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6次课教案zxf.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806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6次课教案zxf.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6次课教案zxf.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6次课教案zxf.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6次课教案zxf.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6次课教案zxf.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6次课教案zxf.docx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6次课教案zxf.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6次课教案zxf.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6次课教案zxf.docx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6次课教案zxf

课题名称

第二编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第五章小学生智能辅导

课次

第(6)次课

课时

2

课型

理论(√);实验();实习();、实务();习题课();讨论();

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小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情感和意志辅导的意义和特点,能够编写辅导措施案例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小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情感和智能特点和辅导方法,编写案例的水平能力不易短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练习。

 

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设计

 

[第1学时]第六节小学生思维能力辅导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

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

人们通过思维,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小学生的思维是其智力的核心部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其智力发展的标志和缩影。

发展小学生的智力,主要应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

如果教育得当,训练得法,这一转折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渐增多,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

例如,对于儿童熟悉的学科、难度小的任务,儿童思维中抽象的成分较多,抽象的水平较高;而对于儿童不熟悉的学科、难度大的任务,儿童思维中的具体成分就较多。

(三)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

而中高年级小学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的能力有了提高,能说出自己解题时的想法,能弄清自己为何出错,这表明他们思维的自觉性有了发展。

(四)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初步逻辑思维、经验逻辑思维、理论逻辑思维(包括辩证逻辑思维)三个阶段。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逻辑思维,但却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并具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

研究表明:

小学儿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整个小学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尚不高,属初级阶段。

三小学生思维能力辅导措施及案例

一、发展小学生的言语

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

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在言语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小学生掌握词汇、概念,训练小学生言语表达的规范性,给小学生提供充分的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表达与练习的机会,从而训练小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如,要求小学生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坚持写日记、加强作文训练等来提高小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等。

此外,引导小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参加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举办班报、黑板报、壁报等活动,可以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词汇,促进小学生正确地理解词意,学会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经验

思维是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高级认识活动。

思维的全部材料来自于感性经验。

因此,要发展小学生的思维,首先要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经验。

帮助小学生掌握丰富的、生动的感性知识是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去全面观察、深刻分析,积累思维的材料。

同时,要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抽象的思维,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培养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学生才会积极地思考,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

教师要善于把小学生置于有趣的和能激发好奇心的情境中,引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

例如,每节课教师留出一段时间让小学生练习、提问题、谈看法,鼓励小学生发表各种见解。

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又可以培养小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的习惯,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体现了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能的差异。

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

1.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

要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迅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可通过抓他们计算的正确率,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抢答来进行。

对中高年级小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在数学运算中既做到正确,又做到迅速。

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给他们一些要领和方法。

2.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要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方面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可利用数学应用题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如引导小学生认识数量关系,重视一题多解的训练等。

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科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3.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揭露其根源的思维品质。

要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重点应放在概括能力上。

在此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命题(判断)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另一方面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逐步使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条理化。

4.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要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一是要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把独立思考的要求作为学习常规加以训练;二是要在小学生中提倡解决问题的新颖性,让他们善于挖掘解决问题的各种新方法;三是要鼓励小学生通过自编应用题以及有选择的观察、设计来提高自己思维独特性的水平。

5.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

要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一方面要培养小学生善于对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条件进行分析,对提出的假设和思维的结果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策略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不盲从。

小学生思维能力辅导案例一

辅导题目一次有趣的活动

主题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由发散思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造力,其中一个行为特征是独特性,即对问题能提出独特、新颖的见解。

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标新立异”就是这个意思。

就是当看到、听到或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尽可能赋予它们以新的性质,尽可能地设法逾越已有的看法、观点、结论,做到与众不同,具有独特性。

目的要求通过训练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来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前准备选例。

辅导方法讲解法、讨论法、训练法。

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给大家讲故事,随后板书“一次有趣的活动”。

一天下午,亚娟她们班搞了一次“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活动。

同学们可新奇了!

