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
(根据新部编教材编写1北京的春节2腊八粥3古诗三首4*藏戏)
(总分:
150分答题时间:
150分钟)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得分________
基础知识(52分)
一、按要求完成练习。
(10分)
三月chūxún(),我和爸爸去参观本市zhùmíng()的民俗文化村。
热情的村民们敲锣打鼓,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地欢迎我们。
村里到处张挂彩灯、彩带等,场面十分喜庆、热闹。
我买了阿胶枣、niángāo()等língqībāsuì()儿,还观看了放fēngzheng()比赛。
真是愉快的一天。
1.看拼音,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词语。
(5分)
2.画横线的句子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照样子,写词语。
(8分)
勇夺第一(形容得第一名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律(形容没有例外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一选。
(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侯(hóu)翡翠(fěi)蜜饯(qián)娴熟(xián)
B.腻子(èr)塞灌(sāi)肿胀(zhǒng)皎洁(jiǎo)
C.札札(zhá)机杼(zhù)迢迢(tiáo)吞噬(shì)
D.腊月(là)间断(jiàn)分外(fèn)更新(gèng)
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3分)
A.栖息除夕糊涂搅和有声无力
B.通肖寺院彩绘浓稠截然不同
C.猜想粉粹店铺外套万不得已
D.空竹鞭炮春连解释两面三刀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C.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D.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4.“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与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B.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
C.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D.它在群山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都是民间俗语。
B.藏戏中红色代表威严,绿色代表柔顺,黄色代表吉祥。
C.《北京的春节》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有详有略地描绘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诗句。
四、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用的标点,两个错别字,两个病句,请用修改符号改正过来。
(8分)
那天,我和姐姐去爬山。
我们来到一坐大山脚下。
开始向上攀登,爬着爬着,我们看见周围开着很多白花,真是五颜六色。
攀到山腰,红花渐渐多起来了,它们红得那么鲜艳,灿烂、漂亮,美丽极了。
你看,这一簇还是含苞待放,那一簇已是真相盛开了。
五、日积月累。
(11分)
1.“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
”这是唐代诗人________写的《________》,诗歌描写的是________(填中国传统节日)。
2.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花。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
从民族戏剧来讲,有藏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从民俗寓意来讲,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过年的时候倒贴福字,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器物上雕刻蝙蝠和桃子,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这句标语是用在________的,我们还可以为其写这样的广告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38分)
六、课内阅读。
(15分)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终日不成章(文章)B.泣涕零如雨(零散)
C.相去复几许(距离)D.脉脉不得语(得到)
2.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
请找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4分)
3.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
表达了他(她)怎样的一种情感?
(4分)
4.这首诗中多处运用了叠词,你认为这些叠词运用得好吗?
为什么?
(4分)
七、课外阅读。
(23分)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文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
从程度上渲染了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_________,涉及面之_________,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过端午节的_________。
(3分)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能否换成括号里的?
为什么?
(6分)
(1)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撑)
(2)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摇摆)
3.选文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4.作者凭着对__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________的民族精神。
(4分)
5.作者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语言很精练,请你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当时的情形。
(6分)
(1)正面描写龙舟竞赛时的激烈场面。
(2)通过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激烈场面。
作文(60分)
八、习作园地。
家乡令人难忘,家乡的风土人情更令人迷恋。
你的家乡在哪里?
那里有怎样的风土人情?
有怎样的风俗习惯?
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一下你家乡独有的风俗吧。
题目自拟。
一、1.初旬著名年糕零七八碎风筝2.载歌载舞张灯结彩
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喜获金牌独占鳌头都是通通清一色全部
三、1.C2.A3.B4.D5.C
四、两个标点:
“开始”前的“。
”改为“,”,“鲜艳”后的“,”改为“、”。
两个错别字:
“坐”改为“座”,“真相”改为“争相”。
两个病句:
“五颜六色”改为“洁白如云”,“漂亮”改为“热烈”。
五、1.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秋节
2.越剧京剧豫剧福气已到福寿双全
3.图书馆示例:
有了喧哗,自己无法心静;有了打闹,别人无法凝思
六、1.C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主人公是织女;表达了女主人公织女渴望夫妇团圆的强烈愿望。
4.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七、1.多广盛况2.
(1)不能。
“撑”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
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
(2)不能。
“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3.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舟、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
4.湘西端午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5.
(1)示例:
船头的领头人,挥动着手中的小令旗,嘴里大声地叫喊:
“一二,一二。
”船员们齐声应和。
锣鼓声、呐喊声,响彻天空。
(2)示例:
岸边的人们为龙舟选手们呐喊助威,发出震耳欲聋的加油声。
八、略
二、选择题
2.
