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3936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x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x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

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

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难点】1.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

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

“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

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

【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谬(miù)论黜(chù)恶

【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

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

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

(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及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

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文章的内容及结构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全文共三段: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

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句排比,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再从反面申述: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

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

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

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及“水”的比喻。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

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及“得志”的不同心态:

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及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三、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

”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

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

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

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

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

“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

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

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十思”及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及“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

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

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及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

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

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

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

“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

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

“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

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

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

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及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四、写作特点:

⑴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

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及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

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⑶语言朴实雄健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及六朝的骈赋不同。

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一句,“恩”“喜”“谬赏”分别及“罚”“怒”“滥刑”反义相对,“加”“因”分别及“及”“以”近义相对,这样,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

⑷雄辩的逻辑力量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第一段,作者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

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

作者从历史教训出发,提醒太宗必须谨慎从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

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一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

守之难”的严峻事实:

“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

同时,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

到第三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如何“思”。

在前二段说明道理的基础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

十思”的具体内容,并说明如果能够做到这“十思”,就能够发扬光大“九德”修养,使百官各尽其职,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

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了解“居安思危”的意义3、诵读全文,读出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魅力和魏徵忠心耿耿、犯颜直谏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

《谏太宗十思疏》预习题:

翻译下列句子: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

3、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4、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西门豹知道自己有个性急躁的缺点,经常佩带熟皮,提醒自己放宽缓一些。

董安于觉得自己性格过于宽缓,经常佩着绷紧的弦,提醒自己紧张起来。

5、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魏征:

唐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他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青史。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

后世的一些诤臣,如称“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他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议二百多次,达数万言。

他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

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不少政治上的失误。

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他可谓功不可没。

魏征从小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但非常好学,即使避难出家当了道士也仍然潜心读书。

他十分关心政治,反对隋朝暴政,同情人民疾苦。

后来毅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投他的生活道路使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民本”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非常重视历史教训,认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精心治理,不到二十年而臻于富强,可谓善始,但他不能善终。

骄奢淫逸,徭役无已,邪恶之人受宠,忠正之士丧身,结果“民不堪命,率士分崩”因此他提出把布德施惠,礼仁诚信作为治国大纲,主张轻徭薄赋,明法慎刑。

为了保证这些政治主张得以实施,他还强调广开言路,慎选人才。

《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是魏徵奏议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魏徵给唐太宗开的一剂很及时的良药。

唐太宗说:

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的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

贞观十一年,他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

老百姓为了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的大臣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尽管百姓颇有怨言,可是这些声音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

魏征在这年的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读准字音

第二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读准句读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

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本文的感感情应该是忠诚,恳切,要做一个谏臣,首先要有满腔忠诚,对国君的,对国家的,同时又特别的恳切,才容易接受。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

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

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

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论点的提出:

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

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

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

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及守成易难的道理。

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及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所以不能懈怠。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

可以概括为“五戒”:

“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

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第五次,品味,涵泳。

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

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

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让学生从文章中找一个句子作为自勉的话,或者作为赠言送给别人,你会摘哪一句

戒奢以俭,谦冲自牧 根固本长,泉浚流远

第六次,熟读,背诵。

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