亚娟是活动主持人,她心里又高兴,又紧张。

叮零零……上课铃响了,活动开始。

她走到讲台前,笑盈盈地看了看大家,润了润嗓子说:

“同学们,今天我们搞这个活动,主要是要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一比谁会动脑筋。

好,下面我出第一道题:

某人说,他在合适的一天,能在河面上走十分钟而不沉入水里,你们猜,他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这时,同学们有的紧锁双眉思索着,有的高高地举着手,好像自己肯定能答对似的。

急性子的陈伟站了起来,说:

“这个人坐在船上,所以他能在河面上走十分钟。

”亚娟笑了,对他说:

“这个人在河面上走,不坐船。

”陈伟听了,吐了吐舌头,坐下了。

随后,亚娟又叫了几个同学回答,他们都没答对。

就在这时,张红站了起来,她说:

“这个人在结了冰的河面上走,所以他能走十分钟。

”“对。

”亚娟笑呵呵地向同学们宣布。

同学们一阵鼓掌,张红高兴极了。

一道道思维题在欢乐的气氛中解开了。

时间过得真快,活动结束了。

大家都说:

“亚娟,以后多搞几次这样有趣的活动吧!

2.课堂讨论。

(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2)你觉得这种活动有趣吗?

你喜欢这种活动吗?

为什么?

(3)你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

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

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救小孩?

3.课堂操作。

(1)一天,一位司机师傅开着一辆装满货物的卡车。

在行车途中,车被卡在一座桥梁下过不去了,他下车一看,只差1.5厘米过不去,卡车上的货物又没法移动,这可怎么办?

你能帮司机师傅一把吗?

(2)有人不拔开瓶塞就可以喝到饮料,你能做到吗?

(注意,不能将瓶子弄破)

(3)在荒无人迹的河边停着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只能容纳一个人。

有两个人同时来到河边,两个人都乘这只船过了河,请问他们是怎样过河的?

(4)分别说出下列物品的用途(注意实用性),举例说明,越多越好。

①水②汽车轮胎③桌子④电吹风⑤糖⑥电话⑦手帕⑧刷子

总结和建议

1.要摆脱习惯性思维,应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要掌握有关求异思维的知识,并积极自觉地进行相应的训练。

3.增强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课外作业

1.篮子里有4个苹果,由4个小孩均分,分到最后,篮子里还有一个苹果。

他们是怎样分的?

2.请对“毛衣”的用途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

第七节小学生创造力辅导

一、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

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步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大量的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来掌握概念,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这些大大促进了儿童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儿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

这一切使得儿童在心理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小学生心理诸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影响着他们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和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两个方面。

(一)想象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儿童入学后,想象的创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再造想象占很大比例,随着经验的逐步丰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想象的创造成分也随之增加,想象的内容也更细致、丰富,并且能在词的水平上进行生动和形象的联想,初步具有了创造想象的能力。

有人在研究小学生作文中想象能力的发展中发现,一、二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必须以具体形象作为支柱,谈不上什么创造;三、四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以真实为主,适当地加工修饰,有创造想象的因素;五、六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创造力。

(二)思维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初步的完善和发展。

随着小学生思维的整体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在不断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有人根据对创造性水平较高的小学生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有如下特点。

(1)思维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85%的小学生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受到成人的帮助,但每篇小论文都凝聚着他们独立思维的智慧。

(2)思维的深刻性与肤浅性的矛盾。

小学生的思维还十分肤浅,但思维深刻性在创造活动中也时有体现。

(3)思维的流畅性与滞涩性的矛盾。

小学生联想自然、想象活泼,往往导致新的发现。

但在创造活动中,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思维方法的单一、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也常有思路中断或进展缓慢的滞涩现象。

(4)思维的发散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发散思维与单一思维在小学儿童的活动中往往此起彼伏,有时思路较广,有时钻人死胡同,很难自拔。

(5)思维的能动性与不随意性的矛盾。

一方面他们都能使思维始终指向于明确的创造对象和研究主题;另一方面,他们还不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创造活动,不随意思维、被动思维的惰性仍占有较大的成分。

(三)创造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一个受各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一致发现,小学生的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地前进。

其进程为:

小学一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的状态;小学四年级不再上升或略有下降;小学五年级又回复上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再次出现不再上升或有所下降的趋势。

三小学生创造力辅导措施

一、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人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潜力,做到有所创造。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除少数智力发展较差者外,大多数中等智力水平的人都具有创造力。

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具备创造性的,并且童年期的创造力对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教学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现成的结论。

