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684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docx

《最新《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docx

最新《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

  《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1

  一、【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与辉煌。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

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鲜活的画面、优美的旋律、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也就是说,知人论世,学生才能读懂诗歌,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二、【教材简析】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登高望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

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是每一个字却都有千斤之重。

读之似有厚重水泥板层压之感,然后能明白陈子昂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以及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的那份孤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悠、怆、涕”等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怆然”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尝试背诵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情感,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

  中想象的能力。

利用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借助想象,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习阅读古诗的兴趣,感受诗的阔大而悲伤的意境,体会诗

  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难点:

通过诗歌赏析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五、【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2.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上课导入:

  师:

(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出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师:

“古来圣贤多寂寞”。

孤独是说不出的内心酸楚,孤独是怀才不遇,孤独是百无聊赖。

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今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齐读课题《登幽州台歌》。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

你知道作者哪些诗或事?

从题目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唐代诗人······

  师:

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

那学习诗歌,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呢?

(板书“读”)多读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总结提炼出“读”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

  三、“三读”知诗意

  1、趣读,体会音韵美

  师:

要你来读,你怎么读?

  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

纠正读音“怆”翘舌后鼻韵,强调节奏停顿。

  师:

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

比如加上动作读,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

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

下面分组练习。

  师:

谁愿意展示一下?

(预设:

读得怎么样?

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

大家也来试一试)

  师:

你觉得谁读得好,推荐一下(预设:

你读得真动听!

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

  师:

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师:

古诗不但能够读,还能唱出来呢!

(出示古诗新唱)我们也来唱一唱,你还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换成这个词唱出来。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从诗人角度出发,而趣读则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贴近孩子的天性最终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听读,想象画面美。

  师:

一首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呢!

来,请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

  师:

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一个画面?

听了他这样的描述,你有怎样的评价?

  师:

为了让同学也能感受到你的画面美,可以使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的写法把句子说生动些听起来才这么美。

也许古诗旁边的注释对你的理解和想象有帮助哦!

  师:

“古人”指谁?

“来者”指谁?

登上幽州台的陈子昂看到了···想到了···,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陈子昂为何会有这样的孤独凄凉郁闷之感?

(简介写作背景)

  师:

古代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时,在理想破灭时,都会吊古伤今流露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之感。

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师:

请睁开眼睛接下来像老师那样,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前两句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多了一个停顿,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感受诗情画意。

把诗句中的景物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

当然,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深化理解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意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3、背读,感悟情感美

  这么凄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

(配乐)

  小结:

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通过深情地读我们体会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英明君王的渴盼,人生的孤独感无以言表。

  [设计意图:

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里,了解文本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最终熟读成诵,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四、赏析诗歌

  师: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4句,却展现了一幅境界浑厚,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同学们,你觉得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受到诗人内心那份孤独落寞呢?

  前面两句中两个眼中“不见”,却是内心渴望相见,反笔所写,无明君可见,这样更能凸显诗人内心的悲恨落寞。

  后面两句写登高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浩瀚无边。

天之高,地之广,若功成名就,会有曹操观碣石的豪迈,而此时一事无成,高广反衬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独、涕”二字深含慷慨悲愤之情。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八、【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趣读---体会音韵

  “三读”

  听读---想象画面

  背读---感悟情感

  九、【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参观子昂故里。

  《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

  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是本课的设计总依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课《古代诗歌五首》的第一首。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名篇,全篇凝聚了深沉的“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还蕴藏着“爱国之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人生经验,对这篇苍凉沉郁且富有感染力的经典诗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篇文章将会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本课教学策略。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生在熟读诗文的基础上,以声传情。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文创作背景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人生启示。

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运用问答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诗文,感知诗歌的语言美。

通过品读诗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情境想像,学写相应的诗文。

  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

我们经常会谈到一句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句诗是谁写的?

写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观察学生预习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子昂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登幽州台歌》。

  二.登台读诗,余韵悠长。

  1.多媒体展示诗歌内容。

(ppt展示)2.请学生试读诗歌内容。

  学生相互讨论这首诗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推出读的最优者。

3.教师范读。

4听音频资料。

  5.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学生再读诗歌,融入自己的情感。

  7.学生体味诗句中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

(ppt展示)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观点的依据(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来)8.换词表达。

(ppt展示)

  如:

“独”换成“我”,“念”换成“想”?

  学生体会互换效果,比较原诗用词的精妙,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设想:

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从朗读到字斟句酌,全方位对诗歌有整体情感把握,为进一步学习作者思想做准备。

三.在台品诗,苍凉忧愤。

  再次有感情读诗,思考:

  1.作者在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与什么有关?

