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3977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docx

《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docx

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海丰县2009年度

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

(附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

 

海丰县财政局

海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一月

 

海丰县20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

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

 

审定:

张军

校核:

黄志兰

编写:

刘文学

 

汕尾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勘测设计室

二〇一〇年一月

 

第一章项目提要

1.1项目名称

2009年度海丰县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1.2项目建设地点及范围

2009年度海丰县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地点在海丰县可塘镇,涉及2个村委,10个自然村,其地理位置在北纬22°56′~22°58′,东径115°23′~115°25′。

主要治理该村的中低产田,治理面积3300亩。

1.3开发任务及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1.3.1开发任务项目范围和建设规模

2009年度海丰县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涉及2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治理面积3300亩。

根据《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的精神,本规划以节水工程和节水灌溉为中心。

1.3.2主要建设内容

(1)水利工程

主要对可塘镇罗山和罗北村委的3300亩农田灌溉排水渠系进行全面整治衬砌“三面不见土”灌溉渠道,修建渠涵,完善和配套渠系建筑物有:

1、疏浚开挖灌溉排水渠道5960m,其中排水渠4240m,排灌渠1720m;

2、修建引水干渠670m,支渠8160m,斗渠4080m;

3、完善配套渠系建筑物:

排水闸1座,分水闸1座,过路涵11座。

2、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以建设机耕路和机耕桥为主。

道路布置原则是尽量和项目区内田块配套,构成互通网络,便于农业生产及管理。

具体布局中,干道结合区内干渠、支渠、斗渠、防护林和田块,沿渠的走向或田块长边呈网状或环状布置。

干道与支道垂直布置,一般沿沟的走向或垂直于田块方向。

鉴于项目区地块形状不规则,有些略微做了调整。

考虑到道路路基的稳固性,因而道路路基采用中深土层粘土。

即通过挖沟取土,垫高路面,经碾压夯实后作路基用。

根据有关标准,设计机耕路宽2~3m,边坡采用1:

1,高出地面40cm,以泥结石铺面。

具体规格见下表。

项目区道路设计规格表

道路类型

设计宽度

素土基层

泥结石路面

机耕路1

3m

0.30m

0.12m

机耕路2

2m

0.30m

0.12m

项目区内道路建设总长10520m。

其中,3m宽路面9250m,2m宽路面1270m。

1.3.3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区建设总规模4950亩。

涉及2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1192户,总人口6275人。

工程将对项目区内3300亩中低产田进行全面整治和开展农田标准化建设。

1.4项目总投资

1.4.1投资预算

本项目总投资396.00万元。

1、水利措施投入312.53万元。

衬砌渠道工程投资283.30万元,渠道建筑物工程投资5.08万元;其它水利措施24.15万元(其中公示牌0.6万元、临时工程费3.59万元、设计费12.7万元、监理费7.26万元)。

2、农业措施投入70.77万元。

3、项目管理费12.7万元。

1.4.2资金筹措

根据省财政厅财粤财农综[2009]84号文《关于下达20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指标和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精神,省级土地治理项目实行配套投入,市、县级财政资金的配套比例各为省财政资金的10%。

本项目总投资396万元,其中省财政投资33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3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33万元。

1.5主要效益指标

1、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区的建设,可新增灌溉面积500亩,改善灌溉面积2800亩,改善排涝面积2200亩,该工程项目发挥效益后,每年可增收粮食54.1万公斤,水利分摊系数按0.5计算,干支渠分摊系数0.5,则净增效益54.1万元。

2、社会效益:

①项目区水利设施的配套完善,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项目实施后,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可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产业化进程,为农村经济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改善了该地区供水条件,提高了农业用水保证率,有效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使地下水埋深及储量处于良性循环。

3、生态效益:

项目工程建成后有利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

地表水、地下水、径流水三水联合运用,改善了水环境,尤其是土壤水和地下水环境,使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项目区沟河接受渠道灌溉退水,可以提高沟河水的净化能力。

