

2.割不正不食:

不占便宜。

3.不得其酱……不使胜食气。

祭于公不宿肉:

不糟蹋粮食。

4.惟酒无量不及乱。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礼。

14.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1.杖者出斯出矣:

1.之后才出——敬老。

2.之后即出——不贪欢。

2.朝服而立于阼阶:

防鬼神冲撞祖先神灵。

以庄重的态度面对鬼神之事,敬鬼神而远之。

15.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16.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第八周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居:

平常、平居让:

谦让

1.从子路到军细化,均倾向于出仕,而曾点则秦翔宇舍之则藏,悠游涵养,从容淡定。

2.儒之根本气质:

乐。

春。

饱满而温暖的人生。

(礼乐)

2.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

战胜己:

私欲复礼:

不违礼

目:

详细,如何践行

1.克己复礼不是仁,做到克己复礼的人是仁者

2.克己≠复礼,比如出家人。

3.克己之己≠为仁由己之己

4.仁=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5.“请问其目”,“回虽不敏”颜回笃学而谦虚。

6.合礼之目为视听言动,而不管内心的想法。

“诚于中,形于外。

”“志壹则动气”“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3.

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庄重,敬畏

2.朱子:

克己复礼,如拨乱反正,主敬行恕,如持盈守成。

3.礼1.共同体的形式和结构(使得共同体生活成为可能)2.清晰的对每个人的规定,善恶的标准。

3.是约束性的,更是保护性的(别嫌疑)4.个人生活自我表达的形态

4.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恂恂如:

诚恳周到的样子

1.足食足兵民信之,是按施政的时间顺序讲。

去兵去食无信不立,是按逻辑上的重要性讲。

2.足食强调饱足安居,足兵强调安全感,民信之强调讲道理讲信用。

5.

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1.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说文与质地位相等,如果尽去,则君子小人无以分别。

6.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彻:

收税十分之一。

二:

收税十分之二

1.藏富于民。

注意!

与现在资本的藏富于民不同。

7.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

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野:

粗鄙盖阙如也:

不会不懂装懂

苟:

苟且

8.

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党:

乡党邻里直躬:

正直

1.攘羊的行为非大恶而有大罪,其子无执法之位。

故孔子认为他不对。

9.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

1.公平(内举不避亲,外局不必愁)2.《礼记》对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10.

原壤夷俟。

子曰: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11.

颜渊问为邦。

子曰: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淫:

过分、淫邪,败坏人心殆:

危险

1.夏时符合农业规律,殷辂纹饰简朴而有层次,周冕阶级分明,韶乐舜之乐,舞武王文王之乐。

郑声有感染力但是没有任何实际作用,佞人有言无德。

【孟子】

第九周

A知言

1.

公都子曰: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