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730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doc.docx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doc.docx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doc

高2014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普高版)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命题:

高二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两卷答案均应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

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一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

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

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

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

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

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

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

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

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

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

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

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

这说明王之涣的诗

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

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

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

们推崇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①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

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

父嗣。

②商隐幼能为文。

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

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

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③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

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

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

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

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

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④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

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

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

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

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⑤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

从事令狐楚幕。

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

文思清丽,庭筠过之。

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⑥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

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闵党大薄之薄:

鄙薄

B.绹不之省省:

理会

C.以所业文干之干:

冒犯

D.楚能章奏能:

善于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是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年加冠之礼,因未及壮年,故称弱冠。

B.“释褐”指考上进士后,脱去粗布衣服,换上新衣服。

C.“诔”和“奠”都属于祭文,二者在写作重点及韵散要求方面没有区别。

D.《唐书》是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北宋以后有新旧《唐书》之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5分)

译文: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8.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颔联描写筝声所使用的手法。

(5分)

答:

 

9.颈联中“独”“空”二字,写尽无限幽怨,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1题1分)

(1)古诗贵精练传神,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轻几笔,绘出琵琶女出场时羞怯的情态。

(2)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

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蜀道上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7)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为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傅斯年的人文品格

张光茫

①傅斯年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

他家世显赫,出身“开代文章第一家”。

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

傅斯年固执、守节,对夷狄之防特别重视。

他也最佩服有气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人物,以先贤节操自励,诸葛亮、文天祥、顾炎武、王夫之,都是他敬佩的历史人物。

②傅斯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儒学经典,他在同窗中年纪最小,但比他大的同学都向他请教。

他被称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继孔圣人之后两千年来又一位“傅圣人”。

虽然如此,但傅读书却极为用功,遇到不懂的字、词便记下来,随时向师长请教,有时找不到纸,便写在手、胳膊乃至大腿、肚皮上。

夏天一出汗,弄得浑身都是墨迹。

③傅斯年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买书。

在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

有人说,凡事以胡为领袖,傅、叶则是哼哈二将。

胡适对傅斯年极为赏识,他夸赞傅说:

“他的学业根基比我深,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得多。

”那廉君回忆,傅每到一地,不多日便与当地的书店老板成了朋友,每次买到好书,总要对众人炫耀一番。

到台湾后,一家书店开张,请他题字,他便写道:

“读书最乐,鬻书亦乐;既读且鬻,乐其所乐。

④傅斯年生活中几乎无娱乐可言,除了看几场卓别林的电影外,每天除了读书便是工作。

抗战时期,他在重庆学会了下象棋,偶尔晚上闲来无事,便与司机或工友下象棋,但更多的时间便是读书。

早年对医学有所涉猎,一位“中央医院”的医生和傅初次晤面后,惊讶地对人说:

“傅先生的医学知识比我丰富得多。

⑤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

他先把贪污腐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写了篇文章,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

事过之后,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了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他说:

“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

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

”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

⑥在西南联大,傅斯年每天只吃一盘藤藤菜,有时只喝一碗稀饭,偶尔招待来访的客人,甚至要向邻居借钱,实在接济不上了就卖书。

傅斯年一生最好读书藏书,积蓄几乎全部用在买书上,非到万不得已,是不卖书的。

而傅斯年卖书所得,却又常用来周济同仁。

他穿的都是旧衣服,但干净平整。

⑦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当上了北大代校长,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

理由是当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要求能走的教授都走,发给路费,你不走可以,但不能在敌伪办的北京大学当教授,这就是伪教授。

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他对那些留在敌伪统治区,媚颜事敌的教授太痛恨了。

还有一个理由,他说,这就是要给胡先生当校长铺平道路,难事自己来做。

⑧有人这样评价傅斯年,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典范。

他的读书之法,与我等并无二异。

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众人,是因为他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

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傅斯年能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终成栋梁。

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至于他的做人之道,就更需要我们来学习了。

1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由第二段傅斯年身上的墨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读书极为勤奋的人,但其成就还得归功于天生的禀赋。

B.傅斯年爱书不仅指他爱读书更表现在爱买书。

在西南联大时,即使自己的生活异常困难,他都不想卖书。

C.傅斯年整天埋首于书本之中,平时连电影也难得看几场,可以看出除读书以外他的人生了无乐趣。

D.这篇传记主要采用了引用、类比的艺术手法,通过平实而含蓄的语言来表现傅斯年的精神品质。

E.文章从多方面叙述了傅斯年先生的种种轶事,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做人品行。

12.第⑤段中傅斯年说:

“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关于这一点,傅斯年是做了哪些事?

