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docx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限于中国于80年代初建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土地”这个要素长期无法按照经济规律去实现优化配置,长期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
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由国家机关依法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土地征用,这是为当前社会各界观点普遍支持的。
然而,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尚且处于初级阶段,从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土地征用的政策亟待改进。
对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发展与农民集体的利益这一问题成为了在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尤其是城郊结合部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因征地补偿而发生的纠纷屡见报端,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不但损害了经济发展,并且会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因此,加快建立健全土地征用相关机制势在必行。
(二)文献综述
1、相关概念界定
1、土地征用。
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
国家行政机关有权依法征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土地等。
2、土地补偿费。
是指因国家征用土地对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因对土地的投入和收益造成损失的补偿。
按照国家政策有关规定,土地补偿费由被征地单位用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土地补偿费的补偿对象是土地所有人。
3、安置补偿费。
安置补助费指为了安置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并取得生活来源的农业人口的生活,国家所给予的补助费用。
4、青苗补偿费。
是指国家征用土地时,农作物正处在生长阶段而未能收获,国家应给予土地承包者或土地使用者的经济补偿。
5、集体土地。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土地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被称为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简称集体土地。
6、国有土地。
指全民所有制的土地被称为国家所有土地,简称国有土地,其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2、农村土地征用的现行模式
(1)嘉兴模式
嘉兴地处杭嘉湖平原地区,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主,拥有大量的农业人口,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的加快,征用农地日益增多。
据统计,字1993年到2003年间,仅嘉兴市区规划区内征地就多大6.5万多亩,为全市累计数更是超过25万亩。
大量土地被征用,实地农民越来越多。
基于这用现状,嘉兴市从1993年起,在市区大胆探索,形成了以“土地换社保”为核心的农民安置政策框架,即嘉兴模式。
传统的征地制度的弊端在于征地范围广、补偿标准低和失地农民没有保障的问题。
而嘉兴现行模式主要是针对第三个弊端,所以又被称为“土地换社保”模式。
嘉兴模式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三统、“一分别”。
“三统”即为政府统一实施征地,统一补偿政策,统一办理失地人员农转非和养老保险。
“一分别”即为不同年龄段的安置对象分别进行安置。
比较有创新之处是政府不再向村集体支付人员安置费,而是将所有费用转入到劳动社保部门的社保专户,直接落实到安置人员个人账户上。
同时出台有关政策按照不同年龄段对被征地人员分别进行安置。
对征地时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男性60岁,女性50岁)为其一次性交纳15年的统筹费,与劳动部门签订协议后次年发放养老金。
对征地时属于劳动年龄段的人员,按照当地测算标准一次性交纳基本生活保障费用,为其建立个人账户。
在其未就业时,可以发放不超过两年的生活补助费,补助期满仍未就业并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纳入城市低保。
就业后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个人账户储存额按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规定进行衔接和计算。
(中国经济时报,2004)
(2)南海模式
南海区隶属广东省佛山市,面积1073平方公里。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广东南海农民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大为增加,出现大量弃耕和抛荒现象,当地农民和外地企业纷纷办厂,土地需求量大大增加。
1992年,南海市开始试行土地股份制,即以行政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将集体财产及集体土地折成股份集中起来组建股份合作组织,然后由股份合作组织直接出租土地或修建厂房再出租,村里的农民出资入股,凭股权分享土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这样形成了“南海模式”。
南海模式的特点在于由股份合作组织直接出租土地或修建厂房再出租,村里的农民出资入股,凭股权分享土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
它的弊端是股民对合作组织监督困难。
南海市是较早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地区,并已发展形成了“南海模式”。
1992年,南海市开始试行土地股份制,即以行政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将集体财产及集体土地折成股份集中起来组建股份合作组织,然后由股份合作组织直接出租土地或修建厂房再出租,村里的农民出资入股,凭股权分享土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
这样一来,集体土地不用经过国家征地就可直接转为建设用地。
相对于使用国有土地,企业租用集体土地的手续简捷,且集体建设用地出租年期有长有短,适应了不同的用地需求,因此许多企业更愿意租用集体土地搞建设。
(土地制度、城市化与宏观调控,2004)
(3)昆山模式
昆山市处江苏省东南部、上海与苏州之间。
北至东北与常熟、太仓两市相连,南至东南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接壤,西与吴江、苏州交界。
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
1998年起,昆山市推行了独具特色的土地征用办法。
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促进土地集中,形成规模,集约经营,提升效益。
1998-2003年间,昆山新增建设用地8.25万亩,其中新增集体用地约2万亩。
据市委农办统计,全市165个村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23家,入股农民58101户,流转土地20.59万亩,流转率达81.8%,目前已发包给2950个大农户。
这种方案的推广大大加快了昆山市土地资源的集中,促进了昆山市城市化的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昆山模式。
昆山模式是通过复垦获得一些非农建设用地的“额度”,土地转让权不全归集体所有,农民也可以“单干”,昆山模式下的非农用途的土地转让权不再完全归集体,而主要是通过集体与农户的合约直接界定给农户或农民的合作组织,使昆山农户获得更多土地增值收益。
在昆山,同时存在着农民的民营公司与农民股份合作社租用集体土地进行非农建设这两种方式,农民既可以选择加入合作社按股权分红,也可以选择自己租地修建厂房然后出租出去。
