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589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docx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docx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1课时 9加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

【教材分析】

“9加几”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了前面的基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

同时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误和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果学生的这一部分内容没有掌握好,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在继续学习口算和多位数笔算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

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学情分析】

10以内加减法和10加几,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对于“9加几”学生可通过讨论、操作,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其中“凑十法”这种思想及具体的方法,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应作为重点。

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总结、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

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小棒等

【教学流程】

↓       ↓

↓       ↓

↓       ↓

【复习导入】

1.填空。

师:

观察这些分解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在小黑板上出示五角星。

(1)要想数出一共有多少个五星,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

(2)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来演示:

先数出十个圈起来,看外面还剩几个就是十几个。

小结:

刚才,同学们说得特别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内容,看谁能把下面的知识学得更出色。

【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89页情境图

师:

这幅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

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分析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提炼问题并用算式表示:

9+4=K。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合作,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生独立思考解决办法,有想法后,开始和同学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巡视指导。

师:

大家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呢?

请各小组指派一名学生到台上来展示你们的方法。

学生汇报:

生1:

我们是数出来的。

1、2、3、4……12、13,一共有13盒。

生2:

我们是看箱子里有9盒饮料,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生3:

把外面的一盒拿到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就是13盒。

生4:

我们是用小棒代替饮料,摆出来的。

师:

怎样摆才能让人一看就知道一共有多少?

(请你边摆边说)

学生到视频投影下摆小棒。

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演示学生说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

从右边的4根小棒里拿出一根放在左边,左边就有了10个,右边还剩3个,一共就是13个。

第二种方法:

从左边的9根小棒里拿出6个放在右边,右边就有了10个,左边还剩3个,一共就是13个。

师:

这两种摆法都能一眼就看出一共有13根小棒,但哪一种方法更好?

好在哪儿?

学生讨论并小结:

先从小棒少的一边分出1个和另外9个凑成十,还剩几个就是十几个,这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师:

根据这种摆的过程说一说9+4=?

怎样思考?

师提问:

为什么要把4分成1和3?

生:

因为9和1加起来就是10,10再加几就是十几。

脱离小棒,抽象算式。

师:

我们可以把刚才的方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大家请看:

请大家根据老师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师强调:

计算9加几时,用“凑十法”比较简便,把9凑成10需要加1,就把另一个数分成1和几,10加几就得十几。

【巩固应用】

教材第89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8、7、6加几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页

【教材分析】

8、7、6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学的第一步是老师创设情境,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接着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初步体验“凑十法”。

8加几的计算方法与9加几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凑十法”来解决,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

然后让学生直接看算式算出结果。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和以上的感知、体验、比较,学生会很自然地用“凑十法”来计算8、7、6加几的这些算式,这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体验“凑十法”的简便性和适用性。

然后设计8加9的计算,意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最后,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亲身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学情分析】

在学习9加几的时候,学生对“凑十法”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但由于是单一的练习,只知道机械地分出一个1来,为什么要分出1来却不太清楚,所以在学习8、7、6加几的时候对要分出几来凑十在理解上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在感知“凑十法”简洁性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8、7、6加几与9加几思维过程的异同,提高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合作意识与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8、7、6加几计算方法的算理。

难点:

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流程】

↓       ↓

↓       ↓

↓       ↓

【复习导入】

师: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9加几的计算,谁能说一说计算9加几时,我们用什么方法?

生:

把另一个数分成1和几,先把9加1凑成10,再用几加几,得十几。

师:

现在我们再用这种方法做几道口算题,看谁看得又快又对!

要看清题目哟。

(视频投影展示口算题目)

9+5=(  )    9+3=(  )

9+4=(  )    9+7=(  )

9+9=(  )    9+6=(  )

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答。

师:

回答得非常正确。

你能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视频投影仪展示口算题目)

8+(  )=10    7+(  )=10

6+(  )=10    8+2+6=(  )

7+3+2=(  )   6+4+4=(  )

学生口答。

师:

同学们真棒!

老师相信下面的题目也难不倒大家的,试一试吧!

【探究新知】

1.学习8加几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例2情境图)

(1)图上说了什么事?

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2)怎样解决“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的问题?

学生回答,师板书算式:

8+5=(  )

(3)探索8+5的计算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展示汇报。

方法不只一种,老师重点引导学生使用“凑十法”。

师:

在运用“凑十法”的过程中,我们把几分成了两部分?

谁能完整地边摆边说出这个过程?

试一试。

学生用小棒边摆边说凑十的过程,并用板书来完成。

2.学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算法。

小组代表汇报:

用“凑十法”计算。

口述算理,并板书过程。

3.归纳算法特点

师:

想一想,我们在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题目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师:

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题目时,都可以运用“凑十法”,只不过8加几的题目是把8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2和几;7加几的题目是把7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3和几;6加几的题目是把6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4和几。

【巩固应用】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对每组算式进行对比,再计算。

2.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3题。

3.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哪些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8、7、6加几

(1)

  

第3课时 8、7、6加几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页

【教材分析】

本课时通过计算8+9=?