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和尝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开展争论,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要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单纯的知识获得走向包括创新意识在内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创造力。

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科特点和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为了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学习,托兰斯等提出了有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的诸种方式:

(1)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的可能;

(2)让学生自编故事,自设问题,并自行想象、解决,给其锻炼思维的机会;(3)让儿童大胆提问,不仅向教师提问,而且要鼓励儿童的互问互答,激发儿童对问题的主动探索并且给其表现和交流的机会,以达到彼此激发的目的。

二、尊重儿童个性,培养创造人格

创造性儿童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也是其创造性的一种表现。

亨特(Hunt)的有关研究表明,创造性儿童有三大个性特征。

(1)活跃。

他们活泼乐观,热情坦率,富于探索精神,自信心强,有时甚至过于自信。

(2)独立性强。

他们善于独立行事,敢于弃旧图新,且对独立有强烈的需要;有时这种独立性也表现为对教师的统一要求缺乏热情,行为不大合群等。

(3)情感丰富。

他们兴趣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创造充满热情,争强好胜,但有时又因精力过剩而表现出顽皮、淘气等行为特征。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磊爱护儿童的创造热情,尊重和培养他们的首创精神。

要培养他们的坚持性、自信心、大胆、灵活、自主、富有责任感,要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富于想象、勤于思考、兴趣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冒险、愿意尝试、不怕困难等创造个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性思维成分中,发散思维是最重要的成分,其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对于创造活动来说是极为关键的。

发散思维的训练更多地应结合教学来进行,如语文中词的联想、数学中的不同演算方法、自然课中物品的新用途等。

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另一重要途径。

与直觉思维有关的主要因素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的积极活动。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

(1)引导小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

(2)鼓励小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猜想、应急性回答,并提出各种怪问题或不合常规的设想等;(3)充分利用原型启发、类比和逆向思维等,使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新观念、新设想、新闪念;(4)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已有定论的知识经验,也应对某些尚未定论的难题提出假设,敢于猜想,为学生作出运用直觉思维的示范。

四、教给小学生基本的创造技法

1.检查提问法

检查提问法在诸多的创造技法中堪称“创造发明之母”,它又称检查表法或检查单法。

检查提问法就是要求个体遇到问题时,能对相关事物的要素进行分解然后再组合,以实现设定的目标。

检查提问法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如以原有东西为基础添加某些因素的添加法,即“加一加”;在原有东西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扩大法,即“扩一扩”;还有“缩一缩”“减一减”“改一改”“反一反”“代一代”“移一移”“搬一搬”等。

例如,“橡皮头铅笔:

铅笔+橡皮”“可视电话=电视+电话”等,使用的是“加一加”的技法;而创造多孔电源插座及把一般的望远镜改造成又长又大的天文望远镜等使用的是“扩一扩”的技法。

2.类比模拟法

类比模拟法就是用创造的客体与某一类事物进行对照,从而获得有益启发的方法。

从丝茅草到锯子,从水开到蒸汽机,从袋鼠到母子雨披,都属此类。

3.缺点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指通过发现现有事物的缺陷,把各种缺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提出改革或革新的一种技法。

4.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法指从人们的愿望出发提出许多构想,产生出实用的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技法。

例如,学生使用的铅笔最初是木制的,这种铅笔需要用小刀削,这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和家长希望有更方便的铅笔,于是就出现了自动铅笔,同时出现了转笔刀等,满足了小学生和家长的愿望。

创造发明的技法还有很多,如逆向发明法、组合发明法、智力激励法、信息交合法、设问创造法、多路思维法、立体思维法、移植发明法等。

最基本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面对问题要敢想、大胆地想,去设法解决问题。

五、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儿童的实践活动对其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非常重要。

实践活动的内容很丰富,有学习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工艺活动、劳动性活动、社会性活动等。

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等。

教师应为儿童的创造性活动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的潜能,发展创造力。

林崇德对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他发现,数学概念学习中的变换学习方式、多向比较、利用表象联想,计算学习中的一题多解、简化环节、简便运算、计算过程形象化、发展估算能力,初级几何学习中的注重观察、动手操作、运用联想、多求变化、知识活用,应用题学习中的全面感知和直觉思维、发现条件和找出关键、运用比较和克服定势、补充练习、拼拆练习、扩缩练习、一题多变练习、一题多解、自编应用题等,不仅对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极为有利,而且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许多在科学上特别是数学上有创造成就的专家,他们的创造力往往与他们童年时代在数学学习中注重上述训练是分不开的。