1.6编制依据

(1)广东省财政厅粤财农综[2009]84号《关于下达2009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指标和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

(2)海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海丰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

(4)《广东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试行)》和《广东省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算定额(试行)》及《广东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试行)》。

第二章项目区现状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社会经济状况

2.1.1人口与劳力状况

海丰县属于经济较落后的革命老区,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农业为主,财政收入相对较低,2007年度全县农业总产值30.20亿元,其中种植业13.10亿元、林业0.67亿元、牧业5.74亿元、渔业9.59亿元,2007年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3.4亿元。

项目区所在地可塘镇下辖14个村委会,15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982户,总人口5.4万人,农村劳动力22437人,人口出生率1.09%,自然增长率0.7%;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11亿元,其中工业14.71亿元、农业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0元,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项目区建设涉及2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1192户,总人口6275人(其中农业人口5768人)。

现有农业劳动力273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320元。

2.2基础设施状况

2.2.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1)现有水利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没有大中型水库,主要灌溉水源来自公平水库灌区,公平水库灌溉水资源总量达1.2亿m3,水库引水干渠1条至项目区;项目区内有河流1条,即双江溪,在夏秋季多雨季节有利排水,在冬春季沽水期能够为项目区补充水源。

支、斗渠多条,多为淤塞,农业水利的基础条件较差。

(2)水利设施存在问题

项目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区水资源季节性短缺;2、农业基础条件差;3、种植业结构不合理。

2.2.2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大部分耕地虽未经农田整治,但镇政府及项目区乡镇群众决心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主线,彻底改变该区域的农田条件,确保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以来对项目区进行以支渠清淤、修路渠结合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按照路、渠、沟、田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布置要求,进行田间工程配套。

截至目前,已清淤支渠1500m,修建机耕路1km为项目区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2.2.3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内交通便利,项目区北侧有广汕公路通过,项目区内公路村村相通,已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交通四通八达。

项目区东面3km处为可塘110kv变电站,10kv高压线40km,电网布遍全项目区乡村、已满足全项目区农业灌溉和乡镇企业用电需要。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目前通讯网络已辐射全项目区内每个角落。

2.2.4项目区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2.2.4.1“旱”和“涝”是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项目区旱灾有三种:

主要是夏旱,其次是早春旱和冬旱。

早春旱每2年一次,初夏旱每4年一遇,夏旱每2年一次,冬旱每6年一次。

1988年发生夏旱,自6月上旬至8月上旬70余天未下雨,全项目区内秋作物基本绝收,损失惨重。

1998年8月中旬至99年3月上旬180天基本无雨,据1985年至2000年15年资料统计,干旱年份达10年,春旱、夏旱、秋旱、冬旱交替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40万元之多。

可见旱灾是威胁项目区农业生产的最大自然灾害。

每年6至9月的暴雨天气因项目区地势较低,作物常受洪涝灾害影响而减产,甚至失收。

2.2.4.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较低

项目区内现有排灌设施十分落后,进行防渗建设的渠道很少并且不完善。

现有渠道由于年久失修、老化、淤积、渗漏、崩缺进分严重,排灌能力差。

田间渠系基本没有整治,影响排灌效益的发挥。

2.2.4.3农产品加工落后

项目区的主要农产品销售以原始初级产品为主,普遍直产直销,农产品加工落后,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

 

项目区灌溉系统现状表

表1

序号

单元

灌溉面积(亩)

可供水量(万m³)

抗旱天数(天)

灌溉泵站

水库、山塘

(万m³)

堰坝

(万m³)

灌溉渠系工程

合计

(kw/台 /座)

可利用

(kw/台 /座)

支渠

田间渠系

(斗农渠系)

长度(km)

已衬砌长度(km)

长度(km)

已衬砌长度(km)

1

合计

3300

417.88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8

1.24

说明:

1、单元划分:

