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答案和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230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答案和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答案和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答案和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答案和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答案和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答案和笔记.docx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答案和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答案和笔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答案和笔记.docx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答案和笔记

内容简介

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学出版社)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我国众多高校采用的经济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经济类”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考生复习备考,我们精心编著了它的配套辅导系列: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章节习题精编详解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章节习题精编详解

9.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0.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本书是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严格按照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11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为主,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宏观经济学经典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的有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

为了强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

所选考研真题基本体现了各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特别说明:

由于本书第22章涉及到的西方经济学知识点非常少且没有课后习题,因此,略去本章的复习笔记和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22章考试内容主要集中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问题,尤其是结合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形势出题已经成了近年来众多高校命题的特点,一般都是分值较大的论述题。

所以,建议大家多留意热点经济问题,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政策的改变,并经常思考经济政策背后所隐藏的经济学原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习题答案: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2.2课后习题详解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答: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2)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单加总,所以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举例来说,对于单个厂商来说,降低工资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可以增加生产并增雇工人。

但是,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资则工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下降并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下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答:

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必须区分产品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

其中,最终产品是指在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加以区别。

例如,不能根据产品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

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

其实不然。

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那么这包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这包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此时面粉则是最终产品。

同样,如果面包是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面包在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时,它还属中间产品。

3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答:

人们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作生产用,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GDP。

与之不同的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

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此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4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

答:

之所以说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是因为:

政府通过雇请公务员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发生了实际的交换活动,所以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

要计入GDP。

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在此期间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这些救济金不计入GDP。

5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答:

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虽由出售产品的企业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

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虽然不购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是购买产品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和收入法计得的GDP一致,必须把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6假设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

(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加工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多少?

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

(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即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的GDP为40万美元

(2)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

7.5+5=12.5(万美元);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

(10-7.5)+(30-5)=27.5(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

12.5+27.5=40(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7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

书本、面包和菜豆。

它们在2016年和2017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

(1)2016年名义GDP;

(2)2017年名义GDP;

(3)以2016年为基期,2016年和2017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2017年为基期,2016年和2017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为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

”这句话是否正确?

(6)以2016年作为基期,计算2016年和217年的GDP折算指数。

解:

(1)2016年名义GDP=100×10+200×1+500×0.5=1450(美元)。

(2)2017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850(美元)。

(3)以2016年为基期,2016年的实际GDP为1450美元,2017年的实际GDP=110×10+200×1450×0.5=1525(美元)。

这两年实际GP的变化=(1525-1450)/1450≈5.17%。

(4)以2017年为基期,2016年的实际GDP=100×10+200×1.5+500×1=1800(美元),2017年的实际GDP为1850美元。

这两年实际GDP的变化=(1850-1800)1800≈2.78%

(5)题目中所给的结论是不完整的,原因如下:

①名义GDP的变动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

一是所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

由于价格变动导致的名义GDP变化并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故将名义GDP折算为实际GDP,通过实际GDP来比较GDP的变化。

②虽然选择不同的基期计算出来的实际GDP不相同,但是GDP的变化趋势应该是不变的。

所以,“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是不正确的。

(6)用2016年作为基期,2016年的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

2017年的GDP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

 

8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试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

(2)净出口;

()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

解:

(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一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500(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亿美元)。

(2)由GDP=C+I+G+NX可得NX=GP-C-I-G,因此净出NX=4800-3000-800

960=40(亿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D=NDP-T=4300-990=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3310-3000=310(亿美元)。

9假定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亿元),试计算:

(1)储蓄;

(2)投资;

(3)政府支出。

解:

(1)用S代表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S=YD-C=4100-3800=300(亿元)。

(2)用代表投资,用Sp、Sg、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Sg=T-G=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本题中,Sg=BS=-200(亿元)。

Sr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即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I=Sp+Sg+Sr=300-200+100=200(亿元)。

(3)从GDP=C+I+G+(X-M)中可知,政府支出G=5000-3800-200+100=1100

(亿元)

 

10举例说明资本存量、总投资、净投资和重置投资四者的关系,这四者是否都计入GDP?

它们是否一定都是正数?

