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530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传播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网络传播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网络传播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网络传播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网络传播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传播学复习资料.docx

《网络传播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传播学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传播学复习资料.docx

网络传播学复习资料

南京理工大学《网络传播》精华复习材料(lyle版)

一、网络传播绪论

1、传播类型:

网络第四媒体新媒体

报纸

广播传统媒体一种传播学的革命!

电视

2、网络传播研究的意义:

(1)、网络影响:

无所不在;

(2)、网络传播:

一种传播学的革命

3、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平台,其重要性已经无可置疑,而处于网络这一平台上的数量可观的网民,其话语力量显然也不容忽视。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信息技术的创新----〉信息传播的革命/造纸

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上

人类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3个阶段5个时期

1、口头传播阶段(自然记忆阶段)/言传身教

特点:

主观的,群体记忆少,直接交流,信息流失及推移错漏,亲闻亲知,无文字传递

2、文字传播阶段/著书立说

特点:

离体记忆,信息多复杂,广泛传播

A、个体书写时期/司马迁《史记》

特点:

传递内容复杂精确,广泛认同的符号系统,抽象客观,文字权威

B、印刷品生产时期/朱仙镇雕版年画、明清小说

特点:

印刷术,信息传播容量与数量大,传播空间广,信息生产加工成本低,文化交流

3、电子传播阶段/新浪911

特点:

即时性,传播空间无限扩大,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多形式,数字化革命

(2)、互联网及其发展

互联网是美国/苏联冷战的产物第一个互联网:

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是利用通信系统(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按一定的连接方法,将分布在不同地点并具有独立工作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外设等)相互连接在一起,在网络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网络应用软件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整个系统。

△什么是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

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

网络传播:

一种传播学的革命

①网络传播带来了传播主体的变化

②网络传播带来了传播载体与传播模式的变化

③网络媒体传播的互动性特点给传统传播理论中的传受关系理论带来了重大变化

④网络对新闻信息传播,在采访方式、写作样式、报道与编辑方式以及发行与传送方式上,带来了一种质的变化

⑤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参与性

⑥现代新闻观念变革:

新闻发布向新闻信息服务的转变。

主要表现为新闻软化、泛化,时效性观念的拓展。

△网络传播的类型

1、网络人际传播

2、网络群体传播

3、网络组织传播

4、网络大众传播

本章学习目标

网络人际传播中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网恋等形式特点

网络群体传播中BBS、博客群、同学录等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网络传播的功效等

网络组织传播含义、特点等

网络大众传播的发展阶段,新媒体形式等

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类型。

网络传播融合了人际传播(双向)和大众传播(单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形成了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

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二者的局限。

比照传播学通用的分类方法

将网络传播分为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四种方式,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1、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personalcommunication)是指对象十分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

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一对一,一对多,直接/间接,实时/非实时

△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

①获得与生产、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②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③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自我认知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的,即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来认识和把握自己。

④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多渠道、方法灵活;信息更为丰富和复杂;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与组织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传播。

△、人际传播对于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出生后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2、网络群体传播

1、群体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群体,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并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的集合体;

狭义的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日本传播学家岩原勉群体传播定义

日本传播学家岩原勉将群体传播定义为:

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它包含几个方面:

其一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其二群体感情;其三,群体归属感。

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好坏是非的判断标准。

3、网络组织传播

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的与成立的。

所谓组织具有这样的结构特点: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职责;组织系统得阶层或等级制。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种,两者都是组织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可以通过书面媒体、会议、电话、传真、组织内公共媒体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等进行。

网络作为一种计算机通信系统,给组织传播带来巨大的影响。

4、网络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互联网亦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网络被正式作为“第四媒体”提出。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声像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

第一章、网络人际传播

1、网络人际传播:

电子邮件网络聊天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式之一。

主要目的

1、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1.1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ElectronicMail,简称E-mail)是互联网络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方式之一。

A:

电子邮件的诞生@诞生

Tomlinson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

原因:

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

B:

电子邮件:

30年发展历程

电子邮件是在70年代发明的,在80年才得以兴起。

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于当时使用Arpanet网络的人太少,网络的速度也仅为目前56Kbps标准速度的二十分之一。

受网络速度的限制,那时的用户只能发送些简短的信息。

80年代中期迄今

到8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兴起,电子邮件开始在电脑迷以及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开来;

到90年代中期迄今,互联网浏览器诞生,全球网民人数激增,电子邮件被推广。

C:

中国电子邮件发展历程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于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北京时间)发出的。

柏林消息:

"跨越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

"这是1987年9月20日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D:

电子邮件的优点

传输速度快操作非常便捷成本低廉信息多样化广泛的交流对象比较安全

1.2网络聊天

网络聊天室是互联网络另一种最为普遍的人际传播手段或交流场所.

