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318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土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土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土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土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docx

《土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docx

土壤

了解:

1.土壤在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略

2.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略

3.学习土壤地理学的目的与要求:

4.次生矿物:

1)砂土和粘土:

粘土矿物的类型特征综合反映了土壤的风化和成土条件,研究和鉴定其种类、数量和特征有重要意义:

帮助了解各种土壤在发生学上的地位;帮助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如吸湿性、可塑性、胀缩性和吸附性等);概略评价肥力特征。

2)简单盐类:

碳酸盐、硫酸盐(石膏)、氯化物、

3)氧化物类:

针铁矿、赤铁矿、三水铝石、锐钛矿

4)铝硅酸盐类:

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蛭石、绿泥石

5.矿物分化程度的量度指标-硅鋁铁率

6.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道库恰耶夫(1881年)土壤发生学说

П=f(К,О,Г,Б)T

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发生关系。

式中:

П表示土壤;К,О,Г,Б分别表示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因素。

●土壤是独立自然体,是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各成土因素同等重要、相互不可代替

●成土因素的发展与变化制约土壤的演化与地理分布规律

●成土因素在地表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2)格林卡(前苏联):

目岩特性十分重要。

3)涅乌斯特鲁耶夫(前苏联):

地形作用很重要。

4)威廉斯统一形成学说

●土壤的本质是肥力

●生物主导论强调了土壤形成中生物因素的主

导作用和人在培育土壤的主观能动性

●团粒结构学说

5)詹尼

提出S=f(Cl,O,R,P,T,…),简称‘clorpt’函数式。

詹尼认为在成土过程中的生物主导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

评价:

奠定了土壤学科的理论基础

奠定了土壤发生分类学的基础,使土壤最终脱离了地质学

提供了研究土壤综合性的观点和方法

为土壤资源综合评价,综合开发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7.土壤分类目的和意义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

∙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

∙进行土壤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

8.不同土壤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重点掌握:

1.土壤经典定义:

“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

2.土壤肥力:

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四大肥力因素)的能力。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与本质特征(威廉斯)。

3.土壤圈:

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土壤圈位置和功能: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纽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的功能:

(1)对大气圈-频繁的水、热、气地交换和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

(2)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3)对水圈-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

5.土壤地理学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6.土壤组成:

土壤系统组成:

固相-矿物质、有机质野象-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

矿物质-矿物养分来源;有机质-肥力高低重要标志;水分、空气-此消彼长,影响土壤的热量和养分。

土壤矿物质元素组成:

●几乎包括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元素;

●土壤矿物质元素的相对含量与地球表面岩石圈元素的平均含量及其化学组成相似。

●O、Si、Al、Fe为主,四者共占88.7%以上;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含量低,分布不平衡。

●化学组成既继承了地壳化学组成的特点,又反映了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分散、富集特性和生物积聚作用。

O、Si、C、N等增加,Ca、Mg、K、Na等减少。

7.原生矿物、类型:

指岩石经物理风化成为碎屑,化学组成与结晶构造未改变。

颗粒较粗,如沙砾、粉砂粒,其数量、种类随母质类型、风化强度、成土过程而定。

●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长石类、辉石、角闪石、云母类

●(氢)氧化物矿物-石英、赤铁矿、褐铁矿、金红石

●磷酸盐(硫酸盐)矿物-磷灰石、黄铁矿、白铁矿

●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

8.次生矿物、类型: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颗粒较细,结晶较差,甚至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

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

它们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0.001mm),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粘土矿物。

9.次生铝硅酸盐矿物的结构、类别及其主要特点:

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

是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两种基本晶片连接而成的薄片层状结晶体

●1:

1型矿物:

主要包括高岭石及埃落石等-1:

1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持性弱

●2:

1型膨胀性矿物:

主要包括蒙脱石、蛭石-2:

1晶层结构、涨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

●2:

1型非膨胀性矿物:

比如水云母、伊利石。

-2:

1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

●2:

2型矿物,如绿泥石-无

10.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形成的次生矿物,有两种形成途径。

∙原生矿物风化淋溶直接演变

+H2O,-K  -K      -Si     分解

正长石——→云母类—→蒙脱石—→高岭石—→三水铝石

∙风化沉淀(自然合成)学说:

原生矿物彻底风化产物重新组合沉淀而成。

11.我国粘土矿物分布规律

全国分为7个分布区

❿北方以水云母(伊利石)为主的1、2、3区

❿秦岭、长江中下游水云母、蛭石、高岭石交错分布区(4区)

❿南方西部蛭石和高岭石为主的分布区(5区)

❿南方以高岭石为主的6、7分布区

❿西北和青藏高原水云母区(1区),土壤风化程度最低

❿华南高岭区(7区)土壤风化程度最高 

12.土壤有机质:

广义指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其中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产物。

狭义指土壤腐殖质。

元素组成为:

碳氧氢氮

13.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因矿质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称有机质的矿化率,矿化率一般在1%~3%。

14.土壤腐殖质:

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复杂、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即土壤腐殖质。

15.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分子量-很大。

分子量大小与单体和聚合度有关;

●形状-球形结构,疏松多孔,似海棉;

●颜色-分子量愈大,颜色愈深

●溶解性-FA、HA都溶解于碱,HA不溶于酸,而FA溶解于酸。

●吸收性-亲水胶体,吸水能力强,吸水量可达其重量的500%。

化学性质:

组成、功能团含量、分子结构特征、络合性、带电性、稳定性、变异性

16.土壤水分意义、来源、消耗

意义:

土壤水是指在105~110℃情况下,从土壤中能够被烘出来的水分总和。

土壤水分并非纯水,而是溶解有各种有机无机物质的稀溶液。

来源:

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灌溉水、地下水。

此外,水气的凝结也会增加土壤水分的含量,但很少,不占重要地位。

消耗:

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地面径流损失。

17.土壤水的类型

分类方法:

数量法和能量法

数量法是按照土壤水受不同力的作用而研究水分的形态、数量、变化和有效性。

吸湿水:

土壤固体土粒的表面依靠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吸附的空气中的水分子,形成薄薄的水膜。

膜状水:

被吸附在吸湿水膜外层的水分。

毛管水:

当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最大分子持水量时土壤水分就不再受土粒吸附力的束缚,成为可以移动的自由水,这时靠土壤毛管孔隙的毛管引力而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重力水:

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向下渗透,这种水分为重力水。

18.土水势:

土壤水自由能与标准的参照状态的水相对比的值。

总水势:

基质势+溶质势+压力势+重力势

19.土壤空气的特点

∙土壤空气储存于土壤孔隙中,互不相连,各个孔隙中的空气成份是不同的。

∙土壤空气的水分含量远较大气为高。

∙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大气高,而氧的含量比大气低。

20.土壤系统结构:

土壤系统三项组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在空间上的关联性。

1)营养结构(营养物质迁移转化):

矿质化作用;

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是一系列极端复杂过程的总称,主要是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也有一些纯化学的过程。

2)形态结构(土壤剖面空间关联性):

21土壤形态结构:

土壤发生层:

平行于地表,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土层,简称土层。

土壤剖面:

从地表垂直向下的纵断面。

22.土壤发生层划分:

ABC命名法:

19世纪(道库恰耶夫):

腐殖质聚集表层(A)过渡层(B)母质层(C)

OAEBCR命名法1967-国际土壤学会近年来我国也采用:

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

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R)

23.土壤剖面构型:

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程度的强弱:

(A)C剖面、AC剖面、A(B)C剖面,按水成作用:

AG剖面。

24.土壤系统功能:

1)植物的肥料库:

化学因素(养分、酸碱度、吸附交换功能)

物理因素(质地、结构、孔隙度、热学)

生态因素

2)能量的转化机

3)去污的净化器

化学因素:

酸碱度、活性酸和潜在酸及其相互关系

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

物理因素:

粒级、质地、理解质地的区分原则

土壤结构及其类型、土壤孔隙度、比重、容重

理解土壤的热学性质

25.土壤系统的环境因素:

气候: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能量源泉。

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而土壤水热状况又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可以说,土壤的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所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作用,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1)影响岩石和矿物的风化和淋溶强度,次生矿物的形成,决定了母质的地球化学类型。

(风化壳类型)

2)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植被群落类型及其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影响土壤理化性状和肥力状况。

4)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5)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的地理分布

生物:

植物-1)富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利用太阳能合成土壤有机层;

2)植物根系的穿插挤压破碎并分泌有机酸,促进土壤的形成和结构的发展;

3)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不同。

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参与土壤腐殖质形成;

某些特种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增加土壤氮素养分。

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

动物-动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

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翻动、搅拌、 疏松和搬运土壤。

土壤动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可作为肥力指标。

地形:

地形没有提供新物质,和土壤间没有物质与能量交换,是影响土壤和环境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个条件。

地形通过其他成土因素对土壤起作用,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再分配。

母质:

矿物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体——成土母质。

1)构成土壤基础物质,是土壤的"骨架”;同时,母质又是土壤中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

2)母质的组成和性状的都直接影响土壤发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3)母质各种性质深刻地残留给土壤

4)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程度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时间:

体现气候和生物作用于母质的程度

26.土壤系统的动态表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生物小循环:

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

在生物小循环过程中土壤养分得到固持富积。

27.主要成土过程的发生条件、过程及结果

1)原始的成土过程

土壤形成的最初阶段,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的土壤形成过程

“岩漆”阶段:

自养型微生物

“地衣”阶段:

异养型微生物-原始微生物群落-细土

“苔藓”阶段:

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速度提高.

