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696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5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第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第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第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第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高中历史第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高中历史第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中历史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试总分:

210分考试时长:

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40小题,共计160分)

1、(4分)“筚路蓝缕劈荆斩棘,贺人民民主政权巩固;鼓乐喧天辑志协力,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是七年过渡时期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拥护之情。

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开始坚定支持人民政府的主要原因是

A.没收官僚资本,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B.稳定物价,掌握了金融市场的领导权

C.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合理调整工商业,确立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2、(4分)读下表,表中数据上要体现了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增长%

棉纱

361.8万件

500万件

138

棉布

11163.4

16372.1万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万吨

155.2万吨

214

面粉

299万吨

467万吨

156

346万吨

593.2万吨

171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轻工业发展已经超过欧美

C.已经完成了轻工业改造D.国家对民生领域比较重视

3、(4分)一位美国学者评论说,1956年,毛泽东向政治局提交了供选择的建议,即他的《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虽然用词、含义模糊,但要求却十分清楚,描绘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

对“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的正确理解是

A.根据国情自主探索建设之路B.完全抛弃苏联的发展模式

C.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4、(4分)下表是1948—1959年北京同仁堂发展态势数据表。

这一时期北京同仁堂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

公私合营B.计划经济C.国家援助D.抗美援朝

5、(4分)1949到1952年被称为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A.实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革命与建设并举

C.巩固新生政权开展土地革命D.稳定物价恢复经济

6、(4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沈阳凭借机械制造、成套设备制造、军工生产等支柱产业,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

沈阳机床、变压器、风动工具、泵阀及重型设备已打造为知名品牌。

沈阳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是在

A.土地改革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7、(4分)据不完全统计,1958年全国有345万个公共食堂,而在这里头吃饭的人,占了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也就足说当时有5亿中国农民都在公共食堂吃饭。

该现象

A.是“大跃进”运动发展的结果B.说明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C.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过分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

8、(4分)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

如:

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

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前

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B.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C.工作的重点不足发展经济D.较封闭导致世界史研究落后

 

9、(4分)1954年6月,陈云就一五计划编制情况向中共中央汇报时提出,“原料供不上,工厂开了也是白开”。

这一观点

A.体现新中国缺乏实施计划经济的经验B.证明农业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

C.反映苏联未能大规模援助新中国建设D.说明重工业薄弱严重制约轻工业发展

10、(4分)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表明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C.民主革命实现完全胜利D.“一五”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

11、(4分)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中明确指示:

“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

”这一措施

A.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B.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

C.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12、(4分)“一五”计划期间,由于市场机制与过高的经济增长指标及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在资源配置方面发生矛盾,以及国际环境等主客观原因,直接导致了

A.全面急进的社会主义改造B.大量引进苏联的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

C.颁布宪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D.中共八大的召开

13、(4分)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

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

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

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

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

14、(4分)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

A.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5、(4分)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

责任田效果明显,许多农民起而仿效。

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

这说明

A.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B.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

C.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D.农业政策提高生产积极性

 

16、(4分)社会主义改造在短期内取得了胜利,这不仅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的信心,也使部分领导人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加上群众运动将是万能的武器”。

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A.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B.引发了人民经济建设中的急躁情绪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D.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17、(4分)1954年1月31日《人民日报》报道,沈阳市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经过政府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和扶植,生产获得显著发展,年生产总值达数亿元。

这一成绩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B.市场经济的刺激

C.责权明确的促进D.公私合营的激励

18、(4分)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中央开展了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

19、(4分)下表是1958—1960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征购量和出口量。

(单位:

万吨)

根据下表所列状况可以推知我国粮食

A.出口量变化有利于买进西方工业设备B.征购量变化有助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

C.出口量变化加剧了经济困难的程度D.总产量变化促进了农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20、(4分)下表是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例分配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B.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注意农、轻、重的协调发展D.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21、(4分)下列关于我国近代以来航空事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航空事业开始于清末

B.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民航业才真正起步

C.新中国成立后,沈阳飞机制造厂投产,民航业发展迅速

D.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2、(4分)(题文)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

”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B.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

C.已经引发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D.“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

 

23、(4分)“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我国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24、(4分)阅读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表(单位:

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3.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7.5

1387.9

对表格数据信息判断不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快速发展45678B.当时工业发展比农业发展快

C.“一五”计划成就突出D.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5、(4分)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A.大办农业B.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钢产量翻番D.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26、(4分)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国民经济的部分状况。

据此推断这三年是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第一年

2534亿元

+17.3%

558.7亿元

+24.4%

第二年

2104.5亿元

-17%

419.4亿元

-25%

第三年

2012.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A.1949—1951年B.1957—1959年

C.1966—1968年D.1978—1980年

27、(4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沈阳、长春等城市的高等院校或外迁,或裁并,或疏散;修建地下防空工事是当时各级革委会普遍重视的工作。

黑龙江省把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以及街道居民都以民兵的形式组织起来,实现全民皆兵。

东北地区出现的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因为

A.边境局势的持续紧张B.“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方针的影响

C.中苏两国关系开始恶化D.朝鲜半岛“冷战”局面的持续发展

 

28、(4分)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现代工业存在国营企业与公私合营企业两种主要形式,两种形式的主要区别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B.生产的经营规模

C.生产的经营方式D.生产的市场化程度

29、(4分)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

“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样一条原则:

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人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以外,应加以削减。

”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B.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化的经济模式D.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

30、(4分)下表是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例分配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B.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注意农、轻、重的协调发展D.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31、(4分)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

