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地理第四章检测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225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地理第四章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地理第四章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地理第四章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地理第四章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地理第四章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地理第四章检测题.docx

《高一上学期地理第四章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地理第四章检测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地理第四章检测题.docx

高一上学期地理第四章检测题

2018-2019高一上学期地理第四章检测题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四地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太平洋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第1题,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一般来说地表越高的地方地壳厚度越大。

青藏高原地势最高,地壳厚度最大。

【答案】1.A

2.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

这一过程将使岩石()

A.有化石沉积B.岩性更致密

C.有气孔出现D.有层理构造

【解析】第2题,大理岩为变质岩,是由石灰岩高温高压环境下变质而成的,该岩石岩性致密,密度较大,具有片理构造。

故选B。

【答案】2.B

2016年2月墨西哥某条河流的其中一段河水竞在一夜间突然消失,导致当地1万多居民失去水源。

当地居民指出晚上曾听到巨响,没想到隔天早上村庄旁的整段河流都消失了,事后发现是因为河床出现的大裂缝造成。

读图,回答3~4题。

3.材料中的情形最可能出现的地形区是()

A.火山地形B.岩溶地形C.冰川地形D.风成地形

4.上述地区的岩石,其所属类型对应于“地壳物质循环简图”(a~d代表岩浆和三大类岩石)中的()

A.aB.bC.cD.d

【解析】第3题,材料中的情形最可能出现的地形区是岩溶地形,容易被流水侵蚀、溶蚀,形成地下河,导致地表河流消失,B对。

火山地形以岩浆岩为主,不易被侵蚀,A错。

墨西哥位于热带,没有冰川地形区分布,C错。

风成地形区气候干旱,河流少,可能性小,D错。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岩溶地区的岩石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根据箭头方向,在“地壳物质循环简图”中,变质作用形成的d是变质岩,D错。

变质岩与沉积岩可以相互转化,c是沉积岩。

其所属类型对应图中的岩石是c,C对。

a是岩浆,b是岩浆岩,A、B错。

【答案】3.B4.C

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

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

下图为游客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

据此完成5~6题。

5.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A.溶洞塌陷B.板块挤压C.火山活动D.冰川侵蚀

6.下列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浮石”中能够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C.“浮石”空隙来自外力侵蚀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解析】第5题,从图上可以看到,长白山天池位于山顶,形成源于火山活动,是火山喷发后,岩浆凝固,火山口淤塞,积水形成的火口湖,C对。

周围岩石是喷出岩,形成溶洞的是石灰岩,A错。

板块挤压形成褶皱构造,冰川侵蚀形成角峰,不形成火口湖,B、D错。

第6题,“浮石”是玄武岩,是岩浆冷凝形成,其中没有动植物化石,A错。

“浮石”属于岩浆岩,大理岩是沉积岩,岩性不同,B错。

“浮石”空隙是岩浆中气体外溢时凝固形成的,C错。

“浮石”源于岩浆喷发,D对。

【答案】5.C6.D

下图为板块边界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甲地的宏观地形是()

A.海岭B.海沟C.地堑D.裂谷

8.下列板块边界,最符合图意的是()

A.欧亚和美洲板块B.欧亚和太平洋板块

C.非洲和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和美洲板块

【解析】第7题,甲处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交界带上,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形成的海沟;海岭是海底火山;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岩层下降形成的凹陷带;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凹陷带。

选B正确。

第8题,图示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大陆地壳被抬升形成山地;欧亚和美洲板块之间是陆上山脉和海岭,与图不符;欧亚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形成的是岛弧链,与图示不符;非洲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是海岭,与图不符;南极洲和美洲板块之间是安第斯山,与图示相符。

选D正确。

【答案】7.B8.D

近年来南海地区风波不断,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地区,为了维护主权,我国设立了三沙市,并进一步加大对南海地区的资源勘探开发。

读三沙市海上油气田地质构造及开采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中海上油田所在的位置属下列哪种地质构造()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

10.③②①层可能储存的物质分别是()

A.天然气、水、石油B.水、石油、天然气

C.石油、天然气、水D.天然气、石油、水

【解析】第9题,图中海上油田所在的位置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对。

向斜是储水构造,B错。

地垒、地堑是断层构造,岩层有明显的错动和位移,C、D错。

第10题,根据物质的密度,天然气最轻,位于最上层。

水最重,位于最下层。

③②①层可能储存的物质分别是天然气、石油、水,D对。

A、B、C错。

【答案】9.A10.D

`下图为宁夏平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宁夏平原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是()

A.堆积作用B.地壳运动C.侵蚀作用D.变质作用

12.贺兰山从成因看属于()

A.褶皱山B.火山C.断块山D.无法判断

【解析】第11题,图中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宁夏平原岩层相对下陷,是断层构造中的地堑,宁夏平原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是地壳运动,B对。