及9+8=?

让学生理解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它们的和不变。

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进行计算时,可以重新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主要是看把哪个数凑成十,把哪个数分成哪两个数的和。

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是运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推想出得数的,蕴含着简单的推想过程,让学生在计算中初步学习简单的推理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及8、7、6加几的方法。

对于加数交换位置之后,再运用“凑十法”计算并不困难;再加上理解了加数交换位置之后得数不变,这部分内容学起来就很容易了。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8、7、6加几的计算,学会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口算。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口算8、7、6加几。

难点:

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及正确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教学流程】

↓       ↓

↓       ↓

↓       ↓

【复习导入】

1.开火车:

1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题。

2.口算。

9+7=(  )    7+6=(  )

8+6=(  )    9+8=(  )

6+5=(  )    9+4=(  )

8+7=(  )    8+5=(  )

9+6=(  )    8+4=(  )

7+5=(  )    6+5=(  )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

8+9=K

1.独立想办法计算。

2.学生汇报不同的做法,课件显示。

方法一:

   方法二:

   

3.看课件回答问题。

师:

哪种方法能很快算出得数?

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分析:

前两种方法,都是用凑十法计算的,是我们在前面两节已经学过的。

第三种方法是把加数交换了位置,知道了9+8=17,直接就能得出8+9=17。

4.课件出示一些加法算式,让学生写出与它们结果相等的算式。

师:

老师给出一些算式,你能试着写出和它们的得数相等的算式吗?

来试一试吧!

7+5=(  )    7+8=(  )

8+6=(  )    6+9=(  )

2+9=(  )    7+9=(  )

8+5=(  )    5+6=(  )

【巩固应用】

1.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把这里的题目做成数字转盘,让学生在抢答结果之后,再说交换加数位置后的算式及结果。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KK

第4课时 5、4、3、2加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的计算实际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把前面所学习的“凑十法”迁移过来进行计算,另一种是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的计算,只要交换加数的位置就能转化成学过的算式,算出得数。

虽然这种转化的方法在8前面已经学过,但也是在接下来的计算中要广泛使用到的一种比较便捷的方法。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及8、7、6加几的方法,并且理解“交换加数得数不变”这一规律。

因此,学习本节内容较为容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利用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学习5、4、3、2加几的迁移能力。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认真负责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计算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

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复习导入】

1.口算题卡显示:

9+5=(  )   9+3=(  )

8+5=(  )   8+3=(  )

9+4=(  )   9+2=(  )

8+4=(  )   7+5=(  )

6+5=(  )   8+6=(  )

2.视频显示:

8+9=?

让学生口算并说出思考过程,电脑演示各种计算方法。

师: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板书:

5、4、3、2加几)

【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5+7=K,同桌合作学习。

(1)师:

5+7等于多少?

怎样计算呢?

(2)学生独立试做5+7。

(3)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

(4)学生汇报各种算法,老师板书。

生1:

把5分成2和3,3加7得10,10加2得12。

所以5+7=12。

(板书)

生2:

把7分成5和2,5加5得10,10加2得12。

所以5+7=12。

(板书)

生3:

因为7+5=12,所以5+7=12。

(板书)

(5)看看每种方法有多少同学选择。

(6)师:

同学们在计算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能计算准确,就选择哪种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5+8、4+8、3+9。

(1)学生分析每道题的算法,把得数写在书上。

(2)汇报不同的算法,老师板书。

3.讨论:

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除了例题中写出的,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题还有哪些?

师:

20以内是指得数从11到20。

师:

进位加是指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生根据提示汇报:

(师板书)

(1)5加几有:

5+6 5+7 5+8 5+9

(2)4加几有:

4+7 4+8 4+9

(3)3加几有:

3+8 3+9

(4)2加几有:

2+9

学生抢答汇报得数。

4.看书质疑。

5.做一做。

(1)看图列式。

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注:

此题可以一图四式,学生说哪种都可以)

(2)算一算。

7+5=(  )    9+5=(  )

8+4=(  )    9+2=(  )

5+7=(  )    5+9=(  )

4+8=(  )    2+9=(  )

9+4=(  )    3+8=(  )

6+7=(  )    9+6=(  )

4+9=(  )    8+3=(  )

7+6=(  )    6+9=(  )

学生自己做题,观察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发现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6.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计算5、4、3、2加几,有凑十法,还有调换加数位置、想大数加小数,只要计算准确,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巩固应用】

教材第95页第1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5+7=K

想:

8+5=13    想:

7+5=12 

5+8=135+7=12

4+8=K3+9=K

想:

8+4=12    想:

9+3=12

4+8=123+9=12K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之后,用20以内进位加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依据不同的标准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找到不同的办法来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分析情境图、搜集正确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看图分析信息的能力:

根据一幅具体的情境图,能够较为全面地搜集信息,能根据自己搜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而本课时中的问题已经不用学生提出,他们只要结合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可以了,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

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等

【教学流程】

↓       ↓

↓       ↓

↓       ↓

【复习导入】

1.口算。

8+3=(  )   7+6=(  )

6+5=(  )   8+6=(  )

8+8=(  )   7+5=(  )

8+4=(  )   7+7=(  )

6+6=(  )   4+7=(  )

2.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5+9=(  )   4+7=(  )

8+5=(  )   8+3=(  )

9+4=(  )   9+2=(  )

10-4=(  )  7+5=(  )

6-5=(  )   3+6=(  )

3.看图列式计算。

【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问:

根据这幅情境图,我们可以提出什么加法问题?

