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观想者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4469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曰观想者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曰观想者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曰观想者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曰观想者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曰观想者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曰观想者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docx

《一曰观想者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曰观想者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曰观想者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docx

一曰观想者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

一曰观想者。

如观经云: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第一种修净业的方式是观想。

犹如《观经》所说: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在一切众生的心想中。

因此,你们心想佛时,那个心确实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那个心作佛,那个心确实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而生,因此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天台疏曰:

诸佛如来下,泛明诸佛。

是故应当下,偏观弥陀。

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

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云入。

如白日升天,影现百川。

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现也。

天台智者大师对此注疏:

“诸佛如来”下面一句,是泛明一切佛。

“是故应当”下,特指观阿弥陀佛。

那个地址的“彼佛”特指阿弥陀佛,因此是偏观。

“法界身”指报佛法性身。

众生心清净时,法身自在地随众生的心而现相,因此叫做“入”。

就像太阳升到天空,当百川之水清净时,随之就影现其中。

这表示佛身自在,无处不能现,只要众生的心水清净,当下就会现佛日的影像。

又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

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云入心想也。

再者,法界身是佛身,也确实是周遍一切时处,以法界为体。

因此,当行者取得观佛三昧,行者的解与诸佛的入相应时,就叫做“入于众生心想”。

也确实是,行者成绩三昧,一念观佛,而佛的威力遍入一切处,当即相应时就会现出相应的佛身。

用一种表达,就说佛入在众生心想中。

是心作佛者。

佛本是无,心净故有。

是心是佛者。

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故云即是。

什么缘故“心作”“心是”合在一路说呢?

因为佛本来无有,只是法性,由于众生心净的缘故就会现佛身,因此,这是众生的心在作佛。

那个心确实是佛,意思是适才听到“佛本是无,心清净故有佛像现”,就以为二者是别别分开的,佛是无,心修的是有,二者是不相关的,其实,心作的佛确实是自心,因此说“即是”。

始学名作。

终成即是。

再者,二者是从修行的不同阶位来讲。

最开始学叫做“作”,最终成功了叫做“是”。

妙宗释曰:

欲想佛身,当明观体。

体是本觉,起成能观。

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

以诸佛无别所证,全证众生本性故也。

假设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云法身从心想生。

四明尊者在《妙宗钞》里,先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观的体性如何;第二、什么缘故说法身从心想生。

咱们想要观想佛身,就应当明了观的体性。

体是咱们的本觉,碰到修观的因缘,发起而成为能观。

也确实是由本觉理出了始觉智。

那么咱们的本觉和诸佛有何不同呢?

是不是一劣一贤呢?

没有这种不同,咱们的本觉确实是诸佛的法界身。

因为诸佛也没有证得别的,全证的确实是众生本性的缘故。

既然诸佛份上是无为法,证的又是众生的本性,那个法界身是无生无灭、不增不减的,在众生位就圆圆满满地存在,因此,咱们的本觉确实是诸佛的法界身。

诸佛已经显了,咱们尚未显,只有那个不同。

接着要看到,始觉发生功效,咱们的本觉就会显现,那个本觉是自他不贰的法性身,因此说诸佛的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即法身从心想生。

也确实是修此观能够显了自佛。

又弥陀与一切佛,一身一智,应用亦然。

弥陀身显,即诸佛身。

诸佛相明,即弥陀体。

故泛明诸佛,以为弥陀观体。

那个地址解决第三个问题。

有人问:

诸佛是通,弥陀是别,怎么前面在通上说明,后面又归到观彼佛阿弥陀呢?

是不是混乱?

对此说明:

通即是别,别即是通,没有二致。

也确实是说,弥陀与一切佛同,佛佛道同,同得三法。

“身”指同得法身;“智”指同得般假设;“应用”即十力四无所畏,指同得摆脱。

弥陀三法很多,诸佛三法不多,因此是相等的。

如此就明白,弥陀身显也确实是诸佛身,诸佛相明也确实是弥陀体,因此整体上说明诸佛来作为弥陀观体。

总之,这上是没有不同的。

从法界身下,是约感应道交释。

从又法界身下,约解入相应释。

天台大师关于经文做了两种说明,感应道交释和解入相应释。

《疏》中说:

“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

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云入。

如白日升天,影现百川。

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现也。

”这一段是从“感应道交”说明。

这一部份又分成两分来讲明:

第一、说明佛入生心;第二、说明相随物现。

也确实是说明佛是怎么入众生心的,和佛像怎么随着众生的心而现,这两个问题。

第一,天台注疏里说,“法界身”指报佛法性身。

众生心净,法身自在,因此说“入众生心想中”。

那个地址有个问题:

什么缘故在说明法界身时,以报佛和法性身并列而称呢?