这种做法也增加了企业用地的选择性,从而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多种多样的市场要求。
在某些情况下,用地企业的投资成本可以下降,而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市场性合约的交易费用,使合约易于执行。
(土地制度、城市化与宏观调控,2004)
3.土地征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面临着被征用的形势。
然而,由于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本身的滞后,再加上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使失地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补偿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由此引发了不少冲突和矛盾。
《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现状的反思》一文中指出,带有营利色彩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多,“公共利益”界定模糊;土地征用过程中产生的违法案件往往是未批先征,未批先用,事后再补办手续。
而事实上对于此类非法占地行为的处罚却相对很轻;征地补偿过低导致失地农民生活毫无保障国家在对农村土地征用后,受偿的主体主要是集体经济组织,而个人承包经营农户不能作为受偿的主体,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中受偿,失地农民不仅丧失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且丧失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成了多余的劳动力。
加之没有配套措施安排其生产和生活,由此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和纠纷。
(吕婷朱海宏,2004)
《浅谈我国土地征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提到,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难以正确体现地块的区位差异及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等,进而难以维持农民现有的生活水平。
导致农民对征地的不满:
政府低价获得土地所有权、高价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也难以为农民所接受。
尽管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审批权由国务院及省级人民政府行使,但地方政府仍拥有一定的权力,加之监督机制不完善,便在征地申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
故而,土地征用权的行使问题也成为我国目前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关键的问题。
(刘长虹桑圣锦2010,6)
《农村土地征用的补偿问题研究》中指出,征地补偿法律体系不健全、法规依据不完善。
我国尚无专门的《土地征用补偿法》,土地征用由《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来调整,但未规定应给予相应的补偿,同时,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规范对于补偿制度的规定也缺乏可操作性。
另外,征地的货币补偿值偏低。
目前,我国被征地的农民所获得的补偿值普遍偏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补偿标准与人们生活水平相比严重不对称;二是补偿标准与土地市场价相比差距很大。
补偿不到位,农民集体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由此我国土地征用过程屡屡出现问题。
土地补偿的范围界定不科学、标准不完善也是导致农村土地征用问题的一大方面。
(柴惠子,李月明,2009)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一文从社会保障角度探讨了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目前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以下缺点:
特殊人员的参保资格不确定;政府补贴资金到位率不高;被征农民参保人数不多;养老保障水平偏低;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
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使得在土地这个用过程中农民本身缺乏心理的安全感,对土地征用政策产生一定的排斥态度。
(李淑梅,2006)
《试论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弊端及完善》一文全面分析了困扰我国土地征用的制度制定和日行方面的问题。
作者认为,土地制度的设计指导思想有失公平。
立法程序轻视农民土地财产权,公共利益界定范围浑浊不清,导致了日后土地征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而在土地征用具体实施当中,土地征用正当程序缺失,补偿标准偏低及补偿金发放渠道不合理,现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刺激政府多征地,造成了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钟海,2010)
4.土地征用问题的对策思考
《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现状反思》一文中,作者认为,要想抑制目前农村土地征用的种种弊端,应该严格界定“公共利益”范围,排除商业性征用,严格限定农村土地征用的范围,做到合理规划,严格审批。
同时完善农村土地征用程序,加强征地的民主性,以此提高提高被征土地的利用率,保护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
另外提出了,只有以土地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补偿的标准才较为合理,提倡以市场经济来调节土地征用的弊端,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这些都需要在建立健全土地征用制度,加强司法审查的基础上来确立。
(吕婷朱海宏,2004)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一文中,作者认为应该借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统帐结合模式。
政府负担部分,用作养老保险基金,建立养老保险的统筹账户。
长远看来,被征地农民将逐步步入城市。
采用这种办法,有利于被征地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对等的养老保险待遇,加快被征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李淑梅,2006)
《试论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弊端及完善》一文中特别提出了,要实现土地征用的合理、合法。
必须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遏制政府征地冲动。
认为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很大程度上是预支未来的收益,表现在跨期地方政府角度,则是在任政府提前支取下任政府的收入,是对下任政府土地收益的透支。
应该收益按年度在土地的使用年限内分期支付。
对于本期政府来说,卖的地越多,给下任政府留下的预期收益就越多,这样从经济上就可以约束政府征地的冲动。
另外通过土地出让金分年度支付,降低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也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钟海,2010)
《关于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认为,被征地者在土地征用中本来就处于弱者地位,若无法律上的救济措施,其权利必然会遭到侵害。
应当赋予原土地权利人对该土地征用的异议权,同时增加征用补偿的第二次裁决程序。
如果被征地人对补偿表示不满,可以向上级复议机关或法院提出异议或行政诉讼,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法律教育网,2008)