大多数网站都拥有一个甚至几个属于自己的聊天室/论坛社区

网络聊天的普遍方式目前主要有:

A、聊天室(chatroom):

论坛社区

B、即时通讯(InstantMessenger,IM)

网络聊天呈现的特点:

整体趋势:

网络聊天的网民数量越来越多,且出现低龄化趋势

网络聊天的特点

1文字聊天、表情符号聊天、语音聊天、视频聊天并行

2匿名性

3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总结: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文字交流为主广泛性偶然性匿名性多重性

△、网络人际传播对物理世界的影响。

1、对物理世界人际交流质量的影响

减压阀//网络成瘾症

2、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1、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

2、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成为了一种新的采访手段。

加强读者与读者、读者与编辑、读者与专家、读者与名人、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的交流。

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

在电视节目中,开通聊天室和BBS。

目的是进行双向沟通,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的特点:

是许多追随者学习的榜样//见多识广、称职能干//在自己的圈子之外,还有广泛的社会关系。

在网络上,前两方面的素质主要是通过文字水平来体现的。

//经常活跃在不同的聊天室和BBS上的人,更具有成为领袖的潜质。

*在BBS中,意见领袖极有可能产生。

因为BBS是更具有群体交流倾向的场所。

*对于网络新闻传播,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于:

他们可以传播一些并不广为人知的新闻,他们也可以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以此影响他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第二章、网络群体传播

1、群体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群体,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并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的集合体;

狭义的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网络传播中的群体分类

一种群体是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如兴趣社团(如BBS、QQ群、POPO组、博客群等)

另一种则是在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它通过网络来发展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如班级网站(同学录等)

3、网络中的群体传播形式博客/播客同学录社区BBS

2.1BBS分析

作为网络媒介特有的产物,BBS(电子公告牌)是一种互动(interactive)传播媒介。

既是“信源”又可做“信宿”。

信源与信宿的身份自由转换,真正实现了信息的互动。

BBS的成员构成:

建设者利用者游离者

BBS的传播五大优势:

公开性与匿名性层级性高自由度话语赋权资料性

BBS的三个主要特点:

自由的平台BBS议题的丰富性BBS高度的互动性

BBS的缺陷:

高争议性低信用度非法内容

2.2博客群分析

①博客网站的四个主要特征

1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的、个人性的众多“帖子”组成

2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而且是倒序方式,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旧的在最下面

3文章内容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

4可以以多种形式突出“博客”与“贴子“

②博客优越性

1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在你“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

2也可以将你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发挥您个人无限的表达力;

3更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

③Blog与BBS的区别

BBS以话题(topic)类别为单位,Blog以个人(blogger)为单位

BBS中实行集体化(版块化)管理,Blog中实行个体化管理

④博客群的形成两大因素

依托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

在不断进行网络人际传播的同时,基于职业、兴趣、地域、所在门户网站等的因素

⑤博客群特征

博客群是在诸多相似性基础上形成的

博客群一般都依托于大型门户网站

博客群参与者普遍文化素养、网络技能、专业技能较高

博客群资源管理模式是自律自觉

⑥Blog的社会影响

1、Blog与网络社会化

互联网在经历了军事阶段、商业阶段之后,终于迎来了它的文化阶段;从网络商业化走向网络社会化是一个质变

使人类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过渡为个人化的精确的目录式生存

2、Blog与个性解放

国家或者社会留给个人的空间十分狭小,个人行为要被统一纳入社会的规制当中,任何个性化的要求都可能会被视为离经叛道

即使你有这样或那样不同流俗的想法,你也难以找到一种物理的方法来作为载体

3、Blog与知识共享

2.3网络同学录分析

近年来,网络同学录(如chianren、5460、xiaonei等)在我国青年网民中越来越受欢迎。

△网络同学录成功的原因分析

1社会乡土观念的存在

2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以及社会变动过快,幅员广大,使得网上同学录在我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3相当数量符合条件的受众的存在

