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4479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docx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docx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做好铜陵城市区洪涝、山洪、台风等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和《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铜陵市城市防洪规划》、《铜陵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铜陵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区(主要包括:

铜官山区、狮子山区、市郊区近郊地区、铜陵县城关地区和西联圩、新城区)内洪水(含江河洪水和山洪)、暴雨涝渍、台风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 工作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2 城市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铜陵市属安徽省直辖市,地处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位于东经117°42′-118°10′,北纬30°45′-31°08′之间,北距省会合肥市约140公里,东距下游芜湖市约80公里,西距上游安庆市在100公里左右。

铜陵市东与繁昌、南陵两县毗邻,西与枞阳县、北与无为县隔江相望,西南与贵池市以青通河为界。

全市辖三区(铜官山区、狮子山区和郊区)、一县(铜陵县),全市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43平方公里;全市耕地面积23738公顷,总人口72.2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2.76万人,铜陵县人口29.46万人;全市非农业人口39.67万人,农业人口32.55万人。

  2.1.2 地形地貌

  铜陵市紧临长江,地形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地势起伏不平。

境内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错,呈北东向展布,海拔多在300-500米;中部丘陵岗地起伏,也呈北向东展布,海拔100-350米左右;北部平原,地势低下;西北部濒临长江,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的河漫滩及沙洲,地面高程小于海拔15米,大部分为8-10米,水网密布,河沟纵横。

  在地貌上,铜陵市属沿江丘陵平原区,境内有平原、丘陵、阶地、低山等多种地貌形态。

北部沿江以冲积平原和剥蚀丘地貌为主,呈狭长状分布,地势较为平坦,多圩区、湖泊,地面坡降小于1/5000,最宽处可达4公里,最窄处仅数百米。

高程一般8.0-9.0米(吴淞标高,下同)相对高差1.0-2.0米;中部以丘陵为主,为二级阶地地貌,冲沟发育,地势起伏,地面高程一般为20-50米,相对高差10-15米;南部属群山环抱的浅山区,山脉系黄山山脉末端,最高为铜官山,海拔495米,地面高程一般为100-200米,相对高差50-100米,山坡倾斜率为45度-70度。

  城市主城区紧靠长江,依山滨江含湖。

城市沿江为条带状冲积平原,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约宽1-2公里,地面高程一般为10-12米,诸多大中型企业分布于此;主要商业区高程一般在15米左右。

城区江堤沿江岸修建,堤外滩地宽度一般仅20-30米。

  2.1.3 地质构造

  铜陵市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区,是震旦纪以来的坳陷区,沿江拱断褶带,沉积震旦纪至三迭纪地层,凹断褶束分布于安庆、铜陵、芜湖一线的长江两岸,凹断带束内除发育与褶皱伴生的断层外,燕山期形成的北东、南北及北东东向断层也很发育。

铜陵地区走向45度的S型构造发育,晚第三纪,本地区处于相对上升阶段,河流下切,长江两岸形成阶地,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成本地区的圩区及一级阶地地层。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本地区位于华南地震区,扬州-铜陵地震带西段附近,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但震级烈度较低,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1.4 气象

  铜陵市地处中纬地带,位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受东亚大气环流影响,具有降水季节性强,雨量丰沛且集中,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季风显著等特点。

  据铜陵市气象站资料统计,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75.8,汛期(5-9月)为795.3,占年降水总量的57.8%。

降水年际分配不均匀,建国以来,最大年降水量2573.7(1983年),最小降水量768.5(1978年),年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2.8倍。

最大一日降水量为274.4(1999年6月27日)。

  本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17,其年际和年内分配变化较大。

最大年蒸发量为1897.5(1966年),最小年蒸发量1353.5(1977年)。

一年中以7月份最大,平均237.8;1月份最少,平均为52.1。

  本区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40.2℃(1959年8月23日),最低气温-11.9℃(1969年2月6日);年内温度以7月份最高,平均为28.8℃,最低气温为1月,平均为2.7℃。

全区年平均湿度为78%。

  境内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47天,无霜期年际变化较大,最短期212天(1966年),最长期276天(1960年)。

境内平均初霜日为11月17日,平均终霜日为3月13日。

由于冷空气进退的早迟和强度不同,初、终霜期年际变化很大。

最早初霜期为10月27日(1958年),最迟初霜期为12月2日(1957年)两者相差55天。

最早终霜期为2月22日(1975年),最迟终霜日为4月3日(1962年)。

本区日照季节性变化显著,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2050小时。

年日照最多的年份为2304小时(1978年),最少的年份为1629小时(1977年)。

  本区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两季多偏东风。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年平均风速1.9-2.8,最大风速24(1968年3月4日)

  2.1.5 水文特征

  

(1)水文特性

  铜陵市地处长江下游河段,汛期为5-9月份。

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区内江河水位、流量、水量的变化均明显呈现出丰、枯交替的周期性变化。

  铜陵长江河段最低水位一般在1-2月份,3-4月份水位逐渐回升,6-9月份为长江流域多雨季节,水位暴涨,最高洪水位一般发生在7-8月份。

年内最小流量一般出现在1月份,最大流量最早发生在5月,最迟发生在9月。

据大通水文站资料,历年实测最高洪水位为16.64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92600m3(1954年8月1日)。

