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面试试讲真题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865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面试试讲真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面试试讲真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面试试讲真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面试试讲真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面试试讲真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面试试讲真题汇总.docx

《高中地理面试试讲真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面试试讲真题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面试试讲真题汇总.docx

高中地理面试试讲真题汇总

高中地理面试真题收集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考试目标:

高中

面试科目:

高中地理

题目名称: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详情:

1、题目: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2、内容: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是实施西气东输的重要原因之一。

能源资源是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我国区域能源资源赋存量与区域发展水平很不匹配,其中,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图5.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另一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我国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可吸入颗粒物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煤炭燃烧排入大气的粉尘是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是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可是,在矿物能源中具有清洁优势的天然气,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2.7%。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发展,我国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

(2)设置提问环节;

(3)有板书设计。

解析: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在PPT上给同学展示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同学仔细观察,回答矿产资源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进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西气东输线路

展示图片:

读西气东输路线图,思考西气东输经过地区。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展示图片:

读“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全国百分比图”,思考:

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不能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教师总结: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读图思考:

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图5.3探讨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②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教师讲解:

①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②开发利用现状。

(三)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

分小组讨论,完成课后活动3,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西气东输的意义。

【学科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改善长江三角洲及管道沿线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注意事项?

【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1)问题的梯度性

总结性问题、加深性问题和引入性问题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由理解、记忆到分析、创造的顺序进行设计。

(2)问题的趣味性

陈述具体的问题之前,需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可以是地图、实验、故事、生活实例等。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考试目标:

高中

面试科目:

高中地理

题目名称: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详情:

1、题目: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内容: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从1800-2000年,世界人口增长了5倍多,其中世界城市人口增长了56倍,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图2.18)。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9),这条曲线符合城市化一般发展的实际。

3、基本要求:

(1)条理清晰地描述世界城市化进程;

(2)有适当板书;

(3)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解析:

高中地理《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

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二)新课教学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展示图片: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1)城市化的发生是在什么时期开始的?

(2)城市化的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长了的“S”形态。

2、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展示图片: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展示材料: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资料”

资料:

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问题探究:

结合上述图片和材料,探究如下两个问题: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从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张趋势和常见问题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教师总结: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展示图片:

对照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2.13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

问题引导:

思考: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那一阶段?

(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教师总结:

(三)课后作业

全班各自然组依次为空气污染调查组、水污染调查组、噪声污染调查组、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组、光污染调查组、交通组、住房组、人口组、就业组、社会秩序组,调查武汉市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

(1)网络搜集或走访调查。

(2)图文资料真实,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学生形象。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在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并存?

【学科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方面的内部差异性比发达国家大得多,突出表现在“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并存。

“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也可能并存于一个国家。

例如印度,从总体上看,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属于“滞后”型,但具体到某个城市,例如孟买、加尔各答等,则又呈现“过度城市化”的特点,主要是人口向极少数大城市集中造成的。

2、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什么特征?

【学科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1、教学重点

教材的重点是指与教学目标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

往往是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原理性、成因性、规律性知识,具有理论性和概括性强的特点。

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促进知识迁移,是学习其他地理知识的基础。

2、教学难点

教材的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知识阻碍的知识点,即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

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知识综合性强,学生知识总量储备不足。

例如:

“农业、工业和交通区位的选择”等。

(2)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做基础。

例如: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等背景知识作基础。

(3)有的地理知识相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抽象。

例如:

“四季星空、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拉尼娜现象”等。

(4)学生容易误解、混淆相似或相近的知识内容。

例如:

“时区与区时、矿物与矿产、北京时间与北京的时间”等。

一般而言,每一章或节都有重点,每一课题、每一节课都有重点。

对于不同的课题,有时候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重合关系;有时候是分散关系;也有的课题只有重点没有难点。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热力环流》

考试目标:

高中

面试科目:

高中地理

题目名称:

《热力环流》

详情:

1、题目:

《热力环流》

2、内容:

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匀,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活动:

请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

材料:

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高40厘米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成因类似于上面的实验。

如图2.3所示,当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图a)。

如果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则A地近地面空气就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的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图b)。

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图c)。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

例如:

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都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3、基本要求:

(1)如果教学期间需要其他辅助教学工具,进行演示即可;

(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请在10分钟之内完成试讲内容。

解析: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

给学生播放《军港之夜》。

让学生看看歌词里面有哪些问题。

进而导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实验感知

给学生展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

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

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

2、探究过程

①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

②学生展示交流。

③教师结合下列图示进行讲解:

a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

(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b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

(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

c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

(水平)

总结:

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3、具体体现——海陆风

热力环流在生活中具体体现非常多,比如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今天我们就以热力环流为例,和大家一起学习热力环流在咱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①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刚才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尝试着画出海陆风的示意图。

教师提示:

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

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②学生展示成果。

(学生可能只能画出一种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③教师归纳:

由于海陆比热容不一样,所以在白天的时候,陆地升温快,是一个热源,海洋升温慢,是一个冷源。

陆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受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响陆地,所以是海风。

同样,晚上的时候,海洋降温慢,是一个热源,空气是膨胀上升,陆地降温快,是一个冷源,空气是收缩下沉。

同样的道理,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在晚上的时候,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是陆风。

(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

“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这个歌词里面的问题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主要学了热力环流的过程和海陆风,下去之后给大家留两个任务问题:

任务一:

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同学,下去后搜集城市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城市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城市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任务二:

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同学,下去后搜集山谷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山谷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山谷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等压面图有什么阅读技巧吗?