1949年

1953年

1957年

1962年

33.1%

14.9%

9%

6.8%

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B.“左”倾错误的泛滥

C.民主与法治观念滞后D.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

32、(4分)某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说: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确有很大影响。

但是,我们不可

坐等老天爷的恩赐,而应该努力改造自然,限制自然,利用自然,把提高粮食产量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变革的过程中,右倾保守思想是经常存在的,需要用很大的力量

同它进行斗争。

”这表明当时

A.忽视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B.“大跃进”运动已经开始

C.右倾保守思想已十分严重D.中共八大的方针得到坚持

 

33、(4分)“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A.优化工业分布格局B.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奠定了工业化基础D.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34、(4分)1953年4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要求今后县、乡政府对于要求进城找工作的农民,除特殊情况外均不得开给介绍证件;对于现已进城的农民,应动员其迅速返乡”。

该措施

A.稳定了日益混乱的社会秩序B.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巩固

C.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35、(4分)年份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出口

2092.6

2883.4

4157.5

2720.4

1355.0

1030.9

进口

166.8

233.5

2.0

66.3

5809.7

4923.0

读1957~1962年中国粮食出口和进口统计表(单位:

千吨),下列相关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1957~1960年粮食递增得益于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

B.1960~1962年粮食逐年递减与严重的自然灾害相关

C.1960~1962年粮食递减反映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D.1961~1962年大量进口粮食是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困难

36、(4分)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说明当时的中国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D.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37、(4分)据统计,从1958年到1960年这三年期间的平均积累率(一定时期内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例)高达39.1%,大大超过了“一五”期间24.2%的平均积累率。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建设成就巨大B.片面追求高指标

C.国民经济严重失衡D.受“左”倾思想影响

38、(4分)1959年11月,国家统计局在省市统计局长会议上提出:

“对统计数字的准确性,要考虑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党的领导的意见,不能单纯从统计数据出发。

”这种做法

A.推动“一五”计划的全面实施B.一定程度上纠正“左”倾错误

C.违背数据统计工作的客观规律D.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9、(4分)新中国“一五”期间主要能源产量表

此表说明

A.大跃进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B.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效益

C.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D.我国工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局面

40、(4分)在某一时期,湖南某地出现了群众成群结队争着卖鸡,挤不上卖就急得直哭,说是带回去就要归公了;甚至有农民烤了一个月需要的粮食饼子,怕办起食堂后粮食就要归公了。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群众的恐慌B.“大跃进”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C.右倾错误遭到人们的自觉抵制D.体制调整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5小题,共计50分)

 

4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

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

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

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并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晏阳初和陶行知等认为乡村改良是摆脱危机,复兴民族的一条希望之路。

1923年,民间组织“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河北香河县成立了第一个信用合作社。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向合作社发放低息0.6%-0.7%贷款,再由合作社以1%-1.2%的利息贷给社员。

从1930年开始,合作事业在中国才成为一个真正的运动。

1935年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16个省。

全国合作社数量从1930年2463个增长到1937年的46983个。

合作主义作为理想,一直体现在国民党的纲领中,但合作运动也被国民党作为反共政治斗争的工具。

1933年国民党政府设立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并逐步扩展到川闽甘黔。

到了1940年,国民党政府仍继续热衷于合作社的推广,但合作运动既没有解决农村金融的枯竭,也没有改变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村经济的恢复最终成为空话。

——摘编自林善浪《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和《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明确规定:

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资金互助组织,不以赢利为目的,贷款应优先社员、组员;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银行以低息贷款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

到1956年,全国建立了10.3万个农村信用社,入股农户近1亿户,吸收农民储蓄存款4.32亿元,发放贷款10亿元,提前实现原定的合作金融目标。

——摘编自蓝虹、穆争社《论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20-40年代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分析国民政府致力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结果不同的原因。

 

4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晋末年以来,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徙死亡,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后,大规模强制人民迁徙,加之许多土地主人因犯罪流配籍没,使得户绝地荒现象更加严重。

为了保证国家税收来源,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均田制规定:

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

凡是只有老小癃残者的户,户主按男夫应受额的半数授给。

所授露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

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

——摘编自郭冬瑾《北魏均田制的利弊及其体现的经济思想》

材料二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材料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家庭经营模式受到了新的挑战,出现了新的问题,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于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对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多种新形式,在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转包、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逐步在各地发展起来。

——摘编自高煦照《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其体现的经济思想,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均田制对北魏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业经营方式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面临的共同问题及解决方式的差异。

据此谈谈你对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认识。

 

44、(10分)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

……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

……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

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4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9年,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之乱,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

新疆统一后,清朝从俗从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维吾尔族历史上实行以“伯克”统领地方事务的制度,清朝笼络民族上层人士,继续任命维吾尔族官吏为伯克,但废除世袭制,改为流官。

并颁布《回疆则例》、《新疆条例》等边疆法律条例,明确对边疆的管理。

禁止伊斯兰教干预伯克的世俗行政管理。

随着清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内地人口压力越来越大。

1761年,清朝开始组织移民入疆,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

清朝在新疆设置了各种类型的屯垦区,包括兵屯、遣屯、民屯等。

西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大幅度提高,伊犁地区“较之以前,富裕数倍,实与内地无异”。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时,这里依然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贫苦不堪。

1950年3月,驻疆解放军在天山南北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当年全军开荒6万余公顷。

从1951年至1952年,驻疆解放军还创办了新疆第一批大中型现代工业。

1952年10月,兰新铁路在兰州破土动工,于1958年12月铺轨越过甘、新交界的红柳河,从此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

1954年,毛泽东下令十万大军“化剑为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