△网络同学录的特点

(1)由传受双方身份的明确性所带来的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统一。

(2)利用网络技术,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信息共享。

(3)实现了开放性与闭合性相统一。

(4)交流的目的性更明确,交流的效果也更好一些。

第三章、网络组织传播(选学)

△Intranet和Internet与组织传播

对于组织来说,要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可以依靠两种主要的网络技术;Intranet和Internet。

Intranet主要实现组织内传播,而Internet则更多地实现组织外传播。

Intranet指运用Intranet技术于企业内部的网络,是在一个组织特别是内部使用Internet技术实现通信和信息访问的方式。

这是一个针对组织内的人员处理信息的集成机制。

△内联网给传统的组织传播带来了种种冲击:

其一,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

内联网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这使过去许多组织中下行传播占主导地位的现象被改变。

上行传播变得更容易实现。

信息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并且可以自由移动。

内联网的使用,使组织的结构从金字塔式演变成“网络式”。

其二,改变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方式。

网上交流将成为组织成员日常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

其三,有可能导致成员关系的一些变动,例如,提高那些掌握了相关技术的成员的地位。

△Internet与组织传播

组织外的网络传播Internet是实现组织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

组织外传播根就信息流动的方向主要分为两类。

一种是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即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一种是信息输出活动。

比较常见的是通过Internet来宣传本组织,包括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等。

在Internet上,宣传活动主要是建立网站与网络广告。

第四章、网络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互联网亦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网络被正式作为“第四媒体”提出。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声像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

网络媒体(媒介):

计算机信息网络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和功能,故称之为网络媒体(NetMedia,或OnlineMeida),目前主要指全球最大最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故国内亦有称互联网媒体(InternetMedia)。

当“网络媒体”这一概念出现并开始广为使用时,实务界和学界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林林总总的定义,如:

1、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

目前主要指互联网,也称因特网。

2、网络媒体从广义上说通常就指互联网,从狭义上说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网站。

3、网络媒体是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4、网络媒体广义为“遵照TCP/IP协议传送数字化信息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狭义为“基于互联网这一传输平台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

5、经营互联网ICP业务的网络公司或网站。

6、依靠互联网发布经过加工的信息,只要具备这一特点就是网络媒体。

7、网络新闻系指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和复合使用,其发布者(指首发)、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

互联网尽管具有媒体的传播性质和功能,但绝不能看作是互联网的全部功能,即当使用“网络媒体”这一表述时,绝不能仅仅把互联网完全等同于媒体。

但无论如何,互联网在新闻和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尤其是互联网具有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第四媒体的特点

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海量全球性与跨文化性多媒体化交互性强个性化

超文本与超媒体化检索便捷

△、网络传播的特点及管理

学习内容:

网络传播的优势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网络传播的管理

第一节网络传播的优势

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2信息海量3全球性与跨文化性4多媒体化5交互性强

6个性化7超链接与超媒体化8检索便捷

△、web2.0时代到来

web1.0时代:

Email、门户网站

web2.0时代:

三客技术--博客、维客、播客

淋漓尽致表现了网络传播中个体日益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逐渐形成适合于社会个体的“自媒体”或“私媒体”

2005年中国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阶段,是以博客大众化及各类Web2.0网站的涌现为标志的。

2006年内Web2.0传播形态得到更蓬勃的发展。

Web2.0类型博客、播客、维客、社区网络、社区搜索聚合、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类型

Web2.0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相对于Web1.0,它有明显的特征:

每个人都是内容生产与获取者、信息个性化定制自由度大等特点。

总结: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

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

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

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超链接(hyperlink)指文本中的词、短语、符号、图像、声音剪辑或影视剪辑之间的链接,或者与其他的文件、超文本文件之间的链接,也称为“热链接(hotlink)”,或者称为“超文本链接(hypertextlink)”。

