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1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欧美近代革命领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329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1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欧美近代革命领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1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欧美近代革命领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1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欧美近代革命领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1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欧美近代革命领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1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欧美近代革命领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1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欧美近代革命领袖.docx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1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欧美近代革命领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1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欧美近代革命领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1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欧美近代革命领袖.docx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1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欧美近代革命领袖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备考指南]

最新考纲

三年真题

情景创设

关联考点

1.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

2.古今中外的科学家

2017·全国卷Ⅰ·47

春秋时季札的文化意义

春秋儒学

2017·全国卷Ⅱ·47

春秋时颜回的品质及受尊敬的原因

春秋儒学

2017·全国卷Ⅲ·46

新中国陈云的经济思想及其贡献

新中国的经济

2016·全国乙卷·48

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

唐朝的政治、军事

2016·全国甲卷·48

郑板桥画作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2016·全国丙卷·48

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校务改革

新文化运动

2015·全国卷Ⅰ·48

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及其西行的意义

成吉思汗与丘处机

2015·全国卷Ⅱ·48

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以及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

德国统一前后的史实

[解题策略]

坚持客观、历史的标准,科学解答《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以唯物史观为标准,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坚持唯物史观,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不能苛求于古人。

要以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作为标准,进行历史的评价、全面的评价,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

(2)注意材料信息和必修知识的有机结合

与选修一“改革”相同,选修四所考人物基本不是教材上所讲的内容,都是教材以外的重要历史人物。

这样,解答时就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同时务必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也就是所考内容与必修部分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材料与必修内容是解答此问题的依据和平台。

(3)材料的出处是重要信息

材料的出处大都注明时间、作者等信息,这里往往是解题思路的突破点,因为它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材料的时代背景也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4)答题时间安排(参照选修一的策略)。

[整合通关]

一、如何认识封建盛世

治世与盛世是不同的,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有名的盛世有:

武帝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盛世以治世为基础,治世是盛世出现的前提,盛世是治世的进一步发展和结果。

1.原因: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农民战争推动,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与民休息。

(3)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4)民族融合的加强和对外交往的频繁。

(5)生产工具的革新和技术的推广。

2.表现:

一般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改善。

3.实质:

封建社会的盛世,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

统治者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巩固“家天下”的统治。

4.结果:

背后都潜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

(1)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必然滋生腐败和暴政。

(3)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4)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

5.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对生产关系适当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人才和制度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保证。

(4)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

二、历史人物的比较

1.同时代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寻找时代背景。

比如,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华盛顿与拿破仑的比较等。

2.同类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从中寻找历史的发展规律。

比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比较,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华盛顿与孙中山的比较等。

3.同背景下历史人物的比较。

比如,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家的比较,追求民族独立的孙中山、凯末尔和甘地的比较。

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1.要确立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在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要求。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2.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其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3.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

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的侧重。

4.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

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1)“阶段论”的方法:

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

(2)“方面论”的方法:

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

该法的特点是评价人物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

5.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

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

在具体评定时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

考点1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欧美近代革命领袖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主要业绩

①统一全国:

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③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

(2)过失:

滥用民力,百姓负担沉重。

刑罚严酷、加速秦亡。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历史功绩

①政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重视法制,颁行《唐律》,肃清吏治。

②经济:

沿用均田制、完善租庸调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③民族关系:

册封、会盟、和亲、设置都护府等。

④文教:

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2)评价

①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②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迈入鼎盛时期。

③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文化呈现开放多元的色彩。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重大举措

①平定三藩之乱,扫除割据势力。

②收复台湾,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③抗击沙俄,组织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领土主权。

④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回部。

⑤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2)评价:

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很有作为的皇帝。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1.政治上:

都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经济上:

都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3.民族关系上:

都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的战争与怀柔措施。

4.文化上:

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对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二、东西方的先哲

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1)主要贡献及思想

①伦理观:

思想核心为“仁”,包含了仁爱、关怀、体谅、宽容等一切美德。

②政治观: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③哲学观:

中庸。

主张仁、礼结合,恰到好处。

④教育方面: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⑤文化方面:

编撰“六经”。

(2)地位和影响

①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③孔子学说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

④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重要影响。

2.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1)主要贡献及思想

①政治:

反对民主,主张寡头政治;著有《国家篇》,认为理想的国家应由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组成,要各具其德、各守其位,由哲学家统治。

②哲学:

理念先于物质存在。

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③教育:

创办柏拉图学园。

(2)地位和影响

①其哲学著作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之作。

②其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的主张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影响深远;对近代西方思想界也有深刻影响。

比较古代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

分类

孔子

柏拉图

思想成果

仁、礼、中庸

理念论

政治主张

以德治民、施仁政

理想国

教育成果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创立阿卡德米学园

学术成果

整理“六经”

《国家篇》

三、欧美近代杰出的革命领袖

1.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1)主要功绩

①军事上:

领导议会军迅速击溃了王党军队,取得了内战胜利。

②政治上: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结束了英国的封建王权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③外交上:

颁布《航海条例》,排斥荷兰的中转贸易,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④思想文化上:

扶持文化教育,提倡宗教信仰自由。

⑤经济上:

积极发展工商业,使英国工业生产超过革命前的水平。

(2)评价

①英国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法律,巩固了革命成果。

②军事独裁统治和频繁的军事活动引起人们不满,社会动荡。

2.美国国父华盛顿

(1)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2)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美国确立联邦制、共和制、总统制。

(3)首任总统。

(4)评价

①华盛顿的一生,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其精神与他确立的原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②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一代雄狮拿破仑

(1)称霸欧洲。

(2)改造法国。

(3)评价

①欧洲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

②拿破仑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

克伦威尔、华盛顿与拿破仑的比较

项目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革命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和建国

法国大革命

贡献

赢得内战胜利;推动建国立宪;巩固革命成果

领导独立战争;建立共和国;从行动上捍卫民主

稳定秩序;颁布法典;反对外来干涉

局限

入侵爱尔兰、苏格兰;后期实行独裁统治

对种植园奴隶主的妥协;保留黑人奴隶制

恢复君主制;实行独裁统治;后期发动侵略战争

影响

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美国除外),确立了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1.(2017·全国卷Ⅰ·4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8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季札……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其父吴王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概括。

(2)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从文化传播、扭转认识、加深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

答案:

(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2.(2017·全国卷Ⅱ·4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

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

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

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

颜回尊敬老师,曾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

孔子非常悲痛: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

《魏书》云:

“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

”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6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信息“颜回……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颜回尊敬老师……践行孔子的学说……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概括。

(2)问,从孔子对颜回的态度、儒学的地位、统治者的推崇及现实的客观需要等角度分析。

答案:

(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3.(2016·全国乙卷·4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6分)

解析:

(1)问对唐朝当时时代背景的考查。

本题以高仙芝为载体,实际考查了当时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能在总结材料的基础上联系所学内容进行作答。

根据材料内容“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唐王朝综合国力强大,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同时唐朝执行积极的边疆政策,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且唐朝民族政策开明,军队中吸纳很多少数民族士兵和将领。

(2)问对高仙芝评价的考查。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基本要求使用两分法进行评价,由“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可知高仙芝为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可知高仙芝的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答案:

(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4.(2015·全国卷Ⅰ·4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

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

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

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

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

史载:

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

“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

”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9分)

解析:

(1)问,“兼修儒、释”,反映出丘处机学识广博;“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明丘处机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成吉思汗控制了广大的地区,急需治理方法等。

(2)问,“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反映出中原的思想文化对蒙古最高统治者的影响;“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可见丘处机西行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从长远看,统治者采取了丘处机的某些思想,为后来元朝统治起了一定作用。

答案:

(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

5.(2018·临沂模拟)(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

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

公元264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

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

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

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

——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

(9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得出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另一方面从“大逆不道”之词可以看出,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站在曹魏政权的立场评说)的影响,本身评价缺乏辩证的认知。

(2)问的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得出减免百姓租税,鼓励百姓内迁;根据材料“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得出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

第二小问作用,减免租税,得出减轻人民的负担,并能够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通过“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得出有利于稳固统治,促进西晋实现国家的统一。

答案:

(1)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带有感情色彩,未能全面、辩证的看问题。

(2)措施:

减免百姓租税;鼓励百姓内迁;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

作用:

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促进蜀地经济发展;稳固了统治;为西晋统一奠定基础。

6.(2018·昆明模拟)(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8年7月10日在芝加哥——北方废奴主义的大本营,林肯发表演讲:

让我们抛弃不同人种之说,不同种族之说,某种族应为低级,故而必须置于一种低级地位,诸如此类的无稽之谈。

让我们抛弃所有这一类的东西,让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团结如一人,直到我们能够再一次站起来宣布,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两个月后的9月18日,在南方查尔斯顿——蓄奴主义的大本营,林肯发表演说:

我必须说,我不是,也从来没有,主张以任何方式实行白人和黑人种族的社会及政治平等:

我不是,也从来没有,主张让黑人也有选举权,也能当陪审员,也能担任公职,也能和白人通婚。

——林达《扫起落叶好过冬》

(1)根据材料,概括林肯对种族问题的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不同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当选总统后做出的选择,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7分)

解析:

(1)问的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让我们抛弃不同人种之说,不同种族之说……所有的人生而平等”得出种族平等;根据材料“我不是,也从来没有,主张让黑人也有选举权,也能当陪审员,也能担任公职,也能和白人通婚”得出不反对种族歧视。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在芝加哥——北方废奴主义的大本营,林肯发表演讲……所有的人生而平等……在南方查尔斯顿——蓄奴主义的大本营,林肯发表演说:

我必须说,我不是,也从来没有,主张以任何方式实行白人和黑人种族的社会及政治平等”得出林肯针对南北方不同选民发表言论;南北方因奴隶制存废问题矛盾激化。

(2)问的第一小问选择,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做答即可:

努力实践种族平等的主张。

第二小问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从林肯领导南北战争、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南方叛乱诸州的奴隶制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答案:

(1)两种观点:

种族平等和不反对种族歧视。

原因:

南北方因奴隶制存废问题矛盾激化;林肯针对南北方不同选民发表言论。

(2)选择:

努力实践种族平等的主张。

史实:

他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南方叛乱诸州的奴隶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