【学科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结合下图说明阅读等压面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1)从等压面的定义看,PA’=PB’=1000hpa,PD’=PC’=500hpa。

(2)从气压的概念看,在空气柱L1、L2中,距离地面愈近,上方空气柱越长,则气压值越高,所以气压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则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气压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是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3)综合以上分析,A、B、C、D四点气压值的排序应为

,进而可知图示地区的大气环流流向为B→A→D→C。

(4)A点相对于B点、C点相对于D点来说都是低压区,其附近等压面向下凹陷;B、D两点为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起。

由此我们总结出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形状之间的关系是“凸高凹低”。

(5)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

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得出该地面温度较高的结论。

2、设计板书有哪些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地理板书的设计,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地理教材为依据,并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地理板书的生命,也是地理板书设计的根本原则。

地理板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科学性和形式结构的合理性两个方面。

①内容科学:

一方面是指以文字正确表达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要求脉络清晰、高度概括;另一方面,对于地理板书中各种文字、符号、图表要准确、精炼。

②形式科学:

结构合理、简明扼要、形象直观的板书。

(2)针对性原则

地理板书的设计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要抓住地理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做到详略有度、轻重有别、层次分明。

(3)启发性原则

一是板书的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二是板书的形式布局要有启发性。

(认真钻研和分析教材的内容实质及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框架,设计出结构合理、思路简洁、层次分明的板书,去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4)美感性

设计地理板书时要做到:

纲目层次清楚、内容准确无误、形式结构合理、文字工整流畅、符号清晰美观、布局匀称得体、文字大小适度、颜色搭配合适(可适当用彩色粉笔)等。

(5)完整性

一堂课上完,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完整的板图、板画、板书设计。

切忌边讲、边写、边画、边擦,讲完擦光,以免影响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地理知识。

3、阐述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解。

【学科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生活与地理关系密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下面,就以衣食住行等例来说明。

(1)服饰与地理

例如,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

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与各种皮革。

(2)饮食与地理

“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西南地区口味偏辣,江浙一带菜肴带甜,北方菜味浓重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偏鲜偏淡。

这和各地的气候与文化等因素有关。

(3)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以往林区的居民用原木造房子,草原上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考试目标:

高中

面试科目:

高中地理

题目名称: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详情:

1、题目: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2、内容: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形变,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

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

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岩棉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3、基本要求:

(1)利用地图进行授课;

(2)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3)要有学生犯错以及纠错环节;

(4)课堂评价多样性和有效性;

(5)讲清楚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

解析: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褶皱山》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褶皱山的自然风光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其形成原因,进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基本概念

问题:

(1)什么是褶皱?

褶皱是怎么形成的?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活动:

用自己的书演示一下褶皱的形成。

(2)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2、背斜、向斜

(1)背斜、向斜及其判断

问题:

①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些?

(背斜、向斜);②背斜和向斜的岩层是如何弯曲变形的?

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中间向两翼思考总结;背斜的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从上到下越来越老;背斜从中间向两翼由老到新,向斜从中间向两翼由新变老。

教师动画演示,并讲解: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褶曲,标出1-4个岩层,1-4代表岩层由老到新,在适当的位置画出一条水平线,穿过这四个岩层,沿着水平线比较得出:

背斜中间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向斜中间是新岩层,两翼是老岩层。

教师总结:

褶皱是岩层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连续性的移动和变形形成的。

在实际工作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

动画演示:

背斜和向斜形成地貌的动画过程。

(2)背斜、向斜形成的地貌及地形倒置

问题:

①背斜、向斜通常发育成怎样的地貌?

(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②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吗?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这就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

(三)巩固提高

展示教材P74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展示:

(1)甲是向斜,乙是背斜。

(2)甲地是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乙地是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选在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教师点拨:

背斜、向斜除了在修筑隧道方面有重要参考意义外,对其他的工程选址也具有重要影响,如石油、天然气埋藏区、采石场的位置、钻矿位置等。

(四)小结作业

收集背斜、向斜在其他工程选址上的应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有什么不同?

【学科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在形成原理上完全不一样: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丹霞地貌是水成的红色砂砾岩地貌.是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2、研究褶皱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何意义?

【学科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褶皱是由岩石中的各种面(如层面、面理等)的弯曲而显示的变形。

褶皱是地壳中一种最基本的构造型式,反映了地壳岩石发生了塑性变形。

褶皱的研究对于揭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褶皱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褶皱与许多矿产的形成和分布的关系极为密切;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商品谷物农业》

考试目标:

高中

面试科目:

高中地理

题目名称:

《商品谷物农业》

详情:

1、题目:

《商品谷物农业》

2、内容: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市场一般式国营的,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地区,一般具有如下区位条件。

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3、基本要求:

(1)要有板书;

(2)试讲十分钟左右;

(3)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解析:

高中地理《商品谷物农业》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及其特点,提问“农业地域类型除了季风水田农业外,还有哪些类型呢?

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呢?

”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商品谷物农业》。

(二)新课教学

1、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和主要的农作物(小麦和玉米)。

2、区位条件

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为例,探究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教师活动:

PPT展示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图,学生读图并小组讨论探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并小组汇报。

总结:

(1)自然因素: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气候:

夏季高温,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

水源:

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

交通便利(五大湖区和密西西比河的水运与铁路、公路交织);

市场:

市场广阔(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人口:

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土地租金低,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