生提出问题:

一共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2)小组汇报解题方法:

①点数法:

一个一个数出来,共有15人。

②前排的加后排的:

前排7人,后排8人,列出算式:

7+8=15(人)。

③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男生9人,女生6人,列出算式:

9+6=15(人)

(3)讨论:

哪种方法好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师强调:

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方法不只一种,我们要选择简便的、自己喜欢的方法,如果数量多的时候,一般不采用点数法,而要分析信息,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

【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做一做主题图。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汇报解题过程:

(1)说明题意。

(2)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

8+6=14(只)或7+7=14(只)。

(3)班内交流。

让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小结: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天鹅”,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按天鹅所在的位置分成两部分:

左边有7只,右边也有7只,所以小朋友们就列出了算式:

7+7。

还有的同学是按天鹅的颜色来分组的:

白天鹅8只,黑天鹅6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天鹅可以列出算式:

8+6。

这样看来,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说明理由。

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学生汇报:

(1)男生8人,女生6人,列出算式:

8+6=14(人)。

(2)戴头饰的9人,不戴头饰的5人,列出算式:

9+5=14(人)。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一共有多少人?

1.数出来。

2.8+7=15(人)

想:

后排8人,前排7人

共有8+7=□(人)

3.9+6=15(人)

想:

男生9人,女生6人

共有9+6=□(人)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加法的含义,并能应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加法计算“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稍微复杂一些,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与学生熟悉的思考方式不一致,数量关系也更加隐蔽。

因此,无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都有一定的难度。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用加法来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的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它是求剩余实际问题的逆思考,实质上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的求和问题。

学生开始学习这类问题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但学生已有用减法解决求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的逆思考经验,只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学生就可以理解用加法求被减数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利用学生已有“用减法解决求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的逆思考经验来理解用加法求被减数的算理,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加法的含义。

3.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并切实解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借助已有的逆思考的经验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

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       ↓

↓       ↓

↓       ↓

【情境导入】

1.师生谈话。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

生:

想要!

师:

开动你的小脑筋。

如果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你就能得到这些礼物。

2.(准备10块橡皮放在不透明的盒子里)

师:

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在这个魔盒里抓礼物。

生抓出4块橡皮,师告诉学生盒子还剩6块橡皮。

(根据学生抓的数量来告知还剩的数量)

师:

你知道魔盒里原来有多少橡皮吗?

生:

10块。

师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因为刚才小朋友抓出来了4块,老师又告诉我们盒子里还剩6块。

把两部分加起来就是原来盒子里的橡皮了。

3.师边小结边演示:

要求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就要把抓出来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

(师将抓出的橡皮放回盒子里,再将所有的都拿出来,我们一起数数原来是不是10块。

师生齐数:

2、4、6、8、10)你答对了,这个小礼物就送给你了。

4.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情境图)

1.猜一猜。

老师领走了7个

(出现情境图中的这一部分,另一部分“还剩的5个

”不出现,板书:

7个)。

请你猜一猜,原来可能有多少个?

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讨论两种情况:

如果桌子上的

拿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如果桌子上的

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9、10……但不可能少于7个。

2.说一说,算一算。

(1)(出示情境图中还剩的5个

师:

老师没有拿完

,桌子还剩几个

(板书:

桌上还剩5个)

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

原来有多少个

桌子原来有多少个

,该怎么算?

为什么这样算?

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后明确:

桌上原来的

的个数是总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领走的7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

求原来有多少个

,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3)列式计算。

(板书:

7+5=12或5+7=12)

师:

7表示什么?

5表示什么?

12呢?

“7+5=12(个)”又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老师领走的个数加剩下的个数等于原来的个数)

3.指导写单位名称。

师:

算式写好之后我们还要在它的后面打上括号写出单位名称,(边说边在算式后面打括号)这里的单位名称应该写什么呢?

(板书:

个)

师:

解决实际问题在列式后,要口头回答题目中的问题,题目问:

原来有多少个

谁会回答?

生:

原来有12个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这句话)

4.如果学生前面没有说出5+7=12的算式,在解答后提问,还可以怎么列式计算?

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反过去想,把还剩下的和已经用去的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巩固应用】

1.教材第98页做一做。

师:

你能看图说出题目中的两个已知的条件吗?

你是怎么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