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130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

(一)》中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

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

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

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

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

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

奇妙的宝塔。

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

奇怪的142857。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

神奇的9。

通过设置“某=?

”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

寻找神秘的数。

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

联系生活,深化应用。

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层,每一层有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

解决某=?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确定位置》。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起始课。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来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准确地用“数对”表示出物体的位置。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对前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又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基础。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体会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必要性和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数对”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用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

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四、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玩”中感知数学;在“动”中体验数学。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想通过我的教学流程图谈谈信息技术及媒体在我这节课中的运用及效果。

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是:

1、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一开始,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嫦娥奔月”的录象(课件展示)。

嫦娥一号绕月卫星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射,是因为科学家通过精密件计算,让卫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准确的位置,进入到与地球同步轨道,一旦错过准确位置,卫星就有可能飞往茫茫太空。

课件确定位置是多么重要,由此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卫星发射壮观而令人激动的场面,一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确定位置在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探索新知,活动体验

我运用课件模拟本班的学生上课的情形,班长站起来正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演示课件)。

面对课件,正面观察,班长的位置在第几排,第几个一目了然。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对来表示位置。

信息技术将现实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数对的意义。

紧接着设计了三个有趣的活动,说一说我在哪、猜一猜他是谁、找一找他坐哪。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了游戏活动,感觉数学真好玩。

然后,我再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室中的位置抽象为方格图(演示课件)。

我们把一个组用一条竖线表示,一个横排用一条横线表示,那么每个同学的位置就成了一个点,可以抽象成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在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课件动态演示,从具体到抽象,学生一目了然,在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水到渠成。

此处的学习也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坐标图打下了基础。

“数学来源于生活”。

接着,我用课件展示了门牌号、火车票的座位号、电影票的座位号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生活中的情景带入了课堂,从而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运用知识,内化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了3个有趣的练习:

对号入座;火眼金睛;破译密码。

(边放课件边说)这几个习题的设计形式新颖,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把知识应用与爱国主义融合在一起,具有趣味性,挑战性。

4、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学习内容的拓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京在地球的位置。

从火箭发射到茫茫宇宙,信息技术跨越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天文、地理与数学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放飞理想,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更广阔的宇宙空间。

至此,本课也划上一个圆美的句号。

六、教学创新点

本节课,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使得本课“视听交融,动静交错”。

动:

一是“生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就如观看一部精彩的动画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主动”,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状态,提高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计算器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自主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已经学了许多算式,在这些算式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算式呢?

(有)

那谁能举一个例子呢?

(学生举例:

1+2+3+......+20=21某10=210。

今天我们将通过闯关的形式去探索、发现有趣算式的规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闯关。

(有)

二、探究新知

(一)奇妙的宝塔

1、教师出示一组算式:

1某1=11某11=111某111=,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计算器快速计算出它们的得数。

(学生动手计算,快速写出算式的得数。

2、谁愿意公布一下你的答案?

(学生公布答案,教师板书:

1某1=1,11某11=121,111某111=12321。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我发现这三道算式都是由1组成的。

我发现下面的算式中的每个乘数都比上一

个算式的每个乘数多了一个数字1。

比如:

第一个是1某1=,下一个就是11某11=……)

老师:

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在这三道算式中,第一道是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第二道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第三道是三位数和三位数相乘。

4、仔细比较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

它们与算式的两个乘数又有什么关系?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的发现表述出来。

(我发现答案里都有1,最高位和最低位都是1。

我发现积是以中间数字对称的,而且乘数是三位数,积中间最大的数就是3,如果因数是四位数,积中间最大的数就是4。

我发现两个乘数的和的位数比积的位数多一个。

我发现一个乘数有几个数字1,就从1排到数字几,然后再接着倒排到1。

教师:

你们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有这么多的发现。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在这三道算式中,通过观察积与乘数中1的个数,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乘数中数字1的个数有几个,积就从1起按顺序写到几,再反顺序写到1。

例如:

算式111某111=,乘数111中有3个1,所以及就从1起按顺序写到3,再反顺序写到1,所以积就为12321。

6、现在同学们能根据我们发现的积的规律直接写出第一个问号代表的得数吗?