《嘉兴市农村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和使用问题的探讨》一文指出,嘉兴市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的分配方案应当以组为单位核算分配,因为目前各村的经济组织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村集体所有,但具体操作却都是以组为核算单位。
这样操作能避免组与组之间存在的因土地面积和人口多少而导致组与组之间的分配矛盾。
另外,集体土地补偿费除用于必要的社会性开支和困难户补助及日常开支外,以组为核算单位,并以本组的人口、农龄、土地承包经营面积等按一定的比例为计算依据分配给农户比较公平、合理。
(吕萌国,2004)
《土地征用问题》中作者指出,国家不应再把持对农地的最终处置权。
国家对土地的征用应限于特别情形,即用于公共用途。
而且,即使为了公共用途,如果能通过租赁等市场途径解决,也不宜动用征用权,应尽量通过正常的交易方式解决。
政府在土地管理上的主要职能在于做好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而不是直接对土地市场的垄断。
(郑岳峰,2006)
《嘉兴土地换保障——被征地农民保障浙江探路》土地征用后的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本来就属于农民所有,政府用这笔钱替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本质上仍是农民自费参加社会保险,政府理应加大土地收益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投入,较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社保待遇,包括养老、医疗、就业培训和失业救济等,体现政府的责任,使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低于征地前的水平。
(胡俊生、杜纪栋,2007)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引言,包括本论文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阐述关于农村土地征用的相关概念及现行政策。
第三,分析目前我国土地征用工作的进展及政策的现状。
广泛查阅与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第四,以嘉兴市为例,探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目前土地征用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原因。
第六,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与方案,为农村土地征用的施行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七,结论部分对全文做总结,指出论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调查了解目前嘉兴市周边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及生活现状相关问题。
2、根据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措施。
3、论证提出的解决措施的切实可行性。
三、研究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首先对于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理论动态打好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反映目前失地农民对于补偿的满意度及相关的需求
3、实证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阅读,了解目前我国土地征用模式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为论文提供可靠的依据。
4、访谈法。
通过访谈土地征用部门相关人员,结合实际了解土地征用过程中已经或可能遇到相关的困难、问题。
(二)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10.30—2010.11.22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2010.11.22—2011.01.10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
2011.02.21—2011.03.11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
2011.03.12—2011.05.03毕业实习
2011.05.04—2011.05.12毕业论文定稿
2011.05.13—2011.06.10毕业论文评阅、修改和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周其仁.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经济学,2004
(1):
P193-210.
[2]肖琼,曹建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13):
P42-43.
[3]王培东,李雪梅.探讨土地征用中农民权益的保护问题.云南大学学报,2007(23):
P127-129.
[4]永玲.化解城市房屋拆迁矛盾之对策———以武汉市为例.当代经济,2006(11):
P18-20.
[5]梁书文,黄赤东.土地管理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6]陈琳,丁烈云,吴开泽.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项目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9):
P8-11.
[7]刘长虹,桑圣锦.浅谈我国土地征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科学决策,2008(12):
P18-21.
[8]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
现状、问题及对策.浙江大学学报,2008
(2):
P38-47.
[9]陆学艺.城郊农村实现城市化的好模式.今日中国论坛,2007(11):
P22-24.
[10]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
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1]申智玲,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几点思考.现代农业科技,2008(16):
P363-365.
[12]陈立新,张辉美.论土地征用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求索,2004
(2):
P44-46.
[13]彭小兵,熊晓.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征用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重庆大学学报,2006(6):
P1-5.
[14]丁秋菊.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问题及对策.资源与产业,2006(3):
P30-32.
[15]张庆章.浅析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科技致富向导,2010(23):
P192-196.
[16]窦衍瑞,王珍行.论我国农村土地征用程序的法制化.法学论坛,2007
(2):
P18-20
[17]刘杨,黄贤金,吴晓洁.失地农民的维权行为分析-以江苏铁本事件征地案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6
(2):
P16-20
[18]陈松福.浙江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浙江经济,2005(11):
P56-57
[19]JeffreySachs,XiaokaiYang.DevelopmentEconomics:
InframarginalVersusMarginalAnalyses,2000
[20]MichaelCernea.AfricanInvoluntaryPopulationResettlementinaGlobalContext.Washington,DC:
WorldBank,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