逃跑的火焰
周涛
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
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
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
在这睛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
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
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
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
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
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
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
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
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
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
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地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
“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这样对我恳告。
⑧我的心颤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⑨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10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
这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令我震撼的画面:
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
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向远方飘去!
1.在这个原野冬猎的故事中,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请写出感情变化的过程。
(每空两个字)
“我”的感情变化:
惊奇→()→()→()
2.第①自然段属于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加以赏析。
4.选文讲述的故事是作者周涛1970年的一次亲身经历,他还曾就此事写过一首短诗(冬天里遇到的童话》,比较阅读下面诗句和选文,你认为(冬天里遇到的童话》和《逃跑的火焰)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有一年冬天/我遇到一个童话/它并且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但我觉得它很美丽……/阳光在雪面镀上炫目的幻想
这时,雪原上跑过来一只狐狸……/让这火红的生命在雪原跳动吧
没有它,旷野该多么孤寂……
5.选文第⑦段写道:
“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补写一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
(40字左右)
1.暗喜同情震撼
2.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现了雪野的茫茫空廓、无边无际,暗示狐狸无处可逃的命运;渲染气氛的单调、沉静,与下文猎狐的紧张激烈形成鲜明对比。
3.略
4.《冬天里遇到的童话》:
表现的主题是火红的狐狸在雪原上跃动,美丽炫目,给孤寂的旷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逃跑的火焰》:
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爱怜和关爱,对狐狸抗争厄运所表现出的努力与凄美的惊叹。
5.示例:
我看见狐狸嘴边喘出的白气,胡子上凝着的冰霜,它那双褐色的圆圆的眼睛盯着我看,眼神里充满了哀告、祈求。
(能对狐狸有一定的描写,表现出狐狸的惊惶、绝望,与下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即可)
3.
向日葵
尤今
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
“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
早上出门时,气候温凉,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
天色愈暗,气温愈低,到了傍晚,气温居然降至六摄氏度。
我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寂寥的小公园,那种砭骨的寒风夺命似的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
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寒风肆无忌禅,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
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蝗一样往我心里钻。
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
”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
“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
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
”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冻得犹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
“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
”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
刺身、煎和牛、毁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厖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
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
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
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
“妈妈,我今天请假。
”我讶异地问:
“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
”她笑嘻嘻地说:
“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
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
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
“亲爱的妈妈:
记得吗?
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
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
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
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英;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
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
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
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
“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
贮藏室!
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1.通读全文,围绕“向日葵”,补全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
那天下班后,→赶回家去,→半夜起来,浇向日葵→第二天上午,。
2.本文开头两段着意交代女儿做事有条不紊一向准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蝗一样往我心里钻。
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2)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4.文章末尾说“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请描摩此时“我”的内心活动,并加以描摹。
(不少于30字)
1.买向日葵藏向日葵送向日葵
2.意在突出女儿细心、守时的个性,与下文让父母在寒风中久等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心生悬念,为下文买花藏花作铺垫。
3.
(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女儿的失信而怒火冲心,生气得脸色铁青的样子。
(2)“冒”“灼灼”等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女儿不体恤父母,心中的失望和难过。
4.示例:
对不起啊,女儿!
你为了给我买生日礼物,在寒风中奔波,而我却冷言冷语对你,妈妈很内疚啊。
谢谢你,女儿!
谢谢你的向日葵。
是那份温暖,驱走了我内心的严寒,是那份感动让我热泪盈眶。
4.
火车六年不到站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
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
”
“六年。
”
“六年?
”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
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
“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
“知道了。
”
这样的对活,一晚上至少有五次。
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六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
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
他找到我,说:
“你去不去逛街?
”
我惊讶地问:
“这里有街吗?
”
他兴冲冲地说:
“我带你去。
”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
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
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
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
“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
”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
他扯开喉咙喊:
“开船的呢?
”旁边商店的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
他很着急,我安慰他:
“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
”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
“你干吗?
”
“我游过去。
”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
那可是冬天啊!
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
“有人跳河了厖”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
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
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
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
“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
“怎么会呢?
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下的。
”
弟弟点点头:
“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
”
他肯定地说:
“明天就到了。
”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
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六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1.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
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惊呼→脱衣服→向对岸游去→。
2.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3.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4.你认为“火车六年不到站”这个标题取得好不好?
为什么?
5.
太阳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二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
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
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
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
“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
”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
“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
”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
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
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
“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
”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
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
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秘书进去请示,老人【A】竟答应了。
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
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
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
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
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
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B】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
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
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
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1.文中A、B两处加点的“竟”都含有______的意思。
其中,A处的“竟”含着作者的______之情,B处的“竟”暗含着作者的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