80年代产生了超媒体(hypermedia)技术

超媒体不仅可以包含文字而且还可以包含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电视片断,这些媒体之间也是用超级链接组织的,而且它们之间的链接也是错综复杂的。

第二节、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二、侵犯知识产权

三、信息泛滥

四、网络色情犯罪

五、网络诽谤:

地区、高校之间谩骂

六、网络恐怖主义

七、网瘾症分析

第三节、网络传播的管理

一、互联网监管的难点

1、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传播有害信息的人大多使用匿名或假名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隐藏自己的IP地址

2、传播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计算机随时发布的所有的终端、用户都有可能是信息发布主体同时,传播者可以在瞬间完成传播信息的任务

3、传播者自身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从事网络非法和恶意传播活动的人所具备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4、跨国传播挑战司法管辖网络传播是超越国界的网络用户地域上的极端分散性国与国之间或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法律体系发生冲突时如何协调等管辖方面的棘手问题

5、文化传统不一对有害信息和非法信息进行甄别的不同标准文化道德和法律观念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对信息内容不同的认定标准

6、政策法规滞后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与相关政策法规管理的落后形成鲜明对比。

管理机构对于因特网这个全新的媒体暂时还缺乏管理经验

二、互联网信息流通中的政府控制

1、政府作为互联网的发起者和管理者

2002年6月起:

美国FBI的探员已经开始在互联网上巡视、搜索

我国,湖北武汉网络警察

2、制订符合实际的传播控制策略

(1)加强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

(2)加强网络道德规范

3、互联网监控的效益/成本的思考

监控越是严格,成本就越是高昂

三、网络传播的法制管理

网络法律法规还缺乏实践检验后修正完善的过程,而且立法的类型还很不全面。

对因特网信息传播的监控,对违法事实的调查、取证,与国际法律的协调等都是执法部门的新课题。

四、网络中的道德伦理约束

1)研究确保网络信息真实性的控制技术

(2)对于网络上淫秽信息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越境信息采用以防火墙为主体的多重信息保护措施

(3)进一步研究反病毒技术

1、预防病毒它通过自身常驻系统内存,优先获得系统的控制权,监视和判断系统中是否有病毒存在,进而阻止计算机病毒进入计算机系统和对系统进行破坏。

这类技术是:

加密可执行程序、引导区保护、系统监控与读写控制(如防病毒卡)等。

2、检测病毒它是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来进行判断的技术,如自身校验、关键字、文件长度的变化等。

3、杀毒它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的分析,开发出具有删除病毒程序并恢复原文件的软件。

五、技术管理

PS:

老师关于大众传播有两个PPT,节选部分不同上面的内容如下:

第四章、网络大众传播

△、第四媒体的特点

即时性海量性多媒体超链接互动性广泛性灵活性

△、中国网络大众传播发展四个阶段

1、酝酿发展阶段(1995年10月—1997年5月)

其特征表现在:

(1)上网媒体数量少。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7年10月统计,截至1997年5月,以各种形式上网的新闻传播媒体约为36家;

(2)上网媒体一般无独立域名建设的网站,多为借助网络公司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委托网络服务商进行制作;

(3)上网信息一般为单一的文字信息,无多媒体信息;

(4)不能定时更新信息;

(5)缺少及时交互功能;

(6)除《人民日报》这样极个别的网站外,基本上无数据查询功能;

(7)没有对新闻媒体在互联网络的运作进行直接管理。

2、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5月—2000年)

加速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1)上网媒体的数量迅速增加;

(2)广泛采用独立域名,建设并运行独立网站;

(3)尝试使用多媒体信息;

(4)定时更新频率快;

(5)开发使用网络交互功能,加强与读者的联系;

(6)开发网络动态数据查询功能;

(7)多版本多语种多站点的建立。

此阶段突出的成果表现在:

(1)品牌化。

不少网站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和品牌效应,在网民心目中建立了自己的较为权威、科学、规范和先进的传媒形象。

(2)独立化。

其具体表现是建立独立域名,或以“某某网”、“某某在线”来命名。

3、大浪淘沙阶段(2001年—2004年)

但是加速发展阶段也暴露了网站盲目发展、普遍亏损的问题。

大浪淘沙阶段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泡沫的破灭。

由于网络广告等收入十分有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