以项目区的村委会(居委会)为单元,若项目由两个以上的镇组成的,则以项目镇为单元。

2、可供水量:

指抗旱时水工程分配给灌区的水量(或流量),再由灌区分配给项目区的水量(或流量);利

用河网水源的可按选用灌溉泵站在抗旱时能提供给项目区的水量或流量。

3、水库、山塘堰坝供水是指抗旱期间可供给项目区的引水量(或流量)。

 

项目区排水系统现状表

表2

序号

单元

汇水面积

(k㎡)

现有排水流量(m³/s)

排水达到的标准(年)

排涝闸

排涝泵站

排水渠系(km)

渍害田情况

容泄区情况

合计

m³/s

孔/座

可利用

m³/s

孔/座

合计

m³/s

kw/台

可利用

m³/s

kw/台

面积(亩)

地下水位深(米)

排水干道河流位置

水位(米)

合计

2.2

0.35

5

1.54

项目区南边

1.5

说明:

1、单元划分:

自流水排入河道或干道以一个出口处为单元,机埠抽排以泵站(座)为单元。

2、汇水面积:

暴雨经流汇入项目区的集水面积(包括项目区自身面积和客水面积)。

3、现有排水流量:

项目区现有排水工程能排出的水流量。

4、排水达到的标准;项目区现有达到的排涝标准。

5、河流位置指河流属哪一级支流或干流,水位指排水干道或河流的最高、正常、最低水位,容泄区指与项目区排水有关

联的排水干道、河流、(不一定在项目区范围内也要填写说明)。

排水渠系一般指排水的支、斗、农渠系。

2.3农业生产状况

可塘镇为海丰县传统农业耕作区,盛产水稻、蔬菜、禽、畜、水产等主要农产品。

经过多年的发展,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配套推广良种良法,农业产业结构和品种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传统农业逐步向商品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水稻、蔬菜、禽、畜、水产等支柱产业,为海丰县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养殖基地之一。

项目区2008年水稻播种面积0.64万亩(二造),平均亩产375公斤,总产2407吨;蔬菜播种面积0.03万亩(冬种),平均亩产867公斤,总产260.1吨。

养殖业:

三鸟(鸡、鸭)年饲养量1.85万只,年出栏量1.8万只;水产养殖面积1000亩,水产品产量480吨。

农产品商品率达90%以上。

可见,可塘镇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比较突出,种养业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是,从种植水稻、蔬菜的单产可知:

水稻平均亩产375公斤、蔬菜平均亩产仅867公斤。

该地区耕地属中低产田,耕地产出率较低。

因此,选择该地区实施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十分必要。

2.4水资源状况

2.4.1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区位于可塘镇的西部,可塘镇背山面海,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小流域,而项目区是其中的一部分,地下水受到地形、地貌、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影响。

项目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下水位变化与项目区地形坡降一致,由北流向南。

项目区内有一条主要的公平水库引水干渠,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沽水期可由双江溪的水源补充。

项目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浅层地下水大部分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含水岩性为Q2亚粘土、富水性差,但碱度大,水质一般,一般不可用作灌溉。

2.4.2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项目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是由降雨入渗补给。

项目区内岗洼相间,两岗之间有季节性河流,地下水排泄以浅层水蒸发和河道自然排泄为主要方式。

2.4.3地下水埋深及现状

项目区岗丘区地下水埋藏较深。

地下水流向大体与坡面一致,比降为1/350~1/500。

2.4.4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可供水量

灌区内地表水

由于灌区内无实测资料,参考海丰县其他地区实测资料,灌区用水保证率P=90%时的年份径流深为1200mm。

灌区总土地面积为3.3km2,由此计算得灌区90%年份地表水资源量为396万m3,由于灌区集雨面积内无蓄水工程,实际利用率按10%计算,即地表水资源量为39.6万m3。

可引水量

灌区上游公平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317km2,多年平均径流深2400mm,多年平均来水量4.43亿m3。