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主要是观察自然事物,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其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疑难问题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小学自然课在内容上涉及到自然界中许多十分有趣的现象;并采取丰富多彩的实验方法,因而容易激起儿童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开阔他们的思路,所以小学自然课学习为儿童的创造力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但要发挥这些有利条件,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此外,学校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兴趣与爱好,联系课堂教学,成立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小组,鼓励和帮助小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

教师在小组活动中可以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小学生创造力辅导案例一辅导题目组合出新招

主题分析组合法是一种发明创造的有效方法,是把几种事物的属性、特征或部分,依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一种新事物的创造方法。

通过这种组合,人们创造了许多童话、神话中的形象,也创造发明出许许多多的新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目的要求让小学生掌握组合法,培养其创造力。

课前准备选例。

辅导方法讲解法、训练法、讨论法。

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用过或见过那种铅笔后端带橡皮的铅笔,可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画家海曼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在绘画时,经常把橡皮随处放,由于他放橡皮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想用时却不知道在哪里,甚至无法找到。

无奈,他只好将橡皮拴在铅笔后端,这样一来,只要手中握着铅笔便不会找不到橡皮,什么时候都有橡皮可使用。

有一天,海曼的朋友去拜访他。

这个朋友看到拴有橡皮的铅笔,于是他就把橡皮和铅笔固定在一起,设计了带橡皮的铅笔,并申请了专利。

”(教师板书“组合出新招”)

2.课堂讨论。

(1)海曼把橡皮和铅笔拴在一起,但没有发明出橡皮铅笔,而他的朋友却做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2)海曼的朋友是通过什么方法发明了带橡皮的铅笔?

(3)你从橡皮铅笔的发明中受到什么启发?

(4)你还能举出多少种通过组合而发明的物品?

3.课堂操作。

(1)这里有两个圆、两个三角形和两条直线,它们大小和长短不同,请你用它们组成一些有意义的图形,看看你最多能组成多少个图形。

(2)请你用六个正三角形拼出十种面积相等、形状不同的图形。

(3)请大家想一想,音乐可以跟哪些东西组合而变成另一种产品?

(4)请同学们利用下面事物中的两个事物,进行强制联想,构想出一些新事物。

①钢笔②计时器③铲子④沙子⑤电池⑥橡皮筋⑦斧头

总结和建议

1.要学习和掌握组合法。

2.试举出由组合法创造发明的物品,越多越好,通过举例加深我们对组合法的认识,并从中受到启发,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课外作业

1.将下列物品两两组合,会产生什么新物品呢?

(1)圆规

(2)吸盘(3)钢笔(4)文具盒(5)橡皮擦(6)三角板

2.请你在课余时间,把几个日用晶组合起来,看看可以变成多少样不同的东西。

小学生创造力辅导案例二辅导题目叶子和锯

主题分析用其他事物引起联想而得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称为启发。

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为原型。

日常用品、自然现象、机器、文字描述等都可以成为创造活动的原型。

某一事物能否起原型作用,主要取决于事物本身的特点与所创造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即某些共同点。

例如,我国古代工匠鲁班发明了锯,就是受到丝茅草叶子边缘的细齿划破手指的启发;瓦特发明蒸汽机,也是受到蒸汽顶起壶盖的启发。

通过鲁班造锯这一故事,启发学生懂得利用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创造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目的要求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选例,录音机。

辅导方法讲解法、训练法、讨论法。

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子’和‘锯’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放录音,随后板书“叶子和锯”)

鲁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一个木匠。

有一天,他到山上去伐木头,用来盖房子。

那时候还没有锯,伐木只能用斧头砍,真是既费力气又费时间。

鲁班砍啊砍,砍累了,就想找个地方休息。

他看见不远处的草丛中有块石头,就过去搬,好坐在上面。

当他的手往草丛里伸的时候,突然感觉手被什么东西割了一下。

一看,原来是一片叶子把他的手划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