(能)

7、谁愿意汇报你的答案?

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

(,乘数111中有4个1,所以积就从1起按顺序写到4,再反顺序写到1。

8、到底对不对,我们还需要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一下。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9、通过验证,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谁能说一说第二个问号代表的得数?

()

10、同学们同意他的答案吗?

(同意)

同学们真棒,恭喜同学们顺利闯过第一关。

(二)奇怪的

1、有了胜利的果实,同学们是不是有更大的信心来迎接我们的第二关呢?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二关将会是什么?

(播放课件)

2、奇怪在哪里呢?

请同学们先用计算器计算分别乘1、2、3、4。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谁愿意汇报一下你的答案?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某1=,某2=,某3=,某4=。

4、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积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呢?

(我发现这些算式的积总是由“1、4、2、8、5、7”这6个数字组成的。

这些数字总是循环排列的。

5、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某3=,积的最高位为什么不是3呢?

(因为最高位后面是4,3乘4等于12,要向前一位进一,所以最高位是4不是3。

6、那谁能说说要想确定积是多少,我们应该先确定谁?

(要先确定最高位。

7、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积得最高位确定后,怎样写出后面的数呢?

(按1,4,2,8,5,7的顺序循环排列。

8、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通过观察、探索我们发现这些算式的积都是由“1、4、2、8、5、7”这6个数字组成的,要确定积到底是多少,可以先确定最高位,最高位是几,就从几开始按数字原来的顺序依次循环出现。

9、我们发现了这些算式的秘密,你能直接写出乘5、乘6的得数吗?

试着写写看。

(学生独立写出得数,进行汇报:

10、你是怎样写出这个得数的?

(乘5的积先确定最高位是7,然后从7开始按数字原来的顺序依次循环出现所以积就是。

乘6的积先确定最高位是8,然后从8开始按数字原来的顺序依次循环出现所以积就是。

11、结果对不对呢?

我们还需要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12、看到同学们兴趣这么浓厚,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

某7的积还有这个特点吗?

(不具备这个特点,因为4乘7等于28,要向前一位进2,2加7等于9,而这6个数里没有9,所以它就不符合这个规律了。

13、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我们理解的对吗?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14、请同学们继续想一想乘8、乘9的积有这个特点吗?

(不具备这个特点。

同学们真不错,恭喜你们已过了两关,有没有信心走下去,去探索更多的秘密。

(有)那让迎接我们一起迎接第三关的挑战吧!

(出示课件)

(三)神奇的9

1、这一关是神奇的9,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教师出示的三道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9某9=81,99某99=9801,999某999=。

2、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能发现它们的特点吗?

(我发现这一关的算式与第一关的算式很相似,只是把1换成了9。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的得数,想一想积有什么特点?

(积是由8、9、0、1这四个数字组成的。

积的位数等于两个乘数位数之和。

后一个算式的积比前一个算式的积是在8的前面多了一个9,在1的前面多了一个0。

积中的9和0的个数比其中一个乘数中9的个数少一个。

4、同学们说得真好,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我们可以把积从中间分成两部分来看,前半部分的数比一个乘数少1,后半部分有多个0和一个1组成,0的个数和9的个数相同。

5、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发现的积的特点,猜想一下,9999某9999的积会是多少?

(学生一起回答:

6、用计算器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正确吗?

(学生验证)

7、你们的猜想完全正确,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乘数是9999,积的前半部分应是9998,后半部分就是由0,0,0,1组成的。

8、说得真不错,现在同学们能直接写出99999某99999的积了吗?