水库来水量P=90%年份为2.61亿m3,公平水库用于生活用水约1.15亿m3,灌溉农田约15.13万亩,可用于本项目的水量约584万m3。

由以上分析可知,灌区地表水资源总量90%年份为39.6万m3,90%年份的公平水库引水用于本项目的水量约584万m3。

总可供水量为623.6万m3。

现状需水量

农业需水量

农业需水量以灌溉综合毛定额乘以灌溉面积。

项目区灌溉面积3300亩,主要是利用公平水库引库水灌溉和利用项目区内地表水灌溉。

根据灌区作物种植情况及灌溉管理现状,灌溉保证率90%时综合毛灌溉定额为725.8m3/亩,从而计算出灌溉保证率90%时,现状年农业需水量为239.5万m3。

乡村企业用水量

灌区发展农村经济主要是农业、养殖业、个体企业及季节性的农村产品加工业,用水量较少。

据统计,灌区企业收入2500万元,用水定额80m3/万元,经计算个体企业年用量20万m3。

生活需水量

灌区生活用水包括农村人口生活用水和大小牲畜用水。

现状年灌区农村人口6275人,三鸟3.5万只。

由于灌区现状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用水条件较差,农村人口用水定额54t/年,大牲畜36t/年,三鸟14t/年。

经计算,现状年农村人口总用水量33.9万m3,小牲畜为49万m3,综合计算灌区内生活用水总量为82.9万m3。

供需水量平衡

灌区水量平衡计算中用水对象包括农业、个体企业及农村人畜用水等,由前计算知,项目区在90%保证率下的地表水可利用量、水库可引水量、项目区农业灌溉需水量、人畜饮水需水量、乡村企业需水量等,按照水量平衡原理进行分析计算。

结果为:

可灌溉面积3300亩,农业灌溉保证率90%时,可供水量为623.6万m3,总需水量342.4万m3,其中农业灌溉239.5万m3,人畜生活用水82.9万m3,其它方面需水量20万m3,可供水量大于需水量,能满足要求。

2.5项目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5.1项目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水是制约着我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水资源的利用率低和洪涝灾害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项目内水资源虽较为丰富,但由于排灌不便,导致项目区的发展受到水的制约,造成作物不能够旱涝保收。

其次,制约项目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产品的加工销售,农产品经开发以后,产量与质量都有所提高,销售问题是制约着项目区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因素,计划利用以镇内培养经济人,以外部销售为主,其次搞农产品深加工,多方面、多渠道进行销售,确保增加农民收入。

项目区骨干工程及其控制性建筑物是项目区的骨架,骨架形不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无从做起。

该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是,首先是对项目区引水工程干、支渠骨干工程进行续建配套,在建设好骨干工程的基础上,以建设节水工程和节水灌溉为中心,进行项目区田间工程建设;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电灌站,提高设计灌溉保证率。

2.5.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对项目区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1)县委、县政府及项目区所在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各项农业政策,紧紧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项目区土壤及气候极适宜种植经济作物,县委、县政府已将经济作物确定为项目区内的主导产业,强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种植面积。

但是由于该区地理位置及地质条件的差异,项目区无灌溉条件等因素制约,目前,该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2)项目区位于海丰县东部,地处山前平原,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项目区是粮经作物主要产区,由于该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偏多,但降雨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匀,且项目区无灌溉条件,自然灾害频繁。

尤其是冬春旱、伏旱最为明显,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据1985年至2000年15年资料统计,干旱年份达12年,春旱、夏旱、秋旱、冬旱交替发生。

(3)项目区内已形成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项目区内通讯发展迅速,电力有保证,给工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总之,项目区内基础条件好,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

但土地资源潜力开发必须以水利为主导因素。

(4)可塘镇经济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全镇有耕地面积3.66万亩,全部靠天吃饭。