(ppt展示)联想《紫藤萝瀑布》《我的小桃树》,让同学明白“情”与“境”相辅相成的关系。

  作者的情感都是在幽州台上有感而发,“幽州台”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2.参照小注释,了解幽州台。

(此地)(ppt展示)

  注意:

“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中的“招纳天下贤士”。

3.给学生讲解有关陈子昂的资料与写作背景。

(此时)(ppt展示)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

  其中就有一首:

燕昭王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现代叙述:

  往南登上邹衍居住的碣石宫,远远眺望郭隗受礼的黄金台。

丘陵上全是成林的参天大树,招贤纳士的燕昭王如今何在?

  霸业的理想遗憾地成为过去,我骑着马前往又骑着马回来。

  4.结合以上资料,理解诗中“古人”和“来者”之意,以及作者为什么要登幽州台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ppt展示)

  古人:

指那些像燕昭王一样能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

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作者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揭示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教学设想:

知人论世,让学生从背景中深刻体味诗歌内涵。

四.离台悟诗,心怀感伤。

  我们对大诗人陈子昂已经有所了解,读完这首诗后你想对大诗人说:

____(ppt展示)

  我们可以联想到一首学过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想:

培养学生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作业设置: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制作诗人卡片并写下你对诗人的评价。

(ppt展示)

  《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3、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过登高的体验,请谈谈你的感受。

  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登幽州台歌》

  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二、读诗韵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悲伤,孤独,难过)

  4、再试着深情的读一遍,读出那种悲伤和孤独。

  三、释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的表面意思。

2人描述。

  3、古代圣贤之君,具体指的是哪个君王呢?

学生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故事

  4、男儿有泪不轻弹,陈子昂为什么流泪了呢?

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四、品诗味

  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可以从炼字、内容、情感、意境、描写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五、悟诗情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当他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那么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六、小练笔

  如果陈子昂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试写出你想对他说的话,自由发言。

  七、比较阅读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是登高抒怀之作,试感悟王安石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与陈子昂有何不同?

  2、假如王安石登上了幽州台,他会有和陈子昂同样的感慨吗?

试分析

  《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4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

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

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

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

韩愈《荐士》诗云: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

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难点:

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

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

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

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

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

范读,或者放录音;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

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

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

外貌、动作、语言等。

  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

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

幽州台:

即蓟丘、燕台。

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

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②者:

古音“诈”,与“下”押韵。

③涕:

眼泪。

  (背景资料略)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

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柳宗元:

“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

“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

“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

”)

  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

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3.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找朋友:

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练习举隅

  1.默写《登幽州台歌》。

2.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

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

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

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

“丁酉岁(697),吾北征。

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

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

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说说你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5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教学难点:

  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千金市骨,意为用重价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郭隗就给他讲了一个用五百金买了付千里马的骨架,使得一年之内得到多匹千里马的故事。

也作“千金买骏骨”。

  历史背景

  燕昭王即位时,燕国正被被齐国打得大败,国家濒临灭亡。

昭王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招纳贤才,帮助他治理国家,使燕国尽快强大起来,报仇雪恨。

他亲自拜访老臣郭隗,向他请教寻求贤才的方法。

郭隗并未急于告诉昭王怎样求贤,却向他讲了一个寻找千里马的故事:

从前有位国君,不惜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买到。

有位侍臣对国君说:

“请让我去寻找千里马吧!

”国君就派他去了。

过了三个月,侍臣打听到某地有匹千里马,但可当他急忙赶到时,千里马已经死了。

侍臣便用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带回来见国君。

国君大怒,厉声斥责道:

“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谁让你花五百金买来了马骨?

”侍臣回答说:

“大王请息怒。

我用五百金买回马骨的消息传扬出去,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真爱千里马,难道还怕没有人送上门来吗?

活的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

  ”果然,此后不到周年,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故事后对昭王说:

“大王果真要招纳贤才,就先从我开始吧!

”于是昭王给郭隗建了豪华的住宅,像对老师那样恭敬地伺候他。

消息传出之后,魏国的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等,纷纷来到燕国,在他们的帮助下,燕国很快富强起来,终于打败齐国,报了前仇。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

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梓洲射洪(今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诗人在军中因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受到降职处分。

一次,他登上幽州台,放眼河山,忽发无穷感慨,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时空背景:

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1、听读:

注意字音和节奏

  2、单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

  5、背诵

  6、朗读诗歌

  朗读要点: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二课时

  1、提问:

这首诗歌的内容应该怎么去理解和翻译?

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明确: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2、提问:

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古人”指谁?

“来者”指谁?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

  ——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提问:

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

  ——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怆然:

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4、提问: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愁苦情怀。

  所见:

时空的无限;所感:

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提问: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

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写作特色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慷慨悲凉。

  7、再次诵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朗读教学实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