(能)写写看。

()

同学们一路过关斩将,表现得非常好。

很快我们就来到了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播放课件)

(四)寻找神秘的数

1、这一关比前面三关难度要大,有信心闯过这一关吗?

(有)如果想要闯过这一关,关键是把闯关规则看明白。

请同学们翻到书的43页,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闯关规则,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需要我们怎么做?

(学生阅读闯关规则。

2、你认为在这个规则当中,有些什么要求?

(学生分析要求)

3、现在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四个数字,同桌合作,按要求做一做,看哪一组最先找到这个神秘的数。

大家开始吧!

(学生同桌探究。

4、谁能说说你找到的这个神秘的数是多少?

(6174)

5、同学们同意他找的这个神秘的数吗?

(同意)

6、说说你找到这个神秘数的过程吧。

(学生讲解探究过程。

老师:

同学们真是太棒、太聪明了,四关都被你们顺利闯过。

三、课堂小结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算式的规律,同学们的收获多吗?

谈谈你都收获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结束语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通过对有趣的算式进行探索,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

我相信,只要大家平时善于动脑,认真思考,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你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得表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

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

平移和旋转。

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

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学生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强了操作活动,所以本课平行线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

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

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组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概念,从直观上进行定义的描述,侧重放在学生能够意会,能够认识。

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图下抽象平行线,学生已有线的认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例子。

这节课安排在课件2铅笔平移后,结合练一练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

这样组织,给学生提供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又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对练一练2处理,主要是整个图形的平移,关键是找斜的一组平行线。

这个练习还是强调平移得到平行,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删除了这个练习。

3、对学生实践活动处理:

找立体图形中找平行线,从立体图形上寻找平行线比在平面上找平行线要困难得多,这里有从面上找的,比较容易,也有隐藏在面的对角线上的平行线,学生找这样的平行线就非常困难,而且学生不易理解。

这个内容可以安排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比较合适。

因此本节课不利用这个实践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1、认识“平行线”

2、判断平行线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5、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

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在教学达成

1、精心预设,关注数学问题的动态发展

为什么你移动的这么慢,而且这么小心?

(认知的关键处)

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

(问题的难点处)

2、驾驭教材,关注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

活动1:

学生小棒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

活动2:

折一折创造平行线,拓宽、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不管是窄窄的,还是宽宽的,不管是斜的,还是正的。

只要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活动3:

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找平行线。

(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提升一个新高度,关注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

在棋盘中横着的都是互相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

3、感受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渗透。

移平行线、折平行线、画平行线、检验平行线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教师进行引导渗透,学生主动参与到有效学习的全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努力做到学生有体验,有启发,有发展。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温度》,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生活中的负数》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数的认识范畴。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并有了一定的数感,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温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负数的学习。

掌握好这一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用正负数表示相反的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上的温度,会用正负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能在具体情境当中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读写温度,难点是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谈论法进行教学。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侧重关注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中,感知负数

课的一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让学生在纸条上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北京和哈尔滨的温度。

记录完成后,我让学生找出最简单明了的表示方法,从而揭示课题《生活中的负数》。

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有趣的记数活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在这一环节,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从实践活动中,认识负数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观察活动:

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计并通过合作交流回答:

1、温度计的用途?

2、它由几部分组成?

3、温度计上的刻度怎样排列?

通过实物与投影结合来加强直观性,通过汇报结果突出教学的关键点。

(2)、实践活动:

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温水和冰水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并请学生来读出度数,同时让学生用双手体会两杯水温度的差异,体验温度的高低与读数的大小的关系。

(3)、画图活动:

让学生在温度计图片上画出北京和哈尔滨的刻度,并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

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理解温度的高低。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温度的表示方法的认识,同时深化了温度的读写,也充分体了温度的差异与读出度数的差异。

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强化了教学的关键点。

三、回到生活中,理解负数

“生活中除了气温,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负数吗?

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马上会联系生活说出见到的负数。

通过交流,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开阔了视野,对负数有了更全面、更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