项目区位于海丰县南部,设计新增灌溉面积500亩。

因此,项目区建设对改善和影响可塘镇农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项目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县、镇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群众积极性高,要求迫切。

目前,县政府把项目区建设列为县重点农田建设项目,工作中心、技术配备、资金等已经向项目区建设倾斜。

总之,修建项目区骨干工程是非常必要、非常迫切的,是加快该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而急需兴建的骨干工程。

第三章项目规划设计及其可行性

第三章项目规划设计及其可行性

3.1开发任务

改造中低产田3300亩。

主要开发任务是:

改善灌溉面积2800亩,新增灌溉面积500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2200亩。

3.2总体建设目标

3.2.1建设总体规划思路

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结合项目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改造中低产田的主要思路是解决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旱与涝这二个突出因素,在这基础上,对项目区农田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使项目区农田建设成为“山青水绿,排灌自如,土地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粮产区;同时实行改土和改水相结合,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广适用的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良法,综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2.2总体建设目标

根据上述总体规划思路。

按照《广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设计指南》的要求,项目区中低产田改造主要工程建设目标达到以下标准:

(1)灌溉工程:

项目建设通过全面整治现有排灌系统,完善渠系建筑物,把项目区的农田灌溉渠系按十年一遇旱情标准,高水高排工程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规划设计,使灌溉系统达到90%以上保证率;

(2)排涝工程:

农田的中水中排工程能在三天排干十年一遇洪水,排水系统完善畅通,排水有出路,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

(3)排渍工程:

农田地下水位降至田面30cm以下;

(4)田间机耕路:

机耕路干、支道布局合理,达到路路相通,拖拉机,收割机可行走自如。

3.3工程规划设计

本项目包括水利工程、农业工程设计。

各项工程的规划设计标准按《广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设计指南》的要求进行。

3.3.1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投入312.53万元,占总投资的78.9%。

3.3.2农业工程规划设计

农业工程以机耕路和机耕桥工程为主,规划设计投入70.77万元,占总投资17.9%。

机耕路工程主要在项目区内新建机耕路,回填素土、铺设泥结石路面。

共修建机耕路10.52km,共投资66.39万元。

3.3.3工程布局

根据项目区中低产田分布及成因,对罗山、罗北村连片耕进行治理。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行田内田外相结合,实行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

使之成为“田成方、地平整,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有效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把科技推广与建设优质粮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等生产基地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土地治理项目的成效。

据此将田间引水干渠、干、支渠、斗渠、渠涵、机耕路绘制在规划布局图上。

3.4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项目区内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标准化建设有六大优势:

一是气候资源优势。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9℃,太阳辐射量年均145.6千卡/cm2,年平均日照1555.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2389毫米,为种植稻、菜、油、果、蚕桑及养殖禽畜、水产的最适宜区域。

二是项目区中低产田面积大,增产增收潜力大。

中低产田0.33万亩,改造后增产潜力大,易增产增收。

该地水资源丰富,有充足的水源利用。

三是区位优势。

离县城较近,对周边农村和其它镇具有较大的吸引辐射带动能力,发展前景广阔。

四是交通优势,处于广汕公路旁,离县城只有15公里。

五是农业生产环境优势。

项目区周围没有工业厂房,没有污染,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环境保障。

六是农民积极性优势。

当地农民长期饱受“旱”和“涝”之苦,对整治农田排灌设施愿望和要求十分迫切,积极性高,易调动其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主体作用。

此外,可塘镇有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一批资质高的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环保等科技人员,并积累了农田工程设计、节水农业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为承担和圆满完成本项目各项建设任务,提高投资效益创造了必要条件。

综合本项目在农业资源、生态条件、社会环境、技术力量、投资能力、项目管理等方面都是可行的。

本项目规划以灌排渠系为主,根据设计标准和农作物的种类,确定工程的数量和规模。

整个渠系的布局,做到灌排统一,与地形地貌相结合,排灌自如,能满足灌排要求,渠道断面的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