形成地堑构造后,再有堆积作用,形成宁夏平原地貌,不是地质构造成因,A错。

侵蚀作用、变质作用不是地堑构造的成因,C、D错。

第12题,贺兰山岩层有明显错动位移,贺兰山是断层相对抬升部分,从成因看属于断块山,C对。

不能体现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的特点,不是褶皱山,A错。

没有岩浆喷发现象,不是火山活动,B错。

D错。

【答案】11.B12.C

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

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

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

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

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

D.6月21日~26日风向发生变化

14.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A.向东B.向西C.向南D.向北

【解析】第13题,图示中每日的第一个图例表示沙丘顶,沙丘顶的高度呈波动变化,A错。

6月11日沙丘东坡是正值,风积为主,是背风坡,B错。

6月26日沙丘西坡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C错。

6月21日~26日风蚀、风积的坡向相反,说明风向发生变化,D对。

第14题,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东坡是正值,风积为主,是背风坡,说明移动趋势是向东,A对。

西坡是迎风坡,B、C、D错。

【答案】13.D14.A

伯利兹蓝洞的形成主要与海平面变化和近岸存在大片石灰岩区域有关,其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后期由海水涌入形成。

下图示意伯利兹蓝洞的景观,据此完成15~16题。

15.伯利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C.地壳下沉D.火山喷发

16.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初期,全球()

A.生物多样性减少B.地壳运动更为活跃

C.陆地面积从小变大D.气温由低到高

【解析】第15题,根据材料,在冰川时期,海平面低,近岸地区存在大片的石灰岩地区。

后海水涌入形成伯利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B对。

冰川侵蚀不是主要作用,A错。

与地壳下沉、火山喷发无关,C、D错。

第16题,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初期,是由冰川时期开始,海平面低,后海平面升高,全球气温由低到高,D对。

生物多样性由少到多,A错。

冰川时间气温低,应与地壳运动弱相关,B错。

随着蓝洞形成,陆地面积从大变小,C错。

【答案】15.B16.D

“江南第一沙漠”厚田沙漠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附近,东临赣江,是赣江古河床的一部分,近几十年来,为防止沙漠南移扩大,当地植树治沙,取得了良好效果。

下图为赣江局部河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当河岸线位于实线位置时,甲、乙、丙、丁四处附近河水较深的是()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

18.厚田沙漠可能位于图中的()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解析】第17题,结合河道形态和河流流向可知,甲和丁处为河流凹岸,乙河丙处为河流凸岸。

凹岸以侵蚀为主,河水较深;凸岸以堆积为主河水较浅。

所以河水较深的甲、丁,B选项正确。

第18题,结合题干可知厚田沙漠是赣江古河床的一部分,应该是河流泥沙沉积形成的。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丙处为河流凸岸,河岸线的实线和虚线位置距离远,说明此处河水浅坡度缓,泥沙沉积最丰富。

当河水水位降低时,河床裸露,泥沙又在风力作用下继续在丙处堆积,因此厚田沙漠可能位于图中的丙处,C选项正确。

【答案】17.B18.C

河谷是指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

下图为河谷发育的各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①②B.④③②①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20.河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外力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侵蚀——搬运D.搬运——侵蚀——沉积

【解析】第19题,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

根据四图可以看出②位置最前,发育最早,接着为下切形成的“V”形,对应的为①;④下切最深,之后河水向河谷两侧侵蚀,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最后是河谷继续变宽,形成“U”形河谷,对应的为③。

故由早到晚的顺序为②①④③,故答案选D项。

第20题,河流在上游流速较快,主要以侵蚀为主,中游地区流速减缓,主要以物质的搬运为主,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缓,主要以沉积为主,故答案选A。

【答案】19.D20.A

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

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21~22题。

2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形B.气候

C.土壤D.生物

22.古代的居民点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是因为()

①地势较高,不易遭受洪水的威胁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③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利于农耕④便于搬迁和居住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第2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史前居民点布局在河流沿岸,说明聚落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为地形。

第22题,选居民点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不易遭受洪水的威胁;同时河流沿岸地区的地形、土壤和水源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答案】21.A22.B

下图为某地交通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23~24题。

23.关于图中交通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较低等级公路,②是高等级公路

B.甲、乙两地相对高度大

C.②公路单位距离造价低

D.①可能是城市干道

24.丁地最可能是()

A.山顶B.陡崖C.山谷D.鞍部

【解析】第23题,由图看出:

①公路多弯道,需要联系较多的居民点,为低级公路,不是城市干道;②公路以直达为主,为高级公路,A项正确。

②公路需要修建隧道,造价高。

第24题,①公路为较低等级公路,多沿等高线修建,所以判断出丁处最有可能为鞍部。

【答案】23.A24.D

25.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读下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

