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4414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时加餐拔高练|课后加餐练|1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A取消了自由贸易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C鼓励私人办企业D征收固定粮食税解析:

选A依据材料“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信息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日用必需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故A项正确。

2“我们处于空前未有的破产状况,我们不得不在大战之后又承受一系列内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任何其他可能性,而只有立即实行最大限度的垄断。

”列宁这番话主要针对的是()A余粮收集制的实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行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D土地国有化的实行解析:

选A据材料可知这与苏俄内战时期(191819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列宁这番话主要针对余粮收集制的实行,故A项正确;固定粮食税的实行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一项农业政策,不是内战时期,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故C项错误;土地国有化的实行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农业政策,故D项错误。

3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A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B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解析:

选A新经济政策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

4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

“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

”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

选C由材料“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结合所学,当时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排除A项,选择C项;B、D两项是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排除。

51923年,苏联的农产品批发价只有1913年的一半多,而工业品的相应价格却高出战前水平的一倍。

这说明了()A新经济政策的过时性B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D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解析:

选D题干中提到“工业品的相应价格却高出战前水平的一倍”,说明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急需发展,故D项正确。

6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当时()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打破了集中计划管理的成规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延续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

选D材料反映苏联重工业企业既有外资,也有国内的自主建设,没有提到苏联重工业发展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也没有涉及苏联打破了集中计划管理,故A、B两项排除;材料中苏联的钾矿有外资企业,也有国内的自主建设企业,但是由此不能得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的结论,故C项排除;1928年,苏联企业允许外资企业的存在,说明苏联在工业化初期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D项正确。

7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年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从总数1/4增加到了1/2。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解析:

选B根据材料“1927年到1933年”“技术学院”并结合所学,得出斯大林执政期间,推行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故B项正确。

8“(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应用牵制手段实现工农经济的理想结合,其途径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

”下列对这一举措理解正确的是()A实现工农经济协调发展B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C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建立农庄,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析:

选B材料中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手段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即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建立集体农庄,极力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生产的落后,故B项正确。

9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830326煤炭(万吨)355016600368棉织物(亿米)26.7839.5448谷物(万吨)7300955031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B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解析:

选C表格显示钢、煤炭的涨幅在326%和368%,而棉纺织品和谷物涨幅只有40%左右,说明苏联注重工业化发展,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主要是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不是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故A项错误;苏联工业化不是协调发展,故B项错误;苏联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否在表格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1020世纪30年代,“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

莫斯科“计划”()A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B是战胜一切法西斯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C是新兴独立国家借鉴的模式D推动西方国家向宏观调控的现代经济过渡解析:

选DA项与“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不符合,排除;材料中莫斯科“计划”指的是经济方面,故B项排除;新兴独立国家是二战后出现的,故C项排除;20世纪3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借鉴苏联的经验来挽救经济危机,从而推动了西方国家向宏观调控的现代经济过渡,故D项正确。

11斯大林模式让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但也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主要原因是()A企业自主权过大B片面发展重工业C重点扶持农业D重点扶持轻工业解析:

选B赫鲁晓夫时期企业自主权过大,故A项错误;斯大林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让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但也导致轻工业和农业的滞后,从而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故C、D两项错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

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

“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年份钢(万吨)煤炭(万吨)棉织物(亿平方米)谷物(万吨)1928年425.1355118.2173301940年1831.716592.327.159564增幅(%)330.89367.2649.0930.48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

“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

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

”“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

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

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分析即可。

(2)问,根据材料二、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积极作用”从促进经济发展和为日后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物质基础等方面回答。

第(3)问,“因素”根据材料四信息归纳即可,“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

(2)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

积极作用:

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3)因素:

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

认识:

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发展。

|课后拔高练|1(2017海南卷)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2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解析:

选B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于十月革命后,二月革命时期还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1918年夏到1920年底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受到战争的破坏,苏俄经济进入停滞状态,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时期,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苏联经济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重工业有显著的发展,与材料“经济进入停滞状态”不符,故C项错误;德军入侵是在1941年6月22日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2016全国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

选B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苏联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提前完成,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故C项错误;美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它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优越性,故D项错误。

3(2015全国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

选A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正确;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4(2015海南卷)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解析:

选B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加餐拔高练|课后加餐练|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做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体制松散B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不高C农产品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解析:

选C赫鲁晓夫上台前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时期,农业生产管理体制较松散,故A项排除;当时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不高,故B项排除;斯大林体制时期农产品收购价格过低,不是过高,故C项符合题意;斯大林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故D项排除。

2“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

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的“他”()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护者B致力于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D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解析:

选C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最终被迫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导弹。

赫鲁晓夫开苏联改革的先河,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不是一直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护者,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故B项错误;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的应是指勃列日涅夫在工业方面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故D项错误;由于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故C项正确。

3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

这得益于赫鲁晓夫改革()A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D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解析:

选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实行下放企业管理权,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促使企业和工人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涉及个人副业问题,而材料强调赫鲁晓夫改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排除A项;B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

”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局限性是()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解析:

选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李鸿章参与的洋务运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不是没有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故排除A项;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所以他并不是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故排除B项;根据“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可知赫鲁晓夫和李鸿章共同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故选C项;赫鲁晓夫和李鸿章的失败的局限性在于他们没有彻底改革旧制度,而不是必然要失败的命运,故排除D项。

5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

这一做法旨在()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恢复国家资本主义C下放企业管理权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解析:

选C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而20世纪70年代初的苏联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苏联改革的前提条件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苏联的改革措施扩大了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苏联的改革措施并未引入市场货币关系,故D项错误。

619561964年,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为年均10.3%,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进入历史上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

这些现象()A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典型表现C说明美国深陷经济危机难以自拔D是美苏争霸在政治领域的体现解析:

选A19561964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其后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匹敌的水平,说明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故答案为A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故排除B项;这一时期美国并非一直深陷经济危机,故排除C项;这些现象是美苏争霸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故排除D项。

7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

选B勃列日涅夫时期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例失调,故B项正确。

81991年7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私有化法,根据这部法律,到1992年底,苏联有将近一半的工业企业将脱离国家控制。

由此可知,该法律()A使苏联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B促进苏联尝试推行了国家资本主义C不利于苏联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D表明苏联全盘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解析:

选C该法律使苏联将有一半的国有工业企业转化成私人企业,这必然会削弱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经济基础,从而不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时就开始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A项错误;列宁时期就尝试过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苏联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但不能说明是“全盘接受”,因为还有一半的工业企业属于国家所有,故D项错误。

9戈尔巴乔夫说:

“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

换句话说,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析:

选B结合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民主、公开性”的信息,可知是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故B项正确。

10从苏联先后实施的不同经济政策及其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要把市场与计划结合起来B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解析:

选B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二战后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也是因为该模式的单一公有制形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因此从苏联先后实施的不同经济政策及其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

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

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解析:

(1)问,据材料一“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等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2)问,据材料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实行私有化”“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第(3)问,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特征:

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2)评价:

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

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3)原因:

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课后拔高练|1(2019全国卷)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

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

选A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与瓜类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

2(2018全国卷)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

选A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3(2018海南卷)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

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

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解析:

选C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A项错误;1959年越南战争爆发,反映出殖民国家对越南的侵略,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B项错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时期进行了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材料中中共关注“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故C项正确;朝鲜战争停战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直接关系,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