多年平均枯水位为3.89米,多年平均流量28800m3。

历年最低水位为3.14米,最小流量为4620m3(1979年1月31日)。

多年平均径流量8939亿立方米。

  本地区暴雨出现时间一般在5-9月。

6-7月多为涡切变型暴雨,8-9月多台风型暴雨。

洪水的季节特点和时空分布与暴雨一致。

  长江干流横港、坝埂头站典型年防汛特征:

据实测资料分析,1954年横港水位推算最高水位16.32米,坝埂头水位站实测最高洪水位15.12米(8月1日),为建国第一高水位;1998年横港水位站实测最高洪水位15.83米(8月3日),坝埂头水位站实测最高洪水位14.74米(8月3日),为建国第二高水位;1999年横港水位站实测最高洪水位15.45米(7月23日),坝埂头水位站为14.35米(7月22日),为建国第三高水位。

  

(2)铜陵长江防汛“三线”水位:

  ①设防水位:

横港站12.5米,坝埂头站11.5米。

  ②警戒水位:

横港站14.0米,坝埂头站13.0米。

  ③保证水位:

城区江堤(含城关江堤)为横港水位16.71米(1954年型长江洪水);西联圩为坝埂头水位15.12米(1954年实测值);其它为堤顶以下1.0米。

  2.1.6 河流

  

(1)长江干流环绕铜陵市西北部,境内长江河道全长59.9公里(从羊山矶至荻港河口),该河段典型的多分汊河段,具有相间的平面形态,上下两端为窄深式单一河道,中间为多汊河道。

  

(2)铜陵市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浒河(荻港河)、顺安河和青通河。

河流与地形走向一致,均自南向北注入长江。

  顺安河是铜陵县境内西联圩与东联圩的界河,全长38.7公里,流域面积460平方公里。

该河发源于青阳、铜陵两县交界的天门山北麓,由南向北,经天门、顺安镇等地,出山丘区,入圩畈区。

右侧有源于南陵县境尖山的新桥河,经铜陵县境的盛冲水库、凤凰山、矶山头、湖城涧等地,在钱村与顺安河汇合,钱村以下北流;左侧有源于铜官山和青石山的东西湖,经凤心闸,出钟仓闸,与顺安河汇合后再北流,至西联乡北埂王入江。

  黄浒河为铜陵县与繁昌县的界河,全长50.0公里(流经铜陵14公里),流域面积377.8平方公里,其中铜陵境内流域面积172平方公里。

该河发源于南陵县境内的韭菜崖(海拔489.8米),由南向北,经铜陵县境的原金榔和繁昌县的赤沙、黄浒镇等地,出山丘区,入圩畈区,与左侧源于铜陵县境内牡丹山、钟鸣等地的钟鸣河汇合于余村。

余村以下北流,经工商殿、唐家湾,在工家渡汇入荻港河,后经荻港河直排入江。

  青通河为铜陵与贵池、青阳三县的界河,发源于青阳县九华山东麓的岔泉岭(海拔1117米),流域面积1240平方公里,其中铜陵境内97.5平方公里。

河流经青阳、童埠十八索,大同圩及铜陵白荡湖于大通镇入江。

  (3)城区主要河流有黑砂河,主要湖泊有狼尾湖、天井湖、桂家湖、荷花塘。

黑砂河发源于铜官山,横穿市区,全长7.06公里,集水面积15.2平方公里,是市区主要排水渠道,洪水、污水经黑砂河闸排入长江。

狼尾湖位于金山路西侧,原有水面820亩,由于大量黑砂堆放,湖面已缩小至480亩,集水面积10.38平方公里,湖水穿沿江路排入长江。

天井湖位于铜陵市西北部长江路北侧,水面面积1548亩,平均水深1.5米,是铜陵市风景旅游区天井湖公园所在,湖水经玉带河排入长江。

桂家湖位于铜陵市区西南7.5公里,水面面积1515亩,湖水经方港河排入长江。

荷花塘与狼尾湖隔岭相望,水面面积420亩,集水面积3.69平方公里,湖水经外套湖由套河闸排入长江。

  2.2 社会经济状况

  铜陵素有中国古铜都和“八宝之地”之称,青铜文化源远流长,采冶铜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三千多年。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已探明矿种30多种,铜的储量占全省70%以上,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的储量均居全省之首。

铜陵植物种类丰富,尤以凤丹、生姜等著名,被评为省级名牌农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铜陵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已达50%,经济外向度超过40%。

目前业已形成以有色、化工、电子、建材四大产业为主导,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铜冶炼及精深加工基地、硫磷化工基地、电子基础材料产业基地和长江流域建材工业基地。

  据2005年统计资料: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2.05万元,其中市区161.07亿元;全市财政收入24.26,其中市区财政收入22.33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54元。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62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3195公顷,粮食总产量13.94万吨;油料播种面积9164公顷,总产量17394吨;棉花播种面积4976公顷,总产量5599吨;蔬菜、瓜果播种面积4946公顷,总产量124698吨。

  重要交通干线:

铁路方面有沪铜铁路、铜九铁路;公路方面有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铜南高速和铜陵长江公路大桥。

  主要厂矿工业企业:

铜陵有色公司、铜化集团、华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