请简答。

(6分)

 

13.第⑧段中,作者说:

“至于他的做人之道,就更需要我们来学习了。

”傅斯年“做人”具有哪些的特点?

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说。

(6分)

 

14.有人用“四最”评价傅斯年:

“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读了文章,你对傅斯年的“四最”中哪一点最认可?

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感悟。

(7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在下面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李金发先生一生清高,不大与文坛往来,出版的作品也甚少,但却以风格迥异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狡猾的美国人,待时机成熟便以所谓中立国的身份向交战国家贩卖军火、战略物资、情报等,伺机大发战争横财,使得战后美国的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3)诚实守信、历来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

A.开山鼻祖坐山观虎斗一诺千金B.始作俑者隔岸观火一言九鼎

C.始作俑者坐山观虎斗一诺千金D.开山鼻祖隔岸观火一言九鼎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诚信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是每个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B.近日,奥巴马就香港议题明确阐释,“美国不介入香港事务”。

这是奥巴马继去年否认美国与香港“占中”活动有关后,再次公开对有关议题表态。

C.未来五年内,所有公共交通设施将配备红十字急救箱并对司乘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以有效增强公共交通设施安全。

D.福建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但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生机勃勃、活跃发展的。

,。

,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

①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②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

③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

④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

⑤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表现不一,便不断酝酿出种种社会矛盾

⑥各地先民创造出绚烂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

A.④⑥②③①⑤B.⑤③⑥②①④C.⑥②③⑤④①D.⑥②④①⑤③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①_________________?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

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

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②________________?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③_________________,有了这个底蕴。

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19.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请根据下面的图示把中秋节的有关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5分)

答: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超级演说家刘媛媛在她的《不作不会活》里曾说:

“nozuonodie”,不作就不会死,但我今天想要大家记住的是“nozuonolife”,“作”是什么?

“作”就是不安现状的瞎折腾,我这个人就爱“作”,我来参加《超级演说家》这个节目被我哥骂了无数次,他说,你就是没事找事瞎折腾,你又不是学表演的,你也不是学主持的,你一个学法律的参加这么一个电视节目,对你的未来有什么用?

可能我就是爱“作”吧,我突然觉得每一天都重复的日子太没意思,所以,我就来了。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字数不少于800字。

高2014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D【解析】D“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

”是推测不是肯定。

题干的“渐渐不再流行”过于绝对。

【思路分析】信息的筛选,主要是迅速找到信息源,并将其和原文进行仔细比对,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而是要看意思是否吻合。

2.C【解析】A项原文在第二段: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

“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

此题张冠李戴。

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而不是“流行歌词”。

D项信源在第二段末: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此项言过其实。

【思路分析】现代文小阅读常见的“陷阱”有:

偷换概念、轻重混淆(如D项)、随意逆推、源流颠倒或主客倒置、无中生有、以偏槪全或范围失当、时态错置或混淆已然与未然、混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张冠李戴(如A、B两项)、答非所问或游离题干、说法武断、强加因果等。

3.B【解析】B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

“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

B项中的“这”指代内容不当。

【思路分析】考生要仔细和原文比对。

如B项原文说杜甫地位在他“死后数年后才建立”,与“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而不是其诗歌难以流行的原因。

4C【解析】干:

投献。

5B【解析】A,完全准确。

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沫奠”是指“沫文”和“奠文”。

二者虽都属哀祭文,但在写作的重点及韵散的要求方面也有一些区别:

“沫”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沫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D,完全正确。

6A【解析】李商隐在令狐楚麾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朝廷命官。

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7【解析】

(1)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

(得分点:

“本、素、秉、用”四字各1分,大意1分)

(2)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

(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得分点:

“持操、恃、当涂者”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

祖父李捕,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

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

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刚到二十岁。

令孤楚因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

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沛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

开成二年(837),(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

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

李德裕和李宗阂、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

李商隐成为王茂元的僚属以后,李宗阂之党很鄙薄他。

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绹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的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

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

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

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绹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

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

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

三年(849)人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椽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予理睬。

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

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拜谒令狐绹,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

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邹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

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邹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

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章奏,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

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沫文和奠文。

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体”。

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

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

(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他弟弟李义叟,也进士及第,累任宾佐。

李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8.比喻(1分),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1分);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

(1分)。

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2分)。

9.“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强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气氛(2分)。

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愁上心头(2分);

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思在心中(2分)。

【诗歌赏析】: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筝发出的悲怨之声与人心中的离别之恨交映成趣,别有一番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