答:

(1)资本存量、总投资、净投资和重置投资四者的关系:

资本存量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而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

假定某国某年投资900亿美元,该国在该年末资本存量可能是5000亿美元(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及存货价值等)。

由于机器厂房等会不断磨损,假定每年要消耗即折旧400亿美元,则上述900亿美元投资中就有400美元要用来补偿旧资本消耗,净增加的投资只有500亿美元,这400亿美元因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故称重置投资。

净投资加重置投资称为总投资。

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

(2)资本存量、总投资和重置投资不可能是负数,净投资可能是负数。

原因如下:

①根据资本存量的含义,资本存量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故资本存量不可能为负数;

②总投资不可能为负数,因为即使某年度没有生产任何资本品,总投资也只是零,而不可能是负数;

③重置投资不可能为负数,因为机器设备消耗掉了,即使不补偿,重置投资也只是零,而不可能是负数;

④净投资可能是负数,因为如果某年度生产的资本品不足以弥补资本消耗的折旧,净投资就是负数。

11为什么存货会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答:

(1)资本存量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

(2)存货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被算作投资的原因如下:

①存货被算作资本是因为存货对厂商的正常经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构成资本存量的部分。

生产过程要顺利地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仓库必须有足够的原材料储备,同时,当市场发生意料之外的需求增加时,存货可对付这种临时增加的需要。

②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场价值。

存货变动是一个流量概念,如果把存货变动排除在GDP之外,所计得的就只是销售额,而不是生产额。

12为什么计入GDP的只能是净出口而不是出口?

答: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出口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本国GDP的一部分,而从外国进口的物和劳务并不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只是外国生产的部分,但却被计入本国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中。

例如,从外国进口价值20万美元的小轿车,被计入本国消费;进口价值1万美元的机器设备,被计入本国投资;进口价值10万美元的武器装备,被计入本国政府购买。

如果在计算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时不把上述31万美元的进口减去,就会误把外国生产的GDP计作本国的GDP。

因此,计入GDP的只能是净出口而不是出口,否则,在GDP核算过程中就会重复计入,从而造成GDP核算不准确。

13假定甲厂商为乙厂商提供服务应得的报酬为400美元,乙厂商为甲厂商提供服务应得的报酬为300美元,甲和乙商定互相抵消300美元,结果甲只收乙100美元。

试问计入GDP的是否就是这100美元?

答:

计入GDP的不是100美元,而是700(=400+300)美元。

因为GDP计算的是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而甲乙厂商生产的服务价值总共是700美元,不是100美元,至于双方相互抵消多少,与GDP的核算无关。

14根据下列统计资料计算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个人收入(PI)。

解:

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雇员报酬+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50+500+25+140+200=1115(亿美元)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间接税=1115+15=1130(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折旧=1130+20=1150(亿美元)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一公司利润一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1115-25010+50+100=1005(亿美元)

15消费价格指数(CPI)能完美地衡量人们的生活费用变动吗?

答:

消费物价指数的目的是衡量生活费用的变动,但消费物价指数并不是生活费用的完美衡量指标。

这个指数有三个广泛承认但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1)替代倾向。

当价格年复一年地变动时,它们并不都是同比例变动的,一些价格上升得比另一些高。

消费者对这种不同价格变动的反应是少购买价格上升大的物品,多购买价格上升少或者甚至下降的物品。

也就是说,消费者把那些变得昂贵的物品替代掉。

但计算消费物价指数时假设一篮子物品是固定不变的。

由于没有考虑到消费者替代的可能性,所以消费物价

指数高估了从某一年到下一年生活费用的增加。

(2)新产品的引进。

当引进了一种新产品时,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更多的选择又使单位货币更值钱,因此,消费者为了维持任何一种既定生活水平所需要的钱少了。

但由于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来计算,所以,消费物价指数并没有反映货币购买力的这种变动。

(3)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如果从某一年到下一年一种物品的质量变差了,那么,即使该物品的价格仍然不变,单位货币的价值也下降了。

同样,如果从某一年到下一年一种物品的质量上升了,单位货币的价值也上升了。

当“篮子”里一种物品的质量变动时,统计部门就要根据质量变动来调整物品的价格。

实际上这是力图计算一篮子质量不变物品的价格。

然而,质量变动仍然是一个问题,因为质量是很难衡量的。

知择学习网上有完整的课后习题答案和笔记,想看的可上站内搜索【高鸿业】,即可在线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