这要明白,当始觉达到圆满,就叫做“报佛”,这时究竟显了了本觉,叫做“法性身”。

那时始觉智和本觉理已经契合不贰,也确实是报智和法性已经到了不贰,完全契合,没有别别的二。

在完全契合时,就能够够起应用。

但是要起应化身时,需要有众生的能感,应才现前。

能感确实是指众生修圆妙三观,清净心念佛,这就具有了能感的条件。

诸佛的悲力应着他的能感就显现了所应。

因此说“众生心净,法身自在”,众生的心水一清净,法身无处不现、无处不在,随众生的心自然就现出应身佛的影像。

当众生的能感和诸佛的所应感通了,就叫做“入”。

接着,用“白日升天,影现百川”作譬喻。

从诸佛份上来讲,“白日”表示始觉,那个聪慧达到了圆满就契合了天,指本觉,这是比喻始觉合本。

当始觉合乎本觉,连一霎时的背离都没有,这时就能够应法界一切机,随缘而变现,因此说“影现百川”。

“百川”指众生的心,“影”指诸佛影像。

当任何一个众生心水清净时,都自然有佛身的影像此刻他的心中,这叫做“诸佛法身入众生心想中”。

这是从感应的角度来讲明的。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一句要依照“相随物现”来讲明。

也确实是佛身自在,随着众生的心而现出相应的影像。

“物”指众生,当众生有了那个因缘,他的心中就现出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应身佛的影像。

“相随物现”,从不同这一分来讲明:

众生的心作观行时有大有小、有妙有粗,而佛的法界身都随着众生心而现相应的像,恰如其分。

注疏中另一句“又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

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云入心想也。

”这是按“解入相应”来做说明。

尽管说到“感应道交”来讲明“入”,但恐怕有人还以为法身在外面,众生心在里面,法身入到众生内心,因此就说,法界身无所不遍,遍在一切众生的色心依正里,因此是本来在,不是从外面进来。

对此又疑惑:

既然在,那怎么又叫“入”呢?

因此,那个地址依照解入相应来讲明。

也确实是说,尽管诸佛的本体就遍在众生的心中,全部皆是,但是众生由于迷背——迷惑、背离了,佛体虽在,也成了离。

此刻得了观佛三昧,契合了佛体,因此就说佛体入了观解的心,叫做“解入相应”。

进一步说,现在行者的始觉解得了本觉,因此本觉就入了始觉,从观解或已经觉了,就说成“入”。

还要注意,所谓的“离”和“入”,不是指空间上的分离或合入,而是指本来在,心迷背时确实是离,心契合时确实是入。

另外没有空间上的分离或合入。

融心解云:

假设无初释,那么观非观佛。

假设无次释,那么生佛体殊。

二释相成,是今观法。

《融心解》里说到做两种说明的必要:

若是没有最初的感应道交释,那观就不是观他佛,最多只是观自佛;由于有感应道交释,就明白是观他佛,诸佛随众生心而现应身。

若是没有第二的解入相应释,那就成了众生和佛的体性有差殊,可不能悟入应佛显现而本性明了。

感应道交和解入相应两种说明相辅相成,才是此刻观法的涵义。

妙宗又曰:

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

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满是本觉。

故应佛显,知本性明。

托外义成,唯心观立。

《妙宗钞》又说:

此刻的心观,不只是关于阴或在蕴上观本性佛,而是接托他佛来显乎本性。

因此,第一说明应佛入在我的心想中,第二说明佛身满是本觉,也因此应佛显现了知本性明了,托着外在应佛之义而能成立唯心之观。

这确实是“全他即自,生佛不贰”的修法。

假设论作是,即不思议三观也。

一、说明“作”和“是”的涵义

经中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确实是为了显示此刻的观佛。

这要明了“修性不贰”的要旨。

(一)是心作佛

说到“作佛”有两个意思:

一、能作应佛;二、能作果佛。

一、能作应佛

这是指以清净心能感他方应佛来现。

诸佛法身本来没有色相,由于众生的清净心,依着业识熏了佛的法身,因此能见到佛殊胜应身的色相。

二、能作果佛

由三昧能成绩自身的果佛。

也确实是以清净心想成绩了观佛三昧,以此功德,能使自己终究显出果佛来,能作果佛。

这两个涵义,第一个是能作他佛,也确实是能见到他佛的应身相;第二个是能作己佛,使得自己的果佛完全显出而成佛。

要明白果佛是从证而得的,不是自然就成佛,要修才会现。

如此“即是而作”,本来是佛,却还要作;“全性起修”,由修而显自佛。

这说明并非性德自然是佛,要修才能显,才成佛。

若是自然确实是果佛,那就没必要修了。

这两层不要弄错。

尽管自性是佛,但仍是要由修而显,不能落入自然论、无因论。

不然的话,大地的蚊虫蚂蚁都成佛了,但是在现相上丝毫不是。

(二)是心是佛

说到“是佛”也有两个意思:

一、心是应佛;二、心是果佛。

一、心是应佛

要明白得心是应佛,第一要遣除疑惑。

先要明白咱们的疑惑所在:

佛是没有相的,此刻我以心来感,显现了佛的相状,真正佛是无相的,我心中现的是有相的,这二者完全不同,怎么能说我的心是佛呢?

要明白,以心感现出的应佛影像是心自现的,不是心外别有,因此,那个心当下确实是应佛的相。

如此就明白,心即是应佛。

二、心是果佛

第二要明白“心即果佛”。

由心是果佛的缘故,就明白并非是一种成佛之因的状况。

不是说咱们的心此刻只是一个因,很小的一点,没有果佛的万德庄重,没有果佛那么大的量,等到慢慢修,就仿佛一个蚂蚁慢慢进展成佛一样,不是如此子。

若是落在这种见中,那成了佛是有为法,是因缘所造。

但事实上,众生心中已经有如来结跏趺坐,是现成的佛,跟弥陀如来一样,哪里是等到当来才功效佛呢?

此刻的心确实是果佛。

要明白,果佛是本来具足,不是由因缘新生的。

新生的是有为法,是霎时性、生灭性,那不是真实之法。

“即作而是”确实是合法作佛时,那个心本身确实是果佛。

“全修成性”确实是整个的修都成立是性,就像整个的波都成立是水那样,并非是修在前、性在后。

这显示不是由修德的因缘新成绩一个佛,而是果佛本具。

因此,通过两方面就破掉了因缘性见和自然性见。

也确实是说,果佛本具,因此不是因缘新生的。

再者,它也不是自然就成佛,需要由修顺着性来显发,因此就破掉了自然性的见。

因此叫“全性成修、全修在性”,这就超级圆融,双离因缘和自然两边。

经中“作是”两字是不思议三观,即以“作是”两字绝除思议,又以“作是”两字显乎三观。

二、“不思议”的涵义

第一,“作是”两字怎么断绝思议呢?

一样世间思议处就落在因缘和自然性两种当中,要么以为是自然成绩、自然成佛,要么以为是因缘新生,“作是”同时来讲,就泯除这两种性。

也确实是,“是”指性德,“作”指修德,“即是而作”,因此全性成修,这就泯除自然性或自然成佛;“即作而是”,因此全修即性,这就泯除因缘性,因为所有的修确实是性,而没有以修新生的东西,这就泯掉了因缘生佛的涵义。

像如此,什么思不断绝,什么议不忘掉呢?

没有思维、议论能够抵达的地方。

既然全性成修,一切都是性德来起修的,那就可不能落在自然性、无因性上去;既然全修即性,所有的修确实是性,而可不能取得新生的有为法或心外的东西,这就泯除由因缘新生一种东西的涵义。

像如此,“是”和“作”连起来讲,就断掉了别离心能够追索的地方,也没有言议能够达到的地址。

三、“三观”的涵义

“不思议三观”是天台圆教的观法,也叫做“圆融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三观”,这是针对别教隔立的“次第三观”来讲的。

按别教的说法,先修空观,破见思惑得一切智,而证得真理之理;再修假观,破尘沙惑得道种智,而了知俗谛恒沙法门;以后修中观,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证得中道法身,因此是次第修习三观。

圆教的说法不是如此。

三观圆融于一心,没有如此的隔立和次第。

这是由北齐慧文大师阅读《大智度论》“三智在一心中得”的一段文,和看《中论·观四谛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化名,亦是中道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