2)灰化过程

条件:

寒温带,针叶林植被,充沛的降水条件;

物质迁移特征:

土体上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硅铝铁分离,铁铝锰胶体络合淋溶淀积于下部,二氧化硅残留在土体上部;(配合迁移)

结果:

形成灰白色灰化淋溶表层,Fe、Al络合物聚积的绣棕色淀积层。

3)粘化过程:

土体中的矿质颗粒由粗变细而形成粘粒,以及粘粒在剖面中积聚的过程。

条件:

温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过程:

原生矿物分解,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

结果:

粘粒向下移动并在土体下层中淀积。

粘化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土层中粘粒受水的机械淋溶淀积过程为淀积粘化过程(悬浮迁移)。

二是指土体中的矿物未经迁移就地风化形成粘粒,称为残积粘化过程。

4)富铝化过程

条件: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物质迁移特征:

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

结果:

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或铁磐层。

5)钙化过程:

土壤剖面中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分为脱钙和钙积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

条件:

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

物质迁移特征:

由于季节性淋溶,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硅铁铝等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上不发生移动,钙镁在土体中淋溶、淀积;

结果:

土体中、下部形成一个钙积层。

CaCO3(淀积)+CO2+H2O=Ca(HCO3)2

Ca(HCO3)2形成引起脱钙,CaCO3形成导致积钙

6)盐化过程

条件:

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的地方。

物质迁移特征:

此时含盐的地下水通过毛管作用上升至地表,水分蒸发后,随水分上来的盐分残留在地表土壤中。

结果:

表土盐分愈积愈多,当含盐量达到0.2%以上开始危害作物生长时,就形成盐土。

7)碱化过程:

钠离子在土壤胶体上的累积,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物理性质恶化的碱化层

物质迁移:

结果:

随着交换作用的不断进行,当钠离子饱和度达20%以上,pH>9时,土壤便发育成碱土。

通常碱土的表层含盐量较低,盐分主要集中于表土层以下柱状不透水的碱化层中。

8)潜育化过程

条件:

低洼积水的地区,土层长期被水浸润。

结果:

空气缺乏,有机质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还原物质,高价铁猛转化为亚铁猛,形成一个蓝灰或青灰色的还原层

9)潴育化过程

条件:

干湿交替;

物质迁移特征:

铁、锰物处于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

结果:

形成潴育层。

10)白浆化过程

条件:

冷凉湿润,质地粘重或冻层顶托水分较多的地区,土壤表层经常处于周期性滞水状态;

物质迁移特征:

侧向漂洗—铁、锰还原淋失,粘粒机械淋洗;

结果:

腐殖质层之下出现白色土层。

11)草毡化过程(干冷条件下)

12)土壤的人工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耕作、施肥、灌溉和改良等措施影响下,土壤肥力上升的发展过程,即在耕种条件下,土壤人为地定向培肥的过程。

28.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体系和土壤系统分类(诊断学)体系的依据及其特点

发生学分类体系:

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性质-类型

依据:

以生物气候(成土因素)为主导,以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为依据。

特点:

中心思想概念;土壤分类与分区结合;定性指标多于定量指标;演绎推理法

系统(诊断)分类体系: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分类。

依据:

诊断层和诊断特征

特点:

边界定义;分类指标数量化和标准化;归纳法;词根评缀法命名(拉丁文和希腊文)

29.我国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原则、级别及划分依据

原则:

土壤使客观存在的历史自然体。

级别: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

依据:

土纲-土类间的发生和性状的共性加以概括。

亚纲-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的差异。

土类-地带性土壤类型和当地的生物、气候条件相吻合;非地带性土壤可由特殊的母质或过多的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影响而形成;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具有一定能特征的成土过程;具有独特的剖面形态及相应的土壤属性(诊断层);有其相似的肥力特征和改良利用的方法与途径。

亚类-同一土类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土类之间的相互过渡。

土属-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古土壤形成过程和残留特征;耕种影响

土种-同一土种发育在相同的母质上,并具有相似的发育程度和剖面层次排列。

变种-土种在某些性状上的差异。

30.诊断层、诊断特性、诊断现象

诊断层:

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性:

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诊断现象:

31.1)富铝土:

1>地理分布:

2>成土条件:

气候-热量丰富:

年均温15-28℃,≥10℃积温4500-9000℃。

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为1200-2500毫米。

湿热、干冷同季。

植被-自然植被是以热带雨林、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地形、母质-

砖红壤

砖红壤性红壤

红壤

黄壤

地形

丘陵台地及平缓低地

丘陵台地及平缓低地

高丘及低山地区

海拔高达800~1000米的山地

母质

玄武岩等铁质富铝风化壳

花岗岩等硅铝质富铝风化壳

第四纪红色粘土和砂岩等硅铁质和硅质富铝风化壳

砂岩和花岗岩等硅质和硅铝质富铝风化壳

3>成土过程:

富铝化过程-脱盐基脱硅铝化

生物富集过程-生物量大,小循环周期短;富集作用强烈,容易发生养分流失

4>主要性状: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中度以上的富铝化作用(CEC、矿物、硅铝率);铁铝层厚度>30cm;50~200um粒级中可风化矿物<10%

剖面构型-

理化性质-物理性质:

质地粘、供水能力差、粘结性和粘着性较小。

化学性质:

酸性反应:

pH4.5~6.0(Al)

CEC和BS:

较低,矿质养分状况贫乏(P)

5>主要分类:

富铝化程度:

砖红壤:

强度富铝化,高岭石被分解成三水铝石,游离铁、铝及其伴生矿物大部分被氧化

赤红壤:

砖红壤向红壤过渡

红壤:

中度风化铁铝土,粘土矿物以高岭石、氧化铁、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

黄壤:

中度分化,粘粒矿物中有部分三水铝石,大部分铁铝矿物以结晶态的针铁矿为主。

6>利用改良:

特点-水热充沛、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生产潜力

利用现状-林地:

50%;水田8.59%;旱地5.17%;牧地3.28%

侵蚀面积:

28%低产田:

40%

红、酸、瘦、粘

我们应该:

合理利用,综合利用:

退耕还林,合理种植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注重生物循环的作用,等高种植

合理施肥: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肥料的配合使用

旱改水

2)淋溶土:

我国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淋溶特征和湿润水分状况,土壤热状况至南向北分别具有北亚热带、暖温、温带变化。

与富铝土相比,风化程度减弱,粘土矿物以2:

1型占主导地位。

与弱淋溶土相比,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反应,有明显粘粒淀积。

气候特点:

靠近海洋,温暖湿润。

成土过程:

粘化淀积过程、腐殖质的累积过程

3)钙层土:

一些具有灰白色石灰聚积层的土壤。

一般把石灰聚积层称做钙积层。

在土壤科学分类上,把这种具有钙积层的不同土壤归并为一个大的土纲,统称钙层土。

气候特点:

年降水量少,年变幅大,分布不均匀,季节性干旱明显,干燥度由半湿润区向内陆干旱区增大。

年降水量不足是钙积土的普遍现象。

成土过程:

腐殖质累积、钙积过程

4)盐渍土:

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或者碱化土壤的统称。

盐土-含可溶性盐1%以上,对植物生长有显著危害的土壤。

碱土-含有危害植物生长和改变土壤性质的多量交换性钠,又称钠质土。

碱化度(>20%)

成土过程:

盐化过程-盐分在土壤中的运动。

碱化过程-钠质化过程 

5)~12)高寒土、冻土、弱淋溶土、荒漠土、湿成土、初育土、变性土、灰化土

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主要性状、主要分类、利用改良。

32.土壤水平分布

高纬和低纬表现明显(环绕、连续)

中纬区(未能贯穿整个大陆),因干湿差异分为沿海型(森林)和内陆型(草原和荒漠)

纬度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宽度:

南北4-8度;经度地带性东西宽6-12经度。

33.土壤垂直分布

土壤随地形高低自基带向上(或向下)依次更替的现象,叫做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山地基带与当地水平的自然带一致;

2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更替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3纬度越高,山地的垂直带谱越简单,纬度越低,垂直带谱越复杂;

4若在同一纬度的山,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5同一座山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垂直带谱不同。

34.土壤区域分布

定义:

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地方性)土壤在短距离内成镶嵌分布。

35.我国土壤水平分布规律

1、南北方向

a、亚热带-热带:

受湿润季风影响,气温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依次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b、中亚热带:

湘鄂山地,黄壤为主;云贵高原,东面和西南面气候湿润,中心则为较为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贵阳分布黄壤,昆明红壤。

c、温带: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主要为棕壤;长白山地区由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大兴安岭北部林下有灰化土发育;松辽平原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黑土和白浆土发育。

2、东西方向

a、暖温带:

由东向西为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

b、温带:

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36.土壤资源的基本特点:

生产性有限性动态性多用性时空性

37.我国土壤资源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特点-

∙ 土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 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

∙ 人均土地少,整体质量差

∙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与利用不平衡

问题-耕地减少土壤退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