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8959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社会条件

(1)政治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

1953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

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3)意义:

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

(1)措施:

①对农业: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对手工业: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对工商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3)评价:

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三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遗留下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初步探索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召开:

①召开: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②内容: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

任务

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失误

(1)“大跃进”: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人民公社化运动:

到1958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开始: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

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成就

(1)工业:

①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

②形成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铁路:

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3)能源:

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经济混乱

(1)原因:

“文化大革命”爆发,“全面夺权”掀起狂潮。

(2)表现:

①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

②全国交通运输阻塞,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停产。

③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周恩来对经济的整顿

(1)背景:

1971年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2)措施:

整顿企业,恢复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3)结果:

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3.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

(1)背景:

1975年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后,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2)措施: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整顿。

(3)成果:

国民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

(4)结果:

由于“四人帮”的阻挠,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遭破坏。

4.“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2)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3)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轻巧识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名师点拨] “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易错提醒]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其中的“和平过渡”既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

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名师点拨]

正确认识“左”倾错误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左”倾以激进的面目出现,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因而纠正更困难,危害更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上、阶级斗争问题上多次犯“左”倾错误。

(1)“大跃进”是生产力领域的“冒进”,人民公社化是生产关系上的“冒进”,这种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的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问题上的扩大化。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材料二] 中国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1)由材料一、二归纳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内因是什么?

[教你读史]

材料一反映毛泽东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是核心语句。

材料二出自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材料中的第一句话是核心语句。

[提示] 重工业十分薄弱;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加强国防的需要。

[材料三] 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现代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根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

——毛泽东

(2)根据材料三,指出制定“一五”计划的外部依据。

[教你读史]

关键词是“根据苏联的经验”,体现了我国制定“一五”计划的依据。

[提示] 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原因:

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工业体系不完整。

(2)现实需要:

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国防实力。

(3)苏联影响:

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

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及启示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1)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

[教你读史]

根据“鼓足”“干劲”“较短时间”等信息可知当时的社会心态。

[提示] 社会心态:

乐观自信,急于求成。

[材料二] 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

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866

667

1223

粮食产量

3900

2870

3200

3891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观察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教你读史]

细致观察数据的变化,工业领域中钢产量经历了大幅升→降→升的过程;农业成下滑、恢复趋势。

[提示] 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

(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

十年“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1.我国古代封建专制长期存在,致使封建家长制残余思想容易侵蚀党的肌体,从而造成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了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的弊端。

3.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就国际环境而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对抗资本主义。

题组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952年,党中央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毛泽东把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设想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改变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

这一改变的原因和条件是(  )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 ②国民经济的恢复 ③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④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选A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信息“1952年”。

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排除③;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排除④。

2.阅读下表:

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

    年份

所有制经济    

1952年

1956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19.1

32.2

集体所有制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营和个体经济

78.7

7.1

上表中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解析:

选A 由“1952~1956年”的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再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公私合营经济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表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起来。

3.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右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

A.农业合作化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选A 由题目中图片的文字信息“互助”以及时间1955年,可知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故A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195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

题组二 曲折发展的十年和“十年动乱”

4.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写道:

“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

‘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对这段社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带有主观臆断性

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解析:

选D 1958年,中共中央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题干材料“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体现在经济建设中是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带有主观臆断性。

故D项符合题意。

5.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

A.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B.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C.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D.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解析:

选B 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人民公社问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以“一大二公”为特征,其中的“公”即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这一调整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不相适应,B项表述符合题意。

6.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和1975年。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纠正“左”的错误B.坚持八大路线

C.“大跃进”的推动D.贯彻“八字”方针

解析:

选A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这三次经济复苏回升都因为纠正了“左”的错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

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解析:

选B 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

2.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

这表明(  )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我国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

解析:

选B 题干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能源工业企业”“国防军工企业”所占比重大,说明以重工业为主。

3.“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

解析:

选C 根据歌谣中的“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并结合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互助组和合作社,故选C项;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4.1958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这是“大跃进”运动,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解析:

选D 题干中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虽是一种讽刺,但客观上反映了人们改变落后经济面貌的强烈愿望,故D项正确。

5.“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由此可排除①,故本题应选B项。

6.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解析:

选C 材料提到的是1962年一副对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选C项。

7.1956~1966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  )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②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也有重大成就 

③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④开局和中期经济态势较好,后期有问题

A.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④D.①②

解析:

选D 1956~1966年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照搬苏联经验,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故①正确;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如“大跃进”等,也有重大成就,如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故②正确;期间中国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找到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故③错误;开局和后期经济态势较好,中期有问题,故④错误。

D项符合题意。

8.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解析:

选D 根据图片信息,50年代末的“左”倾错误导致工农比例失调,而60年代初因中央生产关系的调整,工农比例趋向于平衡,故D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在50年代,故A项错误;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政策上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C项“优先发展农业”说法错误,应是“优先发展工业”。

二、非选择题(18分)

9.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材料四 命题的维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历史的维度: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

本质的维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实践的维度:

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

世界的维度: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2014年7月14日《北京日报》曲青山

《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

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

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

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

(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梦的内涵。

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梦说明了什么?

(4分)

解析:

(1)问,从俗语的内容和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中概括归纳即可。

(2)问,根据图示中主要成就来回答相应部门;从“一五”计划的成就中总结其意义。

第(3)问,根据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关键信息,可以归纳为“大跃进”运动时期人们迫切改变落后现状的心情;其“梦想的问题”可以从夸大主观能动性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方面归纳。

第(4)问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四“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是人民的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从经济政治决定思想文化、民众是主体等角度归纳。

答案:

(1)时期及人物:

中国古代和近代农民的梦想。

形态:

小农经济。

(2)部门:

交通运输、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钢铁生产(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意义: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3)时期及梦想:

“大跃进”时期(或说50年中后期)快速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

问题:

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4)内涵:

民族复兴、人民安居乐业、世界和平与发展。

说明:

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中国梦内涵的不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具有统一性和继承性。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