【解析】第25题,台湾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沿海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适宜修建铁路,而中部为台湾山脉,修筑铁路成本高、难度大,故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答案】25.A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道题,共50分。

26.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1)今天地表的各种岩石和地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判断图中岩石类型的名称:

甲、乙两类岩石同属于,丙类岩石是_____,丁类岩石是。

(2)写出三类岩石转化的地质作用方式的名称:

乙类岩石经_____转化为丙类岩石;甲类岩石形成地质作用是;乙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是___;三类岩石都可以通过作用形成新的岩浆。

(3)说明丙类岩石转化成为丁类岩石所经历的地质过程。

 

【解析】

(1)图中甲、乙两类岩石都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同属于岩浆岩,丙类岩石是变质岩,丁类岩石由沉积物形成,是沉积岩。

(2)三类岩石转化的地质作用方式,乙类岩石经变质作用转化为丙类岩石。

甲类岩石形成地质作用是岩浆上升,火山喷发形成,是喷出作用。

乙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岩浆上升,侵入地壳上部形成,是侵入作用。

三类岩石都可以通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

(3)丙类岩石是变质岩,因地壳上升和剥蚀作用而裸露地表,受外力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

然后经埋藏和固结成岩作用,最后形成丁类岩石-沉积岩。

【答案】

(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2)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喷出作用岩浆上升,侵入作用重熔再生

(3)丙类岩石因地壳上升和剥蚀作用而裸露地表,经(外力)风化。

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然后经埋藏和固结成岩作用,最后形成丁类岩石。

27.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图中a处在地质构造上是,在地形上是,形成原因是。

(2)图中b处在地质构造上是,判断依据是;在地形上是,形成原因是。

(3)图中c处的地质构造是,判断依据是。

该处由于常发育有沟谷和河流。

(4)a、b、c三处,常成为良好储油构造的是,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

【解析】

(1)图中a处岩层向下凹,在地质构造上是向斜,在地形上是山岭,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岩性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图中b处在地质构造上是背斜,判断依据是岩层向上拱起;在地形上是山岭,形成原因是岩层向上拱起,未被侵蚀,高于周围地区而成为山岭。

(3)图中c处的地质构造是断层,判断依据是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错动。

该处由于岩层较破碎,常发育有沟谷和河流。

(4)a、b、c三处,常成为良好储油构造的是b,背斜是良好储油构造。

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a,向斜是储水构造。

【答案】

(1)向斜山岭向斜槽部岩性较坚硬,不易被侵蚀

(2)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山岭岩层向上拱起,高于周围地区而成为山岭

(3)断层岩层断裂并发生错动岩层较破碎

(4)ba

28.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读新疆的景观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图示景观中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①吐鲁番盆地②天山山脉③雅丹地貌④沙丘地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按照地质构造,天山为________。

(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的形成原因。

 

(4)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简述其形成原因。

 

【答案】

(1)A

(2)褶皱

(3)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

其中,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4)岩层断裂下陷而成。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对于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源,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材料二刘东生被称为“黄土之父”。

他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其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中间的土壤发红,最下面的则含有大量鹅卵石。

(1)下图示意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该地区主要受______(填风向)的影响,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分别对应的图中字母是:

A________,B_____,C______。

(2)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大小从西北到东南的水平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存在鹅卵石,说明在形成黄土之前,此处最可能是()

A.荒漠B.草原C.森林D.河流

(4)下列与黄土高原形成类似的地貌是()

A.洪积扇B.沙丘C.三角洲D.溶洞

(5)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

为此,刘东生院士根据现代黄土高原的实际,建议中央考虑修改“植树种草”的提法。

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可能的是()。

A.蓄水植树种草B.植树造林C.退耕还林D.退耕还牧

【解析】

(1)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主要是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

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风势逐渐减弱,沉积物的颗粒越来越细,由此判断由A到B对应的分别为戈壁、沙漠、黄土。

(2)由上题分析可知,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风势逐渐减弱,沉积物的颗粒越来越细。

(3)鹅卵石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打磨作用形成的,因此该地发现鹅卵石,说明该地曾经有流水流经,故答案选D项。

(4)黄土高原属于风力的沉积地貌,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故B正确;洪积扇、三角洲、溶洞都属于流水地貌,A、C、D错误。

故答案选B项。

(5)黄土高原为沉积高原,因此,在黄土高原的地质历史时期,该地主要的主外力作用为风力的沉积作用;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因此地表形态的主导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

生态治理需要因地制宜,黄土高原位于季风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少,不适合高大乔木的生长,适合草类植被的生长,适合发展畜牧业,故答案选D项。

【答案】

(1)西北风戈壁沙漠黄土

(2)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3)D

(4)B

(5)风力沉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